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皇帝 015官職軍職

    三國官職和軍職的資料匯總

    一、東漢職官

    1、中央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聲官的區分。

    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書台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抬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上書台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僕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上書台與皇帝聯繫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宮內省外的禁衛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勛與衛尉負責,光碌勛偏於內,衛尉偏於外。光碌勛下屬五官、左、右、虎賁、羽林等五名郎將,中郎將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勛的禁衛力量是郎官,衛尉的禁衛力量是武裝衛士,所以,衛尉在宮衛事務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宮九卿,他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員。

    三宮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御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勛、衛尉掌宮省禁衛,太僕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後,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後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軍事方面,相當三公的中央高級官員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相當九卿的有前、後、左、右將軍,均不常設。其屬官與三公相同,唯在長史之下另有司馬一人,主管軍務;從事中郎二人,職掌參謀,均由朝廷任命。將軍直接領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別設校尉、司馬、軍侯、屯長等統兵官。

    常備軍由中央與地方軍(郡國兵)組成。中央軍中,京師衛戍部隊由城門校尉統領,野戰部隊(北軍)由北軍中侯統領。北軍下轄五個兵種的部,番號分別為屯騎(騎兵)、越騎(特種兵)、步兵、長水(水軍)、射聲(弓箭)。長官為校尉,副職司馬。全軍總數約五千人不到。北軍平十卒駐屯在京城長管君主宿衛、助理首都治安,發生戰事就成為組建出征步槍隊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國兵經東漢初期多次裁撤、削減,只剩下邊郡與內地關隘的少數駐軍。遇有戰亂,都是臨時募兵或抽調京師北軍出戰。

    2、地方

    東漢的行政區分為郡(國)、省二級。郡之上還有監察區性質的州。

    州的長官為刺史(中平五年改稱州牧;京畿地區的司隸部長官特稱校尉),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匯報(上計),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屬官有從事(亦稱掾史)、假佐。從事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部郡國從事等,均由州長官自行聘用。治中別駕是州長官的主要助手,在從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書;兵曹掌軍事,僅在有軍務時設;部郡國從事,每郡國一人,負責糾劾郡國長官、按治郡僚屬,其地位僅次於治中、別駕。假佐是州長官的低級屬官,主管文書,其中的典郡書佐分管州所屬郡國的有關文書,每郡一人,由郡史輪流充當。

    郡的長官稱太守(因太守兼領武事,故別稱郡將;州治所在郡的長官稱尹),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郡內原設有專掌軍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後,邊郡常設,內地大多不設。每郡的都尉,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時,在郡之下分設都尉轄區。有時,在不足設郡的地方,亦設置過渡性的都尉區(屬國都尉)進行管理,其性質相當小郡。郡太守助手為郡丞(邊郡為長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屬有:功曹,掌管郡內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書;督郵,主管糾察屬縣、監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辦理郡政,掾為正職,史為副職,每曹有辦理文書的書佐。又設三老,幫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屬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為主簿、督郵等。郡都尉的僚屬與太守類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其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王國的官屬分兩個系統,一是類似於郡官的民政系統,有相(相當太守)、長史(相當都尉),其屬官亦與郡大體相同;一個是管理諸侯王生活、禁衛的官屬,如郎中令(相當光祿勛)、仆(相當太僕)、治書(相當尚書)等。此外,王國還設有類似於太傅的傅,負責輔導諸侯王,級別等同於王冠相。

    分管少數**的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級別與郡太守相當,其屬官有從事、掾,無定員,根據事務多少而設。

    縣的長官為縣令或縣長,級別從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設屬官有;丞一人,管理文書、倉獄;縣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與官類似;三老,掌教化。縣的長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過問縣的人事,縣長官或丞、尉出缺又無合適人選的,上級機關可派出屬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縣長官的行政事務,受郡府的監督,每年年終要向郡長官匯報功作(上計),聽侯考核。

    分封給列侯的縣稱侯國,其行政級別與縣相等。侯國的官屬也像王國一樣分兩個系統:主管民政的是國相,相當於縣令或縣長,僅負責向列侯交納租,行政上則聽命於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的侯國不置家丞)。

    此外,與縣的級別相當的地方行政單位還有道(境內有少數**的縣)、邑(封賜給公主的縣)及郡所設的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屬與縣、侯國差不多,郡在縣境所設鹽鐵工官等,由縣暑調撥屬官理事,不另外設置官屬。

    縣以下的行政單為有鄉、亭、里,大體是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停,十亭為一鄉。鄉的長官為秩、嗇夫,令有游徼掌治安、鄉佐收稅、三老掌教化;亭設亭長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長官為里魁。鄉、亭、里的官員一般由郡、縣等上級機關任免。

    3、東漢末年的變化

    (1)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設丞相,由曹操但任。其官屬設置與三公略同,以服務於軍事的居多,如領軍、護軍、軍師、軍師祭酒、軍謀掾等;長史之下設有主簿,約為三至四人,負責典掌機要,出納教令。此外,還設過校事一職,用以監督臣下。

    (2)常設四征(東南西北)、四鎮(東南西北)將軍,地位相當九卿,官屬設置與領兵的將軍相同。

    (3)地方上的州正式成為郡以上的行政單位,掌有行政實權。

    (4)曹操被封為魏王后,曾設秘書監、丞以統轄上書奏事。這是上書台流為一般政務機關的先兆。

    二、三國職官

    三國的職官,制度頗亂,有用古制,有沿漢制,亦有自行創設之官。大體來說,「孫吳、劉蜀,多依漢制」(《晉書。職官志》),曹操的變動較多。因後來晉用禪讓方式取代了魏,所以魏的制度對晉及以後的朝代有較大的影響。

    魏、蜀、吳三國都設丞相(或稱大丞相、相國)掌握軍政大權。三公九卿雖沒有徹底廢除,但性質、屬官與東漢時一樣。曹魏官制中有兩項變化對後世的影響較大。其一,是侍中地位的提高,尚書脫離少府獨立,又另外設置了中書省。在東漢時,侍中多由世家碩儒擔任,但其與皇帝的親近程度比不上中常侍,三國中只有魏廢除了中常侍,代之以散騎常侍,下降為一般的侍從官,所以侍中的地位在實際上提高了。尚書台原隸屬於少府,至此成為總理政務的獨立行政機構,稱尚書省,尚書的級別也與九卿相等。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副職為左右僕射,下設五個職能部門(曹),其中官為書;主持選官的吏部,職掌工程的左民,接納藩國朝貢的客曹,管領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等武裝力量的五兵,管理財政的度支。五曹上書與上書令、僕射,號稱「八座」,實權很大。中書省由曹操任魏王時設的秘書監演變而來,其正副長官為中書監、令,由通達文學的士人但任;監、令之下有中書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屬官。中書省在名義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實際上有些機密命令的下達並不通過尚書省,逐漸形成了書中「實握事要」,操縱政務的局面。中書省之外亦設有秘書監,但只是管理藝文圖書的機構。曹魏官制的這些變化,上承奏漢的三公九卿制,下開隋唐的三鬙六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其二是制定了九品官階。兩漢時代,官員的品級以年俸相稱,最高的三公為萬石(相當每月350斗谷),以下依次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一百石、計食(月11斗谷)、佐史(月8斗谷),共十八級。曹魏以九品稱官,俸祿仍沿用漢代的舊圓規,後世的品官制就由此演變而來。

    在軍事方面,曹操的中央軍分中軍、外軍兩部分,以大將軍或都督中外諸軍事為最高統帥,中軍由中央直轄,外軍駐屯在外,由將軍、都督通領。中軍的統帥為中領軍、中護軍,其中的資歷深厚者可進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下轄武衛、中壘、驍騎、中堅、游擊等營,由將軍、校尉率領。東漢的比軍五校雖依然存在,但兵員少得可憐,無法與新五營相比。駐屯各地的外軍,原由中央臨時委統帥,黃初年間,設置都督某州軍事的將軍,作為代表中央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有時,這種軍事長官還帶當地的州長官頭銜,過問地方政務。至於四鎮、四征及其他的雜號將軍,都不是固定的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曹魏的地方武裝為州郡兵,以守備本郡為主要指責,必要時也應調出征。州郡兵由州郡長官統領,其地位雖不如中央軍,但地方長官的實權卻籍此大大膨脹起來。吳、蜀的軍制大體與曹魏相似,唯外軍以前、後、左、右部分。蜀國以軍師將軍為中央軍的最高統帥,軍中將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師、監軍、軍司馬等職。吳軍則在戰時設大都督統領各軍,平時在各戰略要地設都督,次一等的設督。蜀國的基層軍隊大多由外來流民於少數**編成,吳國則是與將軍關係親切的子弟兵。

    三國時的地方官制與東漢時基本相同。由於相互割據,各國往往對版圖之外的地盤設長官,沒有將軍稱號、不持節者,稱單車刺史;如帶都督某州軍事頭銜的,級別提高二品。持節分為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等,使持節有權處死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有權處死平民,假節只能處死違反軍令者。如是假節鉞的大都督,則能處置持節將軍。不設置都督的州,則置監某州軍事(簡稱監軍)之職,為四品官。

    三國的封爵亦與漢代相近,曹魏建國後,定諸侯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省侯、鄉侯(都鄉侯)、亭侯(都亭侯)、關內侯九等,鄉、亭以下的封爵大都是沒有食邑的虛爵。後代虛封爵號的制度即由此而起。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託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複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秩俸印件掌職

    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秩俸千石,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台署長,主典台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秩俸二百石,分掌星曆,龜卜,請雨事。

    治歷,主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掌星曆。

    望氣佐,主望氣。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台丞,秩俸二百石,銅印黃綬,掌守靈台。

    靈台侍詔,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秩俸百石,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協助令,丞。

    祝人,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主廚。

    屠者,主屠牲。

    衛士,主警衛。

    太卜屬官: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卜問。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銅印黃綬,助佐太卜令。

    員吏,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秩俸三百石,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主宗廟。

    寢郎,主守寢。

    園郎,主守園。

    員吏,

    衛士,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

    博士弟子,

    歌吹諸生。

    2,光祿勛

    光祿勛,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於此。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這裡,同時這裡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

    光祿勛官吏:

    光祿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光祿丞,秩俸千石

    車郎將,秩俸比千石

    戶郎將,秩俸比千石

    騎郎將,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護從。

    左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護從。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護從

    光祿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

    諫議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

    議郎,秩俸六百石,為皇帝謀事。

    僕射,秩俸比千石,主賓贊受事。

    謁者,秩俸比六百石,主賓贊受事。

    常侍謁者,秩俸六百石,主賓贊受事。

    給事謁者,秩俸四百石,主賓贊受事。

    主事

    員吏

    掾。

    3,衛尉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有元年復為衛尉。

    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衛尉官吏:

    衛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衛尉丞,秩俸千石,衛尉卿助手。

    公車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

    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宮衛士丞,

    南宮衛士員吏,

    南宮衛士,

    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宮衛士丞,

    北宮衛士員吏,

    北宮衛士,

    衛尉員吏,

    衛尉衛士,

    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劍戟,繳巡宮。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

    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4,太僕

    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

    太僕官吏:

    太僕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

    太僕丞,

    太廄令,

    太廄丞,

    太廄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馬令,

    家馬丞,

    家馬尉;

    邊郡六牧師苑令,

    邊郡六牧師苑丞;

    考工令,秩俸六百石,製作兵器,弓弩刀鎧。

    考工左丞,協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協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廷尉丞,

    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鴻臚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

    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大鴻臚官吏:

    大鴻臚,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鴻臚文學,

    大行治禮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譯,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

    宗正官吏:

    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

    宗正員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農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官吏:

    大司農,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司農丞,秩俸千石,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

    大司農部丞,共有是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

    治粟都尉,

    太倉令,

    太倉丞;

    均輸令,

    均輸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內令,

    都內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鹽市令,

    鹽市丞;

    郡國鹽鐵官,

    常平倉官,

    大司農史,

    稻田使者,

    郡國農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機構官吏:

    官名俸祿職掌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山河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輔佐少府卿治事。

    符節令,秩俸六百石,率符節台,主符節事。

    蘭台屬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領殿中蘭台,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辦事。

    御史員,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書屬官:

    尚書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納。

    尚書僕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書,尚書令不在時,可代行時。

    尚書丞,秩俸四百石,佐尚書僕射。

    侍曹尚書,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

    戶曹尚書,主吏民上書事。

    客曹尚書,主外國四夷事。

    三公尚書,主斷獄事。

    太醫令,秩俸六百石,掌諸醫。

    協律都尉,掌校正樂律。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

    織室令,主織。

    東園匠令,做陵內器物,有十六丞。

    鉤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書待治,尚書令的屬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寶金玉令,主才珠寶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屬官有尚食,尚席,食監三丞。

    湯官令,主餅餌。

    導官令,主擇米。

    若盧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協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輸令,有四丞。

    均輸丞,協助均輸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輯濯令,

    鍾官令,主鑄錢。

    技巧令,

    六廄令,掌天子六廄。

    辯銅令,主分辨銅之種類。

    黃門令丞屬官:

    黃門令,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黃門,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駙馬,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謁者,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署長,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諸卿

    1,執金吾

    執金吾領京師北軍,掌京師徼循。

    執金吾的官吏:

    執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壘令,

    中壘丞;

    寺令,

    寺丞;

    武庫令,

    武庫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輔都尉,

    左京輔都尉丞;

    右京輔都尉,

    右京輔都尉丞。

    2,將作大匠

    將作大匠,原為將作少府,本是從少府中分離出來,主要是掌治宮室。

    將作大匠的官員:

    將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銀印青綬。

    石庫,

    東園主章,

    六章長丞,

    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

    3,大長秋

    大長秋是後宮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風

    右扶風,原名為都尉,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為內史或是右內史。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6,左馮翊。


    左馮翊,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武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方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併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兵,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於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衝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

    趙雲、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高於裨將軍。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

    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漢朝因秦制,為「郡縣制度」,並無州這一級行政級別。漢武帝時才開始設「刺史」一職,考量一州官員情況,但並非是該州的最高行政官員(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縣令的俸祿是千石)。原為丞相史,駕車巡查全州,以六條察問郡縣,考量各地官員業績,年終回京師上報,朝廷以此作為各地方官員升貶的依據,故全稱為「刺某州史」。後來刺史的官職漸大,在各州也設「刺史治」作為辦公地(相當於省會),而不需要四處走動了,但與各太守之間,仍然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係。

    州牧:

    東漢末年,為**黃巾起義,漢天子聽從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州也因此真正成為了郡之上一級的行政單位。三國時,不再有州牧之職,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職,並加將軍之號,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權力極大。

    司隸校尉:

    掌糾察京師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當於州刺史。三國時,司隸校尉所轄區域(相當於直轄市)改稱為司州。

    太守:

    郡級最高長官,亦稱郡守。

    國相:

    侯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國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濟南相,鮑信曾任濟北相。

    都尉(郡尉):

    屬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位於邊境。都尉的職權略同於太守,由於位於邊境,故往往由武官擔任,品秩略低於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當於首都市長)。

    令:

    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比如曹操曾任頓丘令。

    長:

    中小縣的長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長。

    長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長史:

    丞相府中長史有兩個,征戰時一個隨軍出征,一個留在府中處理日常政務。留在府中的稱為留府長史,權力極大。曹操征孫權時,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長史;諸葛亮屯漢中時,以楊儀隨軍,而以張裔留守丞相府。

    東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後漢書》),權力極大。曹操任丞相時,就以崔琰、毛介為東曹,並典選舉。諸葛亮任丞相時,以蔣琬為東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府吏署用」。由於職能與東曹相近(當時東漢官員都出於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東曹。

    別駕從事(別駕):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別乘傳車從行,故名別駕。漢魏時,總理一州政務,權力極重,當時論者稱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察舉百官犯法者。

    功曹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人事選拔考核。

    簿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錢糧簿書。

    兵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從事:

    刺史的高級佐官之一,主眾曹文書,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參與機要,總理府事。

    主記:

    太守屬官。

    記室:

    幕府、太守屬官。

    參軍:

    蔣琬曾任諸葛亮參軍。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避司馬師諱),郭嘉曾任此職。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級屬官,各曹的負責人。

    從事:

    州郡屬官及幕府官員的稱謂。

    書佐:

    從事助手。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位在長史、司馬下。

    列侯:

    原秦**功爵的最高一級,原名「徹侯」,後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據食邑大小,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

    縣侯:

    最高級別的侯爵,如袁紹被封為鄴侯。食邑過萬戶者又俗稱萬戶侯。

    鄉侯:

    鄉是縣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如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亭侯:

    亭是鄉下一級行政單位,劉邦曾任過亭長。亭侯是以一亭或數亭為食邑,如關羽為漢壽亭侯(漢壽為亭名)。

    東漢異性不封王,最大只能是侯,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列侯。列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但只能衣租食稅而已,不能自置官吏;大庶長以下十八等,只有歲俸。

    關於軍制

    東漢的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通過兩大中央軍事領導機構控制全軍。這兩大機構是:由郎中令、衛尉、中尉等組成的中央警衛機構;由大將軍、太尉、將軍、將、尉等組成的國防軍事機構。

    一;京畿駐軍:(東漢形式上沿襲西漢南北軍制度,但已無南軍之稱呼,光祿勛(郎中令改稱)統轄七署朗官,衛尉統領各宮衛士。)

    1;光祿勛屬下部隊有三支(侍從護衛皇帝,警衛省殿門戶,又備皇帝顧問和差遣):

    a;虎賁中郎將所統虎賁郎1500人,無常員,多至千人,皆父死子代;

    b;羽林中郎將所統羽林郎128人,無常員,時有增減。其兵源,光武時以征伐之士勞苦者為之,後多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選補;

    c;羽林左、右監所統羽林左騎800人、羽林右騎900人,其兵員一般從北軍五營中選拔,待遇低於虎賁郎和羽林郎。

    2;衛尉(宿衛殿外宮門和巡邏警備宮內,保衛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後宮殿及中央宮府安全。)

    南宮衛士令統員吏95人,衛士537人;

    北軍衛士令統員吏72人,衛士471人;

    左都候統員吏28人,衛士383人;

    右都候統員吏22人,衛士416人;

    七宮門司馬下屬約700人。共2700左右,

    東漢衛士多來自洛陽附近的固始、鮦陽、公安、細陽四縣所謂農野謹鈍之人,而非西漢時由地方郡國兵番上。衛士役期滿後,東漢皇帝也如西漢皇帝一樣,親臨賜宴,問候疾苦。

    3;北軍分作兩部:

    a;執金吾(中尉):屬下緹騎(騎兵)200人,持戟(步卒)520人,任務是警衛宮城之外,洛陽城門以內,月三繞行宮外。緹騎多為富家子弟,持戟多出身寒門,均非徵發而來,系招募編成。負責京師,維持治安;天子出巡,則隨行護駕,侍從左右。

    b;五營(對外征戰的主力常備軍):由五校尉分統,北軍中侯監管五校及其營地,總兵力4000餘人,其中

    屯騎校尉之下員吏128人,領士700人;

    越騎校尉之下員吏127人,領士700人;

    步兵校尉之下員吏73人,領士700人;

    長水校尉之下員吏157人,烏桓胡騎736人;

    射聲校尉之下員吏129人,領士700人。

    其兵士最初系由劉秀的元從改編而成,父死子繼。安帝時,因國用不足採納群臣建議,凡吏人入錢穀者,可據數額得力關內侯以至五營士。這樣,北軍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賈惰遊子弟,他們大都是雒陽人。

    4;城門屯兵。這也可以算是北軍的沿襲。主官是城門校尉,多以外戚、近臣充任。專門負責洛陽城門的守衛工作,總領洛陽十二城門司馬,十二城門每一城門設一城門司馬、一城門候,把守城門,領兵數百不等。

    5;東漢末年,為了與掌握了北軍的外戚集團對抗,宦官們又整出了一個西園八校,這是後話。

    二、內郡營兵

    1、雍營和長安營:二者沿著渭河下游的谷地形成一條連續的防線。

    雍營;即扶風都尉部,駐地雍(今鳳翔縣),於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並設立右扶風都尉,領導和指揮所屬部隊。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守衛三輔地區和西漢諸帝的陵園,並作為都城洛陽西部的屏障,以應付西部諸羌和西域各國的軍事威脅。

    長安營為京兆虎牙都尉所統,故有虎牙營之稱。駐地在渭河南岸的長安。主要任務是守備長安,並和雍營共同作為京都洛陽的西部屏障,以防涼州各羌族部落生亂和西域各國的叛離東侵。例如,漢安帝元初三年(116年)右扶風都尉仲光、京兆虎牙都尉耿溥曾率兵同反叛的先零羌戰於奚城。又如永初三年(109年)大將軍鄧騭征種羌於冀縣,元初二年(115年)征西校尉任尚與先零羌戰於平襄、中平六年(189年)左將軍皇甫嵩與韓遂大戰於陳倉,雍營和長安營都曾出兵參戰。

    雍營和長安營的兵員編組無考。二營都尉之下,應置有公府曹史、功曹史、五官掾等屬官分曹承辦日常業務。從歷次與西部羌族部落交戰出兵數字和羌族多次入寇三輔,侵掠陵園的情況看,其兵員不會太多,各在2000人左右,戰鬥力遠不如西漢守備三輔地區的北軍。

    2、黎陽營:以謁者監之,所轄幽、並騎兵千人,駐地黎陽緊傍黃河,是京都洛陽的北方門戶,屬於首都外圍的保衛力量。這支部隊從東漢初年開始設置,到漢順帝時還在文獻中見於記載,堪稱一支有光榮傳統,戰力悠久的英雄部隊。

    3、其他;黎陽、虎牙、雍營都設在東漢國家的內郡。在內郡除了這三處營兵之外,還有其他的營兵設置。在中原要害地區,『魏郡、趙國、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塢,河內通谷衝要三十三塢,扶風、漢陽、隴道三百塢,置屯多矣』。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臯轅、旋門、小平津、孟津有八關都尉。

    三、邊郡營兵

    (東漢的地方駐軍,一種是屯駐地方的營兵;另一種就是地方上的郡兵。營兵是歸中央直轄,郡兵是地方的國民警衛隊,不相統屬。)

    1;護羌校尉,治所設置在令居塞,掌西羌事務,兼管屯田,有常備的刑徒兵二千餘人。湟中義從胡二三千騎,這是基本兵力構成;一旦有戰事,持節的護羌校尉可以徵發調動屬國系統的羌胡騎,各郡縣的邊地騎士和屯田兵,加起來林林總總可有數萬。

    2;護烏桓校尉:屯上谷郡寧城縣。掌管烏桓、鮮卑事務,兼管互市貿易。下設長史一人,司馬二人,常備軍一部騎卒,一部步卒,東漢王朝歲給烏桓族人衣食,利用他們善於騎射的特點,讓他們與南匈奴一樣,助守邊防,對付北匈奴和鮮卑的侵擾。烏桓各部世代為東漢守邊,相當於世襲的少數民族僱傭軍(不過在漢末,朝廷公認烏桓騎不如鮮卑騎厲害)。

    3;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置立,平定南蠻。

    4;敦煌兵;殖民西域的前驅力量,最後的戰績是公元168年(漢靈帝建寧元年)涼州刺史孟佗率領敦煌兵五百人,會同西域長史張晏率焉耆、龜茲、車師兵三萬餘人討伐過疏勒,史書上說攻城四十餘日,不克而還,但是出土的曹全碑卻說那一仗打贏了,還是大勝。

    5;漁陽營,為了防備鮮卑。《後漢書》卷五《安帝紀》:「(建光元年)甲子,初置漁陽營兵。」據李賢注引伏侯《古今注》曰:「置營兵千人也。」

    5;扶黎營。《後漢書.鮮卑傳》:「元初二年秋,遼東鮮卑圍無慮縣,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鮮卑無所得。復攻扶黎營,殺長吏。」李賢註:「扶黎,縣,屬遼東屬國。」

    6;度遼營:為切斷南、北匈奴的聯繫,東漢國家設置度遼將軍,度遼將軍所統率軍隊稱為度遼營兵,屯駐五原郡曼柏(今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

    總之,東漢在內郡和邊郡都有營兵的設置。營兵的設置當以在邊地郡縣為多,內郡也有營兵的設置,但是在數量上要少於邊郡。國家所設營兵人數是不固定的,少的在上百人左右;多的上千人,除了募兵之外,有大量的弛刑囚徒到這軍營中服兵役,『皆賜弓弩衣糧』,這些犯罪分子還可以帶上家屬一起赴任。國家在邊郡和內郡設置的這些營兵,實際上成為東漢國家最重要的常備軍。《後漢書西羌傳》載:安帝元初年間,西羌寇亂,任尚為中郎將將兵征討,虞詡謂任尚曰:「使君頻舉奉國命征討逐寇賊,三州(指幽、並、涼三州)有屯兵二十餘萬人,棄農桑,被苦役,而未有功效,勞費日滋。」可知,東漢邊兵雖不及西漢之盛,但也常備有二十餘萬。

    四,地方兵

    (地方郡中的軍隊士兵稱『郡兵』,與中央的『營兵』區別開來。)

    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之後,為了減輕小農的負擔,裁撤了各地的都尉、郡兵和軍訓演習制度,這樣造成了地方空虛的局面,後來的東漢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郡兵,但把郡兵的徵集和統轄權轉移給行政長官郡太守,正因為如此,東漢的郡太守又有「郡將」之稱,真可謂上馬管兵,下馬治民。但是,東漢人應劭說:「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後,官無警備,實啟寇心……一旦驅之以即強敵,猶鳩鵲捕鷹舃,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戰常負,王旅不振。」不難看出,東漢時期,各郡的郡兵因為缺少西漢時期的軍事訓練,戰鬥力十分低下。所以出征打仗,東漢政府往往還是要調動中央直屬的常備軍『營兵』才行。

    五:少數民族傭兵

    1;板楯蠻。益州巴郡的南蠻。這個少數民族擅長毒弩,跟漢族關係一直很親近。周武王伐紂板楯蠻就幫過忙,還幫秦昭襄王射殺過為害一方的白虎,後來他們從漢高祖還定三秦,因功被免除了部落首領羅、朴、督、鄂、度、夕、龔七姓不納租賦,余戶歲納賨錢(作為賦稅交納的錢)四十,幾乎成了漢朝的職業傭兵。羌人尤其害怕板楯蠻,稱他們為『神兵』,在部族中傳言,不要向南走,以免招惹板楯蠻。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羌人再次攻入漢中,牧守驚慌失措,再一次依靠板楯蠻才擊破羌人。車騎將軍馮緄南征,討伐反叛的長沙、零陵、武陵蠻。雖然朝廷派給他丹陽的精兵,也需要依靠板楯蠻才能平叛。漢靈帝熹平五年)益州蠻夷叛亂,朱龜用并州、涼州的勁卒討伐,沒有成功。最後還是太守李顒用板楯蠻平定了這場叛亂。雖說板楯蠻對國家的忠心與功勞是如此大,但官府對他們「更賦至重,僕役棰楚,過於奴虜」。板楯人「愁於賦役,困於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奮起反抗。

    2;丹陽兵,東漢時期的揚州丹陽橫跨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領縣十六:建業、丹陽、蕪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陽、安吳、臨城、石城、涇、春谷、廣德、寧國、懷安。由於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這時候的丹陽郡尚且處於半蒙昧半開化狀態,山險水惡,僻壤窮鄉。尤其是丹陽縣(在今天的安徽馬鞍山和江蘇溧水一帶)的山越族,崇尚氣力,攀山越嶺、如履平地,加之山中生產銅鐵,可以自己鑄造兵器。歷來「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民風輕浮剽悍,是漢王朝的廓爾克,最亡命的步兵材官。

    關於軍銜:

    東漢中央置有若干將軍,掌征伐背叛,以大將軍為長,以下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均位比三公。另外還有前、後、左、右將軍等。除上述將軍外,東漢還有大量雜號將軍或大將軍,如強駑將軍、積駑將軍、樓船將軍、越騎將軍、虎牙大將軍、征西大將軍、橫野大將軍等等,多系出征之前臨時設置,完事之後撤銷。

    漢軍的編制是部曲制,在領兵將軍之下設部、曲、屯、隊、什、伍的組織系統。部是漢軍中的最高一級編制(兵力八百至一千左右),出征作戰時受領兵將軍指揮。設校尉時,校尉領部,不設校尉時,司馬領部,很靈活。部下為曲,200人,以軍候為主官。曲下有屯,百人,主官為屯長。屯下有隊,五十人為一隊,有隊率,隊下有什,十人一什有什長,什下有伍,五人一伍有伍長。部校尉有缺,由軍司馬代統。軍司馬的副職有軍假司馬、假侯。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

    《東漢末年曹魏部分人物官職升遷簡匯》——資料均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注

    曹操: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拜騎都尉—遷為濟南相(東郡太守)—典軍校尉—驍騎校尉—行奮武將軍—表為東郡太守—領兗州牧—拜兗州牧—建德將軍—遷鎮東將軍—(建安元年)假節鉞、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大將軍)司空、行車騎將軍—丞相—魏公—魏王

    張遼:州從事—遷騎都尉(領魯相)—拜中郎將—遷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拜征東將軍—轉前將軍

    樂進:軍假司馬—陷陳都尉—拜討寇校尉—行游擊將軍—折衝將軍—遷右將軍

    于禁:都伯—拜軍司馬—拜陷陳都尉—遷平虜校尉—遷裨將軍—遷偏將軍—拜虎威將軍—遷左將軍

    張頜:軍司馬—校尉—遷寧國中郎將—拜偏將軍—遷平狄將軍—拜蕩寇將軍—左將軍

    徐晃:郡吏—拜騎都尉—拜裨將軍—拜偏將軍—拜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右將軍

    夏侯惇:司馬—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領陳留、濟陰太守)建武將軍(領河南尹)—伏波將軍(都督二十六軍)—前將軍—大將軍

    夏侯淵:別部司馬—騎都尉—(陳留、潁川太守)—行督軍校尉—典軍校尉—行領軍—行征西護軍—行護軍將軍—行都護將軍—征西將軍

    曹仁: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廣陽太守)議郎(督騎)—行征南將軍—行安西將軍—行驍騎將軍—行征南將軍—征南將軍—車騎將軍

    曹純: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

    曹洪:鷹揚校尉—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厲鋒將軍—都護將軍—衛將軍

    曹休:騎都尉,參都護將軍軍事—中領軍—領軍將軍

    曹真:偏將軍—中堅將軍—領中領軍—征蜀護軍—鎮西將軍

    李典:(潁陰令)—中郎將—(離狐太守)—裨將軍—捕虜將軍—破虜將軍

    李通:振威中郎將—裨將軍—(陽安都尉)—(汝南太守)

    臧霸:騎都尉—琅邪相—加威虜將軍—遷徐州刺史—拜揚威將軍—遷鎮東將軍

    孫觀:騎都尉—北海太守—拜偏將軍—遷青州刺史—轉振威將軍

    文聘:江夏太守—加討逆將軍—遷後將軍

    呂虔:州從事—襄賁校尉—領泰山太守—加騎都尉—加裨將軍

    許諸:都尉—遷校尉—遷武衛中郎將—遷中堅將軍—遷武衛將軍

    典韋:拜司馬—拜都尉—遷為校尉

    龐德:州從事—遷校尉—拜中郎將—拜立義將軍

    兩漢官秩俸給簡表

    秩祿俸額說明

    萬石西漢月各350斛谷「三太」、「三公」號萬石。金印紫綬

    中二千石西漢月各180斛谷「中」:滿之意

    真二千石西漢月各150斛谷

    二千石西漢月各120斛谷

    比二千石西漢月各100斛谷以上銀印青綬

    千石西漢月各90斛谷,東漢80斛

    比千石西漢月各80斛谷東漢無此秩。西漢原有八百石,比八百石,成帝時廢去

    六百石西漢月各70斛谷

    比六百石西漢月各60斛谷,東漢為50斛以上銅印黑綬

    四百石西漢月各50斛谷,東漢為40斛

    比四百石西漢月各45斛谷,東漢為40斛

    三百石西漢月各40斛谷

    比三百石西漢月各37斛谷

    二百石西漢月各30斛谷

    比二百石東漢月各27斛谷比二百石為東漢新增。以上銅印黃綬

    一百石西漢月各16斛谷

    斗食西漢月各11斛谷

    佐史西漢月各8斛谷



  
相關:    穿呀!主神  妖噬星空  史上最強鍊氣期  網遊之九轉輪迴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三國皇帝015官職軍職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三國皇帝"
360搜"三國皇帝"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98s 3.72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