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77 荀鎮東巡行二州(中)

    從郯縣出來,北上約百餘里進入琅琊國郡境。

    第一個縣是即丘,第二個便是琅琊國的郡治開陽縣。

    徐州境內河網密集,大的河水有好幾條,其中一條名叫沂水.

    沂水源自西北邊的泰山郡,從泰山郡發源出來以後,向東南流入琅琊境內,到至東莞縣,改而南下,由此處起,大體呈南北流向,貫穿了整個的琅琊郡,然後繼續南流,入東海郡,經郯縣等地,入到下邳,在下邳郡匯入泗水。

    郯縣和開陽縣都在沂水的東岸,——每年三月三日上巳節時,荀貞都會依照時下習俗,在郯縣境的沂水岸邊與州府吏員、本郡士人歡會,且不必多說。

    出郯縣後,荀貞一路順著沂水西岸北上,東望之,河水滔滔,河對岸儘是塊塊相連的良田,前望之,官道寬闊,西望之,又是沃土良田,時值初秋,正麥熟時節,東西皆是麥子垂穗,金黃燦爛,一望無際,時見有鄉民點點星綴於麥田間,或已開始割麥,或蹲在隴上閒聊。一派馬上就要展開大規模秋收的既充滿收穫感,而又說不出的安寧之感,著實令人心情愉悅。

    遠行長途,不免無聊,故荀貞叫了戲志才、諸葛亮與他同車而坐。

    戲志才說道:「去年雨水充足,州中又無戰事,加上黃巾降卒、外來流民等勞力的補充,當然,最重要的是明公分田與流民、用黃巾降卒屯田、並及鼓勵耕桑等策,我州之田畝現基本無有荒蕪。」他透過車窗,看外邊的景色,嘴角含笑,說道,「今年將會是個豐年!」

    一切的勞碌,長久以來的夙夜匪懈,似乎於此時得到了回報,荀貞亦是面帶笑意。

    諸葛亮端正地陪坐側邊。

    荀貞收回望向車外的視線,落目諸葛亮身上,笑道:「孔明,今卿從我行州,沿途所見,有何觀感?」

    諸葛亮說道:「明公勸農愛民,我徐之地,於今亂世之中,可謂一方淨土,士民皆賴明公之德能而安身立命,州則傳教授學,鄉則各樂其業,鄉里之間,雞犬相聞,竟如昔太平之時,若亮幼時曾見。這些,誠然都是明公的恩德,卻是……」

    「卻是什麼?」

    諸葛亮明亮的眼睛投向了車外待等秋收的麥田,面現憐憫,說道:「卻是不知這一畝之收,耕者能得幾分。」

    豐年是一回事,收完麥子、交過賦稅後,耕作了大半年的農人能落到手中多少是另一回事。

    其實如果只是從表面的各項規定來看,耕者能落多少,倒也好算。

    首先,自耕農的話,除掉田租,就是收入了。

    漢家田租,實現過「十五稅一」、「十稅一」,總的來說,大部分時間實行的都是「三十稅一」。

    荀貞現在徐州大致也是按此收租,不過沒有再提「三十稅一」,而是換了個「畝收四升」的說辭,等於是把按比例收租改成了「定額租」。正常年景下,比起「三十稅一」,這個田租的標準稍微重了點,每畝大概要多交一升來糧,——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戰時,戰爭不斷,州府手裡沒糧是萬萬不成的。

    其次,屯田這塊也好算。

    沒牛而用官牛的,與官家四六分,耕種拿四,官家拿六;自己有牛的,與官家五五分,兩邊各拿一半。

    再次,如果種的是豪強大族的田地,亦即佃民或徒附身份的話,也不難算。

    荀貞對此有明文規定,禁止豪強大族過重地剝削佃民或徒附,按照通行已久的慣例,私租限以「什五」,即五成為最高額。

    最後,是官田,也就是公田的租稅,與田租有些區別,這塊的稅叫做「假稅」,假者,租賃之意。公田的產權歸官家所有,或由官家招種,直接租給無地的百姓耕種,或名義上租給豪強貴族,實由豪族再轉手租給無地百姓。直接租的話,田租占收成的比重約為三成、四成,轉手租的話,等同私租了,通常是五成的租。

    可這些,一來,田租僅是眾多賦稅中的一項,而且相比其餘別種各稅,如人頭稅等,田租在百姓所繳納的各類稅中,占比其實是相當輕的,亦即,如果再加上其餘各種的稅,所有需要繳的稅合攏一處,——而這些其餘所有需要繳的稅,雖然不少是交錢,可錢從何來?還得是用糧來換,那麼百姓落到手中的糧食,就會急劇減少;二者,田租這一塊兒,政府定的田租稅額當然不會時常變動,可廣大的租種豪族家田地的那些徒附、佃農,他們每年要繳的田租,卻可能會有所變動,降低是不太可能的,只會增加,這樣一來,他們能落到的糧食只會更少。

    辛苦一年,食不果腹,就算是在荀貞治下的徐州,這也是常見的事情。

    甚至就別說現而今還是戰亂年間,便是往日太平之時,放眼海內,耕者無食、織者無衣的現象也是遍布南北郡縣,哪裡沒有?哪裡會少了?

    聽到諸葛亮這話,荀貞、戲志才喟嘆良久。

    耕者之難,他兩人豈會不知?荀貞又豈會不知?

    可客觀的現實擺在這裡,他兩人,荀貞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對此加以解決。

    ——用後世的話說,不勞而獲的豪強、壟斷著文化傳承的士族,他們是當下,且是以後上千年時間之長的統治階級,把持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所有的方面,除非把他們全部打翻,把這個政治制度徹底改變,否則,換誰也沒用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可仍是客觀的現實,經濟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不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是不可能答打倒他們,把這制度改變的。

    荀貞有前世的學習,對這些,他有著遠超越當下人的洞悉。

    「要想改變此狀,無有它法可行,只有兩條,便是大興教育,促進經濟。假以時日,一千年,或千餘年後,也許會有當時之人能夠提前實現原本還要近兩千年才能實現的『大同社會』。」荀貞這樣想著。

    莫說千年,十年已是長久了,因為諸葛亮的一句「質問」而引發的這個思緒,荀貞並沒有在上邊停留過長,很快就把注意力重新放到了眼前,放到了當下。

    沿沂水而前,不到百里,次日下午,到了琅琊郡界。

    琅琊太守陳登、琅琊丞欒固、琅琊北部督衛黃遷及琅琊郡府、郡丞府、都尉府的一干文武大吏,已在琅琊郡郡界候迎。

    聞得陳登在郡界相迎,快到郡界處,荀貞下車,步行過去,與陳登等人相見。

    兩下見到。

    陳登捧著個掃帚,長揖行禮。

    荀貞把他扶起,上下打量,笑道:「元龍,與你我上次見時比,你似是有些瘦了。」

    陳登與荀貞這兩年見面的次數不多,畢竟他是琅琊郡的太守,一則,需要治理本郡,二來,守土有責,無召不得擅離本郡,故除了每年元旦州府朝會的時候,他會去州府拜見荀貞之外,其餘時候,沒什麼要緊的事情,他很少會去郯縣。

    陳登是個豪爽的人,不像尋常士人那樣拘泥禮節,晉見上官時,不敢正面直視,說來雖是已許久未見荀貞,他卻無禁忌,把掃帚交給從吏拿住,抬眼去看荀貞,也是細細地打量荀貞了一會兒,笑道:「明公的氣色還那麼好。」

    「好麼?」

    「好!」

    「來見元龍,焉能不先正儀表?」

    陳登聞言,與荀貞齊齊一笑。

    說笑罷了,荀貞說道:「我此次巡州,決定的倉促,沒有比較提前地通知你,也不知有無擾到你的郡中政務?」

    陳登答道:「明公巡州,到登之境,就是登最大的政務,除此,還有比這更大的政務麼?」

    此話入耳,荀貞與他再次相顧一笑。

    陳登不住地去看侍衛荀貞身後的許褚,看了許褚,又看典韋,嘖嘖稱讚,問荀貞,說道:「明公,這位壯士就是譙縣的許君吧?」

    荀貞顧喚許褚,說道:「仲康,來見一見陳府君。」

    陳登家是徐州數得著的右姓,陳登本人又是成名甚早,他的名字,許褚早有耳聞,當下大步上前,下揖行禮,說道:「末將許褚,見過陳君。」

    陳登說道:「聞明公呼許君『虎痴』,今一見之,果不遜典君。」

    典韋臉上露出笑容。

    荀貞不禁又再次大笑。

    欒固是荀貞在河北任趙郡太守時候的故吏,黃遷原本是黃巾軍,後來投降了荀貞,也是荀貞在趙國的時候。這兩人與荀貞相識,卻是比陳登與荀貞相識還早。

    荀貞與欒固、黃遷分別相見。

    黃遷外號人稱黃髯,頷下一部好鬍鬚。

    荀貞這次來,特地給他帶了個須囊作禮物,便叫隨從取出,送給他,笑道:「昔我帳下,唯卿美須,今我徐州,雲長可與卿相抗矣。我聞雲長言說,每到秋冬之際,他的鬍鬚總會掉落幾根,因他就以須囊盛之。我念之不可使雲長獨須美於我徐,故也就給你備了個須囊。」

    這話半帶開玩笑,半帶濃濃的關懷。

    黃遷十分感激,恭敬得將須囊拿住,拜謝不已。

    眾人見禮罷了。

    陳登等在前引導,一行人向郡內去。

    依舊是援沂水而行。

    水兩岸的景狀與在東海郡見到的無有不同。

    亦是麥田相連,放眼望去,金燦燦的。

    徐州本來是沒有什麼草場、牧地的,然因徐州兵缺馬,所以荀貞前兩年時,在沂水等徐州州內較大河流兩岸水草豐茂的地方,特地圈出了幾塊地方,用做牧場,以之養馬。道路所見,就看到了一塊這樣的草場,草場中的草有半人多高,隨著輕風起伏,如綠色的波浪。成群的馬、羊出沒其間,牧人揮著鞭子放牧,端的是一副農忙時候,草長馬肥之景。

    前行路上,時見有大小不一的溝渠,從沂水中引出,向東、西延伸,長者十幾里長,短者亦有數里之長,分布貫穿於兩岸的田中。——這是陳登在琅琊國這幾年施政的一項成果。

    如前所述,徐州河網密集,河水多,就便於發展水利,陳登之前在陶謙手下任典農校尉的時候,曾經巡視過徐州的全境,徐州各地土壤的肥瘠、河流的情況,他都了如指掌,當時他就組織建設了些水利溝渠,現而下他執掌琅琊一郡,在水利方面更是大下功夫。

    這幾年來,在對徐州州內各郡的政績考核中,琅琊郡於水利工程此項,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當晚在即丘縣城住了一夜,翌日繼行。

    即丘離開陽百里遠近,兩天的路程。

    第二天,快到開陽縣的縣城時,荀貞看到縣城東邊,沂水對岸,連綿不盡的田地間,每隔幾里就有一個小的「鄉里」。

    荀貞命車駕停駐,下了車來,登高而望,指著那些「鄉里」,問跟從上來的陳登,說道:「元龍,那些鄉里就是屯田的黃巾降卒所居之地吧?」

    陳登答道:「稟明公,正是。」

    徐州本地的黃巾降卒和俘虜,包括兗州的黃巾降卒和俘虜,其中的婦孺老弱,及不堪為兵者,到現下為止,都已經安排完畢。荀貞把他們分散安置到了徐州各地,悉用之屯田。

    對他們進行半軍事化的管理,每十里地劃一個屯,任命屯長為各屯的長吏。屯上又有曲,又有部,一如軍事編制。

    此時他看到的那些「鄉里」,就是各屯駐地。


    荀貞看了多時,說道:「明天咱們去屯田地看一看。」

    陳登應道:「喏。」

    到了開陽縣城,入到郡府,荀貞略做休息。

    晚上,陳登當晚設置酒宴為荀貞洗塵,因為次日還有事情,酒也沒有多喝。

    次日一早起來,如荀貞昨天所言,便由陳登,欒固、黃遷等為他引導,渡過沂水,到東岸視察屯田之所。戲志才等俱皆相從。

    到了屯田地,荀貞隨便挑了個就近的屯,進去視察。

    安置黃巾降卒等的時候,荀貞專門給各地郡府下過命令,首先不許他們輕辱之,其次,要求妥善照顧。這時到此屯兵卒聚居的此里中觀看,荀貞見屯中兩條土路交叉,呈十字形,在兩條路的兩面,屋舍密集排列。——每屯的黃巾降卒等,也就是屯田卒的人數大約都在百人上下,加上家眷,多則三四百口,少則三二百口,不算很多,也不算少。荀貞粗略估算,此屯裡中差不多有百十間房屋,剛好是夠百戶居住。房屋用土屋,相比茅屋已是很不錯了。

    就近入了一家去看。

    這家屋裡,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但基本該有的東西,如床、做飯用的灶等還是齊全的。

    此屯裡中住的屯田卒一早就攜家帶口的下地幹活去了,里中沒甚人,只有四五個孩子。荀貞等來前,他們應是在玩竹馬,學大人打仗,荀貞等來後,他們丟下竹馬等物,有的跑回了家,有的遠遠地躲在牆角,朝這邊偷看。

    荀貞亦不喊他們過來問話,——都是小孩子,能問出什麼來?但卻已經注意到,這幾個孩子儘管衣衫襤褸,可都沒有到衣不遮體的地步,雖是皆不健壯,可能跑著玩,說明也沒有餓著。

    戲志才去到了另一家,不多時出來,請荀貞過去。

    荀貞便去到此家。

    昏暗的屋中,戲志才左手提著右臂的袖子,右手掀開了屋角陶瓷小缸的蓋子,笑與荀貞說道:「明公請看,這家想來是個會精打細算的,不與方才那家同,缸中頗有存儲。」

    荀貞步至缸前,探頭去看,見缸中有小半缸的粗糧。

    「正該勤儉才是。回頭叫元龍令此屯屯長鼓勵這家的戶主一番,以給餘下屯田戶做個榜樣。」

    出來屋外,荀貞站在里中路上遠眺近顧,感受秋風習習,聞著從近處和遠處田中傳來的泥土、麥子芳香,他感嘆心道:「我只是盡其所能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要說起來,對屯田卒的租稅還是很重的,可昨晚我聽元龍說,他們對我卻感恩戴德。民生之艱,甚矣!」

    他倒是也有心給屯田卒減輕一下賦稅上的壓力,但問題是徐州連年用兵,糧秣的需求很大,如果給屯田兵卒減輕了賦稅的壓力,那麼在用兵上肯定就會入不敷出。

    也是沒有辦法,只好仍舊用此四六或者五五分成的重稅。

    唯一能夠補償的就還是他的那兩道命令,對屯田兵卒不許輕辱、要妥善照顧。

    就這個裡中看到的而言之,陳登在這兩塊做得還是不錯的。

    荀貞叫陳登近前,說道:「元龍,這些『里』,就是屯田於此的那些屯田卒長久安身的所在了。我看這個裡中現在還沒有雞鴨等禽,里外的空地上亦多是雜草、雜樹,……其餘『里』想來也應是如此吧?今年秋收罷了,你可著手弄批雞鴨之類,分給他們,再移植些桑樹來,他們都是拖家帶口的,閒時可讓他們家中的婦人養養蠶、織織布,也算是多個收入。」

    陳登答道:「登正有此念。唯是他們剛被安頓下來,現在還無暇布置這些。明公放心,至遲明年夏天前,登就一定會能把明公的交代盡落到實處。」

    「好,那我就放心了。」

    在開陽待了兩天,接著,荀貞又巡視了陽都等縣。

    諸葛亮家在陽都,荀貞順道派了些兵卒,護衛著諸葛亮,讓他回他家的故居瞧了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諸葛亮離開以後,附近鄰居無不稱羨。且不必多言。

    琅琊郡轄縣十三,不可能全部巡完,荀貞沿著沂水向北,開陽、陽都之外,只又巡了分布在此水兩岸的東安、東莞兩縣,在東莞向北去,又巡了與青州北海郡交界的諸縣。

    在諸縣,荀貞重點巡查的是黃遷於此地的軍營,詳細地問了黃遷青州北海境內黃巾近些時日的情形。

    黃遷回答說道:「北海的形勢很不好,孔北海現在能控制的只有其郡治劇縣等寥寥幾縣而已,並且還都是只能守城,城外已儘是黃巾賊的天下,至於別的縣,就是縣城,大多也已被黃巾賊占據。其中最大一股黃巾賊的渠帥,即是管亥。管亥之前曾試圖犯我琅琊,但在陳府君的大力支援下,末將都將他擊退了,——這些末將都上稟過明公。」

    「管亥現下雖不敢再犯我境,但是可有入境寇略之事?」

    黃遷老老實實地回答,說道:「有。」旋即解釋,說道,「琅琊與北海邊界長近三百里,包括了四縣之地,琅琊東臨海,時或復有海賊來寇,末將雖是日夜戒備,但對於小股北海黃巾賊的入境寇略,末將實是亦無力盡止。」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這不怪你。你且再辛苦些時日,等我徐、兗等地,尤其兗州安定下來後,我會給你增派部隊。」

    黃遷應道:「是。」

    這幾個縣巡下來,琅琊的情況荀貞大體已知。

    總的來說,陳登確有出色的治郡、治民之能,把郡內治得上佳;欒固輔佐,常進良言,無愧其職;黃遷鎮戍郡北,屢與北海黃巾、海上賊寇交戰,守境之功,亦不可沒。

    三個文武主吏,皆是可以信任。

    這日,誇獎過陳登等治郡有功,荀貞從琅琊離開,轉往東北,去泰山郡。

    陳登等把荀貞送到與泰山郡接壤之地乃才返回。

    在與陳登等分別前,荀貞把陳登的主簿叫了來。

    避開陳登,荀貞令其主簿,說道:「元龍的飲食,卿以後要多加注意,所食生魚,日不能超過一碟,他如非要多吃,你可書報與我,我再來訓誡於他。」

    陳登主簿應諾。

    卻是為何荀貞會對陳登主簿有此一令?

    話要說起,得從數年前,荀貞才與陳登認識時。

    徐州臨海,又多水,海鮮、水味俱皆充足,陳登因是好食生魚片,頓頓都要吃,而且一頓吃許多。荀貞發現了他這個習慣後,記起了他前世時,所看到一個和陳登有關的故事,說陳登之所以不到四十歲便壯年而死,就是因為他喜吃生魚,魚中的寄生蟲很多,都聚集在了他的肚腹之中,後來華陀給他治過,可是不能根治,他遂最終還是因此而死。

    想起了這個故事,荀貞當時就囑咐過陳登,叫他不可再多食膾,——所謂膾炙人口,炙是燒烤,膾即生魚片,此兩者皆華夏傳統之美食。

    然而這次巡州來到琅琊,荀貞卻發現,陳登絲毫沒有把他此前的叮囑放到心上,依然是頓頓食膾,一吃就是幾大盤,便又與他說道:「元龍,我之前不是已經告訴過你了麼,生魚此物,適量即可,不宜多吃。孔夫子云『過猶不及』,中庸之道,君豈不知乎?」

    哪知陳登竟是笑道:「登別無所好,就好這一口,明公雖對登有過訓令,然登實是忍不住。」對荀貞的話,還是不當回事。

    荀貞沒有別的辦法,所以只好在離琅琊郡的這時,給了陳登主簿這個命令。

    那主簿應諾,且不必多說。

    辭別陳登等送行之吏,前頭臧霸等軍開路,後邊辛璦等騎扈從,車駕入進泰山郡。

    方入泰山郡界,荀貞忽然想起一事,回頭朝來路的琅琊郡方向望了一眼,心中想道:「元龍治郡,與公宰略有相像處,都是明賞罰,重威嚴,而兩人卻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在開陽郡府的那幾天,見元龍郡府門外車馬冷落,幾乎很少有郡中士人來拜見於他。這應是因他對徒有虛名之輩從來不加青眼之故罷。」

    陳登家聲高、本人才高,不免就會氣傲,對真正有才幹的人,他十分禮重,但對那些徒有虛名,只會清談的無用之士他則一概白眼以對,所以時間一長,搞得他郡中那些有名無實、全是靠著族聲出名的士人也就不會自討沒趣的去謁見他了,——因為就算謁見,他也不會接見。

    這一點,的確是陳登和邯鄲榮的一大不同。

    ……

    泰山太守華歆前時染了病,荀貞特令,不許他到郡界相迎。

    故是,在泰山郡界迎接荀貞的,是泰山丞等吏。

    入進泰山郡,漸行而漸覺風土、人情與琅琊不類。

    泰山與琅琊兩郡雖分屬兗、徐二州,然因相鄰之故,兩郡士人多有來往,並且豪強、輕俠之類也是互通聲氣,如此際於前頭率兵開道的藏霸就是泰山人,後來卻在徐州割地稱雄,而且還頗得徐地輕俠、惡少年的投奔,但兩郡人士來往雖多,卻嚴格說來,泰山士民與琅琊士民在性格上,其實還是有不小不同的,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琅琊臨海,多水,泰山處內陸,多山,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泰山郡的民風比起琅琊郡的民風,相對來講就較為厚重。

    華歆在民政上也是有一套的,自入泰山郡界後,一路而西行,行約兩百多里地,直到泰山郡的郡治奉高縣境,荀貞沿途所見,不說比琅琊郡內遠多的丘陵地帶,只說開墾出來的田地,與琅琊郡大差不差,也都是放眼盡皆沃土,處處麥田金黃。

    不過,比起琅琊郡的民口,泰山郡的人煙相比而言,稀疏了不少。

    這也不足為奇,荀貞剛在泰山郡用過兵,一些泰山郡的百姓或者暫時北逃入了青州,或者西逃去了兗州。

    ——實際上,就算逃去青州、兗州,那裡也不太平,青州的黃巾軍現在是所有州中最為肆虐的,兗州則在荀貞用兵泰山後不久,就接連興起了荀貞、曹操的兩場大戰,卻是亂世之中無一片淨土,天下一日不安,則不管百姓逃去哪裡都得不到安定,當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琅琊郡內所見,觸目多水,入泰山境中,時時可見丘陵起伏。

    荀貞前世時是到過泰山的,對泰山境內與琅琊大不相似的這種丘地貌並不覺奇,反而勾起了他前世登泰山而遊玩時的一些回憶,頗有舊土重遊之感。

    到了奉高縣,華歆抱病在縣界等候,奉高縣的縣令和縣中的衣冠士人皆從侍其後。

    再是患病,長吏駕臨,也不能在郡府坐等,是以華歆強撐著,候於縣界。

    荀貞早早下車,快步到華歆等人前邊,細看華歆,見他神色憔悴,病懨懨地捧著個掃帚,責備地說道:「我不是不許君迎我麼?怎不從我令!」

    「歆小恙,無非染了風寒,已經好得多了。明公巡州到下郡,歆未能候迎郡界,已是當罪,又豈能不在縣界恭迎?」

    「罷了,君快上車罷,咱們現在就去郡府。」

    華歆身體欠佳,當晚的接風酒宴,荀貞令叫免了。

    不但免了酒宴,荀貞還令從行的醫官,華佗的弟子樊阿去給華歆診脈看病。

    樊阿是彭城人,彭城與華佗的家鄉沛國是鄰郡,他早年從華佗學醫多年,尤擅針灸之術。名醫出手,不同凡響。幾針下去,華歆滿頭出汗,病已好了三分。是夜,又服了樊阿開的湯藥,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次日醒來,華歆這風寒之疾,已愈五分。

    上午,荀貞在堂中與華歆再見。

    觀其氣色,荀貞覺與昨日甚為不同,華歆已然不復有氣無力的那副模樣,這才寬下心來。

    真是愛才、惜才、重才之情,溢於言表。

    華歆十分感動。

    見到荀貞這樣作為的泰山諸吏、陪坐的泰山士人亦皆交口稱讚。

    敘話幾句,華歆取來一疊書信,呈給荀貞。



  
相關:  赤旗  即鹿    劫天運  陸少的暖婚新妻  神級插班生  武道大帝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三國之最風流77 荀鎮東巡行二州(中)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5s 3.55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