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仙 第99章,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嶽麓書院。蒸蒸日上的長雲市,演化著一場大變革,而此中的變革演化正是在這千年的學府之內。

    這塊令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幾百年來,書院人才輩出,經久不衰,絕非偶然。無論立院之根,處世之本,還是講學之道,育人之術,書院都有它的偉大和神奇之處。

    嶽麓書院的精神坐標和價值體系,受唐時湘南人周敦頤影響甚大。所謂吾道南來,原是濂溪正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江餘波。

    周先生主張在學術思想上要由自己的特色和主張,一是強調以性為宇宙本體,從人性、物性中尋求萬物所共同的性,是重踐履,倡經世務實學風,反對離開實用空說性命,是不偏一說,主張融匯眾家之長。這一切,都為嶽麓書院紮下健康而茁壯的文化根系,以後的枝繁葉茂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儒門,後世儒家弟子也並不只是那些堅定與自己成見的腐儒,更多的是經久不衰的正氣浩然,正如嶽麓書院存在的浩然之氣,可以毀滅書院之根本,但教化在人心中的正氣,卻浩然長存於世,而朱熹等人就是這其中的另類。

    學院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院善於找到與理想與現實,特別是與統治者妥協的平衡點。在保持相對學術獨立性的同時,又積極尋求官方的認可和鼓勵,這實在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學院在理性地認可現實統治的基礎上,很明智地把持著辦學的自由和學術的方向。於是,歷代統治者多有褒獎,學者也終有了一個相對言論自由的學術平台。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

    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御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而這與後世主流儒家弟子倡導的君為主,民為輕剛好相反,那時候的一些儒家弟子雖然沒有拋棄儒家的正統思想,卻也懂得不是迂腐的跟著聖人學,而萬立命為根本。

    修身齊家治國明天下,這句儒家至理真言任何人都無從反駁,但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路,對其理解也不同,而在張式朱熹乃至王陽之等人卻理解出了不同於後世儒家墨守成規,不敢反駁聖人觀點的主張。

    儒家聖人孔子講君為君,民為民,是對上輩尊重的意思,人既然為君,那就有其獨到之處,無論如何,身為臣子都應該奉公守法,與配合其施政,同樣儒家也講仁,講孝,講親,如果為君者忤逆天下孝道,忤逆萬民之仁道那就可以攻而伐之,所以孔子當初所說所做,只是被後世大多數儒家弟子誤解,只會學,而不敢反,人若是沒有反抗的心理,永遠都不可能明白人生到底為何,聖人到底說什麼,而人若是逆反之思維,那就可以真正參悟到大道,聖人之決斷。

    就如同現在讀書一般,只會讀死書,即使考上大學,讀到碩士博士,乃至教授,但人若是無任何逆反之心裡,將聖人之書熟讀於心,只懂得那些膚淺的道理,那麼人生就如同複製一般,複製了別人的路,在套在自己身上,變得不倫不類,人可以複製別人的,但一生中若是只會複製,而不會逆反著去超越,那活著的永遠不是自己,而是在走別人的老路,而這路絕對不會超出你所複製之人的成就之外。

    聖人為何要將警世之語說出口,為何大道至簡。只因為他想用最簡單的話語去表明最為簡單的道理,一個正字,蘊含了很多,一個孝字蘊含的千萬文字都無法去解釋的事實,這就是簡單,如果只是複製了正字,表面或許能正,但在心中卻永遠都不能讓其超脫出這個字之外,正。真的只是那麼簡單麼。或許其中還有反的意思,沒有反,為何有正呢。

    眾所周知,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傳播學術而聞名於世,對理學的傳播和發揚尤為突出。對於理學,今人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偏見,總會輕易扣上唯心主義的大帽子。


    其實,哲學世界,絕非唯心唯物劃分這麼簡單。這些艱深的思辯命題,就是留給後世用實際行動去解答的根本。

    先賢們勇於對世界進行多樣的思考和深刻的了解,自由討論,平等交流,這種精神和氣氛在當時之中國實在難得。至於後來理學走向官樣文章,那就不是讀書人的事情,而是那些政客的事情了,自古都如此,儒家講究正,可惜後世大多數儒家弟子卻智慧以偽正為名,打著造福天下的旗號,卻掛羊頭賣狗肉,凡是敢於反駁的的人幾乎都橫死,即使皇帝也沒例外,秦始皇就是一個例子,那樣偉岸的君主硬是被說成了是暴君,朱棣也是,那些所謂的讀書人只是追著他造反的壞名聲,卻沒想過他為大明朝,乃至後世子孫所撐起的一片天。

    可唐代太宗因為善待儒門,即使他殺兄逼父也只是說他大義滅親而已,康熙乾隆離明朝數百年,卻沒有明朝之鼎盛,卻被後世記得其泱泱之功勞,這就是儒門的筆伐言誅,可見其之可怕,中國不怕任何敵人,就怕從中的思想敗壞。

    而嶽麓書院在以前的另一個偉大之處便是「會講」制度。所謂會講是嶽麓書院的一種學術活動,不同學術觀點的學派在或大或小的範圍里進行探討和論辯,學生也可旁聽,既推動了學術又推動了教學。想想看,聆聽大師們精妙的語言,體驗「思辯」的樂趣,探求人性的秘密,對於老師,對於學生,都是一件多麼高尚,多麼快樂的事呀。這樣自由、開明的學術氛圍,在中國文化史上並不多見。當年學院舉行「朱張」會講時,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就學者更是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輿止冠冕塞途,想像當年這些鮮活而熱鬧的情景,便是今天看來,依然是一件令所有文化人感動激動和愉快的文化盛事。

    從這些看來,嶽麓書院的思想當時就已經超出了其他三大書院之外,就好似到現在都沒有確定的北大校訓一樣。

    北大盛傳的校訓有兩個,第一是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第二個便是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沒有校訓或許是一個遺憾,但是,作為北大,沒有校訓,卻充分的體現了個人發展空間,或許你可以選擇格物致知,也可以選擇修身齊家,更可以選擇治國平天下,這正是北大的精神所在,如果硬是要給一個校訓,那就是解放思想,與當初孔子的大道至簡,讓後人不要去複製,而是用自己的實踐去反駁是何其的相似,一個只能複製的北大,絕對不是中華民族之福,更多的是解放思想,勇於去創新。

    聖人留下聖言就是讓後人去打破,去創新,去破而後立,也許這就是聖人真正的思想,而現在的引領中華民族學術的儒門好似早就失去了這些,從儒家主事者張羽,在到現在的孫思成,哪一個不是固守己見,他們從未想過去突破這些條條框框,為自己的思想迎來一次解放。

    他們只是把聖人當成神,當成天地一般的存在,去供奉著,成了忽悠人的本錢,但他們想不到的是他們忽悠別人,首先忽悠的就是自己,他們所走的路,永遠都是複製,照本宣科,而不是解放創新,聖人的東西都讓他們給糟踐了,最可怕的是他們還引領的學術,讓所有人都跟著他們去做。

    書院的偉大之處,在於教育回歸純真的目的。從精神層面講,學院期望通過教育恢復人性、激發人性更善、更美的一面。正如朱子所說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或唯學為能變化氣質耳。

    從文化意義上講,學院要求學生讀書有良法,研習經史子集,通曉時務物理,注重道德規範,從而明理有為,而這一切就在於兩個字突破,在簡單點,就是解放,在說簡單點,就是正與反。

    讓人尊崇傳統的文化堅守,聖人的道理,又有與時俱進的明智變通。在學術方面,宋明時嶽麓學術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時則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而清末維新變法思潮興起時,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簡單的概括就是永遠也不落後,所以那句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您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句自誇之詞,而是真正的相形宜章。

    縱觀中國文化史,這樣的書院真是「獨此一家」,它集天道、地脈、人緣、文氣於一體,樹人無數,興盛千年,這是中國文化的幸事,也是湘南人的幸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恰是因為這座書院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力量,湘南人的「興邦人傑」才會如此密集,這般茂盛。 反過來又是因為這一點,書院門的楹聯,才可以懸掛得這般端正這般大方。

    「生不逢時,奈何奈何。」嶽麓書院再次迎來了盛會,但卻不在如往日一般,開明,解放,完全是一群利益家,在為自己盤算的會議,算不上所謂的論討,因為這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一旁的一個中年人看著眼前的嶽麓書院,看著那副楹聯深深的低下了頭,他的嘴上只是連連的感慨與嘆息……………..

    ps:剛坐車回老家,這幾天不順啊,哎,現在頭昏腦脹,趕出來一章,二十號回去,恢復更新到時.................



第99章,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相關:  尋仙卷  傲天聖帝  鴻蒙教尊  逆天丹帝  超級殺手俏佳人  蒼老師的職業生涯  紫血聖皇    戰神狂飆  劫天運  絕世武魂  御鬼者傳奇  神級修煉系統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中華醫仙第99章,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中華醫仙"
360搜"中華醫仙"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1s 3.500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