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財政上宋朝是個另類,嚴重依賴工商業收入和變相的人頭稅征榷收入,特立獨行格外顯眼。徐平本來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直到他坐上了通判的位子,自己打理一州財政,才恍惚有些明白。
兩稅作為正稅,在財政收入中的地位自然最重要,當徐平打開兩稅的賬籍,一道咸平元年真宗皇帝給三司的詔書抄本便映入眼帘。
「方域至廣,邦賦實繁。責在有司,抑惟前典。今逋逃罕復,租調弗均,關市之徵,逮於山澤之產,咸助軍國之資。宜令三司使以下,同經度件析以聞。歲用所額,無俾有闕,勿得增加賦斂,重困黎元。」
凡是宋朝主持兩稅工作的,必須以這道詔書為準,最關鍵的就是最後一句話,不管朝廷財政盈餘還是虧欠,不許增加賦斂。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永不加賦」。
這四個字是徐平前世從金庸的小說里見到的,吹得天花亂綴,好像絕世秘籍一般造就了康熙這個千古一帝。實際上康熙的永不加賦指的是人丁稅,其它的稅種加起來一點都不含糊。這個稅種在宋朝是沒有的,而且清政府只執行了二三十年,就被他兒子雍正攤丁入畝變相廢除了。
沒什麼人提起的宋朝永不加賦政策卻被執行得非常徹底,而且不是指的每畝的兩稅負擔,而是兩稅的以州軍計的總額。換句話說,開墾荒地,下等田變成上等田,技術發展畝產量提高,每一州的賦稅總額都不變,這些措施帶來的好處都留在了民間。終兩宋三百多年,兩稅總額以州軍計算基本只有減少,沒有增加,更不要說中央層面了。每次方田均稅,基本是以均稅而不增稅為前提才能推行下去,王安石變法也不能例外。
在徐平看來,這只能是理想主義者的荒唐措施,依據現實條件調節賦稅才是正常的。然而在宋朝,這卻是天條,容不得任何挑戰。
兩稅額度固定下來,朝廷用度卻不斷增加,官府便只好向工商稅和征榷收入努力,這便是宋朝特立獨行的根本原因。等到了這些收入也不能滿足支出的時候,便開始增加苛捐雜稅。朱熹有名言:「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其實不僅是古者刻剝之法,到了南宋的困難時期,朝廷為了增加收入官員們想出的各種名目天馬行空,想像力突破天際,讓後人也是嘆為觀止。
在宋朝前期,永不加賦的政策大大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使官僚制度和社會經濟管理各方面都遠遠超出了時代,後世的元明清三朝都難望其項背。而到了宋朝後期,這一制度又使中央失去了對地方財政的掌控,整個國家財政都在崩潰邊緣徘徊。
宋朝地方官員的考核,知州首重司法,無冤獄為基本追求,如果能夠平反冤案使五人以上活命,就可以官升一階。而通判則首重財賦,要求上供錢糧能夠及時交上,司法民政是次一等的考核目標。
徐平既然走上了這條路,當然也希望儘快升官,便要在財政收入上想辦法。邕州這個地方賦稅極低,上供財物僅是意思一下而已,需要與周圍好幾個州合起來才值得往京城運輸一趟。實際上整個廣南西路,是宋朝除了戰爭時期的邊疆地區之外,惟一養活不了自己的地方,常年要從兩湖輸入百萬貫左右的錢物才能維持,徐平要想獲得政績實現本地財政平衡是第一要務。
招攬戶口開墾荒田先放一邊去,賦稅又不會增加,人口增加的好處知州拿大頭,以曹克明的態度,徐平沒心情伺候他。看來還是要在工商業上想辦法了,徐平首先想到的就是釀白酒。邕州瘴氣重,按後世經驗應該是白酒的理想銷售地區,多少年後山區少數民族還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不知不覺,徐平胡思亂想這些的時候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通判廳里點起了幾枝大蜡燭,準備挑燈繼續辦公。
李孔目走上前來恭聲道:「上官,準備開飯了。」
徐平哦了一聲,站起身來但個懶腰,走出了廳門。
院子裡,秀秀和高大全帶著幾個兵士正在給一眾加班的公吏打飯,這是徐平按他前世的習慣建了個小食堂,伙食費他自己掏腰包。因為與曹克明鬥氣,徐平這些日子不從公使庫支錢,這些加班補助便也落在了自己身上。當然他也可以讓公吏自己回去找地方吃飯,吃過了再來上班,那就不如現在這樣花幾個小錢籠絡人心了。
公吏們打過了飯,徐平才在一邊樹下的石桌上坐下,秀秀端了兩個小菜上來,都是本地的特色,旁邊還有一小壺酒。
吃著飯,徐平問秀秀:「怎麼樣,這些日子還過得慣?」
「也還好,各色瓜果換著花樣天天也吃不完。就是每天買菜要出城,實在是累死個人。」
徐平好奇地問道:「以前在京城裡,你和蘇兒兩個滿城跑著玩,也沒聽見喊累。邕州城比京城不知小了多少,怎麼就受不了辛苦了?這些年你養得嬌了,干一點活就挑三揀四。」
秀秀嘟著嘴道:「才不是!京城裡出去玩有油壁車啊,這裡什麼都沒有,連頭驢都雇不到!」
徐平聽了只是搖頭。中國的公交車出現在唐代,到了宋朝大城市裡已經很常見,使用的是油壁車,東京城裡最多。到了南宋的時候,公交車的制度就很完備了,逛街訪友都很方便。
邕州是個小地方,從人口規模說起來,此時邕州管的也就相當於徐平前世的一個鎮,下面幾個縣就相當於大村子而已,當然不會有公交車存在。
秀秀報怨幾句,等徐平吃罷了,收拾了餐具自己回去。
其餘公吏吃過了飯,拿著自己的大碗蹲在通判廳院子裡的大缸邊洗碗,低聲說著閒話,倒真有了徐平前世小機關的感覺。
這個時代的人是最容易接受後世思想的,尤其官吏,專業化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一些習慣便與後世相似。
休息一會,徐平道:「時候不早了,大家進去再忙上一兩個時辰。王漕使要不了兩天就到邕州,大家受累,趕在這之前把賬籍整理清楚。」
這樣忙忙碌碌的日子一直到了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王惟正巡視過了柳州、象州、賓州,終於到了邕州城。
公使庫里只剩下五十多貫錢,迎接王惟正的酒錢都不夠。萬般無耐,曹克明再次親筆寫下了一張字據,自己在上面簽字畫押,讓徐平和周天行兩個聯署了,又從軍資庫借支了五百貫。
錢是英雄膽,這兩次磨下來,曹克明見了徐平就低頭斂眉,再沒前幾天的氣勢了。徐平也不難為他,在借據上註明借支理由,加注等來年公使錢撥下來優先償還軍資庫,便簽名讓軍資庫的幹辦官支了錢出來。
抬頭不見低頭見,徐平沒必要與曹克明徹底鬧翻,只要抓緊財權,讓他在自己面前不能大聲說話就夠了。
因為心裡有了芥蒂,邕州的知州和通判兩人除了公事老死不相往來,好在也沒鬧出其它矛盾,下面的官吏除了多跑幾次腿,也不受影響。
邕州城裡沒有轉運使辦公的地方,曹克明和徐平帶著一眾僚佐出城迎接之後,便在驛館安置來,擺開迎接宴席。
轉運使隨從數百人,五百多貫錢的接待水準顯得極為寒酸,雖然不至於像徐平的接風宴那麼難看,在各州里肯定也是最丟臉的了。
好在王惟正並沒說什麼,酒喝過了三巡,把曹克明和徐平兩人叫到了小花廳里,落坐之後,讓兵士去泡茶。
見曹克明和徐平兩人各自正襟危坐,好像不認識對方一樣,王惟正就覺出了一些異樣。知州和通判哪怕平時有些小矛盾,見轉運使的關鍵時刻也會放下爭執,互相幫扶以求過關,這兩人卻好像不是這樣。
上來茶後,王惟正喝了一口,漫不經心地徐平:「雲行,來邕州也有一段時間了,覺得如何?」
徐平面色平靜,從容答道:「下官初次出仕,萬事不懂,這些日子都在檢點賬籍,無心他顧,除了忙一些,也沒什麼。」
「哦,那與曹知州相處得怎麼樣啊?」
王惟正好像是隨口提起,隨隨便便地問道。
曹克明一下緊張起來,他也擔心徐平這個時候告他的狀。從監察知州的角度來說,這兩個人是一夥的,不由他不重視。
徐平沉聲道:「曹知州是老臣,久歷邊疆,熟悉蠻事,下官懵懂,只是在一邊小心學著。」
王惟正點了點頭:「你還年輕,多學一點總是好的。」
說完,又問曹克明:「知州認為徐通判怎麼樣?」
曹克明僵了一下,才道:「徐通判公事上用心,只是相處時間太短,其他卻說不上來。」
王惟正點了點頭,沒再說什麼。大家聚在一起,說的都是場面話,真正要了解還是要私下裡各個約談,他現在只是大致了解一下雙方的關係罷了。雖然都是場面話,內容無關緊要,細節卻也能顯示一些內心的想法。
問完這些,便說起正事。
「我來去匆忙,又趕上年節,巡視只是走馬觀花罷了,還是要多聽你們講。現在邕州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聽見王惟正問起這個,曹克明急忙道:「州里公使庫已經空了,不瞞漕使,今日酒筵都是我從軍資庫借的錢!漕使務必從其它州軍調撥幾千貫過來,不然我們都揭不開鍋了!」
聽見一張嘴就要錢,王惟正的面色不好看起來。
曹克明急忙加了一句:「徐通判來了這麼些日子,到時的贈錢也還沒有著落,州里的公使錢實在是一文都拿不出來了!」
王惟正沉聲道:「各州公使錢都有定數,人人哭窮,我到哪裡找錢去?」
曹克明道:「其它州軍怎麼比得了邕州?自今年已來,交趾對邊境各州多有冠略,往來交涉費錢物不少。再者聽說交趾國王最近身體不好,各領兵王子對王位都是虎視眈眈,本官坐鎮邕州,豈能不聞不問?派人探聽消息,便少不了賞錢。這些處處都要錢,邕州一地怎麼能夠支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4s 3.68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