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在參謀台表達了自己要召開武舉的想法和決定。
「科舉考試不能只有文舉,也要有武舉,我魏固然重視國家治理,但是我魏之所以能立國,多仰賴軍務,軍務自然是重中之重,為此,孤才設立了首陽山講武堂。
但是首陽山講武堂只面對軍中優秀士兵,選拔面較為狹窄,與文舉多有不同,且沒有相關的考試制度,以選拔優秀的軍事人才,這不利於我魏軍事的長遠發展。
所以,孤決定在文舉之外,另設武舉,一樣面向全國所有子民,擴大首陽山講武堂的辦學規模,擴招學生,然後可以參加武舉,以便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郭鵬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參謀官們和軍隊的將領們面面相覷,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皇帝要把關於考試的改革擴大到軍事層面。
不過相對於文化方面,郭鵬在軍事層面的權力就要大的太多了。
基本上說什麼辦什麼,所以搞武舉的事情和擴大辦學的事情基本上沒什麼異議。
「你們沒什麼意見就好,關於武舉和擴大辦學,我也有不少想法,咱們一起商議一下。」
郭某人覺得不能只有武舉而沒有武學,也不能沒有武學而只有武舉,培養軍事人才這方面,國家必須要大力投入,全力扶持才行。
而且不能說文舉和武舉誰更高貴。
曹洪就提出了這個看法。
「陛下,辦武舉這種事情咱們自然沒什麼不樂意的,但是該說不說,這武舉的地位和文舉的地位,可不能有什麼區別,這些年,那些腐儒可沒少拿我們這些武人不當回事兒。」
曹洪在這方面說話很直,所以參謀台里的不少參謀都表示不太高興。
但是他們現在也不敢說什麼,大部分都出身士人家庭的參謀台的參謀們在之前的事件中也有二十多人不顧勸阻的參與進去,被郭鵬嚴厲懲處,直接砍了腦袋。
參謀台只負責軍事,不准涉政,更何況是這種敏感的事情。
必須要狠狠的殺一殺參謀台的不良風氣,把他們的這種勢頭給乾脆的砍掉。
砍掉以後,參謀台的參謀們老實多了,也不敢多說什麼。
郭鵬已然把參謀這一方面的事情劃歸到軍事層面,和政治分離開來,所以不僅軍事將領參加武舉,參謀人才也要參加武舉來選拔。
首陽山講武堂不僅培養軍事將領,也要培養參謀人才,雙管齊下,所以武舉選拔出來的人,這文化素養還真不一定比文舉差到哪裡去。
所以對於曹洪的疑惑,郭鵬給予了明確的回應。
「這一點,你們都可以放心,文舉有御街誇官,武舉也有,文舉和武舉都屬於科舉考試的範疇,所以文舉和武舉一起進行,一起選拔人才,一起接受表彰,不分高下,朝廷一樣重視。」
得到了郭鵬的明確回應,軍隊將領們就覺得很滿意。
然後就開始商討該如何制定武舉考試的規矩。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討論著討論著,就談論出了一個初步的規範出來。
比如不能只考一場,要考好幾場。
軍事人才,自身的身體素質肯定要過得去,所以這初場要測試武藝,內容包括馬弓、步弓及長刀劈砍、長矛突刺和赤手空拳肉搏等項目。
二場考試則測試軍陣、攻堅、夜襲等各類戰術戰法。
三場考試是筆試,各自論述自己對兵法、天文、地理等情況對戰爭的影響和自己的應對策略之類的。
最後三場考試綜合評斷,計算總分,根據總分擇優錄取。
分數高的可以錄取,分數低的就沒辦法錄取,繼續等待來年下一場考試,就那麼簡單。
擴大招生之後,首陽山講武堂畢業的學生數量也要大大增加,引入淘汰機制增強競爭性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對此,郭某人毫不含糊。
皇帝都發話了,底下人再怎麼討論結果也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家乾脆就不討論大方向,開始對一些細節上的東西進行商量。
郭鵬的習慣,把細節扣到極致,只要我把細節做的足夠好,你違反規則的難度就越大,每發現一個,我還能填補一個,那效率就相當高了。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朝堂上開始對科舉考試展開了熱烈的議論和商討。
寒門官員和黎庶官員的討論熱度尤其之大,大家都在商討這樣的科舉考試能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來。
人數占比大大下降的士人官員們則顯得憂心忡忡。
他們當然很少關注武舉,主要把精力集中在文舉。
本想著利用考試內容把持名額,以此繼續增加士人官員的數量,可誰曾想,皇帝居然引入了那麼多考試的不同內容。
又是農業,又是災害,又是數學,甚至還有身體素質之類的。
這對於士人官員來說,難度頗大。
樂意習武的士人自然有,喜歡擊劍的不在少數,可是,總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那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讓他們去通過身體素質測試……
毫無疑問,草創之際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各方面的人物都占不到便宜。
無論是士人還是寒門還是黎庶。
大家都沒有什麼準備的時間,要想真的占據優勢,是需要準備時間和專門專向輔導的。
要突擊學習農業,學習算數,學習災害防治的知識,還要鍛煉身體。
郭鵬提出一個要求,即身體素質測試擺在文舉筆試之前,必須要通過身體素質考試才能參加筆試,否則就不准參加考試。
這可比其他什麼規定要強悍多了。
身體不達標都不讓你考試,想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必然要在這方面多加注意,否則不管書讀的多好,考試都無法參加,那又有什麼用?
除了這方面之外,郭鵬也要對文舉考試的內容多加規定。
經義方面當然士人子弟占優勢,可是其他方面的分數占比也不會低。
按照郭鵬的那個意思,顯然不會允許經義考試占據整個卷面分數的絕大部分,肯定是要平衡的。
除了經義之外,肯定還會加入一些其他的內容,和農業有關的,和算術有關之類的。
而且這才是第一場,皇帝還要考第二場第三場。
要考天文地理,因為有人提出天文氣象之類的知識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意義,地方官員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確保農業生產,所以這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要考策論,卷面上給出一個或兩個政治議題,或是皇帝新想出來的,或是朝廷拖延已久不能決策的,讓參加考試的學子們予以回答。
也要考自由行文,交給考生自由發揮,自己想寫什麼文章就寫什麼文章,寫一寫對國家未來的展望,對朝廷的期待之類的,但是注意,一定要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用的不對還要扣分。
其他還有些七七八八的,揉碎了加進三場考試中。
三場考試加在一起綜合判分,經義方面的分數比重自然會大大降低,無法占據絕對的主導位置,這對士人非常不利。
洛陽大災變之後倖存下來的士人們對此眉頭緊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2s 3.69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