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並沒有詳細的跟種世衡和朱能解釋其中的門道,他只需要種世衡和朱能二人明白隱藏錢財流入到大宋的重要性就行。
在交代了二人此事以後。
寇季陪著二人吃了一些送行的酒,然後眼看著他們上了馬,一路往大理的方向揚長而去。
寇季在他們走了以後,坐上了馬車,悄然回了寇府別院。
……
對於大宋大部分人而言,要全面推行蒙學,在不動用國庫錢財的情況下,只能憑藉著搶劫來維持。
但對寇季而言,卻並非如此。
寇季有很多辦法能幫大宋弄來足夠的錢財全面推行蒙學。
比如通過一字交子鋪,加印交子,或者超印交子。
又比如通過捐贈。
整一堆有名無實的名頭,號召天下所有商人捐贈,一定能撈來一大筆。
粗暴一點,還可以在稅上做手腳。
總而言之,辦法有很多。
但無論是那個辦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超發交子。
固然能短暫的斂來巨萬萬的錢財,可弊端也十分大。
超發的交子過多的話,交子的信譽會大大降低。
有可能會跟明朝的寶鈔一個下場,失去信譽,被徹底拋用。
而隨之迎來的就是擠兌狂潮。
朝廷沒有足夠的錢財應對的話,最終就會引起民變。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一人為主的時代,掌權者若是嘗到了超發交子的甜頭,一定會瘋狂的濫發交子。
交子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亡國的一大弊端。
捐贈也有捐贈的弊端。
達官貴人們捐贈一兩次錢財還行,讓他們長久的捐贈錢財,他們絕對不答應。所以錢財捐贈的主力就是富商大賈,富商大賈逐利,朝廷想要他們長久的捐錢,勢必要在其他方面開口子。一旦開了口子,商人們就有無數的辦法將口子撕的更大。此舉對朝廷絕對有害無益。更重要的是,在捐錢的過程中容易催生出貪腐。
其他的辦法,也就其他辦法的弊端。
真正完美的辦法,寇季和趙禎倒是商量出了一個。
那就是在推行蒙學的事情穩定以後,繼而推行縣學、府學。
蒙學免費、縣學收費、府學亦是如此。
用縣學和府學的錢財,貼補蒙學。
從而達成一個循環。
為了確保各家私塾不破壞這個循環。
往後的科舉考試中,會將學籍納入到其中。
那些家中有私學的,或者是民間學館出來的學生,想要參加科舉,必須入縣學、府學。
民間的私塾會因此大大的減少、民間學館也會如此。
送到他們手裡的錢財,會因此流入到朝廷手中。
地方的那些飽學詩書的先生,想要混口飯吃,也必須進入到朝廷的學府當中。
朝廷不僅可以藉此合理的調配教育資源,還能監督和影響民間的言論。
一舉兩得。
但推行縣學和府學,那是以後的事情。
現階段,沒有收入補貼的情況下,朝廷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方面的錢財。
出去搶錢絕對是一個一舉三得的事情。
一得錢。
二得地。
三得精兵強將。
雖然中間會損失一些兵力。
但相比而言,得到的更多。
錢,寇季不在乎。
寇季看重的是地和精兵強將。
朝廷有了地,就能大肆的移民。
從豪門大戶手裡不斷的抽取他們的佃戶。
豪門大戶為了避免佃戶流失,必須得出血。
大宋朝沒有主奴契約,只有主僕契約。
豪門大戶可沒辦法控制佃戶的自由和生死。
若是朝廷在主僕契約上,再加以約束。
減輕佃戶叛逃的懲罰,加重豪門大戶苛待佃戶懲罰。
那豪門大戶為了避免佃戶流失,還要出更多血。
朝廷有了精兵強將,好處更多。
對內鎮壓豪強,對外攻城掠地。
豪門大戶占著地不給百姓,那朝廷就打出一片地,分給百姓們。
大宋的人口有限。
抽離一部分,就少一部分。
總有那麼一天,豪門大戶手裡的佃戶會被抽調乾淨。
到時候,一家十幾口的豪門大戶,手裡握著成百上千畝的良田,看你怎麼種得過來。
種不過來地,朝廷的賦稅又必須繳納。
最終就只能自己不斷的往進貼補。
貼補的久了,家底掏空了,就只能賣地。
土地兼併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趙禎和寇季在文製革新的問題上,謀劃的很深,想的也很長遠,所以需要的時間自然也長。
眼下只不過剛剛開始。
……
寇季回到了寇府別院以後,每日往返於府上、瑞聖園、皇宮。
交趾和大理的戰事,他不需要太多關注。
有曹利用、陳堯咨、種世衡、朱能四人在,一切的戰事都能處理妥當。
他不需要太擔心。
他現在需要陪著趙禎盯著各地蒙學的推廣進程、以及瑞聖園內的編書和譯書的進程。
在他的指導和監督下,編書和譯書的進程十分快速。
時間一晃,到了五月。
第一版簡化字音韻書籍正式的編著了出來。
寇季拿到了整本以後,仔細審閱了一番,還是很滿意的。
編撰出的第一版的簡化字音韻書籍,跟寇季印象里的字典很相似。
區別就在於,第一版的簡化字音韻書籍在注音方面,用的是原有的注音符號,而非字母拼音。
後世運用的字母拼音,是建國以後,幾位語言學家,在注音符號的基礎上改編的。
文字的排列,以及一些簡字也有區別。
文字排列是豎著排列的。
賈昌朝和大儒們精簡出的文字,跟後世的簡體字有一定的區別。
但並不影響閱讀。
寇季嘗試著辨認了一番,發現十分順暢,就拿著書籍入了皇宮。
趙禎在看到了音韻書籍以後,並沒有急著翻閱,而是快速的召集了滿朝文臣入宮。
寇季見此,立馬從宮裡差遣了一個人,到瑞聖園去取更多的音韻書籍。
滿朝文臣聚齊以後,寇季派人去取的音韻書籍也送到了宮裡。
趙禎在滿朝文臣到齊以後,吩咐陳琳將音韻書籍分發給了他們。
滿朝文臣拿到了音韻書籍以後,快速的翻閱了起來。
剛剛翻開,滿朝文武看著很生疏。
因為他們學的是繁體字,初看簡體字,自然不是那麼順暢。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滿朝文武看久了以後,就慢慢的克服了這方面的障礙。
能輕易的辨別出每一個繁體字對應的簡字。
這就是漢字的好處。
漢字是由象形文字變化來的。
所以無論漢字如何變化,只要其中主要的形不變,就能輕易的辨別簡繁。
賈昌朝和大儒們都是飽學詩書之人,其中更是有不少文字大家。
他們知道每一個字的主要的形在何處,也知道每一個字的關鍵之筆在何處。
所以他們編出的簡字,對大宋的讀書人而言,其實沒有多少辨識障礙。
滿朝文臣在看完了音韻書籍以後,神色各異。
有震驚的、有遺憾的、還有神色複雜的。
呂夷簡三人在看完了音韻書籍以後,小心翼翼的將其收入到了袖中,一起對趙禎施禮。
「臣等為官家賀!」
其他文臣見此,也紛紛向趙禎施禮道賀。
趙禎笑著道:「為何?」
呂夷簡拱手道:「官家已經再全天下推行蒙學了,若是再配上這音韻書籍,必然能大興教化。此書的好處,臣看一眼便知。
簡單、好學、易查閱。
更重要的是,學簡字的人,要辨認現有的文字,也不會存在太多障礙。
只要懂其形、明其意。
簡字和現有的字之間,可以隨意的辨認。」
趙禎哈哈大笑道:「真有愛卿說的那麼好?諸位愛卿也是這麼認為的嗎?」
「臣等贊成呂相之言!」
垂拱殿內,一片贊成聲,一個反對的也沒有。
可簡字音韻書籍,真的好到讓人挑不出錯嗎?
其實不然。
主要是簡字音韻書籍,是一幫子大儒編撰出的。
他們一般都是反對朝廷在文字上做文章的重要戰鬥力。
如今他們都被收買了,不會跳出來跟朝廷作對。
文臣們自然也不會觸趙禎眉頭。
一些因為反對而反對的官員也不敢出聲。
因為編撰簡字音韻書籍的大儒們當中,有人還給他們中間一些人擔任過先生,他們也通讀過其中一些大儒的著作,算是人家的半個門生。
沒辦法站出來反對。
當然了,更關鍵的是。
反對的人進不了垂拱殿。
因為早在朝廷編著簡字的風聲傳出去以後,趙禎和寇季兩人就已經動手震懾了一番朝野。
朝野上下都知道,趙禎和寇季為了推行簡字,敢殺人,也捨得殺人。
他們沒理由跟自己的性命過不去。
趙禎見滿朝文臣無人反對,忍不住開口道:「難道簡字就沒有半點壞處嗎?」
寇季聞言,翻了個白眼。
他覺得趙禎這是沒事在找事。
「卻有壞處……」
王曾緩緩的出班,低聲說了一句。
趙禎急忙問道:「王愛卿覺得有何壞處?」
王曾沉聲道:「簡字已經在保留字形的基礎上,做到了極致,無法再刪減。若是遇到了避諱的字,缺筆之下,恐怕會變成另外一個字。
一字之錯,意思往往天差地別。
對我大宋的公文和科舉文章有很大的影響。」
趙禎略微愣了一下,發現王曾說出的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大宋的公文和科舉文章,又不是大白話,而是文言文。
往往錯一個字,整句話的意思瞬間就變了。
若是碰到了避諱的字,缺一筆,少了某一個筆畫,變成了另外一個字,那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意思。
趙禎沉吟了許久以後,開口道:「簡字,已經算是缺筆字了,已經算是避諱過了,所以不用再刻意避諱。以後皇室中人的名號、諡號、廟號,皆以現有的字錄入。
天下間百姓,每一歲,總有那麼一些人會因為避諱字的關係入獄。
其中大部分還是無心之失。
以前沒法子解決此事,所以只能聽之任之。
如今有了簡字,那便借著簡字,將此事解決,免除百姓們牢獄之苦。」
「官家聖明!」
王曾高聲讚嘆。
滿朝文臣也齊齊躬身讚嘆。
誠如趙禎所言,天下間的讀書人,總是因為避諱字的關係入獄。
而且數量不少。
學子們在學習的時候,別的字可以不認識,但是避諱的字,必須先認識一遍,免得一時不查,引火上身。
如今趙禎大方的將簡字所要避諱的方面罷黜了,也算是一條善政。
此事傳出去以後,必然能收穫一大批的好感。
趙禎在滿朝文臣恭賀聲中,道:「音韻書籍出世,可以說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參加音韻書籍編撰的官員、大儒也理應得到賞賜。
三宰和吏部議一議,依照編書官員的功勞,擬定一個升遷名單給朕,朕會擢升他們。
至於那些單薄名利的大儒們,朕回頭會親自去瑞聖園,問一問他們,看他們想要什麼。」
寇季在趙禎話音落地以後,笑著道:「官家,大儒們必然想在音韻書籍上留名。」
趙禎略微一愣,道:「那就將他們的姓名,單列一頁。就排在朕著的序言之後。」
此話一出。
呂夷簡三個人一愣,隨後一臉懊悔。
他們剛才只記得關注音韻書籍了,倒是往了每一本書,在出書之前,都有序言。
寫序言的人,自然而然會跟著書籍的作者,以及書籍一起,名流青史。
他們一時不查,讓趙禎搶了便宜,他們怎麼可能不懊悔。
一本書的序言,他們真要是開口,趙禎或許會給他們三份薄面,讓他們作序。
可如今趙禎開口了,他們就不好再開口了。
寇季在趙禎做完了決定以後,拱手道:「官家聖明……說起來,此書成書以後,還沒有起名呢……」
趙禎和呂夷簡、王曾、張知白四人再次來了精神。
寇季卻沒有給他們開口的機會,「臣跟著書的大儒商量了一番,擬定了幾個名字,請官家定奪。其中有《瑞聖園字集》、《全字集》……以及《天聖字典》……」
聽到最開始的幾個名字,趙禎、呂夷簡、王曾、張知白四人都一臉不在意。
可《天聖字典》四個字一處,四個人臉色都變了。
趙禎臉上浮現出了狂喜,呂夷簡、王曾、張知白三人一臉黯然。
趙禎哈哈大笑道:「就叫《天聖字典》!」
寇季躬身道:「臣遵旨……」
趙禎大笑著起身,豪邁的道:「禮部儘快統計出天下間有多少蒙童,工部儘快安排匠人們刊印此書,朕要讓天下蒙童,人手一冊。
印書所需要的費用,朕出。
朕就算吃糠咽菜,也要讓天下間的蒙童,拿到此書。」
滿朝文臣再次施禮。
「官家仁厚,臣等代天下百姓,拜謝官家隆恩。」
「哈哈哈……都散了……」
說完這話,趙禎大笑著離開了垂拱殿。
滿朝文臣,懷揣著《天聖字典》離開了垂拱殿。
寇季走的比較晚,主要是跟陳琳約定了一下趙禎到瑞聖園視察的時間。
寇季出了垂拱殿,一個略帶譏諷的聲音就緩緩響起。
「寇樞密可要封王?」
寇季抬眼望去,就看到了呂夷簡那張老臉。
在他身旁,還有王曾和張知白。
寇季瞥了呂夷簡一眼,淡淡的道:「呂相何出此言?」
呂夷簡盯著寇季道:「《天聖字典》一經傳出,必然會成為天下第一書。身為此書的主編,你居功甚偉。以你的身份,不封王,已經不足以彰顯你的功勞。
老夫已經和王曾和張知白商議過了,準備在表功的奏疏上,給你列一個王爵。」
寇季聞言,瞥向了王曾,「王相是如此認為的?」
王曾哼了一聲道:「封王?你想都別想。」
張知白苦笑了一聲道:「寇小子,你別聽呂相的。他就是心裡不痛快,所以故意嚇唬嚇唬你。」
寇季聞言,盯著呂夷簡似笑非笑的道:「可是因為沒有分潤到功勞的緣故?」
呂夷簡冷哼了一聲。
張知白嘆了一口氣道:「寇小子,我們三人並不是貪功勞。以我們三個人的地位,不犯下大錯,基本上不會動搖。立下了破天大功,也不會動,無非是多加幾個虛職而已。
所以功勞我們並不看重。
我們真正看重的是留名的機會。」
王曾點頭道:「《天聖字典》這等奇書,一輩子恐怕也就碰見這麼一次。若是不能在上面留名,將會成為終生憾事。」
寇季撇撇嘴道:「你們又搶不過官家,說這麼多有什麼用。縱然我將留名的機會留給你們,官家也不肯啊。難道你們還想占了著書的名分。」
呂夷簡三人聞言,齊齊搖頭。
呂夷簡黑著臉道:「老夫等人還沒那麼無恥。老夫等人只想寫個序言之類的。」
寇季攤開手道:「可官家如今已經搶了此事。我也不可能將官家拿下來,讓你們頂替上去吧?就算我真將官家拿下來了,你們敢頂替上去嗎?」
呂夷簡三人有些語塞。
頂替趙禎?
活膩了啊?
趙禎現在心裡別提多激動多開心了,這個時候上去給他潑一盆涼水,他能親自提著劍出來找你理論。
別說是呂夷簡三人了,就算是趙恆現在活了,也未必壓得住趙禎。
趙恆真的要是把趙禎逼急了,趙禎搞不好會提一柄劍,架在趙恆脖子上,問他一句『爹,你是不是活膩了』。
畢竟,趙禎現在霸道的不像話,大宋此前那三位皇帝,估計也沒有他霸道。
寇季見呂夷簡三人臉色難看的站在一邊,就輕咳了一聲道:「你們也不用非盯著《天聖字典》不放。」
呂夷簡三人齊齊瞪起了眼,盯著寇季。
呂夷簡急不可耐的喊道:「你什麼意思?」
寇季乾巴巴的道:「往後還有很多書要出來,比如《天聖詞典》、《天聖醫經》之類的。」
「詞典?!」
呂夷簡三人自動忽略了《天聖醫經》四個字,注意力果斷落在了《天聖詞典》上。
寇季見他們如此緊張,也沒有賣關子,當即坦言道:「為了減少音韻書籍的厚度,我們編書的時候,將其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個就是《天聖字典》,單純的就是字,不包括詞,以及一些名人詞和句。
隨後還要編撰一部《天聖詞典》,將那些詞錄入到其中。
《天聖字典》、《天聖詞典》二者合一,才是一部完善的文字書籍。」
呂夷簡三人聞言,幾乎毫不猶豫的道:「《天聖詞典》完成以後,務必告知老夫三人,老夫三人要為其作序。」
「哪有那麼容易啊……」
寇季突然感嘆了一句。
呂夷簡三人對視了一眼,盯著寇季。
「你想要什麼?」
寇季突然咧嘴一笑,「現在還沒想好,想好了再告訴你們。」
說到此處,寇季已經腳底抹油溜了。
呂夷簡盯著寇季的背後,大聲的喊道:「寇季,你要敢背著老夫找別人,老夫跟你拼命!」
「……」
寇季腳下一個踉蹌,差點沒栽倒在地上。
回身橫了呂夷簡一眼後,繼續往外走去。
一路疾馳到了金水橋外,坐上了馬車,就離開了汴京城。
對於呂夷簡等人的心思,寇季完全不理解。
一本書的序言而已,有什麼好搶的。
他近水樓台,他都不在意,呂夷簡三人又幹嘛那麼在意。
當然了,寇季存粹就是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飢。
他不在意,那是因為他知道,瑞聖園內隨後還有許多震驚世人、教化世人、流傳千古的書流出。
所以一兩本書的序言,他根本不在乎。
再者說,他自己私底下也著作了幾本準備借著大食人名頭往外傳播的書。
上面的序言還不是隨他書寫。
呂夷簡等人就不同了,他們自己著不出《天聖字典》那一類的書。
所以必須借著序言留名。
為何他們著不出呢?
不是他們學問不夠,而是精力不夠,時間不夠。
別看《天聖字典》著作的快,那是因為就一百多大儒和六十多個官員,外加近四百多的大儒子弟幫忙,才在短短時間內就著了出來。
若是讓其中一個人去著作,或者是其中一個大儒府上去著作,不可能用這麼短的時間,就著做出一本如此全面,如此完善的書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3.63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