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謀伐 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

    測試廣告1陳群和諸葛亮他們是小學同學,按理來說是認識的。愛字閣 www.aizige.com只不過諸葛亮他們在小班,和陸議陳鳳他們是同班同學,陳群是大班的班長,和崔林一個班,年長諸葛亮他們四五歲,很少和他們玩在一起。

    並且從泰山書院畢業之後,陳群就被家人帶回了潁川,所以大家並沒有一起在泰山學宮讀書,又是近十年未見,現在站在一起,互相對視,居然都沒有認出彼此來。

    兩邊都看著挺眼熟,就是想不出在哪裡見過。沉默了好一會兒,陳群才略微遲疑地說道「在下陳群,字長文,幾位看著眼熟得很,不知」

    「原來是陳群學長,在下諸葛亮,字孔明,這是孔儉,這是姚博,這是黃琦,學長是否還記得,當年我們在泰山書院。」

    諸葛亮這才知道對面的居然是當年大班班長陳群,因此按照學宮的習俗,稱呼他為學長。

    這四個人基本都在17-18歲左右,且只有諸葛亮有自己的字。

    古人男子一般是二十歲及冠取字,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父母去世得早,必須早當家,所以沒到二十歲也可以取字。

    四人當中諸葛亮父母雙亡,因而早早取字。孔儉姚博黃琦等人家中長輩還在,因此不能算成年,就並沒有取字,要等冠禮之後才行。

    諸葛亮給他們介紹之後,孔儉幾人也是一一拱手行禮。

    陳群這才恍然道「你們是小班的,當年你們不過是五六歲,沒想到一眨眼,卻是這麼大了。」

    諸葛亮笑道「學長離開書院早,當年大班的學長大多去了學宮,我們在書院讀了五年,又在學宮中讀了五年,今年剛好結業,因而跟隨師君在軍中做小吏,長長見識。」

    「原來是這樣。」

    陳群努力從記憶里找出那個時候的回憶,恍惚間想起了自己幼年好友崔林,便問道「你們認識崔林嗎?大班的那個崔林,他現在怎麼樣了?」

    諸葛亮說道「崔林學長高我們幾屆,早就已經結業了,因為成績優異,最開始是在政務司擔任佐吏,後來政績出色,被調去地方擔任監察,去年被劉青州舉為孝廉,現在已經是東安縣令。」

    「崔林都已經當縣令了嗎?」

    陳群有些驚訝。

    當年崔林的成績在他之下,沒有想到崔林居然扶搖直上,都已經是六百石縣令了。

    他知道青州是公檢法分離,縣城當中,有縣尉、監察以及律令,僅在縣令與縣丞之下,分別代表了抓捕權,監察權以及審判權。

    公檢法分離之後,對縣令的權力壓縮了不少,但畢竟是一方縣城之主,對縣尉監察以及律令有領導權,因此官職不算低,只有通過舉孝廉或者茂才之後,才能夠擔任。

    聽到崔林年紀輕輕已經是一城之主,陳群還是頗為感慨。

    如果不是當年天下大亂,父親陳紀從平原相的位置下來之後,不得不跟著父親回到潁川,興許他也在學宮,系統地學習那些令人嚮往的新知識,而不是只能通過師君寄來的一些書籍,管中窺豹,只得一斑。

    而更讓他感慨的是,若是自己依舊留在書院的話,從學宮畢業之後,應該也早早地結業跟隨著師君陳暮了,這樣起點會比現在高太多,或許成就不比崔林差。

    要知道,他現在也不過是在軍中擔任主簿書吏,跟諸葛亮他們的職位是一樣的,現在年輕的學弟都已經跟他職務差不多,同班同學都已經爬到了他的頭上去,這讓陳群心中難免有一種落差感。

    並且陳群還知道,未來人家的道路肯定要比自己寬敞得多,因為人家有泰山學宮這塊金字招牌的結業證書,是泰山學宮出來的弟子。

    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至少在青州政壇體系當中,他們肯定可以扶搖直上,比別人升遷速度快得多。

    何況陳群也聽說過,泰山學宮的結業生就跟當初太學和鴻都門學的結業生一樣,剛一畢業,就能夠授予一些不錯的職位。

    而從諸葛亮他們不過是剛剛結業,就能進入軍隊跟隨師君陳暮來看,他們幾人應該是最優秀的那一批。

    畢竟從學宮畢業的畢業生也分三六九等,能夠跟著師君,那必然是最好的幾名,否則的話,根本沒資格過來。只要有師君扶持,以後他們的未來肯定是一片光明。

    反倒是自己出身於潁川陳氏,靠著長輩門蔭,加上小時候的關係,才能夠進入軍中跟隨左右。而人家卻十七八歲就已經做到了自己這個地步,相比於之下,確實令人唏噓,也後悔沒能夠在學宮繼續讀書。

    一時間,看到這群年紀不過十七八歲,卻意氣風發的少年們,陳群都有些想要找到師君陳暮,央求他能幫自己開後門,讓自己重新回學宮讀書的想法。

    陳群是後悔沒能進入學宮,一旁的司馬懿司馬朗楊修等人卻也是頗為艷羨地看著幾人。

    泰山學宮,如今早已經成為天下聞名的教育聖地,比之當初的太學和鴻都門學都要興盛。

    這是因為紙張以及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世家門閥的知識壟斷,原本太學和鴻都門學典藏無數,但因為都是竹簡或者石刻,導致普通人學習不易,除了那些豪門世家子弟以外,即便是寒門子弟,上升機會都非常少。

    而隨著泰山學宮的出現,其中典藏了無數從太學與鴻都門學運來的經典書籍,吸引了天下士子前去讀書,又有大儒傳授經典,廣納人才,使得泰山學宮如今極為昌盛,比之當年的稷下學宮還要繁榮。

    他們這些世家子弟雖然也有家傳經典研習,但終究是比不過泰山學宮藏書無數,因此對於泰山學宮的學生,司馬懿司馬朗楊修這些人還是非常羨慕,羨慕他們能有這麼好的機會。

    實際上最早泰山學宮開課的時候,世家子弟是不屑去的,甚至因為紙張的出現,很多有遠見的世家能夠見到未來必然會對世家門閥地位進行衝擊。

    所以很多世家對泰山學宮是牴觸的形勢,寧願讓子弟繼續研習家傳書籍,也不願意去青州摒棄門戶之見,學習更多的知識。

    但也僅限於此了。

    也有人說,陳暮弄出紙張和印刷術,世家門閥必然會發瘋一樣進行抵制,並且將青州引為仇寇,瘋狂進行敵對。

    然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東漢末年的世家門閥力量本身就不像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那麼強大,影響力也有限,最厲害的就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袁氏在和青州打仗,楊氏則在朝廷支持劉備。

    除了袁氏和楊氏以外,其它世家門閥要兵沒兵,要權沒權,頂多就是有幾百上千家族死士而已,就這點實力想動青州?


    痴人說夢。

    谷  別的不說,曹操得罪的世家還少?

    早期曹操是打壓世家門閥的,在曹操操縱漢獻帝朝政的時候,弘農楊氏有力量與他對抗嗎?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就是門閥遇到有兵權的諸侯之間的現狀。

    因此哪怕天下世家門閥清楚紙張和印刷術會對他們的知識壟斷權帶來極大的衝擊,最後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因為他們沒有十幾萬大軍,僅此而已。

    陳群和對面諸葛亮等人問候寒暄了之後,很快就又陷入尷尬的沉默,畢竟陳群讀了兩年就走了,遠不像諸葛亮他們根正苗紅,拿書院來攀關係,他自己都覺得臉紅。

    陳暮坐在亭舍內,劉備右手下方第三個位置,剛好能夠瞥到門外八個人正互相對視,輕笑了一聲,等大家都坐下之後,就第一個開口說道「諸位,滅袁紹之戰,就要打響了,但是此戰,宜緩不宜急,宜慢不宜快,不能將袁紹逼得太死。」

    這就是要為這場戰爭先定個調子,如果各部門對袁紹窮追猛打,袁紹萬一扛不住,很快就覆滅了,那還玩個蛋。劉虞一道命令下來,冀州牧的位置拱手讓人,那就是替他人作嫁衣,因此一定不能急。

    但劉備不知道原因,因此納悶道「四弟,你之前還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怎麼今日袁紹要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你反倒卻說宜緩不宜急了?」

    「這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陳暮解釋道「袁紹勢大,早年如果擊敗他,一定要趁勝追擊,痛打落水狗,進一步削弱他的實力。而現在袁紹已經是山窮水盡,為了避免他狗急跳牆,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損失,就要緩緩圖之,不能操之過急。」

    「四弟的意思是?」

    劉備詢問。

    陳暮笑道「我們應該僅僅只是包圍袁紹,圍而不攻,讓他自己軍心更加渙散,從而不攻自破。如果急於進攻的話,正如長平之戰後,秦國急於破滅趙國,結果在邯鄲之戰當中損兵折將是一個道理,可能會給我方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我知道了。」

    劉備也是帶兵多年,當然也懂陳暮的意思,差不多就跟窮寇莫追一樣,不由微微點頭。

    在場諸多將領也覺得有道理,因此都是點頭贊同。

    唯有沮授目光閃爍。

    什麼窮寇莫追,什麼哀兵必勝,那是指人家軍心還有鬥志的情況下。

    邯鄲之戰那是因為趙國軍民舉國同心,他們跟秦國是世仇關係,所以面對秦國的窮追猛打,拼死作戰,不得已而為之。

    先秦時期還沒有大一統概念,秦國百姓只認秦國,趙國百姓只認趙國,在這種國家觀念的影響下,趙國不管是士兵還是百姓,對秦國沒有任何歸屬感,才會做到哀兵必勝。

    而自從秦國大一統之後,到楚漢爭霸,天下百姓差不多也該歸心,對於大一統有了深刻認識。

    項羽被四面楚歌,窮途末路的時候,軍心那樣渙散,可沒有什麼哀兵必勝的道理,最後不也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嗎?

    現在袁紹連國家都不算,麾下士兵軍心渙散,空餘十萬軍隊,但也許不過幾萬精兵就能將他擊敗,絕對不會因為袁紹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有什麼絕地反擊。

    所以說陳暮是拿戰國時期的道理,來用到我大漢時期的軍事戰爭里去,實際情況跟當時完全不一樣,要比的話也應該拿楚漢相爭的例子來比,這屬於偷換概念,如果真打起來,絕對不會跟邯鄲之戰一樣。

    但沮授也知道,陳暮是為了留住袁紹一命,拖延時間,等到劉虞垂死,如果現在就滅了袁紹,劉備上位的機會就十分渺茫,強行上位,必然是跟洛陽作對,天下群起而攻之。

    因此他很聰明地閉口不談,沒有點出陳暮言語當中的漏洞。

    「公與以為呢?」

    陳暮笑吟吟地看著沮授,靠自己一個人忽悠,總歸是勢單力薄了點,沮授再推波助瀾一下,才能夠讓大家都信服。

    沮授便說道「子歸言之有理,昔年韓信背水一戰,項羽破釜沉舟,就是因為讓將士們感覺到了絕路,不得已拼死一戰,死中求生。如果我們繼續步步緊逼,袁紹絕望之下,恐玉石俱焚,最佳之策,還是應該緩圖之,圍而不攻,等城中糧盡,袁軍不戰自散。」

    「這樣或許對我們也有好處。」

    劉備自行腦補了一下,覺得有道理,便說道「袁紹的大部分糧草已經被三弟焚燒一空,所剩無幾,我軍還有存糧一千多萬石,後方田土又繼續耕種,足可支撐數年之久,與袁紹空耗,也能減少我軍損失,不至於損兵折將。」

    「正是如此。」

    陳暮見他已經被洗腦,馬上說道「大哥,下命令吧。」

    劉備點點頭「好,傳我將領,對鄴城與邯鄲圍而不攻,緩慢圖之。再派人傳令給鮮于將軍,讓他不要攻打邯鄲,等與我軍匯合之後,再進行商議。」

    「唯!」

    門口的傳令兵得了命令,立即前往各部傳達軍令。

    一行人商議了大事,便嘻嘻哈哈起來。

    唯獨門外眾人,一頭霧水。

    諸葛亮司馬懿陳群楊修等人,腦門上全是問號。

    在他們看來,這簡直是一條很愚蠢的策略,就跟垓下劉邦打敗了項羽,卻繼續追擊,放項羽過江東一樣。

    這個時候不趁勝追擊搞死軍心渙散的袁紹,難道是要等他恢復過來,重振旗鼓嗎?

    。測試廣告2



  
相關:  明亮星河  地窖里的朱元璋  英雄聯盟之下一秒神話  三國之銀狐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被迫修仙的我只想嫁人  魘醒  穿回來後偏執大佬他黑化了  迪迦的傳說  奶爸學園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三國之謀伐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三國之謀伐"
360搜"三國之謀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69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