劉寬略微沉吟,道:「微臣來自後世,對大明如今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若完全依照後世之制生搬硬套,肯定不行。」
聽見這話,朱元璋點頭。
他正想著,若劉寬一股腦的搬出後世之制,他必須謹慎取之,挑選適合大明的來用。
沒想到劉寬已有這種認知——這可不像劉寬這個年齡之人所能擁有的。
也不知是劉寬天賦異稟,還是受後世教育之益。
劉寬接著道:「不過,微臣倒是可以給出幾點建議——如戶部,同時掌管天下戶口、土地以及財稅,不僅權利過大,事務也必然會越來越繁雜。」
「且先不說官員們能否辦好事,單說戶口、土地、財稅之事,皆宜滋生貪腐,這便讓戶部極易養出國之蠹蟲。」
「再則,財稅於國家而言,重要性僅次於軍隊,陛下必須精細掌控才行。」
「說到這裡,微臣倒是想起了一句後世人們評價大明滅亡緣由的話。」
朱元璋預感絕不是什麼好話,但還是問:「什麼話?」
朱標也露出了好奇神色。
劉寬想起那句話,差點沒忍住笑了下,好在終究控制住了面部肌肉,沒什麼表情地道:「大明是窮死的。」
大明是窮死的?
大明竟是窮死的?!
就跟昨日在樓江門城樓上,聽說「朱標是累死的」一般,此時「大明是窮死的」這句話,便仿佛遭遇一道霹靂,讓朱元璋大腦一時空白。
朱元璋出身貧苦農戶,從小就保守窮困之苦。
尤其是後來家鄉接連遭受旱災、蝗災、瘟疫,前元朝廷不僅不賑濟,反而加重了稅賦。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沒了活路,他父親、長兄、母親便都在瘟疫中先後去世。
因家中窮得一無所有,父母兄長連一張裹屍的草蓆都沒有,只能以破衣裳勉強蓋住屍體,向鄰居劉繼祖求來一塊地將三人合葬了。
隨後,他跟二哥為了活命,也只能各奔東西求生去。
他入了皇覺寺沒多久,又因饑荒不得不外出雲遊化齋——化齋是佛家的說法,實際就是討飯。
當了好幾年的討飯和尚,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貧窮之苦。
後來因緣際會,他當上了皇帝,開創了大明,本以為能讓老朱家從此再不受貧窮之困。
可如今劉寬竟說,大明是窮死的!
這讓他如何能接受?
難不成他老朱家成了皇族都擺脫不掉「窮」字?
回過神後,朱元璋不由搖著頭道:「不可能,咱大明怎麼可能是窮死?絕不可能!」
相較於朱元璋,朱標要冷靜不少,但同樣難以接受這種說法。
他思索著道:「先秦之事不可考,至於秦,亡於暴政;兩漢則因外戚、宦官為患而亡。」
「晉亡於皇室內鬥;隋亦亡於暴政;唐則亡於藩鎮。」
「宋先天不足,又過於抑制武將,故軍事越來越弱,先後敗於遼、夏、金,最後亡於蒙元。」
「縱觀史書,凡我漢人大一統之王朝,亡國之因不一而足,卻從未聽說有窮困而亡的。劉公子方才所言會不會是後世人戲說?」
劉寬道,「看來殿下讀了不少史書,方才評價歷代亡國之因,雖不說全中,但也有一番道理。」
「其中皆二世而亡的秦、隋且不論,漢、晉、唐、宋亡國之因即便如殿下所說,可有一個相同的?」
「如此,大明為何不能開歷代之先,成為因窮困而亡的朝代呢?」
聽這話,朱標一時啞口無言。
朱元璋則徹底回過神來,直接問:「大明如何能窮死?」
劉寬道:「大明窮困而亡,既有天時地利之因,但主要根由還是出自陛下。」
「又怪咱?」朱元璋有點破防了,起身指著劉寬道:「小子,咱可不會讓人亂扣屎盆子,今日你若不說出個所以然來,咱絕不輕饒你!」
如果是熟悉朱元璋的人,便知道,他這種語氣表明並非真的生氣,至少沒有因怒氣動殺機。
可劉寬對朱元璋脾氣並沒有那麼了解啊。
見老朱生氣,他還真有點怕。
畢竟他人在大明,而非後世——老朱縱然捨不得殺他,打他幾板子也會疼。
他當即解釋道,「陛下,這是後世大伙兒討論得出的,可不是我說的。」
朱元璋脾氣上來了,道:「別管誰說的,既然你讓咱知道了這話,就必須給咱解釋清楚!」
「解釋就解釋。」劉寬嘀咕了一句,便道:「先說明末情況,因大明建立兩百多年了,土地兼併嚴重,人口又增長了到了接近兩萬萬之眾。」
「再加上貪官污吏橫行,劣紳惡霸作惡,很多百姓都窮得無立錐之地。」
「偏偏天時也不在大明這邊,恰逢小冰期,全國大部分地區皆天災連年,百姓甚至過得比元末還慘。」
「百姓活不下去了,陛下當知道他們會幹什麼的。所以,在萬曆末年便有些百姓揭竿而起,不到十年,於崇禎皇帝即位後,農民起義便達到了高峰。」
聽到這裡,朱元璋忍不住打斷劉寬的話,問:「你說咱大明後來有兩萬萬人口?」
朱標也忍不住問,「何為小冰期?為何會天災連年?」
劉寬有點無奈地道,「陛下,殿下,聽我說完再問可好?」
「行,你接著說。」朱元璋按捺住了立馬解除疑惑的想法。
劉寬絕對再精簡語言,免得被老朱、小朱留在這奉天殿講一天的歷史。
他道:「崇禎登基數年,因各種緣由,農民起義不僅沒被撲滅,反而愈演愈烈。」
「當時,東北又有後金為患——當然,後金並非如農民軍般活不下去才造反,而是窺見大明虛弱,生出了不臣之心,在萬曆末年就反了。」
「再加上西南一直有土司作亂及邊患,所以在大明最後二十年,實際要面對西南、東北以及平定內部農民起義三場戰爭。」
「這三場戰爭中即便是最終被平掉的西南土司之亂,前後也耗時十年之久,靡費錢糧無數。」
「至於鎮壓義軍、應對後金,更是成為了大明財政的無底洞,每年都要花費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兩銀子。」
「偏偏士紳地主借著陛下以及後面幾位大明皇帝在明初留下的政策漏洞,偷漏稅賦。」
「更有甚者勾結地方官吏,將稅賦轉移到平民百姓身上,乃至直接不繳稅。」
「到了崇禎朝後期,朝廷收不上稅賦,不僅軍餉欠發,便是官吏的薪俸都發不起,屢屢拖欠。」
「如此情況下,官吏、將士又有多少還願意為大明盡忠乃至賣命?」
「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崇禎十七年農民軍將要攻打京師時,崇禎皇帝無錢發餉、鼓勵士卒,逼不得已便向勛貴及文武百官借錢,最終只借到了十幾萬兩銀子。」
「當時京營本就是不堪戰的廢物軍隊,又錢糧不足,還恰逢京師瘟疫橫行,哪怕城牆高深,也守不住,三日不到便被農民軍攻破了。」
說到這裡,劉寬頓了頓。
「其實此前十幾年間,明軍在面對農民軍時,一直都是碾壓;即便面臨軍事強大的後金,也能在小規模戰事中多次獲勝。」
「然而,因為錢糧不足,精銳明軍不斷被消耗卻得不到補充,能用之兵越來越少。」
「同時,明軍與後金軍隊的裝備差距、兵員素質也越來越大,就越發地無法戰勝後金軍隊。」
「再後來,因為朝廷發不出軍餉,大明將士開始或主動、或被迫地加入農民軍,讓農民軍越發的壯大。」
「此消彼長之下,大明便連農民軍也鎮壓不下去了,這才被其中勢力最強的一支農民軍攻破京師,亡了國。」
「最後,不論是投了農民軍的明軍,還是後來投了清國的明軍,都變得比以前更能打仗。」
「也因此,後世人評價明軍時,又參照昔日評價女真的『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語,得出這麼一句話——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所以,後世人才認為,大明之亡雖有諸多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財政出了問題。」
「若崇禎在位時,錢糧供應能始終保證充足,大明也需還能再堅持二三十年也說不定。」
劉寬說完了,感覺口乾,很想喝口水。
他背包里倒是有飲料,可惜不好拿出來喝。
朱元璋、朱標父子一時無言。
他們一則在消化劉寬這番話中透露的種種信息,二則是分辨其中真偽,或者說是否合理。
兩人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被培養多年的太子,自是知道,不能別人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
倒不是說兩人認為劉寬會騙他們。
而是他們清楚,劉寬所代表的後世人未必能清楚六百年前的種種事情真相,對大明滅亡之因的品評也就未必完全正確。
當然,即便其中有所錯漏,對於他們治理此時的大明依舊有很大參考意義。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3.63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