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應原本還擔心孫策推脫,聽孫策說也有此意,頓時大喜。
兩人就在山坡上席地而坐,商量起來。孫策沒有直接說奔襲廣陵的計劃,這件事他還要再考慮。他對陶應說,他想向劉和約戰,要派勇士和劉和比武。
陶應剛剛看了一場比武,但勝負來得太快,意猶未盡,聽了孫策這個建議,正中下懷,連聲叫好。孫策趁勢提出自己馬力不足,請陶應多撥一些糧食,陶應滿口答應,立刻讓人安排。不過他更關心的還是約戰。當著他的面,孫策讓顧徽寫了一封戰書,由陶應派人送往下邳城。
兩軍結盟,孫策很客氣,主動將主將的身份讓給他陶應,他只是配合陶應作戰的客將。這麼做是為了扶陶應上位。陶應是他一手帶出來的,遠比陶商更親近,陶應的地位越穩固,對他越有利。陶應對此心知肚明,投桃報李,事事和孫策商量,絕不敢自作主張。
看著使者帶著戰書下山,陶應已經有些迫不及待,眉開眼笑地說道:「將軍,在哪兒比武好?」
——
「比武?」劉和放下戰書,打量了一眼使者王朗,忍不住笑了一聲:「這是誰的主意?」
「當然是陶將軍。」王朗嚴肅的說道:「孫將軍是會稽太守,他只是來助陣的。」
劉和有些詫異,重新打量了王朗兩眼。「敢問足下姓名?何處人氏?」
「郯縣王朗。」王朗不卑不亢地拱拱手。
劉和大吃一驚,連忙起身,來到王朗面前。「你是故太尉楊公弟子王君景興?」
王朗點點頭,面色平靜。
劉和很尷尬,整理了一下衣衫,向後退了一步,深施一禮。「死罪,死罪,久聞先生大名,一直無緣得見,不意今日唐突,還請先生恕罪。」
王朗雙手虛扶。「將軍不必如此,朗不過是一書生,將軍卻是宗室之後,如今又擁兵數萬,尊卑有序,不可亂了綱紀。」
「先生若是這麼說,和真是無地自容了。」劉和面紅耳赤,連忙請王朗上座。王朗是郯縣名士,劉和早就聽過他的名字,但一直沒有機會見面。今天在這種形勢下相見,實在不是他所希望的。這要是傳出去,他的名聲就可毀了。
劉和再三謝罪,搞得王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兩人交流了幾句,得知王朗是徐州治中從事,奉陶謙之命協助陶應守彭城,不免詫異。「聽聞陶謙粗暴貪鄙,徐州人士多不願與他共伍,先生乃是楊公弟子,清名滿天下,怎麼會應陶謙之辟?」
王朗撫著鬍鬚,淡淡地說道:「陶牧雖然不學無文,但他心中有朝廷,每年貢奉不絕,縱有一些不是,也不失大臣本分。朗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像將軍一樣征戰沙場,平叛靖亂,只能輔佐陶牧向善,也算是盡綿薄之力。」
劉和無言以對,只好把話題轉移到挑戰書上。「先生,這挑戰書真是陶應的意思嗎?我聽說孫策好勇鬥狠,麾下收羅了不少武夫,這個建議更像是他提出來的。」
王朗沉默以對。他當然知道這個建議是孫策提出來的,但他不能對劉和說,身為徐州治中從事,陶應派來的使者,他必須維護陶應的尊嚴。
見王朗不答,劉和又說道:「先生覺得我應該答應嗎?」
王朗淡淡地說道:「將軍,我只是一個使者,有傳言之責,無進言之義,應與不應,當由將軍自斷。」
劉和笑了。「先生是鄉里前賢,我是後生,有事不明,向先生請教,先生何必如此瞻前顧後?難道先生的家人也被孫策抓了,不能不有所忌諱?」
王朗嘆了一口氣,抬頭直視劉和的眼睛。「將軍,我沒有家人被抓,所以無須忌諱。倒是將軍,坐擁強兵,上不能輔佐國家,下不能護佑鄉里,每天空耗錢糧無數,意欲何為?」
劉和心虛地避開了王朗的眼神。他思索片刻,重新抬起頭,懇切地說道:「先生有所不知,非我不欲戰,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三天前,我在蒲姑陂截住了孫策的主力,當時孫策並不在軍中,我軍有兩倍的兵力優勢,本以為能殲滅孫策,還徐州以太平。不料一天戰罷,我軍損失兩千餘人,卻沒能撼動孫策陣地半分。如今孫策歸陣,陶應又率兵來援,我的兵力卻沒有增加,反而少了廣陵郡兵,實在是無力進攻啊。先生若能教我定徐土之法,我必身先士卒,與孫策決一雌雄。」
王朗很驚訝。「你在蒲姑陂已經與孫策的部下交過手?」
「千真萬確,不敢有一絲隱瞞。」
王朗看著劉和,相信了他的話。這種丟人的事,劉和應該不會編出來丟自己的臉。看得出來,劉和是真心向他請教。王朗低下頭,心頭掠過一陣陣不安。他知道孫策擅長用兵,這次率輕騎來往於朐縣、郯縣就是一個例子,陶應私下裡不知道多慶幸自己有這樣的盟友。如果不是孫策,東海已非陶謙所有。
但他還是第一次知道孫策的部下有這麼強的戰鬥力。如果是這樣的話,徐州恐怕既不是劉和的,也不是陶謙的,最後會變成孫策的。孫策已經擁有荊州、豫州、揚州,如果再占據徐州,天下三分有其一。他還能安於臣位,尊奉朝廷嗎?
王朗眉心皺得越來越緊,他思索了很久,咬咬牙,做了一個決定。「將軍,比武不過是匹夫之勇,勝負無關大局。但孫策好行險,如果你們能將他調離嶧山,也許有機會伏擊他。」
「怎麼才能將他調離嶧山?」
王朗看看劉和。「將軍,我雖然不懂用兵,卻也知道攻其必救,卻也知道揚長避短,避實擊虛,將軍是統兵之人,還要我來指點嗎?」
劉和眼珠轉了轉,慢慢吐出兩個字:「朐縣?」
王朗一聲不吭,但他的意思已經很清楚。郯縣是郡治,城堅池深,急切之間難攻。朐縣只是一個普通的縣城,防守力量有限,但支持陶謙和孫策的麋家偏偏在朐縣。孫策之前為了救麋家,不顧危險,以輕騎急行四五里,只是劉和當時不知情,沒能抓住機會。如果派人搶攻朐縣,孫策肯定會再次馳援。他只有一千騎,面對三千騎的突襲,他必敗無疑。
劉和向王朗深施一禮。「多謝先生。」
王朗長嘆道:「知我罪我,其唯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