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萬能的藤條
首先準備四根三米長的藤條,這個不需要老虎藤,選擇比較粗一點韌性好的就可以了。然後將四根藤條在平整的地面上交叉擺一個「米」字形,用細藤條將中間點紮緊固定。
接下來用老虎藤從中間點開始順著「米」字形的幾根粗藤條開始編織,一上一下,由於是偶數根粗藤,所以每一圈要跳過一根,這樣編制出來的就很緊湊牢固了。
來回編織,很快就可以編成一個圓盤形的框底,等直徑差不多三十厘米的時候,就把四根粗藤條都掰直,開始豎著往上編。
一圈接著一圈,一根藤條接著一根藤條,每編三圈就用手指扣緊一下,保持藤條間的緊湊。只要知道了方法,剩下的就是機械重複的工作,比較花時間而已。
最後根據需要,可以調整高度,將多出來的粗藤部分剪除或者反壓到藤框表面上都可以。
沒有手錶,只能大概,約莫三四個小時後,一個直徑三十厘米,高一米左右的藤框做好了。由於編得仔細,這種框很結實,裝個五六十斤不成問題。
昨天跟著結網打下手的男性戰士很有天賦,在王東講解演示兩遍後,居然已經可以編藤框了。
為了表揚他,王東給他取了個名字,「從今天起,你就叫藤。」
「藤,我叫藤,我有名字了。」藤十分幸福。
在這個部落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名字,只有處於頭領位置的人,比如說狩獵頭領牙,石器能手石。而其他人,都統一用一種類似兄弟姐妹的稱呼。
話說自己叫什麼名字?王東有點疑惑,反正以後就叫王東了。
被賜名後,藤更加賣力,編制藤框的任務就交給他了。
所有人忙了兩天,完成了一張四米寬十米長的藤網,以及四個藤框,終於可以再次出發捕魚了。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一回戰士們都很自覺地拉著網,站到河中間去,王東撒上肉沫,很快就吸引來了魚群。
這一次收網比較謹慎,沒有一下全部脫離河水,而是派兩個戰士跨進網中,一條一條地把魚裝進藤框裡。
來回拉了三次網,收穫巨大,至少有五百斤魚,四個藤框根本裝不下,最後又得扔到沙地上,用漁網綁回去。
回到山洞,眾人投入到魚肉盛宴中,魚太多了,這裡天氣悶熱,沒有鹽,鮮肉無法長期保存,可以十幾天不用出去捕魚了。
考慮到拉網捕魚需要出動的人手太多,王東決定開始製作捕魚的魚籠。製作方法也很簡單,其實就是將藤筐編得小一些,高一些,特別是口要小一點。
然後編制一個不封頂圓錐體蓋子,這個是重點,也是難點。先用石刀削七根長二十厘米的硬樹枝,小指粗細就可以,去皮防止長時間泡水而爛掉。
接著找一塊濕軟的泥地,畫一個圓,圓的大小就參照河裡大部分的魚的個頭,把七根削好的棍子平均插在圓周上,重點是稍微的往外傾斜,這樣編制出來的才是圓錐體形狀,傾斜的角度要確保圓錐體大頭一端要比藤筐的開口要大一點。插好棍子後,開始用老虎藤在棍子之間來回編制,一層一層往上,就和編制藤筐的工序差不多。
圓錐體的高度只要十幾厘米就好了,倒著扣在藤筐的開口處,圓錐體口小的一端朝裡面,用藤條紮緊就可以了。
把這東西放到水裡,在框裡綁上一些肉乾,這樣魚就會順著圓錐體上留下的洞口鑽進去吃魚餌。由於這種構造是開口大,裡頭小,魚只有七秒的記憶,進去後很難再找到洞口出來,只能等著被人活捉了。
這種辦法比較像守株待兔,加了魚餌後成功率會提高,但也無法和漁網的效率相比。好處是一個人就可以操作,只要傍晚放到河水裡,並且系好避免被河水沖走,就可以回家睡覺了,等第二天早上再去查看一下。至於捕魚效率,只有增加魚籠的數量來彌補了。
王東和藤忙了兩天,製作好了四個魚籠,於是親自帶著戰士們去安放。裝好魚餌後,找到水比較深但是水流較慢的河面,先用一條五六米長的藤條,一頭綁著魚籠,另一頭找個大石頭或者一顆樹綁上,接著把魚籠慢慢地沉到水裡就可以了。四個魚籠分別找了四個不同的地方施放。
第二天一大早,王東又急迫地把眾人叫醒,立即出發查看收穫。實踐證明,原始社會的魚沒有經過洗禮,警覺之心太差了,有三個魚籠捕獲到了魚,而其中有兩個魚籠里都有兩條大魚。
看到魚居然自己鑽進王東做的籠子裡,原始人的驚訝表情已經爆表了,「天神啊!」
這堅定了王東繼續製作魚籠的決心,但問題是現在魚太多了,無法保存,因此也不必急在一時,就把這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藤吧,他目前的編制速度,在有人幫忙採集藤條的前提下,也差不多要兩天才能編好一個魚籠。
王東正在指導藤編制最難的圓錐形,這時候一根樹枝遞了過來,上面串著一條烤好的魚。王東轉頭一看,原來是那個有小孩的女人,王東已經給她取名叫「水」,因為都是她負責把食物拿去清洗。
水經過這幾天的魚肉滋補,臉色稍微好看了一些,現在王東的肉都是她在負責準備。此時燒好了一大條魚,沒錯,就是燒,因為魚的表層已經被燒焦了一圈,這些人的手藝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看著那一圈焦黑,王東有點反胃想吐,任何一個現代人連續吃了五六天的烤肉,感覺都不會好到哪裡去。
「真希望有一口湯喝!」想到這裡,王東突然覺得有必要試一試製陶了。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
早期的陶器是比較粗糙的,簡單說起來,就是把泥土捏成想要的形狀,然後放到火裡面煅燒。說起來很簡單,製作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有一些關鍵點沒有掌握好的話,根本不可能制陶成功。
第一關鍵點就是選擇材料,並不是什麼泥土都能燒成陶器,只有粘性比較好的才可以,俗稱粘土。粘土一般可以在森林與草地的邊緣找到,但自然存在的含有小石頭和樹枝等雜質,需要篩選。但是如果需要的量不大,可以去找那種會堆泥土的螞蟻窩,那些都是螞蟻找到的
螞蟻建巢搬的都是黏土,所以找到一個螞蟻巢穴就相當於找一處黏土堆。而且非常純淨,不含沙石,因為螞蟻搬不動石頭。
在森林裡,這種螞蟻巢穴也不少,在去河邊捕魚的路上就有碰到過。
王東叫上牙和石,另外還有一個戰士,四人一人一個藤框,來到那個螞蟻巢穴。
可以看到,這個螞蟻窩很大,有五個高一米五,底面直徑達一米左右的圓錐形泥土巢穴,全都是用灰褐色的黏土顆粒堆積而成。
不愧是螞蟻雄兵,一隻螞蟻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一群螞蟻就是雄兵。
別看螞蟻巢穴都是用泥土堆起來的,好像一推就倒,其實裡面結構非常牢固,靠人的手去挖可會累死。所以王東找了一根尖尖的木棍當鑿子,另找了一個大石頭當錘子,這樣一下一下地鑿,終於從蟻巢上鑿下了一塊塊的泥土,裝滿了四個藤框,可以打道回府了。
蟻巢被破壞後,裡面的螞蟻沖了出來,密密麻麻看了頭暈,還好只是普通的品種,個頭不大,對人畜無害。
工蟻會很快將受損的巢穴修補好,只要不是太頻繁的破壞,這個蟻巢將會源源不斷提供高品質的黏土。
黏土有了,接下來在山洞口的空地上用木矛挖一個直徑五十厘米,深度十厘米就好的小坑,倒一些黏土進去,用大樹葉裹成漏斗裝一些水倒進坑裡。
水與黏土的比率也是制陶的關鍵,要根據黏土的乾燥程度決定,並沒有固定的比率,原則上把握黏土可以充分融合,而又不會太濕導致無法塑造就可以了,就跟揉麵團類似。
接下來就是把黏土捏成想要的形狀。因為沒有木板,只能找一塊長寬十厘米以上的平整石頭,在上面撒一些細細的草木灰防止「粘鍋」,也可以在石頭上面放一片大一點的乾枯樹葉,這樣在捏黏土的時候可以方便轉動。
抓一把黏土出來,死命揉捏,搓,打,砸,這是從小就會玩的泥巴過家家。差不多的時候,就開始把黏土捏成一個圓盤形狀,第一次做試試手,王東選擇捏了一個電飯鍋的鍋體那種尺寸和造型的陶盆。
圓盤直徑十厘米左右,厚度一厘米多點,做好以後給它晾乾。但是自然晾乾太慢了,於是在旁邊燒起一小堆火,把圓盤地放在距離火堆一米左右的地方烤乾。不能靠太近,否則裂掉,這樣盆底就做好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55s 3.5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