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稱的孫悟空的「本來面目」,是孫悟空的這種靈根育孕,「天地精華所生」加上「須菩提祖師」真傳的資質,可以說是唯一說得通的可能,在《西遊記》書中也不乏旁證。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如來」和孫悟空之間很可能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問題。
在《西遊記》前期的故事情節當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情結和傾向。
而且以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而論,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都能得到全面的詮解。
「如來」在孫悟空面前為大、為尊、為長、為師以及惺惺相惜;不厭其煩地為孫悟空「皈依(佛門)」而努力等一系列行為,都能從「師兄弟關係」的前提下得到釋解。
而這對於釐清「須菩提祖師」的身份有著重要的中繼作用。
不過從《西遊記》書中除了「同契」之類的隱晦性說法,作者並沒有明確指出「如來」和孫悟空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間人際關係中的「師兄弟關係」問題。
因而我們也不必明確,因為這種隱晦性說法不免有模稜兩可之嫌。
而且在宗教的典籍里更是無據可考,我們只能以模糊理論對《西遊記》就書而論,對於釐清「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認定提供一種參照或參考。
但是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那就是依這種模糊的看法,假定的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之間潛在的「師兄弟關係」,儘管可以全面的詮解孫悟空和「如來」之間的糾葛和互動。
那麼後來孫悟空又拜唐僧為師,成了「如來」弟子的弟子,這會不會又是一個矛盾嗎?從傳統倫理的角度來看,這也許是個矛盾。
但是,無論是佛教或道教的理論,都是認為自己是超凡脫俗的。
而從佛教的人生觀理論來詮解這個問題,傳統倫理方面這個「塵俗」問題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
因為佛教的人生觀理論是講究「三三行」、「因果」、「報應」等說法的。
依照「三三行」的理論,儘管孫悟空被「如來」降服後,「性命」沒有「頃刻而休」,其靈魂載體(猿猴體)也沒有被拋棄或者被毀滅的現象。
但是以其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並召來「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將其監押來看,這「五百年」飢食鐵丸,渴飲銅汁,「人事淒涼」的生活毫無疑議是屬於在「地界」生活的範疇的。
而五百年後被唐僧救出,並拜唐僧為師,也毫無疑議當屬「來世為人」的範疇。
而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因果」,在《西遊記》書中也有相應的說法。
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作者就借孫悟空之口,來詮解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這種「因果」關係,孫悟空虧唐僧「解脫,借門路修功」,唐僧賴孫悟空等人保護,才能「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
這種也是對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的這種「因果」關係的概括性總結。
因而,假定孫悟空和「如來」之間存在著宗教(道、佛兩教)成員之間潛在的「師兄弟關係」;而後來孫悟空又拜唐僧為師,成了「如來」弟子的弟子。
從佛教的人生觀理論,「三三行」、「因果」、「報應」等說法來看,並無絲毫的矛盾。
十七、從《西遊記》書中探尋「須菩提祖師」為「菩提聖樹」的其它相關依據或旁證㈠「須菩提祖師」與「菩提聖樹」名稱問題的關聯「菩提樹」在佛門中地位至尊,所以佛教的信徒們在稱呼「菩提樹」時,就以「菩提」相稱,省略了「樹」字;而需要以「樹」相稱時則加「聖」字為「菩提聖樹」;以示尊崇。
如果「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的話,自然不會使用「聖樹」一詞或者說省略「聖樹」一詞,使用簡便的尊稱「菩提」才符合這種擬人化描寫的方式。
所以「須菩提祖師」若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其名稱中沒有「聖樹」一詞是合理的。
「祖師」是字義指創立某種學說或創造某種技藝而為眾師法的人,也指佛教、道教中宗派的創立者人,泛指創始者。
以「菩提聖樹」在漢傳佛教中被尊崇的地位和「祖師」的定義,以「四大聖樹」唯有菩提樹和釋迦牟尼佛之間存在「半師之誼」的情形來看,「菩提」一詞後綴「祖師」也是堪當的,更是一種敬稱。
但是「須菩提祖師」名稱中的「須」字就有點令人費思了,這個問題不大,但確實是個令人琢磨的小問題。
因為加這一個「須」字,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羅漢」(「羅漢」在前面的篇幅中已有相關描述」。
而以「須菩提祖師」有「大覺金仙」的稱謂來看,則可以肯定須菩提祖師絕對不是羅漢品階的神明,那麼作者加個「須」字是什麼寓意呢?結合《西遊記》書中對西天的人、物等等,以及對須菩提祖師的諸多漢化描寫的情形,我們也只有在「漢化」概念中尋找答案。
「須」,在漢語中的意思,顧名思義,乃人面上的鬚毛,多指男人面部的鬍鬚。
延伸意指年齡極大、閱歷深厚、德高望重的男性。
按照佛教的說法,做為「萬靈之宗」、「萬靈之宗源」的「菩提聖樹」是堪當漢文自中「須」字的字義的。
再加上「菩提聖樹」為「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象徵。
再以作者加上這個「須」字和「祖師」一詞連貫來看,則寓意著「菩提」是「大法門」中資歷老之又老、德高望重的宗師級大神明。
而這也符合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
當然在道教中,特別是在「正一道」中,也是大量使用「法門」(由於在千百年的佛、道兩教的鬥爭中佛教常以「法門」、「不二法門」的稱謂自居,因而「法門」在人們的習慣性思維中,早就成了佛教的代稱)、「祖師」之類的稱謂的,所謂的「文史不分家」、「道儒不分家」、「三教出一門」,從這些稱謂上我們都可以略窺一斑。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s 3.64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