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與強大,從來都不是恆定的,否則便沒有除惡務盡,沒有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吞吳,沒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祖先用智慧留給後人最深的告誡,只是人們仍舊似乎總是忘記那些至理名言。
皇駕進入鄴城,無論追隨皇帝東遷的百官還是原有的幽冀官吏,都需要時間來安置,故而遷都大典的祭祀便安排在新年之前。還有兵馬源源不斷地自河內郡向魏郡返回,帶回朝廷百官的家眷與皇室工匠、士人、學者、僧人等隨行。
遷都從來不是一件小事,不單單皇帝百官,太學、白馬寺這些有關文教的人員也會隨同搬遷。
只不過燕北不打算將白馬寺遷到冀州,他發下命令,讓河內的卑衍帶兵護送那些大月氏與漢地僧人回到洛陽白馬寺,同時給南陽張繡傳去書信,請他把朝廷逆賊董承的首級送至鄴都。
哪怕遷都還未完成,隨著皇駕進入鄴城,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可更改。
陳留郡的戰報在九月初送至鄴城,管亥帶兵在陳留西野外與兗州軍曹洪的兵馬相遇,儘管管亥統領青州的黃巾餘部在各郡征戰,甚至臨陣還斬殺過北海國中大將宗寶,但終究習慣的是掠奪、浪戰,對正規堂堂之陣沒有太多了解。而對陣曹洪,在兵力上他並不占優勢,何況部下海賊軍紀散漫,儘管交兵之初曹洪難以阻擋向東敗績,但隨後一陣突襲便讓他損失眾多,遂返回河南尹,催促太史慈、焦觸共同進擊陳留。
管承的水兵近乎將河南尹東部搬空,本欲勸說幾人帶兵回還北方,卻被管亥以皇帝遷都鄴城為由,說動幾人帶兵東進陳留,擊曹洪等人。遂各部合兵向東,不過十日便與曹洪所部交兵,將之兵馬擊潰,繼而抄掠陳留西部郡中。
曹仁夏侯惇引兵來救,燕氏軍眾將分散兵陣,各部將領所領軍士皆精通抄掠穿插,使兗州兵將腹背不得兼顧,混戰中太史慈射殺夏侯惇部下韓浩,擊潰夏侯惇部下偏師,大軍眾潰至曹仁坐鎮的燕縣,燕氏諸將強攻不得入,只得圍寨大略陳留。
略不及半,探馬報曹氏大軍自南方回援,諸將遂撤解燕縣之圍,還師北方。
此次河南尹、陳留戰事所獲頗豐,在河內太守郭昕傳至鄴城將軍府的書信中,準確記錄了此次被強遷至河內的百姓數目,二萬七千四百餘家,民九萬三千餘。此外還有耕牛耕馬,劣馬羔羊不計。
不過於燕北而言,得失之事實難思量,儘管他此次接駕迎到皇帝,得到了殘破無人的關中,但同樣也收到東萊等青州南部的土地為袁紹藉機奪走,沒了從其身後威脅袁紹的底氣,只怕來年不得安穩。
哪怕是用關中換青州南部,燕北也認為自己此次虧了本錢。畢竟關中短時間只適合駐軍而不適合養民,曾經富庶的黃河以北皇都京畿,如今只適合養馬而不適合養人。
要想讓關中恢復當年的殷實,燕北還真沒什麼辦法。一道道決議從他口中傳出,可心底里究竟有幾分對錯,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明知關中已殘破不堪,卻還雪上加霜地大略河南尹生民十萬,可他還有什麼辦法呢?這些百姓留在滎陽以東便為曹操耕田養馬,吃那些糧食長大的孩子們早晚有一天會拿起兵器捅進自己的士卒肚子上,他只能把百姓遷到更放心的黃河以北,充實河內田地。
只是目下,需要他思慮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公與,我想……來年你去關中如何?」
鄴城前將軍府里,燕北的話有些突兀,但在沮授看來卻是情理之中,皇帝遷都鄴城所有人都喜氣洋洋,只有燕北被積壓半年的政務戰報壓得透不過氣來。沮授停下酒樽,笑著問道:「將軍還是捨不得關中的地方吧?」
「是捨不得啊,哪怕殘破,那也仍舊是關中,漢家江山的龍興之地,雖西接馬騰韓遂、南有張魯劉焉,北面并州散亂、東方曹操驍勇……可誰能捨得?八百秦川土地肥沃,長安八水城磐堅固,就算如今田地荒了,百姓沒了!」燕北說著,瞪圓了眼睛狠狠地拍在案几上,「得關中者,定天下!」
「主公要授入關中易,只是皇帝新遷,三五月不出亂子,來年如何?有些事或許將軍不想,但並非不去想它便不會發生。如今不單朝中舊臣想不通透,幽冀眾將也想不通……遷都之後,朝廷姓劉還姓燕?」
燕北微皺眉頭,他千辛萬苦將皇帝接來,這個問題難道還需要問?當即說道:「漢家朝廷,自然姓劉!」
「若將軍與朝廷政令相左,手下人當如何?」沮授端起酒樽一飲而盡,手臂伏案身體前傾,進一步逼問道:「那文臣武將,該聽劉還聽燕!」
燕北舌尖快速抿著發乾的嘴唇,這個問題他不願去想,但沮授話趕話的說到這裡,他卻不能不想。他緩緩說道:「公卿盡就食於燕某,不至如此。將卒皆活命於燕某,亦不至聽旁人號令。」
沮授見燕北說罷仍舊皺眉,知曉自己心意已達,這才笑著說道:「將軍手握兵權,卻還是不要忘記董卓之事為好。荀卿有大才幹,卻不能重用。將軍欲使在下往關中,還需求得符節與司隸校尉之職。以白波、黑山之軍民充實關中,沮某當為將軍西抗馬韓南敵劉張,行屯田之策恢復關中田地,助將軍平定天下!」
燕北撫掌大笑,沮授說出的正是他的想法。
只是酒過三巡時日已晚,沮授離去後燕北披著薄氅立在庭院眺望滿天星斗良久,面色沉沉。
年末雪至,鄴城中建中興闕,召幽冀並各郡太守、校尉及諸將軍至魏郡,行遷都大典,祭告天地,傳召天下。
是日,觀禮祭典的陳群下筆在《略記》中這樣寫著。
興平二年冬,帝遷鄴都,登中興闕,歷數前將軍開疆闢土、外服百夷、內定國賊、隨行救駕之功,賜車馬、衣服、樂縣、朱戶四錫,登大司馬、總朝政、錄尚書事。其部下諸將,同日升將軍者十數;幕府僚臣,同日任太守國相者亦十數。
皇帝下詔,改元興和,是為興和元年。
——
各位看官受累記下,興和元年即建安二年。
更多鄉村言情流行小說,請關注微-信-公-眾-號:dingdian23 (長按複製)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s 3.63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