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272章 咸豐帝:清朝最後的實權皇帝與內憂外患中的掙扎

    一、早年受教

    奕詝的早年生活與教育經歷充滿了宮廷的複雜與變遷。他出生於1831年的圓明園,是道光帝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後來被追封為孝全成皇后的鈕祜祿氏。鈕祜祿氏出身並不顯赫,但她的美貌與智慧使她在後宮迅速晉升,直至成為皇后。然而,命運多舛,她在1840年不幸逝世,那時的奕詝僅僅十歲。

    孝全成皇后去世後,道光帝決定將奕詝交給另一位後宮女性撫養,這便是靜貴妃。靜貴妃同樣有著自己的孩子,其中最為人知的是奕欣,他比奕詝小一歲。靜貴妃對待奕詝如同己出,而奕詝也將奕欣視為親兄弟,兩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一起在上 書 房學習成長。

    在教育方面,奕詝與奕欣都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但他們的老師不同。奕詝的老師是杜受田,這位老師對奕詝的影響深遠,不僅教授他學術知識,還灌輸給他治國理政的正道理念。根據記載,杜受田與奕詝之間的師生關係長達十餘年,這對奕詝後來的性格形成及執政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比之下,奕欣的老師是卓秉恬,他在學術和武術上都有出色的表現。奕欣聰明伶俐,且在武術上有一定的造詣,甚至創編了自己的槍法和刀法。道光帝對此頗為讚賞,特地賜給他一把名為「白虹」的寶刀,以示鼓勵。

    除了學業上的競爭之外,奕詝和奕欣之間還存在著爭奪皇位的潛在競爭。在一次狩獵活動中,奕詝不慎從馬上摔落,導致腿部受傷,留下了永久性的殘疾。此外,他還曾在幼年時患過天花,這在他的臉上留下了疤痕。這些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阻礙他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可能,反而在他與奕欣的競爭中增添了一層悲情色彩。

    二、立儲風波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是清朝晚期宮廷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篇章。道光帝一生共有二十多位后妃,共生育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然而,由於諸多皇子早夭,到了道光帝晚年,真正具備繼承資格的皇子並不多。特別是長子奕緯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去世,隨後二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都相繼離世,這讓道光帝在選擇繼承人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奕詝的誕生給道光帝帶來了新的希望。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在奕緯去世後不久出生的。在隨後的歲月里,道光帝又迎來了其他幾個兒子,但真正能夠成為皇位繼承人候選人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欣。

    奕詝作為長子之一,不僅年齡較大,而且性格仁孝,深受道光帝喜愛。而奕欣則以其出眾的才華和能力贏得了父親的青睞。奕欣不僅聰明好學,還在武術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了道光帝的賞識。在這種情況下,道光帝在立儲問題上顯得尤為謹慎,遲遲未能做出最終決定。

    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終於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寫下儲君的名字並密封起來。這一舉動顯示出道光帝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已經心中有數,但他仍然保留了最後的決定權,以便在必要時作出調整。

    然而,道光帝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病情加重,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康復,於是緊急召見了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以及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當眾開啟密匣,宣讀了他之前寫下的立儲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

    這份硃諭不僅是道光帝的最後遺願,也是清朝繼承制度的具體體現。它表明了道光帝對於國家未來的安排,以及他對奕詝寄予的厚望。當天,道光帝在圓明園慎德堂駕崩,奕詝隨即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三、銳意圖治

    咸豐帝即位後,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交織的局面。年輕的咸豐帝展現出了銳意進取的決心,希望通過一系列改革來挽救清王朝的頹勢。他首先著手於清除舊有的頑固勢力,提拔了一批主張改革的新派官員,以期改變朝廷的風氣和提高行政效率。

    即位初期,咸豐帝便罷免了道光朝的老臣穆彰阿,以及其他一些被認為保守或無能的大臣。與此同時,他也撤換了那些主張妥協退讓的官員,如耆英等。這種人事調整的目的在於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為新的改革政策鋪平道路。

    在新的人事布局中,肅順成為了咸豐帝倚重的改革派代表。肅順上任後,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打擊官場腐敗現象。他處理了著名的「戊午科場案」,嚴厲懲處了包括一品大員柏葰在內的多名官員,以此震懾整個官僚體系。這一舉動在短期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場風氣,減少了貪污現象的發生。

    然而,咸豐帝面臨的問題遠不止官場腐敗。太平天國起義在1851年爆發,迅速發展成為威脅清朝統治的重大危機。太平軍在短短兩年內攻下了多個重要城市,如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地,並於1853年定都南京,形成了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局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了應對這一內亂,咸豐帝採取了動員地方力量的策略,鼓勵各地官紳舉辦團練,組建地主武裝。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由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曾國藩以羅澤南的湘勇為基礎,創建了一支不同於傳統綠營軍隊的新式地方武裝。這支軍隊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表現出色,逐漸成為了鎮壓起義的主力。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清廷還得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遭遇內部矛盾——「天京事變」之後,清廷利用這個時機,聯合外國勢力,最終擊敗了太平軍。咸豐帝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官僚的力量,以及與外國勢力的合作,成功地平定了這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四、攘外失利

    咸豐帝在位期間,不僅要應對內亂,還要面對列強的外來威脅。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同時,英法等國對中國提出了新的要求,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這是一段充滿屈辱與挑戰的歷史。

    咸豐四年(1854年),英國、美國和法國向清廷提出修改現有條約的要求,企圖擴大在中國的利益。咸豐帝堅決拒絕了這些要求,但這種強硬的態度並未阻止列強的進一步行動。到了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亞羅號事件」為由,聯合法國對中國發起攻擊。英法聯軍攻占廣州,但最初並未取得決定性勝利。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再次來到天津大沽口外,要求「修約」。咸豐帝命令直隸總督譚廷襄採取分化策略,試圖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對付四國。然而,譚廷襄的努力並未能阻止英法聯軍的攻勢,最終英法艦隊攻陷了大沽炮台,並逼近天津。

    面對這一局勢,咸豐帝派遣桂良、花沙納前往天津議和,分別與英、美、法、俄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這些條約雖然暫時平息了戰火,但並未能阻止列強進一步的侵略野心。咸豐帝對這些條約感到不滿,但迫於形勢,不得不批准。

    咸豐九年(1859年),英法聯軍在大沽口衝突中被擊敗,咸豐帝藉此機會試圖廢除《天津條約》。然而,英法兩國並未就此罷休,而是加緊調集兵力,準備新的軍事行動。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聯軍,大舉入侵中國。咸豐帝在處理此次危機時顯得猶豫不決,未能抓住戰機。英法聯軍先是進攻北塘,隨後又向大沽口進攻。咸豐帝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決策,命令清軍統帥撤離戰場,導致大沽再次失守。

    八月初,英法聯軍抵達天津外海,並迅速占領了天津。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前往通州與英法議和。然而,英法聯軍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們在通州八里橋之戰中擊敗清軍後,繼續向北京推進。

    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的情況下,咸豐帝決定離開京城,前往熱河避難。他命令恭親王奕欣留在北京處理議和事宜。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之前的《天津條約》。在與俄國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強迫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這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最令人痛心的是,英法聯軍在攻占北京後,於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攻入圓明園。次日,圓明園遭到洗劫,之後被付之一炬,這一事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

    五、崩逝行宮

    咸豐帝在熱河避暑山莊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光。在英法聯軍退兵之後,咸豐帝一度考慮返回北京,但由於「親遞國書」等問題未解決,加之他逐漸適應了熱河行宮的生活,最終放棄了迴鑾的想法。這段時間,咸豐帝特別迷戀戲劇,頻繁觀看演出,這也成為他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

    在熱河期間,咸豐帝的身體狀況日漸惡化,而肅順則成為他身邊的重要人物,幾乎形影不離。肅順建議咸豐帝留在熱河,以免病情加重。恭親王奕欣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京,且不斷傳來病重的消息,感到非常緊張。奕欣試圖親自前往熱河探視咸豐帝,但遭到了肅順的阻撓,這導致了雙方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的病情急劇惡化。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幾位重要大臣,並下達了重要的諭旨:「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緊接著,他又諭令這八位大臣輔佐新皇:「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因此被稱為「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然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入膏肓,無法親自書寫硃諭,只能命廷臣代筆。咸豐帝還授予皇后鈕祜祿氏一枚「御賞」印章,並將另一枚「同道堂」印章授予皇子載淳(由懿貴妃那拉氏掌管)。這兩枚印章在當時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用於確保皇權的順利交接。

    咸豐帝於七月十七日清晨寅刻病逝於熱河行宮,結束了他短暫而充滿挑戰的統治生涯。咸豐帝去世後,廟號定為文宗,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咸豐帝去世後不久,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載淳生母懿貴妃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后)聯合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欣,發動了辛酉政變。這場政變迅速瓦解了「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基礎,確立了慈禧太后的實際統治地位。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共同垂簾聽政,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統治時期,這也標誌著清朝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結語

    咸豐帝的統治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雖然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清朝的命運,但最終未能阻止帝國走向衰亡的步伐。奕詝的一生見證了清朝內部動盪不安以及外部列強的步步緊逼,他的去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第272章 咸豐帝:清朝最後的實權皇帝與內憂外患中的掙扎  
相關:    逆天邪神  寒門崛起  網遊之劍刃舞者  無敵升級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272章 咸豐帝:清朝最後的實權皇帝與內憂外患中的掙扎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1s 3.7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