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經歷
楊岳斌本籍乾州(今湖南吉首),生於善化(今湖南長沙)。他出身行伍,精於騎射,累功至湘陰外委,曾在新寧一帶鎮壓李沅發起義。
二、統領水師
咸豐二年(1852年),當太平軍攻入湖南並威脅到湘陰時,地方官員紛紛逃離,而楊岳斌則勇敢地站了出來,率領營兵成功抵禦了太平軍的進攻,保全了湘陰城。這一英勇行為使他被授予宜章營千總之職。
隨後,在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著手創建湘軍水師以對抗日益壯大的太平軍勢力。正是在這個時候,楊岳斌受到了曾國藩的注意,並被招至麾下。起初,他與彭玉麟一同輔佐曾國葆,但很快由於表現出色且得到曾國葆的高度評價,楊岳斌得到了曾國藩的信任,被任命為水師右營的統領。
到了咸豐四年(1854年),楊岳斌在湘潭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僅焚毀了數百艘太平軍戰船,還成功收復了湘潭。這場勝利讓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從守備升至參將,並獲得了「彪勇巴圖魯」的稱號。同年,隨著曾國藩率湘軍東進,楊岳斌作為前鋒參與了一系列關鍵戰鬥,包括雷公湖、擂鼓台、城陵磯等處的交鋒。特別是在田家鎮之戰中,楊岳斌和彭玉麟聯手砍斷了太平軍設下的橫江鐵鏈,摧毀了四千多艘敵艦,徹底打破了太平軍對長江的封鎖。然而,連日來的激戰也讓楊岳斌身體嚴重透支,甚至出現了嘔血的症狀,但他依然被加封為總兵銜。
咸豐五年(1855年)對於湘軍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太平軍利用地理優勢,在湖口將湘軍水師分割開來,導致部分船隻被困於鄱陽湖內,同時九江也被攻擊。面對如此困境,楊岳斌奉命回到岳州重新招募士兵並修復戰船。儘管武漢一度再次落入太平軍手中,但在楊岳斌的努力下,新堤成為了新的戰略要地,促進了武漢地區的恢復和發展,他也因此升任鄖陽鎮總兵,併兼任湖北提督。
接下來的一年裡,即咸豐六年(1856年),楊岳斌繼續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在沙口一帶招募了三百勇士,並通過夜間突襲的方式焚燒了大量太平軍船隻,同時還繳獲了許多重要的物資。緊接著,他又配合李續賓部成功奪回武昌、漢陽等地,進一步鞏固了湘軍在該區域的地位。次年,隨著曾國藩因家庭原因暫時離崗,楊岳斌接過了指揮水軍的重任。在他的領導下,內外夾攻策略得以實施,使得之前分散的水師力量重新匯聚起來,進而接連攻克了小孤山、彭澤等多個重要據點。清廷對此給予了高度認可,不僅授予楊岳斌福建陸路提督一職,還特許他可以直接向朝廷呈遞奏摺。
三、平定天國
咸豐八年(1858年),楊岳斌與李續賓聯手攻占了九江,這一勝利不僅標誌著太平軍在江西的重要據點被拔除,而且他們還生擒了太平軍將領林啟榮。由於此次戰功卓著,楊岳斌獲賜黃馬褂,這是清朝對有重大貢獻官員的一種極高榮譽。隨後,楊岳斌向朝廷上奏,表達了肅清湖北的決心,並迅速採取行動。他將部隊移至黃石磯,接連攻克安慶、樅陽、大通、建德等地,進一步削弱了太平軍的力量。在這段時間裡,楊岳斌被調任為福建水師提督,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長江流域的軍事行動上。
然而,同年晚些時候,李續賓在三河之戰中不幸陣亡,這使得局勢再次變得緊張起來。面對太平軍可能再度進犯湖北的情況,楊岳斌果斷地派兵駐守龍坪、鄔穴、田家鎮等關鍵地點,有效地阻止了敵人的進攻企圖。
進入咸豐九年(1859年),楊岳斌繼續加強對長江兩岸太平軍的打擊力度。這一年,他成功收降了池州的韋志俊,並利用其力量攻打蕪湖。儘管中途出現了一些波折——韋志俊部下的部分將領叛逃並重新奪回了池州——但楊岳斌經過仔細觀察後確認韋志俊並無異心,於是讓他率兵協助作戰。同時,楊岳斌自己則轉移到觀音洲,以防止陳玉成、李侍賢等人從安徽和湖北方向突圍或增援。
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楊岳斌繼續擴大戰果,在蟂磯擊敗了太平軍,並占領了樅陽、青溪關等地。李秀成在此期間多次遭到重創,被迫撤退。楊岳斌緊追不捨,在三山、光穴、子橋、白茅嘴、運漕鎮等多個地方連續取得勝利。此外,他還攻占了神廟山和鎮山,切斷了松林口的浮橋,極大地限制了太平軍的活動範圍。更重要的是,楊岳斌解除了南陵之圍,救出了總兵陳大富及十餘萬難民,顯示了他的仁慈之心和高超的戰略眼光。
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楊岳斌職業生涯中的又一個高峰。這一年,他配合陸路部隊成功攻占了安慶,這個戰略要地的失陷對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緊接著,楊岳斌派遣總兵王明山和黃翼升攻克了池州、桐城等地,進一步鞏固了湘軍的優勢地位。作為對他卓越貢獻的認可,朝廷授予了他雲騎尉世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治元年(1862年),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楊岳斌調整了自己的部署,將主力移至烏江一帶,準備發起新的攻勢。在金柱關、龍山橋等地的戰鬥中,楊岳斌指揮部隊斬殺了太平軍首領陳緒賓,並摧毀了護駕墩、石垝等地的敵軍營壘,從而穩固了江寧大營的後方防線。
次年,即同治二年(1863年),楊岳斌隨曾國藩前往天京前線進行實地考察,並參與制定了合圍天京的戰略計劃。與此同時,他還率領部隊清理了長江沿岸的各個關隘,確保了整個水域的安全。同年十月,湘軍各部完成了對天京的包圍,為最終攻克這座太平天國的心臟奠定了基礎。
當同治三年(1864年)到來時,清廷賦予了楊岳斌更大的權力,任命他督辦江西和皖南地區的軍務,並允許他節制各路援軍。不久之後,楊岳斌又被授予陝甘總督一職,但他需要先完成平定太平軍的任務才能正式赴任。隨著天京城破的消息傳來,楊岳斌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和一等輕車都尉世職。此後,他帶領部隊先後攻克南昌、贛州等地,並接收了十多萬投降的太平軍殘餘勢力,徹底肅清了該區域內的反抗力量。
四、總督甘肅
同治四年(1865年),楊岳斌率領新組建的十個營抵達西安,準備前往甘肅赴任陝甘總督。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北方的局勢發生了劇變——蒙古王公僧格林沁在與捻軍作戰時陣亡,這對清廷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加強京畿地區的防禦,朝廷命令楊岳斌暫時放棄前往甘肅,轉而負責拱衛京師。面對這一新的任務,楊岳斌向朝廷上表,請求解除陝甘總督的職務,專注於剿滅捻軍。但是,他的請求並未得到批准,最終他還是被派往甘肅蘭州府擔任總督。
當時,甘肅正面臨嚴重的內部動亂。回民起義導致了軍政體系的嚴重混亂,雷正綰和曹克忠在金積堡的戰役中遭受了重大失敗,都興阿和穆圖善雖然圍攻寧夏,但進展緩慢。整個甘肅省的軍隊疲憊不堪,各省的援軍遲遲未到,加上糧道受阻,府庫空虛,使得局勢更加艱難。楊岳斌到達後,立即著手解決這些緊迫的問題,多次上書朝廷請求從其他省份調撥錢糧,並計劃進軍靈州以穩定局勢。然而,不久之後,陶茂林和雷正綰的部隊相繼發生叛亂,這進一步加劇了甘肅的動盪。
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楊岳斌親自前往涇州和慶陽視察軍隊,希望能夠提振士氣並加強前線的防禦。但就在這時,蘭州爆發了一場兵變,士兵們逼迫布政使林之望向朝廷上書,指控楊岳斌分配糧餉不公。面對這一突發情況,楊岳斌迅速採取行動,命令曹克忠返回平息叛亂,並處決了百餘名主要的叛亂分子。儘管如此,由於他在處理過程中私自拆閱了林之望的奏摺,違反了官場規矩,最終被革職留任,降為三品頂戴。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他的個人聲譽,也反映了當時地方官員之間複雜的權力鬥爭。
隨後,清廷決定由左宗棠接替楊岳斌出任陝甘總督,以期能夠更好地應對甘肅的複雜局勢。然而,在左宗棠尚未正式到任之前,楊岳斌已經感到力不從心。同治六年(1867年),他再次向朝廷上書,聲稱自己的病情加重,無法繼續履行職責,請求允許他返回家鄉養病。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清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任命穆圖善暫時代理總督一職,直到左宗棠到來。
五、晚年復出
光緒元年(1875年),隨著長江水師的建立,清廷認識到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來整頓和管理這支新成立的部隊。由於提督以下的許多將領都是楊岳斌的舊部,朝廷決定任命楊岳斌與彭玉麟共同巡閱長江,以整頓水師並加強江防。這一任命不僅顯示了對楊岳斌軍事才能的認可,也反映了他在湘軍中的威望和影響力。
儘管被賦予重任,楊岳斌卻多次上書請求辭去差使,希望回鄉奉養父母。然而,他的請求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才得到朝廷的批准。在這幾年中,楊岳斌在長江沿岸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訓練士兵、整頓軍紀、加強防禦設施等,為長江水師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侵略越南,並威脅到中國的南部邊境。面對這一新的挑戰,清廷再次想起了楊岳斌,任命他為會辦福建軍務。但此時楊岳斌的母親已經年邁且病重,因此他上書朝廷請求辭去職務,以便照顧母親。清廷雖然理解他的處境,但仍希望他能在母親病情稍有好轉時赴任福建。
光緒十年(1884年),隨著戰局的發展,清廷認為「軍情萬緊」,不能再等待下去,於是要求楊岳斌「移孝作忠」,改任他為幫辦江南軍務。不久後,當法軍占領台灣基隆時,楊岳斌又被任命為幫辦福建軍務。在這一系列變動中,楊岳斌展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服從精神,迅速前往漳州、泉州一帶駐軍,並積極聯絡當地縉紳,準備渡海支援台灣。
光緒十一年(1885年),楊岳斌終於率十二營軍隊赴援台灣。他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台灣軍民的士氣,人們歡騰不已。在台灣期間,楊岳斌不僅組織防禦,還積極參與戰鬥,有效地抵禦了法軍的進攻。隨著中法和議的達成,楊岳斌完成了使命,返回家鄉繼續奉養雙親。為了表彰他的貢獻,清廷將他的畫像繪製於紫光閣,這是對功臣的一種極高榮譽。
然而,好景不長,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岳斌因病在乾州家中逝世,享年六十九歲。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並賜諡號「勇愨」。此外,朝廷還按照總督的標準給予撫恤,並修建專祠以紀念這位傑出的將領。
六、結語
楊岳斌一生戎馬倥傯,經歷了從地方武裝力量領袖成長為國家重臣的過程。他對維護清朝統治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在鎮壓太平天國以及保衛中國沿海安全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78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