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第二盟主『學霸殿下』。
---------------------------
峽中大石,乃下辨人心頭之患。自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若要盡收武都民心,如「城門立木」,必先除此石。
此石,亦是武都大地震時,山石崩落。橫亘在山谷之間。只留細小縫隙,可供白水溢流。一旦上游水急,水量大增。泄洪不暢,乃至淤積反灌。淹沒良田,城郭。屢次成患。
劉備已親自看過。巨石甚大,非人力可為。
問過隨西官東來的薊國良匠。皆言,或可用陷地術。為防巨石提前塌陷,良匠又鑿峽谷兩側岩壁,用鋼索提拉,牽引巨石。如此再開挖地道,排設深井。以備灌水。
陷地術,與土壤結構密切相關。沙質土壤,更易成功。
峽谷河床積沙深厚,正宜施工。
薊國能工巧匠,趁上游枯水,加緊挖掘。趕在冬季來臨前,將巨石陷落。
棧道。乃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為拓寬棧道,有時還需開鑿雙層支架。
時下,由關中越秦嶺至巴蜀的山道險途,多為先秦棧道。開鑿方式為:先沿石壁開出寬五尺左右的石道,上橫鋪木樑、木板。或在崖壁上排鑿菱形石孔,夯入粗木樑,並下加斜撐。樑上再鋪厚木板,又於棧道外緣加木欄或鐵鏈攔阻。建成後的棧道,道寬約二至三丈,可容車馬並行。為防木樁、路板,因日曬雨淋而腐朽,又在棧道上覆頂蓋,稱「棧閣」,以成「棧閣之道」,簡稱「棧道」。
秦人修建的入蜀棧道,至今仍完好。如自關中通往漢中之「子午道」,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關之「故道」,以及自圍谷往儻光之「駱谷道」,均為蜀中人員往來的必經之途。
除去人為損毀,棧道最大的威脅,便是山洪。因距谷底較近的棧道,為增強支撐,常將梁下斜撐,改用直柱支撐。凡遇山洪,易將支柱摧毀。乃至棧道斷絕。
薊國良匠在秦人基礎上,增修的棧道。採用了新技術:懸索。靠近谷底的棧道,取消梁下直撐,改為閣上懸索。在棧道上方,夯入鉚釘。引鋼索至橫樑外緣,將棧道懸掛在絕壁之上。以防洪水損毀。
先在武都「西峽道」,及「郙閣道」,試建懸索。確認可行,再大力推廣不遲。
郙閣道,位於沮縣西嘉陵水邊,臨江高崖。其地名「析里」,故又稱「析里橋閣」。有橋跨溪,溪通漢水,水漲時交通阻絕。前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閣道以利行旅。劉備命人細細檢修。更換朽損支柱、木板,皆換成杉木。
所謂「日曬千年杉,水浸萬年松」。用杉木做支架,自然極好。再塗以大漆,當用百年。
交通暢通,商旅不絕於道。武都與隴右各郡聯繫緊密。才能發揮出地利優勢。絲路流金。可經由武都入漢中、巴蜀。蜀錦和薊茶,冠絕商道。
與地域性明顯的蜀錦不同。薊茶並非僅限薊國所產。更多是指薊國的制茶工藝。
只需用薊國的制茶工藝,各處皆可稱「薊茶」。
武都郡,便是後世「隴南綠茶」的主產區。荒山辟成茶園,自是上佳之選。無需劉備費神。薊國茶商早已聞風而至。薊王在哪,薊商、薊工、薊人便會蜂擁匯聚於此。
將散落在荒山之間的茶株,盡數尋出並移栽一處。自需氐人配合。氐人青壯多去鑿山通路,辟水圩田。還有修築城池宅邸,不一而足。剩下老弱盡數入山,移栽茶樹。
一株茶樹,可折百錢。此比挖野菜,賺錢何止百倍。記住「不傷主根」、「泥糊斷根」等要領,留守氐人這便紛紛入山,挖掘茶樹。一株可賣百錢,自當倍加小心。
所謂聚少成多,荒山漸變茶山。亦不過在數月之間。
先前只有陂田。說白了,便是沿緩坡開闢的山田。田隨山勢,綿延起伏。並不平整。耕種起來,多有不便。漢陽太守范津與幕府西官,在大震關下西麓,綿延無盡的荒山丘陵間,負土填山,層層堆起長堤。又借地勢,引水通渠。「層層陂田,平整如梯」。「山田相接,如梯相連」。
劉備隨取名為「梯田」。
號稱天下第一的「莊浪梯田」,早出二千年。薊國種田,當真嘆為觀止。
陂渠灌溉,翻車引水。隴山西麓又雨水豐沛。萬畝梯田,水光瀲灩,雲舒雲卷,美如畫卷。
劉備欣然點頭,手指綿延群山言道:待萬畝成萬頃,屯田大成之日。當可活民百萬。
范津言道:只因良田皆入世家豪右之手。主公又令我等不得追繳。漢陽一地,新有萬戶農奴,被豪強放歸。逼不得已,只得負土填壑,積成山田。萬畝梯田,只夠分二百戶。若均分萬戶,確要另闢田萬頃。然卻非一時之功。
劉備勉勵道:無妨。有萬畝梯田,美玉在前。農人必盡全力。屯田,乃為子孫後代長久計。當先易後難。可先取地勢平緩之荒山丘陵,辟成良田,分與農人。如此層層推進,乃至萬頃。
范津這便領命。
所謂「七山一水二分田」。乃隴右真實寫照。梯田、茶園,牧場,皆因地制宜,為盡地利。
只需薊王坐鎮,或不出十年,隴右當富甲一方。
那時。大漢治下,再無羌氐漢胡之分。
為支付大額庸金。劉備先前已命西域、洛陽與薊國三地貲庫,分批運來計十億四出文錢。
結果。除去武都氐人,大多支取了足額月薪外。十萬羌人,多數存於賬戶。十億銅錢,不過放出五億。第二月,更減至不足三億。第三月,只有不到一億。此後皆在數千萬錢上下徘徊。
如此巨款,不存貲庫。難不成皆堆在家中,徒令賊人惦記不成!
更有甚者。各寨氐酋,本欲令部中氐人,將近乎一半的辛苦所得上繳。卻又不敢公布於薊王當面。只能暗中搜刮。氐人們很快發現。存在貲庫的錢,可隨用隨取。無需上繳氐酋。但如若領回,必被搜刮一半。
如此一來。還有誰人,肯將辛苦所得,盡數帶回家中。
被氐酋逼急,索性滯留大營不歸。甚至悄悄將寨中家小,盡數接入營中安居。勞營日漸擁擠。幕府西官上報左右二丞。李、戲二人又稟報主公劉備。
劉備當即拍板。就近增築城池,宅院,先行「賃給」氐人安居。
須知,城內不比老寨,皆為大漢吏治。便是氐酋,亦不敢輕易入城。
解決了後顧之憂。氐人幹勁更足。
聽聞以上種種,劉備暗自點頭。
只有財權、物權先行覺醒,其後才是民權。
權利,訴諸於律法,更需道義保駕護航。後世王朝,道義無存,人心不古。萬事皆巧言律令,可謂本末倒置。法理,當置於道義之上,而非道義之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5s 3.67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