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苒苒 卷五:春秋 第六十七章 至聖先師

    孔子,名丘,子仲尼,儒家祖師爺,被奉為至聖先師,宋代理學家朱熹評論他,「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可見孔子在歷史文化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貴族,後來因為戰亂來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大夫,能文善武,力氣超大,曾在逼陽之戰中力舉城門,是「魯國三虎將」之一。叔梁紇到了六十多歲時,找了個小老婆顏徵,生了個兒子,就是孔子。孔子三歲時,叔梁紇逝世,顏徵被叔梁紇的大老婆趕了出去,只好帶著孔子到了曲阜,過著艱苦的日子。

    孔子十五歲時,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開始潛心學問,增長見識。孔子想走入仕途,但他的仕途是一點都不順利。孔子一開始在魯國沒有得到重用,只做過管倉庫、管畜牧之類的小官。雖然仕途不得意,但孔子學問越做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齊景公有次和晏子出使魯國還專門召見了孔子聊天。

    魯三桓之一的孟孫氏掌門人孟僖子很欣賞孔子的才華,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拜師孔子學習本領。當時道家祖師爺老子在周王室做圖書館館長,孔子聽聞他博古通今,學富五車,就帶著南宮敬叔前去拜訪老子。一番交談下來,老子的思想給了孔子莫大啟發,讓孔子更加潛心向學。

    孔子得到孟孫氏的欣賞,本來應該官運亨通,可惜魯國這時候發生內亂,國君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為躲避禍亂也逃到了齊國。齊景公之前結識了孔子,聽說他到齊國來了,就問他怎麼治國,孔子回答了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以「禮、仁」為核心,這裡的禮不是禮貌的意思,而是禮俗,是周文化制度的濃縮,孔子極為推崇周禮,非常重視階級層次。他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很簡單,就是讓每個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職責,不要逾矩。

    齊景公對孔子還是非常賞識的,準備賞賜給他田地,封他做大官,但是晏子不同意,他勸說齊景公不要搭理孔子,齊景公還是很聽晏子的話的。為什麼晏子不喜歡孔子呢,歸根結底是文化信仰不同。齊國地處東夷,保留了很多東夷部落的文化,對於周禮,粗放的齊國人只是遵守最基本的部分,倫理觀念較為開放,商業活躍。晏子認為孔子的那套儒家做派,和齊國格格不入,如果他上台推行「禮、仁」文化,勢必會動搖齊國根基。

    理念不同,晏子不想孔子在齊國執政。當然也有可能是晏子怕孔子上台後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晏子雖然備受讚賞,稱為名相,但大家可以看看,晏子執政時期,齊國並沒有強盛起來,反而逐漸亂套,晏子很多時候就靠著一張嘴提提建議,務實的政策到沒有幾條,在這點上面,他是遠遠不如管仲的。不過在《晏子春秋》裡,齊國衰退的責任都推給了齊國國君,說他們昏庸無能。

    孔子的那套思想在齊國不受待見,有人還想弄死他,他找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藉口推託:「我老了,管不動事了,你自己保重吧。」孔子只好逃回了魯國。

    自魯三桓興起,三桓瓜分了王室的軍隊,魯國國君被架空,三桓中又屬季孫氏最強勢,而季孫氏家臣陽虎通過多年發展,成為了實際上的掌控者。陽虎勸孔子出來當官,孔子覺得「陪臣執國命」,違反了他「君君臣臣」的思想,就拒絕了陽虎。

    賦閒在家的孔子帶著弟子們到處學習,編撰了《詩》《書》《禮》《樂》。陽虎對孔子仍然念念不忘,但孔子就是不見他。有次雙方在路上碰到了,陽虎又勸孔子出仕,孔子還是沒有明確表態。後來陽虎就沒來找孔子了,因為他自己要搞事情,為了加強對季孫氏的控制,他計劃殺掉三桓季孫氏的嫡子,改立庶子做接班人。但計劃沒成功,後來三桓聯合起來反攻陽虎,陽虎兵敗逃到齊國去了。


    三桓專權,魯國國君魯定公非常煩惱但也無可奈何,他想削弱三桓,孔子忠君的思想很對他的胃口,魯定公於是啟用孔子為小司空,小司空是負責國內土地管理建設的,放到現在來說,應該算是部長級別的。

    公元前500年,齊魯組織夾谷會盟,孔子給魯定公打輔助,從齊國手裡要回了汶陽之地,魯定公因此更加信任孔子,提拔他為大司寇,負責國內治安、法治。大司寇相當於是國家級領導人了,這個崗位的權力很大,但魯國的權力都集中在三桓手裡,不在國君手裡,孔子雖然當了大官,實際上還是無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於是孔子計劃削弱三桓,加強君權,魯定公作為國君自然是支持孔子的。

    三桓勢力如此強大,要如何削弱他們呢?孔子想到了個好主意,即墮三都。根據周朝的規定,諸侯貴族們的領地城牆不得超過18尺,而魯三桓掌權後,各自建了氣派的城池作為自己家族的「國都」,比魯國國都還要大,城牆也遠超18尺。孔子認為,要削弱三桓,要先削弱他們的城池,這樣可以降低他們的防禦能力,於是建議魯定公,以周禮為由頭,讓三桓將各自的城牆恢復到18尺以內,高出的部分毀掉。這就是墮三都計劃。

    三桓這麼強勢,會答應這個要求嗎?要放在以前,三桓肯定不答應。但從三桓專權以來,三桓的內部又分化出了很多「小三桓」,就像之前的陽虎一樣。三桓實際上被自己內部的家臣掌控了,他們占據著城池,架空了各家主。為了打擊權勢日漸強盛的家臣,三桓家主同意了墮三都計劃。墮三都具體由孔子的學生子路執行,子路此時在季孫家幹活,算是他們的管家。

    拆違部隊首先來到叔孫氏的郈邑,叔孫氏由家臣侯犯掌權,叔孫氏家主叔孫州仇早就想剷除掉這個禍患,但是力不從心,因此同意墮毀城牆。掌權的侯犯自然不願意自毀城牆,準備出城和拆違部隊決鬥。叔孫州仇的心腹駟赤足智多謀,侯犯很信任他,駟赤建議:「咱們先按兵不動,齊國的司馬穰苴是我們的好朋友,他肯定會來救援的,等他過來,咱們再衝出去。侯犯聽從了駟赤的建議沒有出城作戰。

    叔孫州仇的心腹駟赤為什麼還給侯犯出主意,他想的是先穩住侯犯,然後讓叔孫州仇和魯國拆違部隊聯手消滅他。但讓駟赤沒想到的是,司馬穰苴果然率兵來救。這下糟了,司馬穰苴是個牛人,他是春秋後期齊國扛大旗的名將,曾臨危受命擊退過晉、燕聯軍。雖然歷史上關於司馬穰苴的記載不多,但他和孫武一同被列入武廟十哲,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和威望。駟赤知道如果司馬穰苴和侯犯聯手,叔孫州仇怕是凶多吉少。於是他派人在城中散布流言:「侯犯把郈邑送給齊國了,現在齊國軍隊殺來了,要把市民們都劫去齊國,不聽從的人會被誅滅九族。」

    流言擴散出去後,郈邑內人人自危,駟赤趁機讓百姓衝進辦公樓里,占了兵器,守城的士兵相信了流言,也倒戈了。城內兵變,侯犯很害怕,找駟赤商量,駟赤說:「事不宜遲,您趕緊跑路吧,我送你出城。」於是駟赤將侯犯一家老小送出了城,郈邑重歸叔孫氏的控制。侯犯離開了郈邑,司馬穰苴也就沒有帶兵過來了,拆違部隊順利地拆掉了郈邑高出18尺的城牆。

    接下來是季孫氏的費邑,費邑現在上被季孫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占據,季孫氏家主季恆子視其為大患。公山不狃當然也不同意毀掉城牆,於是季恆子帶了軍隊過來準備討伐,沒想到公山不狃竟公開起兵反叛,直接攻向魯定公所在的曲阜。孔子作為大司寇率兵抵禦,公山不狃兵敗逃去了齊國。費邑的違章城牆也順利被拆。

    三都墮了兩個,剩下的還有孟孫氏的郕(chéng)邑。孟孫氏家主孟懿子本來支持孔子的計劃,但家臣公斂處父極力抵制,他認為郕邑是邊防重鎮,拆毀城牆相當於少了一道屏障。孟懿子聽從了公斂處父的建議,就沒有拆毀城牆,成了釘子戶。魯定公後來親自率軍前來攻打,但也打不下來,便就此作罷。

    墮三都計劃沒有圓滿完成,但三桓們已經意識到孔子就是個保皇黨,對孔子越來越不滿。有次魯國舉行祭祀,按慣例祭祀後要將祭肉送給各個大夫,但作為大司寇的孔子並沒有收到,孔子意識到三桓是不想留他了,於是找了藉口辭去官職離開魯國,帶著幾個弟子們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的旅途也是多災多難,具體就不細說了。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定居,專心教學及文獻整理,於公元前479年逝世。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孔子及主要弟子的思想、言論整理編撰,形成了《論語》一書。

    接下來回到吳越爭霸的主線劇情。一筆閣 www.pinbige.com



卷五:春秋 第六十七章 至聖先師  
相關:    奧術神座  校花的貼身高手  大官人  百鍊飛升錄  不滅武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千古苒苒卷五:春秋 第六十七章 至聖先師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千古苒苒"
360搜"千古苒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s 3.6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