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一年,臘月二十八,快要過年了,廷議上基本都說些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的吉祥話,甚少有人不識像的提出些尖銳的話題惹起爭論。只是今日是例外,群臣在下面打起了眉眼官司,互相使眼色詢問試探,就是沒有人開口說話。能加入早朝廷議的都是老狐狸或者小狐狸,順王奇蹟般的回來了,還全須全尾的活著,據傳使團和順王到達海澄縣時,孫縣令在碼頭跪拜迎接,鞭炮鑼鼓震天響,縣城萬人空巷,夾道歡呼使團和順王歸來。
還傳順王進城之日,沒有乘轎騎馬,一路步行前進到驛站,所行之處,百姓官員在道路兩邊跪拜哭泣,順王還時不時上前安慰之,還將百姓獻的財帛等物送給老弱婦孺之輩。順王此時就停留在海澄縣靜候,江南官員和讀書人聞之,紛紛驅車赴海澄拜見順王,致使海澄縣客棧爆滿,夜間連飯桌、柴房都睡著人,還有許多無知百姓將順王行走的道路上的塵土掃起來,當寶貝似的裝在瓷瓶里,說這些泥土沾染上了「龍氣」,放在家裡可以鎮宅,邪祟不侵……
如果順王和使團在海上、甚至在預先安排好的廣州驛站里,安泰帝都有機會這些人群滅,掩蓋真相,栽贓給海寇、土匪、或者海難,可是現在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掌控——他總不能把整個海澄、或者小半個南直隸的官民全部滅口吧?
龍座前面的香爐吐著陣陣暖香,炭盆也燒得火熱,卻難以驅散安泰帝心中的冰冷,登基一年多了,他仁政愛民、幾乎是日以繼夜的履行皇帝的職責,自認為比不務正業的哥哥強多了,群臣們也都說他仁德,本以為已經是鐵桶江山了,可是哥哥一回來,他就發現大臣和百姓們都變了臉。
恭順和歌功頌德之聲不見了,連朝政都不議論了,各懷鬼胎的互相試探,擠眉弄眼,誰都不想當出頭椽子議論如何處理順王之事,就等著安泰帝自己先開口。安泰帝面無表情的坐在龍椅上,內心卻比一年前剛坐在這個位置,大明面臨著海岸城市被紅毛番和倭寇圍攻、西北韃靼人大軍壓境,雙面受敵,社稷不穩時還要惶恐不安。
到了今日,他才發現自己很可能成為「為人做嫁衣」的悲劇繡娘,哥哥餘威尚存啊!安泰帝相信,此時他如果提出要還政給哥哥,這些大臣們還有百姓們絕大多數都是支持的,因為哥哥占著嫡長的優勢,又在位多年,甭管他曾經有多麼荒唐,單憑這兩點,就足夠他再次登基了。
不,我絕對不能有半點讓步!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了,一個當過皇帝的弟弟能有什麼下場?安泰帝咬牙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退位的事情,這個位置坐著就決不能走了,只有死亡才能把我帶走!
廷議過去了半個時辰,安泰帝還在和大臣們乾耗著,就是絕口不提順王歸來之事,司禮監掌印太監趕緊扯著嗓子叫了一句,「有事奏本、無事退朝!」
群臣一陣聳動,最後的機會了,再不說難道等到明年正月初一大朝會說去?那就更不合時宜了,但就是憋著不肯首先開口,大臣們就像突然集體得了風寒似的,紛紛咳嗽起來了,都不上本、不說話、也都不肯離開,在朝堂上死扛著。
安泰帝下了決心和大臣們死磕到底,反正朕就不是鬆口,你們能如何?難道要逼朕退位嗎?聽著階下陣陣如烏鴉般的咳嗽聲,安泰帝心煩意亂,忍耐到了極限,說道:「諸卿既然無事,今日到此為止,退朝吧。」
話音剛落,一個年輕的御史出列說道:「臣請皇上御駕南下,接順王回京!」
哄!這下捅了馬蜂窩了,既然有人起了頭,群臣們開始嘰嘰喳喳議論起來了,如早市般熱鬧,安泰帝心裡則像被馬蜂蟄了一下,這群白眼狼!你們難道忘了是誰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救大明於水火嗎?現在日子太平了,就開始思戀故主,想把朕一腳踹開?
委屈和心痛、還有被背叛的憤怒湧向心頭,安泰帝龍袍下的身體僵直,如同被潑了一桶冰水,他目光似火盯著那個年輕的御史,恨不得當即命人把御史拖下去亂棍打死!
就在安泰帝快下不了台時,鴻臚寺卿林大人出列解圍,對御史咆哮道:「皇上乃九五至尊,真龍天子。順王身份雖然尊貴,是親王,但他畢竟是臣。皇上是君,君王如何屈尊遠去海澄迎接一個親王?尊卑不分,你讀書讀到狗肚子裡嗎?這都分不清楚!」
林大人是外戚,林淑妃的堂叔。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自從安泰帝冊封了新後,赤【裸裸的表達了想要一個嫡子的願望。林淑妃和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很是失望、林大人也深感危機,他明白一個庶長子在皇家意味著什麼,但是他也無能為力,皇上畢竟才當到而立之年,非常年輕,無論朝廷還是宗室都希望能有一個名門淑女當皇后,母儀天下。不過聽林淑妃說新後聖眷正濃,但是至今無孕,皇上似乎越來越沒有耐心了,大皇子還有機會……
聽說順王回歸的消息後,林大人意識到表達忠心的大好機會來了,就等著有人對安泰帝「發難」,他出言「救駕」呢。
不過罵人、挑毛病、厚臉皮本就是作為御史的基本修養,林大人當頭一棒並沒有將這個年輕的御史嚇倒,反而越戰越勇說道:「世上確實有尊卑、但也有天理倫常、兄友弟恭。皇上是君,但順王是兄長,也是太后所出的嫡子,順王在南方垂釣久矣,受盡驚嚇和磨難,皇上應當為天下人表率,去迎接親哥哥回家,骨肉團聚,有何不妥?」
這個年輕的御史明顯是私底下做足了功課,摸清了林大人的底細,末了,居然還出言諷刺,質疑對方的人品,說道:「哦,微臣記起來了,林大人本來就不倡導兄友弟恭對不對?您是繼室所出,頭上有一個原配所出的哥哥,也就是現在淑妃娘娘的父親,您的哥哥當年被人構陷、蒙冤入獄,您袖手旁觀,從未為親哥哥四處奔走鳴冤,之後還奪了哥哥的家產,占為己有——」
林大人這時候開始鳴冤了,大聲說道:「胡說八道!無憑無據,儘是污衊之詞!請皇上為微臣主持公道啊!」
御史本來只針對林大人,但是安泰帝本來心中有鬼,疑神疑鬼的,覺得御史是在指桑罵槐,明地里說的是林大人對親哥哥一家見死不救,暗地裡是指自己搶了順王的帝位,要趕自己下台呢。所以林大人叫屈之後,安泰帝暴怒,當場命錦衣衛將御史下了詔獄。
下詔獄好啊!武死戰、文死諫嘛,詔獄豈是普通人能蹲的?這是積累政治資本的大好時機,身為第一個被安泰帝下詔獄的御史,他驕傲、他光榮啊!
御史被扒了官袍拖走,還不忘表演幾句,「皇上,微臣勸皇上親賢臣,遠離林大人這種小人才是正道啊!林大人吞沒親兄家產一事,是路人皆知,不信您叫東廠去查他的底細!太【祖爺留下的江山社稷,就要被林大人這種斯文敗類蛀蟲霸占了,實乃大明不幸啊——嗚嗚。」
聽著遠去的嗚咽之聲,應該是被錦衣衛堵了嘴。林大人止了眼淚,拱手說道:「皇上聖明,為微臣主持公道,微臣——」
這時言官之首、都察院左都御史走出來護犢子了,對林大人做獅子吼:「你這個陰險小人!外頭飄起了大雪,連老天都在為御史鳴不平啊!冬雷震震,為什麼不把你這奸臣劈死!」御史和外戚是天生的冤家對頭,互相看不慣很久了。
又對安泰帝說道:「忠言逆耳,請皇上三思,順王是皇上兄長、是太后親子。聽聞太后思戀成疾,入冬後病症不斷。為人子女,豈能看著母親日夜憂思、憔悴消瘦呢,應當為母解憂,早日迎回順王,以全人倫才是啊。」
左都御史的影響力非同尋常,在他的帶動下,六科言官、以及其他一些立場動搖的大臣們紛紛跟著勸諫安泰帝,看來太后思戀成疾的份上,將順王從海澄接回來。
縱是皇上,也承受不住「不孝」這頂大帽子,安泰帝再次被架上牆頭上了。這時安泰帝的老師、內閣
大臣兼禮部尚書劉閣老出列說道:「順王是先帝血脈,一定要迎回來的,但馬上就是年關,祭祀各種典禮不斷,且路途遙遠,皇上若南下,誰去祭祀、誰來處理國家大事?不妥當啊,還是由我們禮部和宗人府一起來安排迎接順王的事宜。」
內閣大臣、兼工部尚書王閣老卻說道:「太子十歲了,已經出閣讀書、學習朝政。皇上南下迎接順王,自然是太子監國,內閣輔佐。」此話一出,又有一批應聲蟲附議。太子是儲君,年紀也不小了,監國是理所當然的。
除了順王,安泰帝最頭疼的就是太子了,此刻王閣老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頓時頭都快炸裂了。劉閣老趕緊反駁說道:「王閣老此言差矣,太子雖已經出閣讀書,有良師教導,但是並沒有在朝聽政,欠缺經驗。國家大事,任何一個決策的失誤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非同兒戲。」
內閣是論資排輩的,王閣老入閣十幾年了,從先帝爺開始就是內閣次輔,而劉閣老是安泰帝登基之後通過下中旨弄進內閣的,資歷最淺,所以王閣老毫不留情面的反駁道:「劉閣老年紀比我小,但是記性比我差。太子以前是經常跟著來聽朝的。慶豐朝的時候,太子尚是三歲懵懂頑童時,就時常被報到大朝會聽政了,那時老朽留著長鬍鬚,太子好奇,嚷嚷著要內侍抱著抓撓老朽的鬍鬚,老朽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把鬍鬚全部剃掉了,至今還保持著不蓄鬚的習慣。當年劉閣老尚未入閣,不過已經官居三品,有資格站大朝會,你是忘記了吧?有一次太子憋不住尿,還在東南角的花盆裡尿了一泡,一盆梅花被童子尿澆透爛了根,皇上玩笑說童子尿破了霉(通梅)運,大吉大利,這事諸位都是親眼見過的,劉閣老忘記了,有人能出來解釋一下,幫助劉閣老恢復記憶麼?」
以前慶豐帝自己就是個老頑童,又只有太子一個兒子,經常走到哪裡都帶在身邊。出宮開鋪子,上朝聽廷議,他本意不是培養兒子如何做一個君主、或者體驗民間疾苦什麼的,而是單純的覺得有兒子在身邊會更好玩一些,所以太子還沒立為儲君時,就已經有了長時間聽朝的經歷。王閣老說的都是事實,馬上就有一些從慶豐朝的老臣們站出來「幫助劉閣老」恢復記憶。
這下連劉閣老都騎虎難下了,王閣老乘熱打鐵說道:「劉閣老說的對,太子已經十歲了,一國儲君不能總是在東宮讀書,紙上談兵。為大明江山社稷作想,臣等請求皇上容許太子一起上朝聽政。」
「臣附議!」
「臣附議!」
……朝堂之上,罕見的發出了一致的聲音,一連串的「臣附議」如同無形的重拳一樣,一拳拳打在安泰帝身上,傷的他體無完膚,非逼得同意太子聽政,其理由也很充分,人家以前還不是儲君時就來上朝了,怎麼如今封了太子,反而在朝上不見太子的身影呢,這不科學啊!
除了林大人、劉閣老等安泰帝的死忠,大臣們或許在支持現有君主或者支持順王復位有所分歧,可是對於太子的意見幾乎都是一致的,個個都是□□,所以王閣老振臂一呼,滿朝文武皆擁護這個意見,安泰帝被逼著同意了,說從正月初一大朝會開始,太子會來朝聽政。王閣老心中大喜,太子聽政,在風雨中搖擺的儲君位置就暫時鞏固了些。
或許是覺得安泰帝有所退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有大臣雞血上頭,居然不知輕重、得寸進尺的大呼道:「如今順王已歸,皇上應當宣布退位,迎順王登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3s 3.61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