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312章 翁同龢:從狀元到帝師的傳奇一生

    一、學優則仕

    翁同龢出身於一個科舉世家,其家族在明朝萬曆年間就以科舉入仕,但在翁同龢的高祖、曾祖時期一度沒落。到了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時,家族再度崛起,而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更是考中進士並在北京任職。翁同龢於1830年5月19日出生在北京,此時翁心存擔任翰林院侍講。

    翁同龢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從三歲起,他就跟隨母親及兄姐學習四書五經中的四子書。特別是他的大姐翁壽珠,在他的早期啟蒙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六歲,翁同龢進入表伯朱啟宇的私塾學習,進一步接觸四書五經。不幸的是,朱啟宇在1837年冬天去世,次年正月,翁同龢轉至李惺園的私塾繼續學業。

    1839年,翁同龢參加了常熟縣試,順利考入了常熟游文書院。同年,翁心存為了孝養年邁的母親張太夫人而辭去官職,回到家中擔任游文書院的掌院。因此,翁同龢得以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深造,學習了《資治通鑑》《周禮》《史記》等經典著作,並接受了父親講解的顧炎武《日知錄》以及南明瞿式耜的詩文。

    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翁同龢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顯著進步,而且在文學創作上也得到了提升。他的父親還請來了李元瑛教授他詩歌創作。與此同時,翁同龢在父親的書齋「知止齋」里廣泛涉獵宋元明清時期的各類書籍。這一時期正值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入侵長江下游地區,翁同龢一家為了躲避戰火,曾短暫地移居到蘇州和常熟郊外的衛家浜。

    1845年,翁同龢赴蘇州參加府試和院試,成功考中秀才,並升入蘇州紫陽書院繼續深造。兩年後,他完成了書院的學業,並在1847年九月參加了拔貢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然而,當他在1849年四月隨父親重返京城,並於同年與太常寺少卿湯修之女湯松完婚後,返回江寧參加江南鄉試時卻未能如願上榜。不過,他在1850年七月參加禮部貢試,並在朝考中獲得了一等第五名的成績,隨後在複試中奪魁,被任命為小京官,分配到刑部江西司工作,並參與實錄館的詳校工作。

    1852年九月,翁同龢參加了順天鄉試,成功中舉。然而,在1853年的會試中未能及第。同年,他在戶部捐款以獲得額外主事的身份,並繼續留在刑部江西司工作。終於,在1856年四月,翁同龢再次參加順天會試,取得了第六十三名的成績,並在複試中位列一等第二名。在殿試中,翁同龢脫穎而出,被咸豐帝欽點為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這一年,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也被晉升為戶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父子二人同朝為官。

    二、宦海沉浮

    咸豐八年(1858年),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鄉試副考官,之後又擢升為陝西學政。然而,由於健康原因,他請求離職回京休養。咸豐十年(1860年),面對英法聯軍的侵擾,翁同龢與父親一同避難,並參與當地的防禦事務。隨著《北京條約》的簽訂,翁同龢又被任命為文淵閣校理,並在同治帝即位後,逐步升遷,擔任了多個重要職位,包括順天會試同考官、日講起居注官等。

    在這段時間裡,翁同龢的兄長翁同書因為處理地方事務不當而遭到嚴懲,翁同龢為了營救兄長,不惜奔波求援。與此同時,他的父親去世,他也因此離職守孝。經過一番努力,翁同書最終得以免除死刑,改為流放新疆。翁同龢在服喪期滿後重返政壇,並繼續升遷,最終被任命為國子監祭酒。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翁同龢與其他官員一起上書,主張和平解決爭端。次年,同治帝病逝,慈禧太后決定立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即後來的光緒帝。翁同龢參與了擬定新帝即位的詔書,並協助處理同治帝的喪葬事宜。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代理刑部右侍郎,負責複查楊乃武冤案。在他的堅持下,案件得以重新審理,並最終平反。此後,他被任命為光緒帝的師傅,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教育生涯。翁同龢不僅在教育上傾盡心血,同時也在政務上積極參與。他被提拔為戶部右侍郎,並在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隨後又擔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翁同龢開始涉足外交事務。在中俄伊犁交涉和中日琉球問題上,他表現出了謹慎的態度,主張和平解決問題,但同時也強調必須做好 戰 備。光緒八年(1882年),翁同龢被任命為軍機大臣,雖然他多次請辭,但未能如願。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他提出了一些策略性建議,但由於各方意見分歧較大,這些提議並未被採納。

    光緒十年(1884年),甲申政潮爆發,翁同龢雖被革職留任,退出了軍機處,但仍然擔任光緒帝的師傅,並在慈禧太后的五十壽辰後恢復了原來的官職。次年,他被調任戶部尚書,這個職位他一直擔任到退出政壇為止。在此期間,翁同龢不僅負責財政事務,還經常向光緒帝提供政治建議,並試圖在宮廷內部尋求平衡,以維護朝廷穩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甲午主戰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籌備慶典的任務落在了他的肩上。然而,清朝財政已經捉襟見肘,翁同龢不得不面對內務府頻繁索款的壓力。他感到十分為難,甚至產生了辭職的想法,但考慮到對光緒帝的忠誠與責任,最終選擇了繼續留任。

    同年春天,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日本趁機也派遣軍隊進入朝鮮,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變得異常緊張。六月十三日,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奕匡建議光緒帝召集資深大臣商討對策,翁同龢被選為其中之一,與李鴻章及其他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大臣一起會商朝鮮問題。

    在朝鮮問題上,翁同龢主張強硬立場,認為應該儘快籌備戰爭,以應對日本的軍事威脅。他建議調動東北和旅順的兵力前往朝鮮,對抗日本軍隊。六月二十日,李鴻章請求俄國駐華公使喀希尼從中調停,翁同龢則代擬電旨,指示李鴻章不應完全依賴俄國。他還推薦了劉永福、楊岐珍前往台灣戍守,並要求袁世凱前來京城報告朝鮮情況,這些提議均得到了光緒帝的認可。

    隨著局勢的發展,中日正式宣戰。然而,清軍在平壤之戰中遭受慘敗。翁同龢在軍機會議上與李鴻藻激烈爭論,指責李鴻章在處理朝鮮問題上的失誤,並請求光緒帝對其進行處罰。光緒帝最終聽取了翁同龢的意見,剝奪了李鴻章的部分榮譽。


    在後續的外交與軍事行動中,翁同龢繼續堅持強硬立場。他主張加強前線作戰力量,並提出向湖南巡撫吳大澄徵召湘軍赴前線作戰,同時建議重新啟用恭親王奕欣。慈禧太后同意了他的建議,並單獨召見他,命令他前往天津傳達旨意,要求李鴻章與俄國繼續協商。翁同龢在天津嚴厲批評了李鴻章的失誤,並傳達了慈禧太后的旨意。

    九月十六日,英國介入調停,建議中國向日本賠款議和。對此,翁同龢與李鴻藻堅決反對,他們主張應當繼續增派援軍,鼓勵前線將士,並加強海軍力量。翁同龢的意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此外,他還提出了向英國商人借貸以及聘請德國軍官漢納根訓練新軍的計劃,儘管遇到了一些反對聲音,但最終促成了胡燏棻在天津馬廠編練「定武軍」。

    隨著戰事的進一步惡化,清廷成立了督辦軍務處,翁同龢被任命為會辦軍務大臣。在與英使歐格訥關於赫德管理中國軍隊的提議上,翁同龢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態度,他認為這將導致中國喪失過多主權。

    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清廷被迫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翁同龢堅決反對割讓台灣,並在李鴻章赴日前拜訪他時明確表示台灣「萬無議及之理」。然而,當李鴻章帶回包括割讓台灣在內的議和條款時,翁同龢悲憤交加,但在光緒帝面前仍極力主張「台不可棄」。儘管如此,最終光緒帝只能接受現實,允許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簽訂後,翁同龢繼續承擔著籌集資金以支付巨額賠款的任務,多次與外國商人交涉借款。

    五、開缺回籍

    甲午戰爭後,翁同龢在對外交涉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閏五月十六日,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兼管同文館事務。同年六月初九日,李鴻章留京入閣辦事,而翁同龢則繼續在外交事務中發揮作用。十月初一日,胡燏棻調任津榆鐵路督辦後,翁同龢與李鴻藻聯名保舉袁世凱辦理練兵事宜,並從戶部撥款支持袁世凱的小站練兵。

    到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下令裁 撤 漢 書 房,翁同龢結束了作為光緒帝師傅長達二十多年的生涯。同年,李鴻章出使俄國並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翁同龢奉旨與張蔭桓一起參與了相關文件的討論,但他對這一條約持消極態度。在此期間,翁同龢還努力阻止列強對中國權益的侵犯,比如反對法國費務琳公司修建龍州鐵路,反對容閎提出的借美國款項籌建中國銀行的建議。同時,他也支持盛宣懷創辦中國通商銀行和修建盧漢鐵路,並從戶部撥款支持。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十五日,翁同龢被任命為協辦大學士,但仍兼任戶部尚書。這一年,德國藉口山東曹州教案入侵膠州灣,翁同龢與張蔭桓奉旨辦理對德交涉。在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的多次交涉中,翁同龢堅持要求德國先撤軍再談判,並將教案與撤軍分開處理。然而,德國方面並不接受這一方案,甚至以撤旗回國和開戰相威脅。翁同龢對此感到非常憤怒,最終光緒帝勸他繼續與海靖交涉,但他表示強烈反對,甚至在光緒帝面前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情緒。儘管如此,他仍然未能改變局勢。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詹事府右中允黃思永提議開辦昭信股票,籌集對日償款。翁同龢代表戶部複議,並親自擬定了股票章程,但最終籌集的資金遠不及所需。同年正月十三日,光緒帝索閱黃遵憲的《日本國志》,翁同龢的回答未能滿足光緒帝的要求。光緒帝還準備允許外國公使覲見時乘坐車輛進入禁門,翁同龢則認為不合禮儀,結果再次遭到光緒帝的批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二月十四日,翁同龢與李鴻章一起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三月初三日,他參與了中俄關於旅大租借問題的交涉談判,堅持刪除俄方約稿中的一些不合理條款。面對各國企圖瓜分中國的局面,翁同龢建議大開口岸,召開國際會議,確保各國不侵占中國領土,但這些建議並未被採納。

    三月初六日,翁同龢兼任吏部尚書。三月十三日,德國亨利親王訪華,光緒帝欲在毓慶宮接見,翁同龢以諸多不便為由反對,但未獲採納。四月十二日,御史楊深秀、內閣學士徐致靖上書請求詔定國是。四月二十三日,翁同龢奉命起草《定國是詔》,體現了他主張既要學習西方又要堅持傳統儒家思想的觀點。然而,四月二十四日,當光緒帝打算在宮內接見外國公使時,翁同龢再次表示反對,並遭到光緒帝的詰責。

    最終,四月二十七日,光緒帝以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屢遭人參奏,且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漸露攬權狂悖」為由,勒令他開缺回籍。

    六、淒涼晚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三日,翁同龢離開了北京,回到了家鄉常熟。當天,眾多故舊門生如王文韶、廖壽恆、孫家鼐、盛昱、張謇等數百人前往馬家鋪車站為他送行。翁同龢在常熟居住了兩個月,期間前往江西南昌探望翁同書的遺孀楊氏。然而,就在他到達南昌十多天後,戊戌政變突然爆發,慈禧太后重新掌控政權,光緒帝被軟禁於瀛台,戊戌六君子遭到殺害。

    翁同龢得知政變的消息後,心情沉重,頭昏目眩。八月十五日,他乘輪船趕回常熟。八月二十三日抵達上海,應惲莘耘的要求在上海停留一天,並了解到北京近期的情況。當他得知譚嗣同等人的密謀以及袁世凱的背叛時,感嘆道:「鼠輩謀逆,陷我神明,並貽無窮之禍,真堪痛哭。」

    十月二十日,清廷下達命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並交由地方官編管。十二月,翁同龢搬到了虞山鵓鴿峰下的新居「瓶廬」。在被革職的日子裡,他每日誦讀《法華經》,研讀《易經》《莊子》《荀子》等書籍,並練習書法和繪畫以打發時間。儘管身處逆境,翁同龢依然關心國家大事和光緒帝的命運,每當聽到有關己亥建儲、庚子國變等消息時,他總是憂心忡忡,難以平靜。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迴鑾北京,翁同龢本想前往開封迎接聖駕,但因無人引薦而未能成行。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慈禧太后因慶祝自己的七十大壽,下令將戊戌年被革職的官員開復原職,監禁的地方官管束人員一概釋放。翁同龢得知此消息後,感慨地說:「逋臣如得邀此寬典,雖一息尚存,當伏謁君門。」然而,他並未真正被開復原職。

    在被解除管束後,翁同龢曾乘船遊覽蘇州、杭州、蕭山等地。然而,這次旅行之後,他便臥病在床。張謇曾在五月十八日前往虞山探望病中的翁同龢,兩人談論了立憲的問題,翁同龢對此表示贊同。五月二十一日,翁同龢病情加重,他向身邊親屬口占一訣別詞:「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並引用《論語》中的句子自撰輓聯:「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後,予知免夫。」當天晚上,翁同龢在虞山鵓鴿峰祖墳旁的家中逝世,葬於祖墳西側。

    翁同龢去世後,慶親王奕匡曾請求為他開復原官,但被慈禧太后拒絕。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初三日,在兩江總督端方的請求下,清廷才開復了翁同龢的原官。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在遺老鄒嘉來、吳郁生等人的請求下,遜帝溥儀追贈翁同龢諡號「文恭」。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鋼鐵蒸汽與火焰  戰神狂飆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劫天運  神話版三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312章 翁同龢:從狀元到帝師的傳奇一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6s 3.77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