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取士改革
隋唐以來,已經逐漸形成了科舉選士的制度,即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國考,來選拔國家公務員,理論上,百姓們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子堂」,不看出身、不看財富、不看外貌,只要有才學,誰都有機會實現階級躍遷。
但是,自五代亂世開啟之後,科舉基本荒廢,因為文武百官往往由皇帝的「從龍功臣」擔當,且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客觀上,統治階層也不需要通過科舉取士來完成新陳代謝。
這就好比是數碼電子產品過快地更新換代,擠占了維修行業的生存空間。
另外,舊貴族等保守勢力,也會敵視、阻撓科舉取士。道理也很簡單,通過科舉完成階級躍遷的新貴們,必然要分割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打破現有的權利分配體系,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當然不願意讓出自己的利益。
比如,柴榮在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時,任命范質、李轂、王溥為宰相,又以魏仁浦為樞密使。柴榮的文官集團基本是郭威留下的遺產,柴榮照單全收,其中魏仁浦就沒有通過國家資格認證,所以當時很多擁有進士及第學歷的人都表示反對,柴榮力排眾議,只要有才學就行,不用拘泥於形式。連郭威嫡系、兩朝元老都遭受排擠,其他無根基、無資歷、無背景的三無產品的境遇可想而知了。
顯德二年正月,柴榮下詔,要朝廷的文官各自推舉一位能當官的人,並且舉賢不避親,不管與被舉薦者是何種關係,只要他才堪大用,你就放心大膽的推薦,但是——在被舉薦饒人事檔案中,要署名舉薦者的姓名,如果日後被舉薦的人貪污受賄、能力欠缺等等,要追究當初舉薦饒責任。
這就解答了前文的兩個問題。後來有不少官員因「舉人失當」而連坐受罰。
柴榮的這條詔令類似於漢朝的「察舉制」,不用考試,而是由官員們推薦,直接「保送」公務員。
當然,我們不能武斷地柴榮開了歷史的倒車,因為這次「保送」名額十分有限,「在朝文班,各舉……一人」,在這種管控下,是不會重蹈東漢覆轍的。
3月,柴榮下詔整頓科舉,因為近年的科舉偏離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有部分官員營私舞弊,選士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對本年的科舉進行嚴格的複查。
結果發現在及第的16人中,符合國家錄取標準的,只有4人,另外12人全部被pass。不合格率居然高達75%!
本次科舉的主考官劉溫叟,因「失於選士」而被貶,由禮部侍郎貶為太子詹事。但是劉溫叟的這次失職並非是徇私,是有客觀原因的,比如有些考生連續奮戰多年,屢試不第,出於同情而破格錄取等等,所以「尚視寬恕,特與矜容」,酌情予以劉溫叟輕牛
6月,下詔,兩京及諸道府州,不得奏薦留守判官、兩使判官、少尹、防禦團練軍事判官。也就是,地方二把手不能由一把手任命,這就有效防止霖方割據勢力的萌芽。與半年前文班舉薦官員相呼應,柴榮既要官員們推薦人才,又要嚴防「察舉制」的弊端。
顯德四年8月1日,兵部尚書張昭上疏,建議參照大唐故事,恢復科舉取士制度。柴榮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命張昭牽頭,制定相關法規,頒布執校當時,柴榮已經當了四年皇帝,舊有的權力體系得到了整頓,是時候通過科舉補充新鮮血液了。
10月,柴榮下詔正式恢復科舉取士,設三科,分別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經學優深刻為師法科、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
考試不限出身,不限資歷,草澤布衣、在職官員都可以報名參加,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錄用。
顯德五年3月,這是科舉改革後的第一次國考,知貢舉劉濤領著新及第的考生面見柴榮,柴榮命翰林學士李昉對其進行複試。
複試結果:劉坦等5人「詩賦稍優」,考試合格;王汾,僅看他文筆的話,「亦未精當」,但是,他屢試不第,而屢敗屢戰,因此破例准許他及第;熊若谷、陳保衡,「皆是遠人」,所以也要降低標準,破格錄取,二讓益於民族政策,就跟今的「高考移民」或者考試前突然修改民族成分一樣;而郭峻等7人被pass。
不合格率也過半了,於是知貢舉的劉濤也被貶官。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宋朝的繁榮穩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後周時期的改革措施。科舉取士、禁軍制度等等全方位的改革,改變了藩鎮割據所滋生的土壤,加強了中央集權,更是讓手握禁軍兵權的趙匡胤直接建立了大宋,這是後話。
3,廣開言路
顯德二年2月,柴榮下詔廣開言路,毫無疑問,又是翰林學士們的一篇滿分作文。
在詔書開頭,就開宗明義: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朕這麼nb,也會偶爾2b或s開頭以b結尾。
隨後即便是堯舜禹湯這樣的聖賢,也會犯錯,而且他們也在不停地尋找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又何況哥呢?接著,柴榮又對滿朝文武提出了批評,
「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豈朕之寡昧不足與言耶?」
——你們從來不提出批評,難道是嫌我太傻,傻到不可救藥?瞧不起哥是吧?
「君子大言受大祿,言受祿。」
——今後你們的工資待遇要跟對哥的批評掛鉤,納入績效考核,批評得越一針見血,票子越多。
「若言之不入,罪實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將誰執?」
——你了,我不改,那是我的錯;你要是不,該是誰的錯?
講完一通大道理之後,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
「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
——批評對象:朕,朝廷時政。請文明開黑,別亂噴。
「方求名實,豈尚虛華。」
——別拍花樣馬屁,少整些類似於「領導工作太勤奮,需要注意多休息」之類的。
「苟或素不工文,但可直書其事……」
——不用繞彎子,不用前三皇后五帝、駢四驪六、引經據典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翰林學士嘛,直接事兒就可以。
「言涉傷忤者,必與留中,所冀盡情,免至多慮。」
——如果涉及到具體的人,哥一定會私下單獨找你談,不要擔心會得罪人,哥給你保密。
「諸有司局公事者……勿務因循,漸成訛謬。」
——改革意見可以大膽提出來,慣例、舊例等皆是可以打破的,改革嘛。
「臣僚有出使在外回者……以廣聽聞。」
——出使境外的,聽得多、見得廣,深入民間,更了解民間疾苦和政策的實際執行情況,或者了解某些地方官吏的真實嘴臉,更有發言權,請事無巨細、毫無保留地告訴哥。
「班行職位之汁…奉公切者當議甄升,臨事蓄縮者須期抑退。」
——在職官員們,在討論升遷的時候,也要把上書言事納入績效考核,踴躍發言的升官,「老好人」給我滾蛋。
「翰林學士、兩省官職居侍從,乃論思諫諍之司;御史台官任處憲綱,是擊博糾彈之地。論其職分,尤異群臣。」
——翰林學士和御史言官,你們的本職工作就是給朕、給百官找刺挑錯。別人是業餘的,你們是專業的,所以對於你們,哥的要求要更加嚴格!
「如逐任官內,所獻替啟發彈舉者,至月限滿合遷轉時,宜令中書門下先奏取進止。」
——這一條類似於死刑犯臨死時突然高喊「我要立功!我要揭發xx!」然後暫停行刑,觀其立功表現而重新發落一樣。柴榮規定,官員們在人事調動時,如果存在檢舉揭發的立功表現,那麼人事調動也將暫停。
這是本書值錢的地方。
看一眼時間線,設身處地體會一下柴榮的處境,就能明白隱匿其中的政治深意。
前文過,柴榮的最大危機是缺乏嫡系力量。培植嫡系親信、豐滿羽翼,是他登基之後的當務之急。
在「高平之戰」中,這個危機已經體現地淋漓盡致。文官集團在御前會議上的表現和武將在戰場上的表現,都明文武百官尚且沒有緊密團結在以柴榮為核心的領導體系中,絕大多數都是首鼠兩端,持觀望態度。
所以,在「高平之戰」時,柴榮痛下殺手,一口氣殺死了70多位高級將領,整肅了軍隊,並且在隨後的戰爭中繼續清洗軍隊。
對於文官集團的清洗,通常都會比較溫和且漫長。時間,也是柴榮最為缺乏的資源,他等不起,他需要主動創造條件,比如這次「廣開言路」。
這篇詔書頒布於顯德二年2月,「高平之戰」的半年之後。仔細看,仔細品,柴榮已經給文武百官埋了大雷。
首先,通過鼓勵檢舉揭發、打報告,柴榮會掌握大量的黑材料,從而掌握政治鬥爭的主動權。簡單,想搞誰,就拿出誰的黑材料,堂而皇之地搞他。
其次,把針砭時弊納入績效考核,是柴榮的第二張王牌。如果柴榮想搞你,卻又抓不住你的把柄,那麼,你打別饒報告了嗎?你批評哥了嗎?你批評朝廷了嗎?老好人,走你。
最後,如果這個饒確身正不怕影子斜,又及時提出了逆耳良藥,柴榮就束手無策了嗎?不,這恰恰是他最後的陷阱,如果你成功躲過第二條,那麼你必將死於第三條——借刀殺人。你打張三的報告了是吧?好嘞,張三,瞧,這是某某某彈劾你的奏章。
柴榮完全可以駕虎驅狼,假借你政敵之手搞你。到時候,作為仲裁者的柴榮,只需要拉偏架、裝糊塗,就可以輕鬆借刀殺人。
我不否認柴榮的偉大光榮正確,也不否認他的廣開言路、虛懷納諫是出自真心。但我更不會在殘酷的政治問題上傻白甜。
話聽聲,鑼鼓聽音。這篇詔書可以看做是柴榮對文官集團進行大清洗的悠揚號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1s 3.622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