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小別勝新婚」,縱然貴為天子也有七情六慾。
並非劉辯不想和妻兒親熱,懷抱溫香軟玉的嬌妻,逗弄著天真無邪的愛子,肯定要比孤枕獨眠讓人愉快的多。
但劉辯覺得,自己既然打算給盧植一個風風光光的大葬,而且迢迢兩千里從北海返回了金陵,就要爭取把一切做的盡善盡美,無可指責。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如果自己和任何一位嬪妃同床共枕,就算什麼事情也不做,只是閒話家常,只怕傳到外面也會變味。分居了四個多月的小夫妻久別重逢,若是說什麼事情也沒幹,肯定難以讓人相信。
既然如此,劉辯又何必因為一件小事,讓自己送給盧植的葬禮而染上污點?所以才謝絕了馮蘅的邀寵,選擇獨自一個人到昭陽殿夜宿。
自從武帝時期,董仲舒上書天子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就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天下的學子幾乎十有八九都研習儒學,甚至所有的讀書人都被稱之為「儒生」,不管你鑽研什麼學問的,統統稱之為儒生。
最近的幾十年,大漢朝最大儒學大師是馬融,也就是劉協手下的大臣馬日磾的父親。馬融在靈帝時期,以八十八歲的高齡去世。馬融死後,天下最出名的儒學大師就要數他的徒弟鄭玄與盧植。此外蔡邕、孔融、鍾繇等人俱都聞名一時。
要說這些儒學大師的名聲有多響亮,從他們學生的名單上就可以略知一二。後人皆知劉備、公孫瓚都是盧植的徒弟,卻大都忽略了蔡邕也有許多出名的學生。王粲、顧雍、阮瑀這些儒學翹楚都是蔡邕的學生。當然,其中最有震撼力的還是曹操,曹阿瞞是蔡邕的學生。
由此可知,這個年代凡是有些地位,有點思想,想干一番事業的青年才俊幾乎無一例外的推崇儒學,哪怕內心不認可,表面上也必須做出恭敬的樣子。
正是為了收買天下儒生的心,讓他們看到自己這個天子對待儒學的態度。所以劉辯才如此大費周章的厚葬盧植,爭取做到盡善盡美,讓人挑不出任何瑕疵來。要讓天下儒生看到自己與楊素的對比,他楊素將蔡邕下獄致死,我劉辯以國禮厚葬盧植。
嚴格來說,劉辯把盧植的葬禮當成了一場戰爭,一場從潛意識裡爭奪天下儒生的戰爭。也許很多人都無法察覺到,但劉辯自己卻明白自己這麼做的含義。
能夠想的如此深遠,劉辯為自己的謀略感到高興。經過了這兩年的磨礪。自己正在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有魄力、有謀略、有仁德……雖然距離心目中的千古一帝還差太多、太多,但自己一直在努力!
「好了,就這樣了。盧卿大葬期間,朕哪裡也不去,誰也不要到朕的昭陽殿來!葬禮過後。朕從皇后的寢宮開始,輪流陪你們。」
劉辯打了個呵欠。示意后妃等告退。把事情儘量安排的完美無缺,既讓所有的女人挑不出毛病。還顧及了她們的感受。
在唐後的帶領之下,皇帝的四個女人一起盈盈失禮:「陛下所言極是,臣妾等告退!」
各自散去的時候,唐後與穆桂英並沒有多想什麼,她們的身體不允許她們接受皇帝的寵幸。而馮蘅卻是悶悶不樂,遺憾自己錯失了一個專寵的好機會。
而武如意走在最後,看向天子的時候眼波中不由自主的多了一絲別樣的眼神,摻雜著敬佩、欣賞、喜愛的一種眼神,「他真的是一個有魄力,有主見的好皇帝啊,比我想像的好多了!」
而劉辯也看到了武如意眼神中的異樣,在她邁步離開的時候喊了一聲:「武氏留步,朕有話說!」
在其他女人或者羨慕或者納悶的眼神中,武如意留了下來,娉婷施了一禮,嫣然笑道:「陛下有何吩咐?」
「你今天突然宣布自己有了身孕,必然會在宮廷中引起軒然大波,日後的言行舉止要多加留意,切不可授人以柄!」劉辯背負雙手,面色嚴肅,話語中卻透著關懷。
武如意心中一暖,肅身拜謝道:「多謝陛下關懷!臣妾知道把懷了龍胎的消息捂到現在一定會招來各種流言蜚語,但臣妾實在怕失去這個孩子!那時候陛下不在宮中,而臣妾也不知道陛下何時歸來,所以臣妾只能苦苦隱瞞,等待陛下歸來之時再把這個消息公之於眾。陛下,你相信臣妾嗎?」。
劉辯對武如意的話聽得明明白白,簡單通俗的來說,武如意的意思就是「你上了我多少次你心裡有數,這個孩子是不是你的,別人不知道但你知道!」
「朕相信你!」劉辯點點頭,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三月初納武如意入宮,借著新婚燕爾的新鮮勁,自己和這個風華絕代的史上女皇同床共枕了半個月。劉辯相信,這半個月的時間足以把武媚娘的肚子搞大,當初穆桂英也是新婚一個月之後就有了妊娠反應,所以劉辯毫不懷疑自己的播種能力。
「有陛下的信任,這就足夠了!」
武如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肅身告退,「臣妾不敢打擾陛下,就此告退!」
自從被御醫診斷出有了身孕之後,武如意為了避免將來的流言蜚語,一直待在乾陽宮未曾出過宮門。即便只是待在宮中,也是深居淺出,所以武如意不怕任何質疑。
當然,武如意也明白,即便自己做的再好,也是難逃蜚短流長,但那又如何?說不定其他的妃子也有,嘴長在別人的身上,悠悠眾口誰也無法堵住,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夠了!
劉辯回到昭陽殿,在宮女的伺候下洗了個溫水澡,除去了一身灰塵,換了一襲乾淨的衣衫來到了嶄新的御書房。
這個年代的國葬還沒有具體的形勢,除了皇帝或者太后這樣的重要人物殯天之時,大臣們盡皆縞素,很少有君主規定大臣死了怎麼厚葬。朝廷重臣死後,皇帝施行的最多舉措就是追封爵位、賞賜後人,題一副輓聯,送一副銘旌表示追思。
但劉辯認為這些還遠遠不夠,既然自己把動靜搞得這麼大,就儘量的隆重一些!
衡量一番之後,劉辯命鄭和執筆,由自己口述,制定了對盧植國葬的儀式。
既然盧植的遺體保存的這麼好,那就把出殯的日期稍稍推後一些,定在七月初十。傳詔各地軍團,包括岳飛、薛禮、魏延、秦瓊、韓世忠、徐晃等所有大漢朝廷轄下軍隊及各州郡,在這一天將「漢」字大旗降一半。所有武將文官在這一天臂纏縞素,以示對盧植的追悼。而且在這一天,漢軍不得主動發起戰事,違令者軍法處置。
鄭和小心翼翼的提筆擬定了天子的口諭,隨即連夜派出使者,出了乾陽宮,離開金陵城,四面八方的送往各地。
次日,劉辯早早的來到了太極殿,接受眾臣的朝拜,舉行久違多時的早朝。
文武百官在黃琬、孔融的帶領下,分立兩旁作揖施禮,山呼萬歲。文官方面以孔融、劉基、陸康、魯肅、王朗等為首,武將方面則是太尉黃琬領銜、下面依次站著孟珙、周泰、關勝、廖化等人。
待百官奏事完畢之後,劉辯最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決定在鐘山上修建一座專門埋葬功勳大臣的陵園,由朝廷出資建造維護,稱之為「忠義陵」。
除此之外,還要在秦淮河畔選擇一山清水秀的地方建立兩座閣樓,分別為大漢朝的文臣武將樹立雕塑,著書立傳,以表彰其功績。
光武帝有雲台二十八將,漢宣帝為了表彰大臣也設立了麒麟閣十一功臣,後來的李二也為大唐的二十四開國功臣設立了凌煙閣。所以劉辯也打算借鑑這樣的形勢,激勵自己手下的文武大臣。
一開始,劉辯只是想設立一座閣台,但考慮著自己手下的人才太多,這可是集合了一千八百年的精英,若只是僅僅收錄二十人或者三十人遠遠不夠。但若是收入的太多了,又顯得身份不夠尊貴。
如此思前想後一番,劉辯最終決定修築兩座這樣的閣樓,分別收錄功勳卓著的文武大臣。武將入「凌雲閣」,文臣進「紫金閣」,全部用青銅仿照真人畫像做出一比一的雕塑,外表以黃金鑲鍍。在腳下刻一塊石牌,尋找書法大師為之潑墨立傳。
劉辯把自己的構思說完之後,朗聲道:「盧卿功勳卓著,當為入紫金閣第一功臣,朕馬上安排人選,開工建設!」
聽了皇帝的決定,滿朝文武無不慷慨激昂,做官到了這個地步大多是追求名垂青史,流芳千古,而皇帝現在的決定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當下紛紛跪倒在地,高呼萬歲:「陛下聖明,如此厚待臣子,吾等豈敢不誓死為大漢朝廷效命?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完待續……)
ps:今天周一,求一下月票及推薦票!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4s 3.73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