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仙緣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三十九)

        ㈡孫悟空與哪吒之間的「本源流」之說在《西遊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裡,孫悟空和哪吒之間有一場打鬥。

    在描述這場打鬥場面中,作者寫了一個頌子,頭四句「六臂哪吒太子,天生美石猴王,相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簡單的介紹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歷。

    在涉及到兩人神通的問題時,作者以「正遇本源流」來說明二人各自所學的淵源。

    意為兩人的學術修為來自於一個源流,一個體系。

    這多少有點令人納悶,做為玉帝麾下的一員將領,又怎麼與學了「大法門」之術,「悟徹菩提」的孫悟空成了一個「源流」呢?關於這個問題,直到第八十三回《心猿識得丹頭奼女還歸本性》作者才交待了這種端倪。

    「原來天王(李靖)生此子時,他(哪吒)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

    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

    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

    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如來)。

    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

    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

    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艷艷光明。

    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

    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從這段話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給了哪吒起死回生的機會和神通廣大的法力。

    為了解釋其父子之間的冤讎,如來佛祖還「喚哪吒以佛為父」。

    因而《西遊記》書中的哪吒雖然玉帝麾下的一員將領,雖然沒有佛教神明的頭銜,但是其神通廣大的法力則是師承於如來佛祖,並且還是如來佛祖的乾兒子。

    作者以「正遇本源流」來形容,說明二人的打鬥本領都源於佛教一派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是一派,但是在修習地點和師承上是有差別的。

    孫悟空的修習地點是西牛賀州的靈台方寸山,師承是「須菩提祖師」;哪吒的修習地點是「西天」(儘管是「西天一隅」,但也是「天界」,更是佛門中的「極樂世界」);師承是其「乾爹」如來佛祖。

    而兩人之間打鬥的結果也可以做為我們認定須菩提祖師就是「菩提聖樹」一個旁證,因為哪吒是敗陣而歸的。

    哪吒是「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的猛將,其打鬥本領又源於如來佛祖,結果是敗於孫悟空之手,這也暗寓了「菩提聖樹」與釋迦牟尼佛(如來佛祖)之間的特殊關係,換句話說,也只有以「菩提聖樹」與釋迦牟尼佛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才能解釋親受如來佛祖親傳本領的哪吒,敗於孫悟空之手的緣故。

    ㈢探析在《西遊記》一書中須菩提祖師為什麼只在開頭的篇幅出現,尾篇就沒有了交得的問題按照中國古代,甚至於現代人寫小說的筆法,故事情節一般都是追求圓滿的,而在《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卻只在開頭的篇幅出現,尾篇就沒有了交得。

    這是有悖於中國小說的傳統筆法的。

    《西遊記》的故事堪為經典,但對須菩提祖師的描寫,尾篇沒有交得。

    粗看上去,似乎是作者的一個疏漏,但是,如果認定須菩提祖師就是《西遊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聖樹」,這個問題就也得到了解釋。


    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須菩提祖師要驅趕孫悟空而去,孫悟空就說道,「上告尊師,我也離家有二十年矣,雖是回顧舊日兒孫,但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去。

    」這也說明,孫悟空對須菩提祖師是感恩戴德的,但是,直到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之後,也再沒有提及須菩提祖師。

    如果須菩提祖師為「菩提聖樹」,這種沒有提及就是合理的。

    因為面對「菩提」這個聖樹需要的是「悟」,而不是「拜」和「說」,孫悟空已經成佛,那麼按照佛教的理念,「菩提(聖樹)」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心中常「悟」即有「菩提」,而「佛陀」品階的神明,「菩提」自然是常駐其心了。

    因而孫悟空自然不用回拜了,從佛教理論的角度而言,尾篇沒有了交得也屬合理的情節安排。

    十八、解析一下《西遊記》中「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

    結合我們對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認定,這裡我們就綜合前面的分析,就《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作者在須菩提祖師出場時所做的一首形象詩,進行逐句解析來進一步驗證我們的認定。

    第一句:大覺金仙沒垢姿「大覺金仙」是特指佛門中起點在「佛陀」品階的大神明。

    「垢姿」則是指人生經歷,只要有過人生經歷都算是有「垢姿」或者說曾經有過「垢姿」,受過「紅塵」磨難。

    而要成為「佛陀」品階的大神明,有人生經歷是必備條件。

    結合前面我們分析過的「菩提聖樹」和釋迦牟尼佛的「半師之誼」,以及「菩提聖樹」的神明屬性來看,「沒垢姿」也只能適合於在漢傳大乘佛教中為聖潔之物的「菩提聖樹」。

    第二句:西方妙相祖菩提以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佛教創立於「西方」,並且由「西方」傳入中國。

    而「相」是佛教中用來形容佛門中的神明或世間的人、事、物或事物等等的一種說法。

    如佛教把人間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指為「俗相」、「紅塵相」、「世間相」等等,認為這些「相」以各種欲望誘惑人們在「紅塵」世界中墮落而修成「惡業」,而在「苦道」(多指「人界」)、「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中輪迴,不能進入善道(天界為神)。

    是讓人們踏入迷途的一種「虛幻不實」的「虛空相」。

    《無常經》指出「世事無相,相有心生」。

    告誡人們只有認識到人世間的這一切「虛空相」,才能走入修行的第一步。

    故而寺院也常常被人們稱為「空門」,即將出家的人也常常被稱之為要「遁入空門」。

    而佛教的神明也有「相」,如釋迦牟尼佛端坐的「相」,則稱之為「法相」或「莊嚴相」。

    而顯化人間,普渡眾生或點化某人成神的時候,佛教的神明,特別是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就會因人、因事而異,變幻成各種人或物,這類「相」則稱之為「妙相」,《西遊記》中有關此類「妙相」的描寫有很多,例如觀音菩薩與木吒師徒二人變作兩個疥癩游僧上東土尋取經人贈「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文殊菩薩則稱自己變做凡僧,度烏雞國王證金身羅漢,因烏雞國王不識相,把文殊菩薩用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三日三夜等等。

    例子很多,這裡就不再詳述。

    因為這種變化多端,故「妙相」也稱為「無窮妙相」。

    因而「妙相」一詞也成了佛教眾多稱呼中的一種另稱或佛教中佛陀、菩薩品階神明的代稱。

    「祖」則是指事物的本源、宗源。

    關於「菩提」前面也多次提到。

    以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因「悟徹菩提」而「證得佛果」成聖這種微妙的因果關係來看,「西方妙相祖菩提」這句詩,其實就是《西遊記》作者以非常直白的方式來說明,西方佛教的宗源在於菩提(聖樹)。



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三十九)  
相關:    星辰之主  異世界迷宮的蒼藍召喚師  絕代神主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金玉仙緣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聖(三十九)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金玉仙緣"
360搜"金玉仙緣"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9s 3.66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