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的上映,不可避免的,電影裡面的沒有交代清楚的那些問題,也被很多人提了出來。
比如為什麼外婆和媽媽會那麼久沒有見面?
比如為什麼媽媽那麼多年了,卻都沒有曾回來看望過外婆?
又比如,電影裡面把小武的惡展現的淋漓盡致,把一個小孩子拍的如此「可惡」是否過了?
等等,等等,一部電影一旦火了,那麼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解讀,挖掘,以及討論。
像電影裡面的小武,儘管有很多影迷表示:不過如此而已。
「我不覺得小傢伙做的那些事情有什麼,雖然的確很惡劣,可是現實難道不正的如此嗎?」
「可能是我自己小時候比較皮吧,去偷爺爺的錢買遊戲幣,去遊戲機店玩,回去的時候被老爸揍,可是卻被爺爺攔住了。我們不能以成年人的視角去理解小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是非觀並沒有那麼清晰,往往真的只能用年少無知來形容。」
「誰說不是呢?誰小時候沒有做過一些長大以後看起來很惡劣的事情?比如小時候,我甚至去外婆家,對著大鍋撒尿,你能想像?可這就是事實啊!」
「誰還沒有過叛逆調皮的時候?小孩子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外婆一起生活,本身就是抗拒的,所以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來,其實完全可以歸咎於逆反心理,當然,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可是電影裡面的小武,本就是出生單親之家,母親又顯然不是那種很會教育孩子的,所以,電影並不算誇張。」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有影迷表示:「我們所了解的惡,大多是貪念,是欲望得不到滿足之後的歹念,若有惡,必是有欲,有利益追逐。但一個小孩子,都談不上欲求,喜歡惡作劇,喜歡看別人出糗。
你拒絕讓她坐車回村子,害得她從鎮上拄著拐棍一步步走回到村子,你心裡不安,幫她提包。你鬧著吃肯德基,逼的她走崎嶇的山路去買雞,結果被雨淋得生病,你內心不安,為她蓋被。你把她的鞋扔掉,害得她赤著腳在布滿石子的路上挑水。她在集市上拼命做手勢讓人家買她的南瓜,你躲在角落,不敢開口幫她叫賣,她賣了錢,為你買新鞋子,帶你去飯店吃飯,你明明看到她只有一小杯水,你抬頭看看她,不為所動,狼吞虎咽地吃光你的食物,你故意踢翻她的白瓷缸,可你明明看見她反覆擦拭,你偷走她的髮簪拿到小賣部換電池,害得她只有用一個破舊的勺子簪頭髮。
每一次的所謂的彌補錯誤,並非是你真心悔過,而是你也意識到自己的惡,想要暫且求得自我安慰的方式,如此說來,你的所謂改過,只是你用來麻痹自己內心,是在逃避面對自己的惡,毫無理由的自私自利,甚至是惡毒。你一次次的犯錯,又有幾次改過的機會?
一定要在每次傷害別人之後再象徵性改正嗎?
不得不說,這部片子讓人看的揪心的點有二,一是外婆毫無怨言的愛,二是小孩子的惡,看了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小孩子的惡刻畫的些許過分,在整部影片中顯得太過尖銳,大大削減了溫馨的愛意,讓外婆的愛倍添辛酸,可悲可嘆!」
也有人反駁:「看到電影裡面的小武,我想到了若干年以前的自己。他用往外婆鞋子裡尿尿、扔掉她唯一一雙皮鞋、偷銀簪去買遊戲機電池的方式發泄著內心的叛逆,而我呢,那時候似乎覺得全天下沒有一個人是理解自己的,做的所有事情不論對錯,都有理由自我開脫。
電影中的外婆用不多的積蓄實現外孫的心愿,我的爸爸媽媽也會說: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之後就會懂得為人父母的難處。其實不然,當年那個喜歡和長輩對著幹的小孩有著自己固執的自尊心,大部分時候是仗著家人給的愛為所欲為,家人出於愛不會制止你犯錯,你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最愛自己的人。現在在二十多歲的年紀,明白這個道理也還不晚,敢於表達對家人的愛,可能會是我在頤養天年的年紀回想起來,做得最對的事情。」
「剛剛看完,覺得自己的很多經歷和電影裡一模一樣,我從小在大城市長大在10歲的時候回到老家,爸媽通常會把暑假的我丟在奶奶家,爺爺很早去世了,奶奶和我就像影片的外婆和小男孩一樣,一開始的我就像小男孩對奶奶大吼大叫,電視那時候也常壞,我就和小男孩沒有電池一樣,真的對奶奶很不好,年紀太小,我不懂事,不過我沒有電影的小男孩那樣過分。
我還記得那時候和電影中的一樣,陪奶奶去賣菜,賣雞蛋和一隻公雞,那天起的很早,我們凌晨四點多就要起來,奶奶說不然會沒位子,從沒起過這麼早的我,百般不願意,奶奶就一個人去了,很遠的路程,她徒步而行,我不知道的事是那隻公雞是家裡唯一一隻公雞,等我醒來她早就在煮早飯了,我的心裡覺得不是滋味,但是我很快就淡忘了,還記得那時候我很喜歡喝可樂,但是家裡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喝的,奶奶在聽我說想喝可樂,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集市上買了,我還嫌棄她做的菜,現在讀大學其實很想念奶奶做的菜,樹欲靜而風不止,我不知道還會和奶奶一起呆多長時間,我只知道我要努力,實現以前說的帶奶奶去京城玩一次,她說她想看看偉人的像,我一定要想好未來想做的事,賺錢,帶奶奶去一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部電影賺了我好多眼淚,看完,心裡感慨萬千,奶奶,希望她長命百歲,身體健康!」
也有人對電影裡面的某些片段,忍不住就被觸動。
幾乎所有的放映《外婆的家》的放映廳,出來的觀眾,或多或少都帶著點紅眼。
而不同的人因為有著不同的經歷,所以,他們往往被觸動的點是不同的。
「其實一開始也覺得小武這個孩子真的很可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摔倒,摔破膝蓋,回到家門口前,那一幕真的一下子就被觸動到了。
我向你搖搖晃晃跑過去,你撣去我身上的土,彎腰看我膝蓋的傷,一層一層褶皺的手撫過我的頭頂拭去我臉上的淚。那一刻,因為你在我的委屈有了去處。
我想也許是觸動了記憶裡面的某一個節點,也許這一幕讓我感到似曾相識,可惜的是,我的外婆已經故去,再也見不到她老人家了,外婆,我好想你!」
「哪怕時代風起雲湧,有一種固定的角色永遠叫做外婆。許多人的記憶里都保留著那一份獨屬於外婆的回憶。我知道你現在正在經歷一次成長,我知道你看上去冷漠愛搗蛋,對一切毫不在乎,其實內心火熱。可是我願意給你毫無保留的愛和陪伴,只要你願意。
好的電影不光是催淚,更是在無形當中觸動人內心裡最柔軟的一部分。讓你在某個想起年少時的夜裡,想起固定的某個人。讓你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也有比較有趣的影迷,寫的影評也很有趣。
「看開頭腦海中出現三個字「小畜生」!
看到結尾想說:「小畜生等你長大了就不會有人這麼寵你了!」
然後哭了!哭的稀里嘩啦的,因為我特麼的那麼一刻多麼多麼的想說,其實我也是這樣的小畜生啊!
我父母離異,母親要工作,所以暑假的時候總是把我放到外婆家,我也是各種調皮搗蛋,可以說是外婆陪著我長大,度過了最無助的童年,可是她陪我長大,我卻不能陪她變老。
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接到母親的電話,說外婆走了,我甚至連外婆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回憶起過去的種種,我狠狠地給了自己幾巴掌,然後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淌,那是最最最疼愛我的外婆啊!」
網絡上有影評人也提到了這一點。
「《外婆的家》又一部狗導演的催淚彈,在電影裡面看到了很多細節,有很多感慨。
第一次看全程是哭著過來的,心疼孤苦的仁慈的啞巴奶奶,唾罵可惡的外孫,並且很多時候想打死不孝的外孫。
可是我卻忘了外孫只是個七歲的頑皮的城市孩子,當然不能以他只是個孩子來掩蓋他的罪行,但在電影中,從前到後能明顯地感受到孩子的變化,他慢慢地懂得了外婆的好與愛,在其中成長,他慢慢地學會愛外婆,心疼外婆,並且在短暫的兩個月相處後,離別時感到深深的不舍。
他教外婆寫「我生病了」和「我想你了」,為的是讓外婆在生病或者想他的時候寄信或者明信片給他,但外婆年邁,學習起來雖然很認真但也很不容易。
在一天的時間裡根本學不會,孩子就哭了起來,說如果你想我了或者生病了就寄個空信給我,我看到了會趕來看你的,但在離別前的晚上,孩子把燈關了準備睡覺,卻放心不下外婆又開了燈,在卡片上寫上地址、畫上圖畫,表示「我生病了」或者「我想你了」,在上車走之前,他把卡片給了外婆,沒說一句話。
看到有人在影評區說是老人的受委屈隱忍成就了部分人口中的快樂的童年,而在這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老人對孩子深沉的愛,有些孩子懂事得早還好,有些孩子卻懂事得晚,造就了「子欲養而親不殆」,又是人生一悲哀。
我為什麼剛開始對片中的孩子那麼厭惡,那麼心疼孱弱孤苦無依的外婆?
是因為外婆是一個孱弱貧窮的老婆婆,她生活清苦,頭髮花白,上身與下身呈將近九十度,走路也是拿著拐杖,而她的外孫剛來時不僅嫌棄她,在她的鞋子裡尿尿,問她要錢買電池,她沒錢給他,外孫就推了一把在水邊洗衣服的外婆,外婆磕到石頭上扶扶肩膀就過去了,也無力反擊,外孫還在外婆家裡翻箱倒櫃找錢,趁外婆睡著把外婆頭上固定頭髮的唯一的簪子取走,想換了錢買電池,打爛了外婆的白瓷缸,把外婆的鞋子丟了,外婆走石子山路去挑水時只能光著腳……
有一幕是外婆在外孫睡著後玩外孫的木製拼插玩具,一個沒插對,但確實放進去了,每放進一個,外婆就得意地笑一下,這讓我想起現代社會中的老人為了跟上孫子孫女的腳步,笨拙地學習現代通訊設備或者是其他孫子孫女喜歡的東西,只為了能與孫子孫女有更多的話題,有更多的相處,也有很多老人像電影的外婆一樣湊巧類似以為自己對了會了,變得很開心。
外婆在捉了蟑螂以後打開窗,放飛,朝著天空凝視了一會,也許這時她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生命。(當然也許是過度解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其實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外婆在外孫來之前,她的日子是如何過的?
我們通過電影篇幅不長的一些劇情可以看的出來,外婆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她並非沒有朋友,她或許缺乏親人的陪伴,但是卻並不那麼的孤獨。
從小哲的媽媽會讓他給外婆送蘋果,外婆有自己的老姐妹,有村裡的老頭做朋友,等等,可以看的出來其實外婆她雖孱弱卻也很頑強,人也十分地仁慈,看透了生死,有豁達觀,友善鄰里。
而外孫的到來,對於外婆來說,無疑是意外的驚喜,女兒那麼多年沒有回來,對於外婆而言,或許她心裡一直惦記著,但是卻從來沒有回音,外孫的到來,對於外婆來說,她的晚年,其實是快樂的,這大概也是每個外婆們的令人心酸的幸福源泉吧?
所以無論小武如何做,如何惡作劇,如何「壞」,可是在外婆的眼裡,在這麼一個飽經風霜,已經滿頭白髮的老人眼裡,不過是為本來比較簡單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一點色彩而已。
其實老人們的要求真的不多,年輕的時候,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當到了老,她們的要求漸漸變成了,能多陪一陪,能看到兒女孫女們幸福,她們就滿足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為人父母總會嚴厲要求孩子,可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卻總是溺愛的原因吧。」
喜歡催淚系導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79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