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在維也納,奧匈的上層好像沒有人如同陳韶這樣考慮。筆硯閣 m.biyange.net尤其是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
當塞爾維亞宣布總動員之後,費迪南大公就如同打了雞血一樣興奮起來。總動員,在歐洲就等同於宣戰。因為一次總動員無疑是對國家經濟的一次大放血,如果不能接著發動戰爭,就意味著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泡湯了。甚至可能不是一年,而是好幾年。
既然塞爾維亞公開表示總動員,奧匈帝國就可以預期接下來塞爾維亞的進攻。
所以費迪南大公大肆叫嚷,「拔出寶劍,對準塞爾維亞」,徹底摧毀奧匈稱霸巴爾幹的障礙。
而奧匈帝國國內的軍國主義者在維也納一家報紙發表了不少激昂慷慨的文字,「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一切嚴重的緊張局勢最後爆發我們要戰爭,因為這是我們人心的信念。我們的理想只有通過一次戰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一個強盛的奧匈帝國。」
必須得說,奧地利不愧是奧地利。在德語的應用水平上就是比德國佬那種公文模式的文字強太多。
1913年3月10日,奧匈總參謀長赫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貝希多爾德都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到了,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但他們也擔心俄國的干預,於是就請求德皇威廉幫忙。
而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則立刻趕往柏林,和他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威廉二世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希望威廉二世能夠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震懾住俄國。給奧匈帝國以時間。
威廉二世有些遲疑,面對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威廉二世很想表示同意。然而某種說出的神秘的感覺阻止了威廉二世的衝動。的確,這種書不出的衝動就是在反對這樣的行動。
至於理由,仿佛有千百個,各個理由都站不住腳。可又很合理。
就在這位德國皇帝猶疑不決的同時,德國內部的看法卻在快速統一。
德國渴求戰爭,認為1913年進行戰爭有利。1913年有兩件事促使德國力求速戰。一是1912年6月間德國完成了基爾運河的加寬工程,使新造的「無畏艦」能從北海通過運河直接駛入波羅的海,加速軍隊調動的靈活性;二是1月份英國開始同俄國進行海軍談判,小毛奇獲知此事後,大為不安。
因為奧斯曼帝國得到了大周的海軍幫助,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都表現出出色的海軍力量。這個事實極大的刺激到了英國。
因為俄國的黑海艦隊不再面對一個孱弱的奧斯曼帝國海軍,而是一個有能力完全封鎖俄國黑海艦隊突襲的小而強的艦隊。
早在去年6月1日,小毛奇對曾出使英國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說:「我們已準備就緒,在我們是愈快愈好。」
德國深知,如果戰爭拖至1917年發生,那時俄法兩國完成新的擴軍計劃,實力對比會起變化。德國外交大臣亞哥夫在1912年7月寫給駐英大使的信中說:「1913年,俄國基本上尚未做好戰爭準備。法英兩國也不願意1913年打仗。根據推測,再過幾年,俄國就有戰鬥力了。到那時,它用自己士兵的數量就能壓倒我們;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和戰略鐵路都將建成,然而我們的集團的力量卻將日漸衰弱下去。」
德國人預感到俄國的力量將日益增強,而現時貌似強大的奧匈帝國將日趨衰落,因此希望在實力對比有利的情況下發動戰爭。
俄法在兩國會談公報中以及在公開的外交場合,都一再強調兩國「珍貴的友誼」,大肆渲染「親如兄弟的海陸軍力量」,並互相表示要「忠誠不懈地與它的盟邦合作」。兩國首腦會談期間,俄國在彼得堡冬宮舉行了招待宴會。席間,普恩加萊特地同奧匈大使交談,要大使轉告奧匈政府「應當特別慎重」處理對塞爾維亞的關係。他強調說:「塞爾維亞在俄國人民中間是很親密的朋友,而俄國又有盟邦法國,在這個問題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糾紛。」
英國也已經做好戰爭準備,並且認為遲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將對自己不利。因為英國看到德國的生產能力比自己強大,在海軍造艦競賽中將會很快趕上來,希望在1914年仍保持海軍優勢的情況下,通過戰爭擊敗危險的競爭對手。不過在塞拉耶佛事件後,英國開始並沒有流露參戰的意向,因為它既擔心德國懸崖勒馬,又怕承擔首先發動戰爭的責任。
同時,英國議會和內閣中存在著一個親德派。英國內閣中,12名閣員不贊成參戰。整個工人階級和大部分自由黨人反對參戰。特拉法加廣場上的群眾集會要求英國宣布中立。在聲勢浩大的和平運動的壓力下,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向德國駐英大使說,英國同俄法兩國沒有任何同盟關係,不受任何義務約束,並一再申明英國的態度是「盡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國之間發生戰爭。」
而且當下的局面也讓德國上層很不安心。
奧匈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通知奧匈帝國,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總動員,並表示俄國不容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幹半島的霸主。
之後,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提議德、英、法、意四國調停奧、塞之間的不和。但英國在暗中極力慫恿法俄對德奧作戰,並保證給予支持,這就給法俄兩國壯了膽。
接著,格雷接見德國大使,明確表態說,如果衝突僅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兩國捲入,「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將被迫作出緊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長期作壁上觀了」。
這就讓德國方面大大懷疑,英國此時根本不想開戰。而英國只要不下場,德國完全相信靠自己和奧匈帝國就能夠解決掉俄國與法國的聯軍。
最後,小毛奇求見了威廉二世。那天,費迪南大公也參加了這次會面。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1s 3.71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