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註定是個不平靜而紛亂的年份,蘇伊士運河的糾紛只是其中重大的事件之一。/www.qΒ5.c0m\\
七月,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劃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八月,在英法倡議下,二十二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九月,美、英、法召集十八個國家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十月,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的提案。
戰爭的陰霾籠罩著中東,連美國人也覺察到了異樣,但他們還不敢相信,作為盟友的英法兩國竟然會背著他們進行一場戰爭。所以,他們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匈牙利,那裡正在進行一場由群眾的和平遊行轉化成的武裝暴動。蘇聯的坦克和軍隊正在源源開進匈牙利境內,殘酷鎮壓他們認定的這場要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復辟資本主義的運動。
1947年以後,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的主要領導人拉科西馬加什不顧本國的歷史傳統與現實,一味照搬蘇聯模式,並且大搞個人崇拜和集權政治。拉科西的所作所為不僅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更傷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感情。
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在蘇聯新領導人的推動下,蘇聯對東歐國家的內政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調整。在匈牙利,時任部長會議主席的納吉伊姆雷實施了「新方針」,比其他東歐國家更早地開啟了「非蘇聯模式化」進程。
但由於蘇聯的干預,「新方針」實施了二十二個月就被迫中斷。此後,納吉以著述的方式進一步提出以匈牙利社會主義道路取代蘇聯模式、以主權獨立與民族平等反對蘇聯控制,這些思想在黨內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共鳴。「新方針」中斷後,匈牙利向舊政策復歸,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隨之惡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1956年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二屆八中全會召開,波蘭頂住了蘇聯的壓力,選舉了主張走波蘭式社會主義道路的哥穆爾卡為第一書記。這極大地鼓舞了匈牙利的大學生和知識分子,他們提出了以反對蘇聯模式和蘇聯控制為主要內容的「十六點要求」,同時展開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但隨後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第一書記格羅艾爾諾在電台發表的了措辭嚴厲的講話令示威人群由不滿轉為憤怒,人群推倒了位於布達佩斯市中心史達林廣場上的史達林銅像。隨後示威者衝進電台,要求向全國廣播他們的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開始向電台大樓發起攻擊,流血衝突開始了。
而隨著第一批干涉蘇軍的進入,事態變得更加複雜,蘇聯模式和蘇聯控制帶來的痛苦和怨恨刺激著匈牙利人,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吸引著他們,波蘭的成功鼓舞著他們,西方的宣傳煽動著他們,蘇軍的坦克威逼著他們,多年來壓抑在心頭的民族屈辱感在激勵著他們。因此,人們越來越激進,暴*越來越嚴重。
而當並蘇共中央領導層對事件和納吉的看法漸趨一致,認為這是一場反蘇、反社會主義的暴*,納吉已背棄了社會主義時,更強硬的武力干預開始了。蘇軍以17個師的兵力向布達佩斯發動了代號為「強風」的軍事行動,並迅速地控制了匈牙利全境。
幾乎與此同時,中東戰爭爆發了。英法兩國把從蘇伊士運河撤軍,一直歸咎於華盛頓一幫反殖民主義者的催促和施壓,並認為目前的困難是杜勒斯造成的,因而對華盛頓採取不理會的態度。他們決定按照他們自己的辦法(更確切地說,是按照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里安所主張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華盛頓時間下午…,電傳打字機嘎噠嘎噠打出了第一份新聞公報:以色列軍隊進埃及展開了進攻。
現在,英國的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已經拿到藉口了。他們故作姿態,同時向以色列、埃及兩處發出最後通諜,要求雙方立即放下武器。艾登在下議院宣布:「我們已經要求埃及政府同意讓英法聯合部隊暫時進入各重要據點。」如果這一要求遭到拒絕,他說,英法軍隊「就要使用必要的兵力」對蘇伊士運河區進行干涉。
「我實在不明白這些人犯了什麼瘋病。照說也算是有頭腦的人嘛,竟干出這種荒唐透頂的事來,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可是,我們總不能對弱者實行一種法律,對同我們結盟的國家實行另外一種法律啊」艾森塞威爾獲知消息後,十分的惱火,在星期三電視廣播裡透露出了對英法的強烈不滿。
而英國人、法國人則認為這場亂子全部應該由杜勒斯負責,艾登表示,無論聯合國提出什麼停火建議,他一概拒絕。
周末,全世界似乎都是大戰臨頭了,英法軍隊正在賽普勒斯上船準備入侵蘇伊士運河,英國的空降部隊也做好了在運河北端降落的準備。
當晚,布爾加寧向艾森豪威爾建議由美蘇聯合制止侵略。這使得艾森豪威爾十分憤怒,並且擔心蘇聯藉此而滲透進中東,他對一名助手說道:「這些英國人――我一向還把他們看作是我的左右手呢?」接著,他告訴布爾加寧,俄美聯合干涉是「不可思議的」,並提醒這位蘇聯總理,蘇聯紅軍「這時正在殘酷鎮壓匈牙利人民的基本人權」。蘇聯的建議,不過是企圖分散人們對匈牙利事件的注意罷了。
這話可不是冷戰的陳詞爛調,正如gcd總是念念不忘蘇伊士問題,而西方總是念念不忘匈牙利事件一樣。事實上,兩件事一樣惡劣。
美國政府,既面臨蘇聯要求聯合採取決定性措施,又面臨英法要求保證北約組織團結,顯得有些左右為難。
而此時遠在坤甸的黃曆既要關心埃及的戰況,又要發動對北越的這次極其難得的宣傳攻勢,從而使南越能夠名正言順地對北越的統一要求加以嚴辭拒絕,並且促使南越民眾更徹底地改變思想。
五六年十月,由於北越gcd的生硬而殘酷的土攻政策,飽受其苦的北越農民終於向「土改」和黨在農村的組織發起了暴力反抗。這次農民暴動發生在胡志明的老家義安省,對,就是歷史上曾發生過「義安-河靜」暴動並造就了越南的「蘇維埃」運動的「群眾基礎」較好的「老區」。
這次武裝暴動大約有兩萬多農民參加,越共被迫調動其軍隊中的精銳第325師,一個星期後才將農民暴動鎮壓下去,大約有六千農民被殺或被強迫遷移。這次北越義安省農民對政府的反抗,在規模上或許僅次於「匈牙利事件」,但影響卻不會再象歷史上那樣少人知曉了。
就在武裝暴動剛剛被鎮壓下去的第三天,南越的報紙媒體上便出現了對於此事的報導。一開始還是簡略的,不詳的,但照片和詳盡的資料很快便補充上來,越來越引起了南越各階層的關注。
隨之而來的是揭底似的批判,從五三年的「反逃稅」運動的恐怖,一直到現在的對「武裝暴動」的殘酷鎮壓,北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失誤,被連篇累櫝地暴露出來。由南越政府的官方媒體為主導,引發了連續而持久的社會關注和各方討論。
北越的反擊是可以預見的,但這種反擊卻被更加確鑿的事實和證據所擊倒,反倒引起了更加惡劣的影響。
對於這次輿論攻勢,南洋聯邦、美國和南越政府是處心積慮,並且是準備充分的。針對北越的辯解,出現在媒體和廣播中的是親歷者的切身控訴。從失去土地、被批鬥遊街的地主,到曾經差點餓死家中的婦女兒童,還有在土地改革中深受其害的貧苦農民,以及在鎮壓暴動中倖存下來、被迫遷移的「老區群眾」。
大量的書面資料和照片證據,大量的人證,使輿論的風向不可逆轉地向南越政府傾側過來。而在越南頗有名氣的,從北越逃回來的知識分子潘寅的露面和講述,將這次輿論攻勢推上了頂峰。
北越黨和知識分子間的分歧早在40年代末就開始了,但一直沒有凸顯出來。北越**1954年從法國殖民統治下獨立,結束了武裝鬥爭,進入城市,並建立了國家政權後。城市生活助長了知識分子的獨立情緒。恰逢赫魯曉夫掀起的「非史達林化」浪潮在各**國家蔓延,北越知識分子開始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對北越的報坦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直接提出質疑。「為什麼沒有人去寫政府機構?為什麼沒有人去表現愛情?為什麼只准寫工人農民出身的人物?現實主義應該鼓勵形式和內容上的百家爭鳴。」
,到網址
最新全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69s 3.74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