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董卓之子 第十六章 趕赴安邑

    readx;    關於前文之中提到的「徐家男女老幼,青壯僕從總計四千多人,良田十數萬畝「這一問題,關於其中的概念,比如一個人能耕種多少地,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在這裡解釋說明一下。同時也算是一個本文關於農業方面的設定。

    荀悅在《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一百畝產粟三百石,畝產粟3石。漢代的小畝比戰國時期的周畝略小,合今市畝0.228畝,折合今量就是畝產粟281市斤,高於戰國後期的247市斤。一戶五人,有兩名男丁耕作的勞動力,去耕耘一百畝地,可得到三百石,在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可能會更多。

    鑑於以上所說的在西漢時期兩個個成年勞動力可以耕作一百漢畝地,也就是現在的不到23畝地。到了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末年,生產力有所提高改善,所以耕作的效率也會略微有所提升。筆者在以後的敘述中設定一個成年勞動力可以耕作15畝地,畝產5石,每石60斤,畝產也就是300斤,可收穫可以獲得4,500市斤的糧食。前文以及後文都將使用現代的畝作為單位。

    也就是說徐家有十萬畝地,,四千多人,全部種植糧食的有六到七萬多畝地,還有一些作為養殖牲畜,種植菜蔬等。

    東漢末,經常會出現有地的找不到人種,沒有土地的想種地也沒有地種(當然天朝數社會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比如房子,有房子的人房子裡沒人住,沒有房子的人想住也住不到,呵呵)。

    六萬多畝地年可以收30萬石,除去四千多人每年消耗(假設每個人每天吃兩斤糧食,一個月就是一石,一年就是12石,四千人一年就要消耗近五萬石糧食),以及各種稅費開支如田租(土地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徭役(力稅)等(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一下),徐家每年也可有餘糧六到七萬石左右,從徐家抄出的三十萬石的糧食也可以說是徐家好多年的積累了。

    諸事安排篤定,明日一早即刻出發。

    眾將散時,董守業將自己招攬之意,施向張既,說道「德容兄,我知你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所以想將你留在身邊,早晚請益。不知你是否願意?」

    張既心想自己在蒲阪縣基本上沒有了立足之地,剩下的世家大族不敢找董守業的麻煩,肯定敢找自己的麻煩,要是留在蒲阪縣,恐怕將來死無葬身之地,又見董白自己頗好,也算是推心置腹,何況天下亂局已現,將來戰事不斷,天下又有何處是自己安身之地,不如選一明主投之,展現自己一身的報負。

    眼前的這位公子年紀雖輕,舉止之間卻有大家風範,領兵縱橫、指揮若定。加之軍紀良好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愛惜百姓,只怕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想到這裡,便下定決心,跪下施禮到:「主公在上,張既願效犬馬之勞。主公不以臣下出身微末,既感激不盡。從此盡忠職守,無有二心!」

    董守業心中一喜,趕快上前扶起,道:「德容大才,我已洞悉,我得德容,猶勝千軍萬馬。」

    張既口中連稱不敢,

    董守業又對張既說道:「不知德容家小尚在何方,是否需要安置,是否願意現在就隨軍開拔。」

    張既回答道:「回稟主公前段時間白波賊復起之時,卑下已經將家小送回老家馮翊郡高陵縣了,所以無需擔心家小問題。隨時都可以隨大軍出發。」

    董守業聽完之後道:「那德容今晚就準備一下,明日隨大軍出發,但這蒲坂縣令,不知德容可有接替的人選?」

    張既答道:「本縣的功曹,敦煌人周生列其才遠勝與我,可以擔當大任。足以接替我。」

    董守業一聽這個周生列在自己的腦海里一點兒都被沒有印象,估計也就是個才華一般的人所以也沒有放在欣賞,按著張既的意思讓這個周生列擔任這蒲坂縣令。主從二人又寒暄了一陣,各自散去。

    董守業內心狂喜不已啊,終於收到第一個小弟了,而且還是三國期間鼎鼎有名的張既張德容,這人曾經官至一州牧守,先後做過雍州刺史和涼州刺史。治政治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曹魏安定西北邊陲的重要人物。


    現在張既已經三十歲左右,已經做了好幾年的蒲阪縣令,有相當的地方治理經驗。對將來董守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將來少不了讓他主政一方,安定一隅。

    董守業仍令張既率領徐家的降兵,作為大軍的後勤與輔助,主要負責糧草後勤等事務。並讓他多想營中將校請教治兵練兵經驗,儘快整合部隊。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戰爭中至關重要,張既見自己剛剛投效,董守業便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還讓自己統領一校人馬,這麼信任自己。頓時就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念頭,頓時忠誠度提高了一大截啊。

    其實董守業想讓張既先留在身邊做一名類似參謀的角色,但是目前軍中連個像模像樣的文人都沒有,確實沒人能很好的負責糧草的。西涼軍後勤問題頗多,沒有可靠的、有能力的人才來負責,也是造成搶劫殺掠過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張既這樣的能上馬治軍、下馬治政的文武雙全人物目前自己軍中一個也沒有,既然有了,當然是不能放過。必須把他放在,最合適、最需要的崗位上,讓他發光發熱。而且看這模樣,張既也是擅長此類工作的,畢竟是當過一方縣令的人,多少有點經驗何況是張既這種善於治理地方的大才。而且這樣的作為文官角色的安排更容易得到他的認同,要是上來就讓他打仗,估計他也受不了,馬上就離心離德了。

    第二日一早,大軍出發朝安邑開拔。

    一路上,大家士氣昂揚啊!士氣能不高嗎,每個人都發了不少錢,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昂首挺胸,不可一世啊!這年頭有令行禁止,再加上豐厚賞賜,這樣的部隊不打勝仗才怪呢?

    本來這一萬大軍中有三千左右的西涼騎兵,剩下七千人是步兵,再攻打徐家時戰死了四五十人,受傷了兩百多人,都被李應、李桓帶走了,他們二人總帶領一千人,其中傷兵也包含在裡面,實際上董守業現在的人馬只有不到九千人。再加上張既率領的那一校人馬,總計能有一萬兩千多人,也是信心大增啊。西涼騎兵主要是輕騎,穿的是輕甲皮甲,自從徐家得了兩百多套重甲,便從軍中選出,精銳穿上重甲,變成重甲騎兵。又挑出五百套勁弩,兩千套強弓組成弓弩部隊,由張遼統領。給張既的部隊也是配足了武器弓矢。剩下的裝備還夠裝備三千多人的,便都由李氏兄弟運往洛陽交由董卓發落。

    部隊一邊前進一邊派遣流星騎報知牛輔,援軍不日即到。又約定夾擊白波軍。

    白波軍那邊李樂,胡才等人,在孟津渡口,首陽山附近設下埋伏,前幾日,還可以看到對岸有船隻集合,有渡河的意思,大張旗鼓了好幾天卻,遲遲沒有渡河。後來連動靜都沒有了,船隻也漸漸少了。李樂,胡才等人以為是敵人在麻痹自己,也沒有太過心上,畢竟打仗這種事是虛虛實實的,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

    這李樂有一天是在憋不住了,便與胡才、韓暹等人商議。這李樂對二人說道:「二位兄弟,咱們都來了好幾天了,對岸一開始還是大張旗鼓的好似要立刻渡河的樣子,怎麼現在反而沒什麼動靜了啊!?

    這韓暹也說道:「對啊,是不是這官軍的船隻不夠啊,我看對面也沒有多少船,是不是還在造船呢?」

    胡才說道:「應該不會是造船,風陵渡的這段黃河水面水流平穩,河面寬廣就算是扎幾個木筏都能渡過來要是不夠的話多扎點木筏跟在大船後面就是了,更何況又不是一次把所有人都渡過來,肯定要分好幾批人渡河的。」

    這李樂說道:「胡兄弟所言有理,看來不是因為船的原因,話說回來了,這風陵渡是這一段黃河水面最適合渡河的渡口,難道敵軍還有其他的路線可以選擇?難道這敵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再次勾結,和好如初了?還是之前傳來的消息有假,這河內太守王匡難道並沒有同董卓惡賊交惡?」

    這時韓暹再次說道:「難道敵軍還有其他選擇,比如從蒲坂縣的蒲坂津登陸,或者是并州境內的河津渡口登陸?」

    李樂一聽韓暹這話,立刻出聲反駁:「現在河西境內都是匈奴人和羌人,這些異族貪婪無道,見人就殺,要是牛輔的援軍從河西附近的的黃河水段走的話,非常有可能會遇到南匈奴的截擊。而且河水比較湍急,我看可能性不大。」

    韓暹又道:「不如我們再等幾天,如果還是沒有動靜,就立刻派遣心腹告知大首領郭太,然後再分一部分人馬到東垣縣和王屋山附近,防止牛輔的援軍從河內支援。」

    眾人都點頭同意。

    又等了幾天,還是沒有等到,便快馬報知郭太等人,讓郭太做好防備,防備牛輔的援軍從河內郡一線渡河救援安邑。

    李樂,胡才等人便率軍趕往東垣縣和王屋山附近,看看能否狙擊牛輔的援軍,又多派流星探馬,細作等小心打探。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相關:    醜女重生:嫡女毒醫,道長別無禮  為龍之道  邪帝家的小悍妻:逆天小魔後  滅神  仙都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三國之董卓之子第十六章 趕赴安邑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三國之董卓之子"
360搜"三國之董卓之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s 3.5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