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你對爸爸說的每句話,爸爸都會聽到

    電影這種東西,有時候其實挺奇怪的。

    《默默無聞》這樣的電影,背景環境等等,可以說都是地道的歐美風格,可是反而在國內點映之後,叫好聲卻更多。

    不可否認有李易的電影這個標籤濾鏡在。

    但是的確在親情類的電影方面,國人更容易產生那種情感上的共鳴。

    實事求是地說,在歐美國家,其實像電影《默默無聞》裡面的約翰這樣的父親,真的反而並不是那麼的普遍。

    因為很多人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這在歐美自由之風盛行的國度,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但是相反的是在國內,這樣的父親,才真的是比比皆是。

    所以,李易也算是想明白了,為什麼,《默默無聞》在記憶裡面,也是在歐美地區上映之後,默默無聞,反而在國內有不少人提及。

    原因大概就在於此。

    這一點從國內的影迷的評論就可以看的出來。

    「讓我想起了我爸爸,記得那年我要高考,可是回去總不見爸爸,心裡是很難受的,媽媽跟我說爸爸工作忙的時候,我還埋怨,他什麼時候不忙啊,可是高考結束我才知道,原來爸爸已經病的起不了床,只是因為擔心影響到我,所以瞞著,看到躺在病床上,見到我,第一時間就跟我道歉的爸爸,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是啊,和母愛不同的是,父親總是默默無聞的,我爸爸話很少,以前學習上的事情,他也很少過問,總是沉默著。後來聽媽媽說起,我才知道,原來爸爸不是不關心,只是他不善於表達,聽媽媽說,有一次我作文競賽拿獎,我爸爸拿著我的獎狀,看了一整天。」

    「想爸爸了......」

    「雖然是外語片,但是卻一點都沒有隔閡感,一切都是那麼的溫馨和令人難過,父親一直都很平靜,他其實並不在意自己的死亡,或者說,比起死亡,他更擔心的是自己死後,兒子怎麼辦?」

    李易的御用影評人,杜向海這一次自然也不會錯過李易的新片。

    「說實話,《默默無聞》和《怦然心動》總覺得都有一種特別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兩部電影雖然是題材截然不同的,但是總讓我有一種內核都是東方式的!

    《默默無聞》裡面的父親,雖然是根據英倫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但是我特意去了解過歐美地區的相關的資料,在西方國家,離婚對於他們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尋常的事情。

    而還有一個數據表明,在西方國家,有非常大的比例的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在父親的那一欄上是空白的,而如果是黑人的話,那麼可以說這個比例更大!很多孩子甚至一出生就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為什麼提到這個呢?因為我想說的是《默默無聞》裡面的約翰這樣的父親,並不普遍,不是說,身患絕症的事情,而是說,這樣的父親,這樣深愛著兒子的父親的人在西方國家,並不普遍。

    但是如果,把約翰代入到我們國人的身份裡面,那麼你會發現,一切似乎都變得理所當然。

    我相信不會有人覺得突兀,這樣的父親,在國內,可以說真正的是極其普遍的存在。

    回到電影本身,影片《默默無聞》講述了一個單身父親絕症臨終前託付3歲兒子的故事。

    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位父親從憤怒面對到坦然接受死亡的過程,我們看到了這對父子從吵架扔東西到和好如初的過程,我們更看到了這位父親奔走於各色家庭、努力為兒子找一個溫暖的家而付出的艱辛。

    或許在這方面,讓電影對於國人的影迷來說,才有了一些不同。

    因為領養,於國內而言,同樣的是少見的,這一點的確不同於西方國家。

    我們這裡的父親,母親,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那麼第一時間的選擇,絕對不會是像約翰那樣的,我們大多數人更多的會選擇把孩子交給最信任的朋友,或者親朋。

    這也是這部電影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其實整部影片,與其說是父親在為兒子找一個家,倒不如說是約翰讓兒子自己做出選擇。

    雖然從電影一開始,我們已經預感到這個父子分離的故事結局必然是無可改變的、悲慘的,但是我們依然從這個緩慢的、憂傷的故事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溫馨。它之所以治癒了我們,是因為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幼小無助的「大眼萌」對父親全然的、沒有雜質的愛,也看到了一個和窮困生活做鬥爭的「硬漢」父親同時有著「俯首甘為孺子牛」般的柔軟一面。

    隨著情節的推進,我們看到父子二人分明都從這段相互給予的愛之中獲得了生活的動力,這就好像一段艱難的旅程中因為有了一道彩虹而變得溫馨生動起來。是的,雖然我們的人生路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之處,雖然這一路可能充滿泥濘坎坷,但是為了那彩虹般的溫暖、為了至愛之人向我們投來的依賴的、信任的目光,我們一定會搖搖頭、然後笑著前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那五個家庭,很多人說了很多方面,在這裡,我個人的理解是,在約翰的心裏面想要為兒子尋找的新家,其實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選擇,或者說小麥克的選擇。

    約翰雖然不富裕,但是他足夠努力和認真,他的世界裡,除了工作,大概就只有麥克了,所以,他可以傾儘自己的愛在麥克的身上。


    所以,儘管他自己沒有那種刻意的去追求這樣的同意的家庭,但是實際上,潛意識之中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想法。

    於是第一對家庭,在個人看來,真正的讓約翰選擇PASS的原因,是因為,他發現,他們或許會在小麥克身上投入父愛母愛,但是這些卻都是有前提的!

    而且,他們這樣的家庭,可以說是在領養家庭當中,非常優質的家庭,他們的選擇有很多,所以,麥克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只是眾多選擇之中的一個,絕對不是唯一。

    所以,可以想像,當麥克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的話,那麼麥克會如何?

    第二個家庭,同樣如此,他們已經收養了一個女孩,其實何嘗不是在暗示著,如果收養麥克之後,他們在麥克身上發現,麥克無法滿足他們的完美的兒子的念想的話,也許他們還會繼續領養下一個「麥克」!

    第三個家庭,其實相信看了電影的人都會發現,這樣的家庭,本就是畸形的存在,很難不讓人陰暗地懷疑,他們收養這麼多孩子,是別有目的!當然,就算沒有,可是在這樣的家庭裡面,看似一切都那麼的公平公正,可是這樣一來麥克和呆在孤兒院有什麼區別?

    而最後的那對夫婦,相信不需要多說了,就像約翰說的,哪怕是兔子,他也不會願意讓他們領養。

    為什麼是單身女士?

    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發現,她身上有著很多和麥克相似的地方。

    她不是那麼的富裕,但是至少足以負擔起麥克,而且,麥克對於她而言,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她和約翰的前妻,麥克的母親不同的是,麥克的母親是生下之後再拋棄,而她是在生下之後,被迫放棄,一個是主動放棄,一個是被迫失去,兩者之間是完全相反的。

    再加上,這也是麥克的選擇,其實麥克同樣的渴望擁有母親的愛,而顯然他在單身女士身上找到了一點。

    當然,或許還有一點,那就是,作為父親的一點念想吧。

    作為父親,約翰最初希望兒子麥克能永遠失憶,但是,實際上,又有哪個父親會真的這般希望?

    可是不管麥克去到哪個家庭,可以想見,他都很可能會漸漸地開始忘記這個父親。

    只有單身女士,她來收養麥克,那麼她才會允許,或者說希望,麥克可以記住自己的父親。

    所以在影片的最後,父親給兒子留下了許多信封。和兒子最喜歡的紅色蠟燭一樣,那些信封也都是紅色的,上面寫滿了父親對兒子的祝福。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陪伴兒子共同見證這些閃光的時刻,但他希望自己在場,他希望兒子依然會在人生每一個重要的節點回望他的父親。就像影片中那個老婦人所說,她的母親相信「人是空氣,而非泥土」。

    我想,正因人是空氣,所以我們相信我們所愛的人死後不會只是成為泥土、固守一方,而是會永遠環繞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是的,人是有形的,有形者易朽。而思念是無形的,無形者永恆。如果你想起了我,那麼萬物就無一不是我:面前的流雲是我,河裡的游魚是我,絲雨中的泥土清香是我。

    影片中的兒子一直心心念念想養一隻小狗(puppy),但是每日工作疲累的父親當然不可能再給拮据的家庭再增添一項負擔。不過在影片最後,父親毅然賣掉了卡車、陪兒子去價格不菲的遊樂園玩耍。他還給兒子買了一條金魚,那金魚缸上分明貼著兒子稚嫩的筆跡「puppy」。

    或許我們都想向父輩索要更多,一支彩色的筆,一張迪士尼的票,一次全家旅行,一生不間斷的愛……但正如有時我們無法得到心中嚮往的puppy一樣,我們的父親也並不是全能的神:他們也會受到僱主的偏見、社會的不公,他們甚至不是這個社會中的優勝者,但是他們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儘可能少的錢為我們買一條金魚。

    與小狗相比,金魚沒有那麼活潑,金魚只能在圓形的、透明的缸中緩慢地遊動,這象徵著我們的父親也只能在這日復一日的勞作中緩慢地、平淡地生活。他們不太活潑、時常憂鬱,但那條金魚始終是安全的、安詳的,這就是父輩給我們的一切:一個缺乏激情活力、卻安穩無憂的生活園地。而我們或許就是那條被圈養的金魚,遊走在這透明的、無間斷的水波之中,被溫柔以待,感受著這同樣無形的、不間斷的愛。

    其實看了那麼多新父母,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後一組。他們篤定地認為孩子是成就他們自己的敲門磚。他們擁有了有錢人的一切,下一步,是找一個孩子來延續自己的意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他們迫切向男主證明自己愛孩子的角度,都出發於不得不,那種「我必須找個孩子來愛,否則我的人生將不完整。」

    這或許成為了父母自私之愛的原罪,凡事都從自己考慮。

    可有時,愛本身,大概可以超越一般人生意義的存在。

    通過某種身份責任來塑造自己的意義,本無可厚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連這點都做不到。可有時,父母之愛,很難用意義來完全定義。那真的是一種發自內心,連心割肉的痛。

    那是擦窗工父親割捨不得的每一刻普通又平凡的陪伴。

    說到平凡,全片質感特別像日記。父子間一直未展現難捨難分的高潮場景,而是把情感藏在了全片最後的那枚兒子的眼神,這眼神的下一秒或許會轉化為抱頭痛哭。如同最後的約翰學著兒子玩著幼稚的遊戲,卻淚流滿面一般。

    可這也不重要,因為所有的愛,不舍,傷心,思念都藏在了凝視里。觀眾看完,會在黑暗的心中或者字幕里哭泣。

    可話又說回來,為兒子尋找新父母的旅程,其實也讓父親對死亡最終釋懷,真正的不得不不是來自於對意義的追逐和渴求,而是死亡。

    父親最後是這麼向兒子解釋自己的死亡的。總有一天,我也會離開自己的軀殼,可我會進入到空氣里,我會時刻陪伴著你,愛著你。

    你如果想對我說話的時候,可以和我說,用你的心,爸爸可能沒辦法回答你,可是爸爸向你保證,你對爸爸說的每句話,爸爸都會聽到!

    靈魂的存在與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會知道,當我們想念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會希望,他能聽的到我們的訴說!」

    喜歡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你對爸爸說的每句話,爸爸都會聽到  
相關:  超級洞府  隱者逍遙  我真不想拍爛片啊  半壁文娛    我在巫師路上越走越遠  楊氏仙路  冰山總裁的貼身高手  精靈,可我是個培育家啊  我掌握着穿越名單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催淚系導演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你對爸爸說的每句話,爸爸都會聽到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催淚系導演"
360搜"催淚系導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75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