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主句姜星火朱棣完整版最新章節!
胡元澄在安南國的時候,就對冶金和火器都非常感興趣,是主抓這兩個方面的,而冶鐵場的這一次冶鐵技術改進的嘗試,其實就是他所一手推動。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
當然了,阻力也很大,有很多老師傅和下面的官吏,都對此不理解。
但對於冶鐵場僅有的幾個官吏來說,又不需要他們去幹活,所以也就是看個熱鬧,可冶鐵場的工匠們,卻是要實實在在地幹活受累的,再加之傳統的辦法用了這麼多年了,如今突然來了個安南國的降人就要指導他們弄新東西,這不是瞎折騰是什麼?
在一些老師傅看來,安南人就是蠻夷,懂個屁!既然要用鋼,那就得先把生鐵給搞定,不要總想著走捷徑,那是絕對不行的。
世界上要是有那麼多的捷徑可以走,哪還需要他們這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手藝?
不過,官是官,吏是吏,民是民,在這個時代敢以民抗官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這個身穿棉襖面色蠟黃的老師傅,你讓他反抗胡元澄是不敢的,但嘴巴碎點,胡元澄能把人怎麼樣?
胡元澄當然有把人開沒出冶鐵場,亦或是鞭打一頓的權力,可要是這麼做了,怕是給了下馬威,丟了人心。
本來你的嘗試就失敗了,大傢伙陪著你干是支持伱,但這是看在你官身份上,如果論起私下的交情,這老師傅這麼多年亦是有不少威望和人情在的,說一句怪話就把人打傷乃至打死,以後誰還敢跟你干?就算不敢明面反對,怕是也都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了。
胡元澄心裡清楚,這時候也在兩難之際,若是在安南國內,那他自然乾脆打殺了,否則有損於威望,可這是在大明,他也是初來乍到若是事情鬧大了,傳到了大明的高層耳朵里,怕是不僅對他不利,他丟了官職還是小事,影響到胡氏一族在大明的存亡,才是大事。
恰在此時,有人發現了在冶鐵場的爐房外瞧著的姜星火等人,方才解了胡元澄的兩難。
「見過國師!」
不僅是胡元澄,甚至連那些工匠們,以及那個穿棉襖,臉色蠟黃的老師傅,一聽到這個消息,都連忙走過來朝著姜星火作揖問好,神態恭敬無比,甚至隱約間有一絲畏懼。
在百姓面前,姜星火平日裡極少露面,而且他的身份又特殊,所以即使在大明各地的百姓都聽說過大名鼎鼎的國師,但見到的人卻不多。
可對於這些治煉的工匠們,姜星火的威望卻遠超其他人。
別的不說,他們這些工匠的晉升等級就是在姜星火的提議下,才一力實施的,雖然現在只是草創,很多東西不完善,但工部畢竟有了這麼個東西,也算是給工匠們一些奔頭。
胡元澄在大明也算是待了一陣子了,知道對方不喜奢侈享受,平日裡住的院落,甚至比普通人家的還要樸素,更不喜歡別人打擾他的清淨。
所以,沒有合適的理由,胡元澄也沒有前往國師的府邸拜訪,兩人算是頗為陌生。
今天國師居然出現在了自己所負責的工部冶鐵場,這令胡元澄心頭暗喜,這證明國師已經對冶鐵場的改建計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把握住機會,說不準就能獲取國師的賞識和幫助,這對於他們胡氏在大明站穩腳跟可是天賜良機啊!
「胡大使,先介紹一番吧。」
胡元澄雖然被授予了工部的官職,但僅僅是大使。而「大使」這個詞,在明代跟後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指的是子單位的主管官員,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兩種,胡元澄是前者。
六部裡面,各部都有大使這個職位,但數量並不相同,完全取決於各部下面有多少子單位,以工部為例,因為涉及到的工程和採購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單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轡局、寶源局、顏料局、軍器局、織染所、雜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鑄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單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則是副使。
胡元澄現在的職務,正是鑄炮所的大使,這處冶鐵場,就是鑄炮所下屬的。
看著對方鎮定的神色,姜星火覺得,這應該是心裡有底的意思。
事實上來下面視察,如果不是完全形式主義的話,那麼只要看看實際情況,問問問題,其實很容易就能了解到一些東西。
而主管者對自己主管業務的內容到底了不了解,能不能面面俱到,也很簡單就能看出來其人的態度和能力。
姜星火前世看三國的電視劇,都說鳳雛狂,可人家在劉備面前也能短時間內把積壓半年的活都幹完不是?說明還是胸有成竹。
果然,胡元澄用基本聽不出來口音的漢話,開始給姜星火逐個介紹鑄炮所這座冶鐵場的器具。
「這個最高的冶煉爐名稱是大鑒爐,高一丈二,前二尺五寸,後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是以耐高溫的牛頭石為內壁,用簡千石作為爐門,一般使用黑沙(一種鐵砂)做原料。」
「稍矮一點的是熔鐵爐,高六尺和高八尺的都有,三層結構,內層用雞眼砂(一種耐火的砂石),中層用火磚,外層用紅磚,這個路子主要是用來熔煉鐵水產出生鐵的。」
「這個小的是專門用來炒鋼的,叫白作爐。」
「最小的這個呢?」姜星火看著眼前跟醃菜缸差不多的火爐問道。
「這個叫甑爐,底厚如蒸飯用的大木甑,又叫沖天爐,易搬動,兩三個人就能抬起來把鐵水傾倒出來,跟熔鐵爐一樣,也是用來煉生鐵,但這種小爐子主要是做白口鐵。」
白口鐵,說白了就是在不重要的邊角料部位上糊弄糊弄的,比如大炮的炮管,要麼是青銅的,要麼是鋼材,但其他的部位,那就用低成本的白口鐵來了。
姜星火大概了解了冶鐵場的主要生產器具,又看著剛才失敗的這個熔鐵爐,問道。
「這個熔鐵爐,是最常用的爐子嗎?怎麼運轉的?」
胡元澄點點頭,回答道:「熔鐵爐是最常用的,這個爐頂與送料場相平,料場架天橋從爐頂下料。」
說著,指了指頭頂,果然二層有個送料的天橋。
「走,去看看。」
姜星火沒見過這個時代的冶金工業都是怎麼運作的,這時候倒是充滿了好奇,見國師想看,這些人也不敢怠慢,帶著姜星火去觀察送料場。
但送料場並不在這裡,而是在隔壁。
準確的說,是隔壁的一層,而由於設置了運送物料的斜坡的緣故,這裡的一層,就是相當於旁邊冶鐵場的二層。
從送料場的天橋往下看去,熔鐵爐八尺的大爐子裡,鐵水缸就約有一兩尺深。
結合剛才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姜星火大約明白了這玩意的運作原理,他剛才看到的,就是在爐底處的出鐵水、爐渣口,是敞開式的裝置,鐵水、爐渣一齊出,爐渣隨風吹飄而散。
「所以方才是在弄什麼?」
「試試換風箱,能不能提高爐溫。」胡元澄回答的很直接。
姜星火若有所思,又問道:「帶我去看看風箱。」
熔鐵爐的風箱,是在鐵爐兩側的隔間裡,一般是左右側都有,通過進風來幫助煤炭的燃燒,進而燒化鐵砂,風箱這東西要麼是水力要麼是人力,沒有其他的發動方式,這裡的是人力。
姜星火看了風箱,小隔間裡的風箱桶用大樹全木挖成的,目測甚至可以鑽進去一個人,在箱桶裡面都打上了蠟,然後扯風盤大概是兩三寸厚的樣子,周圍全都用雞毛包裹纏繞,有點像用雞毛撣子。
姜星火自己用手捋了一下,果然滑不留手。
「熔鐵爐每次正常下料多少?正常出鐵量是多少?幾個人干,分別都做什麼?」
如果說之前的問題,還是稍稍上心一下就能搞明白的,那麼姜星火現在一連串的問題,就是非得用心無比才能脫口而出的了,這也是對胡元澄的真正考驗。
胡元澄略一思忖,旋即答道:「正常下料是每一百斤鐵砂,配二百斤煤炭,鐵砂最粗不超過兩寸,每一百斤鐵砂能出四十斤鐵,通常一爐會下三百斤鐵砂和六百斤煤炭。要兩個送料人用鐵鏟從天橋送料,爐前兩個人用鐵鉗子收,兩個風箱四個人,每個風箱需要兩個人輪流拉,還有一個雜工,一共是九人一組做工。」
見胡元澄對答如流,姜星火的心頭亦是微微讚許。
之前姜星火就聽安南前線的將領,說這富良江防線布置的好,如今胡元澄能統御十幾萬人的本事,讓他來管著鑄炮所,倒是大材小用了。
至於所謂的尖端技術保密.
好吧,大明鑄炮也沒啥尖端技術,再者說,胡氏父子這輩子是肯定跑不出大明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還是不消說的。
「那現在生產方法呢?」
「以炒鋼法和灌鋼法為主。」
姜星火點了點頭,這兩種經典的冶煉方法,他還是知道的。
炒鋼法是華夏古代把生鐵變成熟鐵的主要方法,大約發明於西漢後期,原理就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態,並不斷攪拌,就像是炒肉的動作一樣,使生鐵中的碳分和雜質不斷氧化,從而得到熟鐵。
東漢時期流行的神書《太平經》,也就是張角用的那個,裡面就記錄了「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代指寶劍)耶」,敘述的是由礦石冶煉得到生鐵,再由生鐵水經過炒煉,鍛打成器的工藝過程。
炒鋼法這項技術操作簡便,原料易得,可以連續大規模生產,生產效率比較高,對華夏長期領先世界有很重要的意義,事實上,類似的技術在西方直至18世紀中葉才由英國人發明了出來,而此時15世紀的大明,炒鋼法就已經趨於登峰造極了,所以在工業革命的這扇大門前,華夏其實有太多比西方更接近這扇門的優勢。
至於所謂的灌鋼法,現在還沒有進化到終極形態,也就是蘇鋼的出現,但基本工藝早已成熟,主要原理如果要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話說,其實就四個字。
——「雞蛋灌餅」。
理解了雞蛋灌餅的操作手法,就基本理解了灌鋼法是怎麼弄的,工藝過程基就是將熔化的生鐵與熟鐵合煉,熟鐵就是「餅」,生鐵就是「蛋」,正如雞蛋液體會均勻的滲透到整個餅里一樣,生鐵中的碳分也會向熟鐵中擴散,並趨於均勻分布,且可去除部分雜質,而成較好的熟鐵乃至鋼材。
沈括《夢溪筆談》卷三里詳細記載了灌鋼法的過程「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
其中把柔鐵屈盤起來是為了增加生熟鐵的接觸面,提高灌鋼的效率,並促使碳分分布更均勻,封泥則可以促進造渣,去除雜質,並起保護作用。
因為掌握不好這個度,一開始灌鋼法很麻煩,要灌入很多次生鐵,後來灌鋼技術在宋代以後不斷被改進,減少了灌煉次數,到了現在永樂時期的大明,基本上都是一次成,之所以能一次成,就是因為現在的灌鋼法,已把柔鐵屈盤改為薄熟鐵片,進一步增加了生熟鐵的接觸面,加速其「生熟相和,煉成則鋼」的進程,泥封也改為草泥混封,密閉性更好。
不過灌鋼法這玩意咋說呢.
正面評價,肯定是提高了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產出,但從負面意義上,那就是和稀泥,是不利於產出高品質鋼材的,因此在姜星火前世,很多論壇上也譏笑正是灌鋼法的大規模使用,才讓華夏的武器,出現了類似於「考古式修仙」一樣的「考古式寶刃」,也就是說,在宋代以後,都是時間越往前的武器,質量就越好,唐刀更是成為絕唱。
而北方的異族,也大多開始了在冶煉產品的質量上,開始超越漢人,譬如遼金夏元的馬甲、扎甲、刀槍,普遍比大宋的質量要好。
只能說,在大多數條件下,數量和質量不能兼得吧。
至於說滲碳.《天工開物》就記載了制針時固體滲碳熱處理工藝:針抽絲,剪斷,搓好後入釜慢火炒熟,炒後用松木、木炭作為滲碳劑,豆豉作催化劑,在土末的密封下,進行固體滲炭。
這東西其實跟往泥巴里戳根木棍,是一個原理,只能說治標不治本,通過這種辦法獲得的鋼材,算是勉強達標,但要說性能多好,那也不用指望。
當然了,不光是鋼鐵冶煉工藝的原因,其中也有燃料的因素在裡面,宋代以前基本都是用木炭的,而宋代以後則是以煤炭為主,煤炭能讓鋼鐵產量快速增加,但卻會影響質量,因為華夏的鐵礦普遍質量就不好,煤炭也基本都是含有高磷高硫的,二者相加,產出的鋼鐵質量降低是必然的。
日本人則一直堅持著用木炭煉鐵,除了日本森林覆蓋率高的原因,那就是日本不需要跟華夏同比例的鋼鐵產量,他們的鋼鐵是裝備精銳的,而不是像華夏這樣動不動就要給以十萬計的部隊進行裝備,所以日本人的披甲率也不高。
「所以方才你想要提高爐溫,目的是為何?」姜星火看完這些,最終問道。
胡元澄實話實說道:「找到能高效率出鋼鐵的辦法,現在的炮都是用銅鑄的,不是長久之計。」
姜星火聽罷點了點頭,看來胡元澄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事實上,明代是中國火炮技術發展的轉折點,在明初和明初以前,中國的火炮技術依然領先於世界,但在短短的一二百年裡,就開始大幅落後於世界了,在明朝的中後期,不僅要從安南和魯密(指奧斯曼土耳其)進口火銃,更是要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手裡進口大炮。
這裡面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剛才說的,由於華夏儲藏的鐵礦石品位不太行,所以冶煉出來的鑄鐵非常脆,是很不適合作為火銃或大炮的發射管的,如果用料薄了,很容易就會發生炸膛,而如果厚了,那就會嚴重影響武器性能。
其二就是林業資源日益枯竭,給百姓使用還湊合,但要是想要大規模煉鐵,那就只能用煤炭,可華夏的煤炭基本都是高磷高硫的,而含硫太多的鐵管很脆很容易炸裂,這就使得在本就容易炸膛的鐵,在經過高硫煤的冶煉後,更加容易炸膛。
因此,採用青銅來鑄炮,實在是明軍的無奈之舉。
要是有更容易獲得的鐵炮,誰願意拿青銅來鑄炮呢?
畢竟在這個時代,銅就是貨幣,就是財富,這才是真正字面意義上的「燒錢」。
如今物價通脹的這麼厲害,國家把銅拿來鑄錢都不夠,如果不是只能用銅炮,姜星火是真的不想把大量的銅投入到鑄炮里。
在姜星火的規劃里,跨海征日之前,必須要把寶鈔的貨幣價格穩定在40-50%原有幣值的區間裡,否則根本沒法執行換鈔,只要換鈔,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必定會崩潰。
而恢復寶鈔的幣值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姜星火現在正在做的,也就是通過納鈔中鹽、發行國債等手段,回籠在市場上過度泛濫的寶鈔,減少寶鈔的總量這個道理很簡單,只要寶鈔的總量減少了,那麼寶鈔的幣值就上升了。
第二種,則是增加銅錢的供給總量,也就是讓作為錨定物的銅錢自我貶值,倒也不需要銅錢跟上之前寶鈔貶值的速度,那樣也會玩崩,只需要讓原來10文銅錢/100文面值的寶鈔才能買到的物品,變成11文或12文銅錢買到就可以了,這樣就會讓銅錢和寶鈔之間的實際價值比迅速縮小。
至於第二種辦法會不會造成收割百姓財富的後果,姜星火認為不會,因為物價也在通脹,就算國家不增加銅錢的供給總量,這種自然出現的經濟現象還是會出現,或早或晚的事情。
只不過現在姜星火沒有用第二種辦法,就是軍事工業使用了太多的銅資源,導致沒有足夠的銅用來鑄造銅錢,畢竟大明是整體缺銅的。
「如果能用鋼或鐵來鑄炮,而不是用銅鑄炮.」
姜星火陷入了深思之中,見國師沒說話,其他人也不敢言語。
姜星火如果沒記錯的話,其實一開始西方國家在三十年戰爭以後,用的也是鐵炮,而不是銅炮,其中性能的佼佼者,就是英國鑄造的鐵炮,英國鐵炮有無限接近銅炮的性能,使那時候的英國鐵炮在歐洲,其價格甚至相當於歐洲自製鐵炮的四至五倍。
之所以英國人能做到,就是因為完全使用木炭來煉鐵,當然了,萬事萬物都有代價,英國人的代價就是整個英倫三島都被砍禿了。
鑄炮一共三條路。
①用鐵炮,木炭煉鐵
②用鐵炮,煤炭煉鐵
③直接用銅炮
從燃料上講,木炭煉鐵這條路,大明走不通,只適用於英國或日本這種森林覆蓋率高的島國,而姜星火又不希望有限的銅資源被投入到軍事工業里,所以,只能選擇用鐵炮,嘗試煤炭煉鐵的新方法,這也跟胡元澄的思路不謀而合。
現在的問題就是,煤炭都是高磷高硫的,鐵礦石的品位也不好,怎麼才能解決煉出來的鐵含硫、磷過高,極其容易炸膛的問題。
「解決的思路應該是兩條。」
姜星火深思了良久,方才開口說道:「其一是從鐵上著手,其二是從煤上著手。」
這當然不是兩句廢話。
鐵的話,熟鐵雖然比生鐵含硫量低,但熟鐵太軟了,很難用來當炮管,所以生鐵不行,熟鐵不行,最終的結果,就是把鐵進化成鋼,不鑄鐵炮,而是鑄造鋼炮。
姜星火斷定道:「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進冶鐵爐了,從冶鐵爐上面動腦筋應該是不行的,因為無論如何改進冶鐵爐,爐溫都不夠得到液態鋼水。」
想要得到液態鋼水,那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貝塞麥轉爐法,也就是靠轉爐內液態生鐵的物理熱和生鐵內各組分(如碳、錳、矽、磷等)與送入爐內的氧進行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熱量,使金屬達到出鋼要求的成分和溫度。
但問題在於,方法不適用!
現在大明基礎材料跟不上,別說姜星火不記得,就算姜星火把貝塞麥轉爐的圖紙畫出來,也白扯。
不是做不出來爐子,而是壓根就沒有低磷鐵!
只要了解過一點鋼鐵行業的發展史,都知道低磷鐵好,可哪怕是日本在進入工業化後,所需的低磷鐵都要全部從英國和瑞典進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都無法自產低磷鐵華夏哪裡有低磷鐵,姜星火不知道,只能寄希望於遼東有,反正已知的大明現有的鐵礦,是統統都沒有的。
為什麼非得要低磷鐵?因為貝塞麥開始試驗的時候就用的磷、硫低而且錳高的生鐵作原料,初步成功了,改用其他生鐵時,煉得的鋼水都不行,雖然通過加鏡鐵(錳系鐵合金,是一種脫硫脫氧劑,因其斷面具有鏡面樣光輝,故稱鏡鐵)能夠有效緩解,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低磷鐵,即便是後來英國人托馬斯發現,當使用鹼性耐火磚砌襯時,在轉爐冶煉過程中使爐渣成為高鹼性,可為鐵礦石脫磷,也就是改進的「貝塞麥-托馬斯法」,可鐵礦石還是有嚴格的品質要求。
誰都知道液態鋼具有極高的生產率和極低的成本,鋼質量也優於半固態生產的普德林鐵,若非如此,貝塞麥法也不會在一戰前後成為世界上的主要煉鋼方法,但沒有低磷鐵一切都白扯。
事實上,隨著全球低磷鐵礦耗用殆盡,而逐漸積累起來的廢鋼又不能在貝塞麥煉鋼法中應用,貝塞麥法就開始逐漸衰落,最後被平爐煉鋼法所取代了。
所以,在鐵不行的條件下,貝塞麥煉鋼法是用不了的。
就在被否定的胡元澄有些缺乏思路的時候,姜星火卻篤定地說道。
「可以從煤上著手。」
「從煤上著手?」
這些冶鐵場的工匠們目瞪口呆地看著姜星火。
這位國師大人,還真是孜孜不倦地尋找改進的思路。
但是這些思路,按照過去的經驗,都是錯誤的啊!
煤又沒有其他種類,就算有,也得重新挖掘,能不能用還不知道呢。
不過胡元澄倒是絲毫不覺得姜星火的思路有問題。
事實上,經過剛才的失敗,他已經意識到了,好像提高爐溫的辦法,確實不行。
而提高爐溫不行,這路子裡面就倆個主要的材料,一個是鐵,一個是煤。
雖然不曉得國師為什麼不從鐵上著手,但想來是有他的道理,只是自己沒有悟透,那麼,似乎能選擇的選項,也就只剩下煤了。
其實沒有磷、硫低的鐵,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脫硫脫磷技術,把磷、硫高的鐵,變成磷、硫低的鐵,但這個現在是做不到的,這科技點太過超前,正常要19世紀下半葉才能出現,姜星火也弄不出來。
但不能給鋼材直接脫硫脫磷,從而得到低磷、硫的鋼材,倒也完全沒有低配版的辦法。
姜星火方才就想到了,那就是焦煤煉鋼,然後單獨脫磷。
先獲得液態鋼,然後再用笨辦法去脫磷,這樣就得到了低磷鋼。
跟貝塞麥煉鋼法雖然途經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都能獲得低磷鋼,這就是殊途同歸。
之前說了,獲得鋼水,需要1600度的高溫。
其實在姜星火前世,很少有人想過,東西方的冶鐵技術,是什麼時候出現代差的。
「代差」這個判斷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什麼時候能夠穩定獲得1600度高溫。
答案不難,公元1709年。
在清帝康熙於京西暢春園之北建圓明園,賜予皇四子胤禛居住的時候,英國人亞伯拉罕達比,第一次用焦煤作為原料煉鐵,讓爐火的溫度劇烈升高,獲得了穩定的1600度的高溫。
從那以後,燃料上的突破就陷入了瓶頸期,為了獲得更高的爐溫,獲得更高品質的鋼材,西方人又開始從鼓風器具和冶鐵爐兩方面著手,冶鐵爐的結果就是貝塞麥轉爐的出現,而鼓風機則一開始是通過畜力帶動水車,水車帶動鼓風機,後來有了用於抽水的紐科門蒸汽機,就直接用蒸汽機帶動水車了。
焦煤煉鐵→畜力水車→蒸汽機水車
事實上,想要完全去除或者一步脫硫脫磷姜星火不會,但只要能獲得液態鋼,脫磷的辦法還是有幾種的,難一點的譬如氧吹除磷、鎂還原除磷,當然了,沒有鎂和高壓氧氣其實都無所謂,因為還有簡單一點的辦法——大明現在總有石灰石吧?
有石灰石,就能脫磷。
作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鈣能能夠用來還原除磷的,其反應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碳酸鈣和爐內的鋼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等氣體和氧化鈣,氧化鈣再與鋼水裡的磷反應生成氣體並排出爐外。
這種方法適用於含磷較高的鋼水,說白了就是往鋼水裡撒石灰石粉末,沒有任何技術難度,跟往水裡撒麵粉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有了能穩定地低成本高效率獲得的低磷鋼材,就有了重工業大到軍艦火炮,小到車床零件的一切。
而蒸汽機的發展,也是與煤鐵工業密不可分的,譬如蒸汽機一開始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給煤礦抽水和給冶鐵鼓風,而前置科技點,也就是車床、鏜床等技術,卻是為了用於火炮炮管生產,才發明出來的。
此前對這些零散的知識點始終沒有串聯起來的姜星火,在此情此景的逼迫下,終於理解了這一切。
至此,他也拿到了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里重工業大門的那把最關鍵的鑰匙。
www.biqizw.com 比奇中文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82s 3.828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