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才降生
公元前356年,一個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天才——亞歷山大大帝,在馬其頓王國的行政首都佩拉降生了。他,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與伊庇魯斯的奧林匹婭斯的愛情結晶,名字寓意為「人民守護者」。
自幼,亞歷山大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天賦和氣質。腓力二世為了培養這位未來的王者,特意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的導師。在亞里士多德的悉心教導下,亞歷山大不僅汲取了豐富的知識,更培養了對詩歌的熱愛,尤其是對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情有獨鍾,深受其中英雄阿喀琉斯和傳說人物赫拉克勒斯的影響。
公元前340年,年僅16歲的亞歷山大在父親腓力二世出征拜占庭時,臨危受命,代父統治馬其頓。他憑藉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決心,成功鎮壓了馬其頓北部的Maedi起義,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以彰顯自己的功績和威望。
然而,宮廷的鬥爭和權力的爭奪從未停歇。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婭斯離婚,並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的侄女克利奧帕特拉。這一事件引發了亞歷山大與父親之間的激烈衝突。在一次宴會上,當阿塔魯斯對馬其頓王室的繼承人問題發表看法時,亞歷山大憤怒地反駁,並投擲酒杯以示不滿。腓力二世在盛怒之下,試圖抽劍攻擊亞歷山大,卻因醉酒而摔倒。這一幕,不僅揭示了宮廷鬥爭的殘酷,更彰顯了亞歷山大的機智和勇氣。
此後,亞歷山大母子遭到腓力二世的驅逐,回到伊庇魯斯。他的馬其頓繼承權也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不久之後,腓力二世又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二、登基之初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遭遇不幸,被近身護衛官帕薩尼亞斯刺殺。這一突發事件為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提供了登上王位的契機。他被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臣安提帕特推舉為新國王,即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深知要穩固王位,必須贏得人民和軍隊的支持。他利用在佩拉的優勢,通過舉行腓力二世的葬禮和減少稅收的政策,迅速贏得了民心。同時,他果斷地處置了與腓力二世被刺有關的嫌疑人,包括埃羅普斯的兩個兒子和有繼位權的阿明塔斯,以及母親奧林匹婭斯所殺的克利奧帕特拉和她擁有繼位權的兒子。這一系列舉措確保了亞歷山大成為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
然而,希臘各邦對亞歷山大的崛起持觀望態度,甚至有人試圖重新贏得獨立。雅典在德摩斯梯尼的領導下,掀起了反馬其頓的鬥爭。伯羅奔尼撒各邦也團結在斯巴達之下,展開反馬其頓的鬥爭。面對這種局勢,亞歷山大首先鎮壓了馬其頓貴族的謀叛,然後率軍南下,通過召開近鄰同盟和希臘同盟大會,重掌了腓力時代盟主的大權。雅典雖未直接受到攻擊,但也懾於亞歷山大的兵威,只好派使請罪,承認他為希臘的霸主。
在平定希臘的叛亂後,亞歷山大並沒有急於進攻波斯。他深知在進軍之前,必須確保後方的安全。因此,他決定先征服在馬其頓與多瑙河之間的野蠻部落。公元前335年,亞歷山大親自率軍出征馬其頓北部的色雷斯,穩固了北部防線,並報復了當地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襲。隨後,他又進軍並打敗了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人。
當希臘各邦誤傳亞歷山大在多瑙河戰場上陣亡時,底比斯首先起事,但亞歷山大迅速回師,僅用14天便平定了底比斯的叛亂。他摧毀了底比斯城,並將其國土平分給盟友,大部分底比斯邦民被售為奴隸。雅典在港口被封鎖後也放棄了抵抗。至此,亞歷山大在不到2年內就穩固了他在希臘的地位,為東征波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初戰告捷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以馬其頓和希臘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帶著對波斯復仇的渴望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踏上了東征的征途。他的軍隊由約至步兵、4000至5000騎兵以及160艘戰艦組成,雖然國庫空虛,補給有限,但他的決心卻異常堅定。
在渡過希里帕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後,亞歷山大首先訪問了特洛伊,與將軍帕曼紐會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進軍。然而,他們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而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卻已獨立于波斯,不願被「解放」。
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庫斯河畔,亞歷山大與波斯軍隊發生了第一次交鋒。波斯軍隊由4萬人組成,其中包括2萬波斯騎兵和2萬希臘僱傭兵。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面,亞歷山大卻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他親率近衛部隊「夥友騎兵」強行渡河,與波斯騎兵展開激戰。在戰鬥中,亞歷山大的頭盔和帽纓甚至被一位波斯總督的戰斧劈掉,但他毫不退縮,繼續指揮戰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最終,波斯軍隊潰敗,2位總督被殺死,2000多人被俘。這一戰役的勝利,不僅為亞歷山大打開了向小亞細亞進軍的通道,更展現了他作為傑出將領的才能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在戰後,亞歷山大為了恐嚇為波斯人效勞的希臘僱傭兵,屠殺了大部分人,其餘則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以此彰顯他的勝利和榮耀。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的勝利,是亞歷山大東征的初步成功。他的成功不僅得益於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訓練有素的軍隊,更在於他作為傑出將領的才能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在戰鬥中,他總是身先士卒,與士兵們生死與共,這種冒險的戰術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為後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直取埃及
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之後,亞歷山大敏銳地意識到波斯的海軍優勢對他的後勤補給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打破這一困境,他決定採取一項大膽的戰略:從陸地上攻占所有東地中海的港口和基地,迫使波斯人無法在海上與他作戰。同時,為了減輕維持艦隊的財政負擔,亞歷山大果斷地將艦隊遣回馬其頓。
從土耳其地區出發,亞歷山大一路南下,他的軍隊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在小亞細亞,他對諸希臘城邦採取了寬容的政策,免除貢賦,允許自治。因此,許多城邦紛紛歸順,視他為解放者。然而,在米利都和哈利卡爾納索斯,他遭遇了希臘僱傭軍的頑強抵抗。經過激烈的戰鬥,馬其頓軍才最終占領這兩座城市。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成功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同年秋天,他向敘利亞北部挺進。此時,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御駕親征,從亞洲腹地調集大軍,試圖迂迴到亞歷山大的背後,切斷他的供應線。然而,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展現。在伊蘇斯城附近,他面對波斯的優勢兵力,巧妙地運用戰術,集中優勢兵力直搗波斯中軍。結果,波斯軍隊幾乎被全殲,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都成了俘虜。
戰後,為了鞏固側翼,防止補給線被切斷,亞歷山大沒有選擇窮追不捨,而是繼續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的港口。許多腓尼基城市不戰而降,但島嶼城邦推羅卻憑藉有利地勢進行了堅決抵抗。經過長達7個月的圍攻,亞歷山大才最終攻克這座城市。城破後,推羅居民遭到了屠殺,大量人被賣為奴隸。
在圍攻推羅期間,大流士曾向亞歷山大提出媾和的建議,表示願意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並賠償巨額款項。然而,自稱「全亞洲的統治者」的亞歷山大拒絕了這一提議。
公元前332年冬天,亞歷山大由腓尼基南下,征服了加沙,並侵入埃及。由於長期遭受波斯人的壓迫,且波斯在埃及的統治者認為大流士大勢已去,因此僅在兩個月的圍攻後,波斯駐埃及總督馬扎凱斯便主動投降。在埃及,亞歷山大採取了征服與懷柔相結合的政策。他任命了兩名埃及人為政府首腦,但將軍事和財政大權交給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掌握。同時,他特別注意籠絡埃及的宗教勢力,對祭司大獻殷勤,慷慨饋贈。為了表示對埃及神祗的尊崇,他還穿越沙漠前往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進行了一次隆重的拜謁。埃及的祭司在感激之餘,宣布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為太陽神阿蒙的兒子和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
在埃及期間,亞歷山大還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這座城市後來發展成為地中海地區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五、征服波斯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在埃及補充軍隊後,毅然北上,直指波斯腹地。他率領著40,000步兵和7,000騎兵,穿越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最終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廣袤平原。在高格米拉平原上,他面對著由大流士三世親自率領的波斯大軍。儘管波斯軍隊的具體數字已無從考證,但保守估計也有數十萬之眾,其中不乏裝備精良的步兵、騎兵以及戰車和戰象。
然而,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兵種優勢,當波斯戰車發動衝鋒時,他命令馬其頓軍隊讓開一條通路,任由戰車穿越。而預先埋伏好的馬其頓弓箭手則趁機對波斯軍隊進行了猛烈的射擊,使得波斯軍隊陷入混亂。隨後,亞歷山大率領輕騎兵猛衝波斯軍隊的左翼,徹底打破了波斯軍隊的陣型。大流士三世見狀,只能帶著殘軍倉皇逃竄。
此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如秋風掃落葉般席捲了整個波斯帝國。他先後占領了巴比倫、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等重鎮,深入到了波斯帝國的腹地。在波斯波利斯,他進行了驚人的掠奪,從金庫中掠得了無數金銀財寶。為了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聖地的「侮辱」,他還下令焚毀了波斯國王的王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征服波斯東部後,亞歷山大並未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北上,轉戰於中亞地區。他先後經過了烏滸河和粟特等地,遭遇了當地部落的激烈反抗。然而,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出色的指揮才能,他最終鎮壓了所有的叛亂,並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來鞏固統治。
在征服過程中,亞歷山大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融合東西方文化。他試圖將馬其頓希臘人和亞洲人融為一體,不僅讓自己的士兵與亞洲女子通婚,還訓練了3萬名亞洲男孩成為希臘式的戰士。同時,他也越來越多地沿襲波斯帝國及其各地的舊制,擢用東方的降臣,招募當地人補充軍隊。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馬其頓和希臘遠征軍與當地民眾的矛盾。
六、止步印度
在征服波斯帝國後,亞歷山大的征服欲望並未熄滅。公元前327年,他揮軍越過開伯爾山口,踏上了南亞次大陸的土地。在印度河以東的海達斯佩斯河畔,他遭遇了印度國王波拉斯的軍隊。
這場戰役異常激烈,但亞歷山大的軍隊憑藉出色的戰鬥素養和巧妙的戰術布局,最終擊潰了波拉斯的軍隊。然而,戰後亞歷山大並未處死波拉斯,反而因其勇敢而釋放了他,並允許他繼續擔任國王。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波拉斯的效忠,也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尊敬和擁護。
隨後,亞歷山大利用西北印度各邦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軟硬兼施,迅速占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然而,就在他企圖繼續深入印度心臟地帶時,卻遭遇了來自軍隊的強烈反對。長期緊張的作戰、對印度氣候的不適應以及軍中瘟疫的流行,使得士兵們疲憊不堪,開始拒絕前進,要求回家。
面對這種情況,亞歷山大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他留下一部分人駐守戰略要地,而將大部分軍隊撤出印度。馬其頓軍隊分兩路回撤,一路由海軍將領奈阿爾科斯率領,取海道沿伊朗海岸入波斯灣;另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伽德羅西亞和卡曼尼亞沙漠而歸。
歸途中,亞歷山大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他擊敗了不服從他的部落,歷經千辛萬苦才回到巴比倫。回到巴比倫後,他並未停下腳步,而是派人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繪製海岸地形圖等。
然而,儘管亞歷山大在遠征中取得了無數輝煌戰績,但長期的征戰也消耗了他的軍隊。公元前324年初,當馬其頓海陸兩軍會師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時,亞歷山大的軍隊已所剩無幾。這場將近10年的遠征,至此畫上了句號。
七、短暫穩定
亞歷山大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軍事遠征,成功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西至希臘、馬其頓,東達印度河流域,南抵尼羅河第一瀑布,北及錫爾河,其首都設在繁華的巴比倫。
面對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帝國,亞歷山大深知統治的艱巨性。他深知僅憑馬其頓一國的力量難以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因此開始著手進行軍隊的改編和融合。從公元前326年開始,亞歷山大就已經開始將按馬其頓軍隊樣式裝備的波斯人編入自己的軍隊中,以增強軍隊的多元性和戰鬥力。
回到巴比倫後,亞歷山大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深知希臘民族與其他非希臘民族之間的差異和偏見,但也意識到這些民族同樣具有智慧和才能,值得尊敬和融合。因此,他產生了將帝國的兩部分融為一體的設想,即打破希臘與非希臘的界限,實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為了實現這一設想,亞歷山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不僅在軍隊中大量使用波斯士兵,還在蘇薩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東西方聯合」宴會,邀請來自各地的貴族和將領參加。在宴會上,他鼓勵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以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八、英年病逝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正雄心勃勃地籌備著新的遠征計劃,他的目光瞄準了地中海西部和南部地區,尤其是強大的迦太基和新興的羅馬。然而,命運卻在他壯志未酬之時給了他沉重一擊。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突然因發熱而病倒,據推測是患上了惡性瘧疾,也有現代研究認為可能是中毒所致。儘管他接受了當時最好的醫療救治,但病情依然迅速惡化。
6月13日,這位年僅33歲的偉大征服者溘然長逝,留下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帝國,以及一個未竟的征服夢想。亞歷山大在臨終前並未明確指定帝位的合法繼承者,這為他身後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與他最為親近的是一位昏弱無能的異母兄弟,這顯然無法勝任治理如此龐大帝國的重任。
據傳說,在亞歷山大臨終之際,當他的朋友要求他指定一位繼承人時,他含糊地說出了「讓最強者繼承」的話語。這句話如同一顆定時炸彈,引爆了帝國內部的權力爭奪戰。亞歷山大的將領們開始企圖瓜分這個龐大的帝國,各自為政。這種安排引發了年輕軍官們的不滿和反抗,於是一連串的戰爭接踵而至,史稱「繼業者戰爭」。
在這場殘酷的權力鬥爭中,亞歷山大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未能倖免於難,他們慘遭殺害,成為了這場爭奪戰的犧牲品。經過多年的戰爭和爭鬥,最終由托勒密、塞琉古和安提柯一世三位勝利者瓜分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77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