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38章 清聖祖康熙帝:奠基盛世的雄才大略

    一、早時勤學

    愛新覺羅·玄燁,即後來的清聖祖康熙帝,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出生在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宮。他的母親是庶妃佟佳氏,即後來的孝康章皇后。據史料記載,當孝康章皇后向孝莊太后請安時,孝莊太后發現她身上似乎環繞著龍形異象,這預示著她懷有的將是不凡的孩子。孝莊太后回憶起自己當年懷孕順治帝時也有類似的祥兆,認為這是天意所歸。

    然而,玄燁出生在一個並不受寵愛的家庭環境中。他的生母佟佳氏地位不高,而當時的順治帝則十分寵愛董鄂妃,對玄燁並未給予過多的關注。出生不久後,玄燁不幸感染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天花是一種極為致命的疾病,許多人都因此喪命。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順治帝下令讓奶媽帶著玄燁搬到紫禁城外居住。幸運的是,玄燁雖然患病但並未喪命,只在臉上留下了幾個小麻點,這也意味著他獲得了對天花的終身免疫能力。這種免疫力在當時是非常罕見且寶貴的,甚至成為他日後能夠繼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玄燁自幼聰明伶俐,五歲就開始接受教育。他表現出了勤奮好學的性格特點,據史書記載,玄燁相貌英俊,聲音洪亮有力。在他六歲那年,有一次與兄弟們一起向順治帝問安,順治帝詢問皇子們各自的願望。其他皇子各有不同的回答,唯獨玄燁表示希望自己能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順治帝對玄燁的回答感到十分滿意,對他刮目相看。

    隨著年齡的增長,玄燁的學習更加刻苦認真。他從八歲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如《大學》《中庸》等,並逐漸掌握了這些著作的精髓。在學習過程中,玄燁追求深刻理解,每讀一本書都要做到字字成誦。他不僅研讀儒家經典,還涉獵了《易經》等其他重要文獻,從中體會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的決心與方法。玄燁對知識的渴求是如此強烈,以至於經常讀書至深夜而不感疲憊。在他十七八歲時,由於過度用功,甚至出現了咳血的症狀,但他仍舊堅持不懈地學習。

    二、少年天子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福臨去世,享年二十四歲。由於順治帝生前未能確立太子,加之順治帝的多位兒子都因天花夭折,最終在順治帝臨終前,接受了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選定出過天花、因而具有免疫力的玄燁作為繼承人。順治帝在遺詔中冊立玄燁為皇太子,並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作為輔政大臣,協助年幼的玄燁處理政務。

    正月丙辰日(2月4日),玄燁在太和殿即位,時年未滿七歲(按照中國傳統計算方式,虛歲八歲),宣布改元為康熙元年,並頒布大赦令。玄燁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在兩年後病重,玄燁侍奉母親極為盡心,日夜不離,親自嘗藥照料。然而,孝康章皇后仍然在十歲時去世,這對玄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悲痛欲絕,連續數日不吃不喝,守靈哀哭。

    輔政大臣之間很快就出現了矛盾和鬥爭,其中鰲拜逐漸掌握了實權。鰲拜原本位居輔政大臣之末,但不甘居於人後,開始越權行事。他與蘇克薩哈的關係尤為緊張,最終在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後,鰲拜更加囂張跋扈,僅僅過了一個月,十四歲的康熙帝便宣布親政,但鰲拜隨即擅自殺害了蘇克薩哈,並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權力。

    面對鰲拜的專權,康熙帝並未坐視不理。他開始秘密培養自己的勢力,經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練習摔跤遊戲「布庫」,實際上是在訓練這些少年侍衛成為自己的親信。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利用這些侍衛在鰲拜覲見時將其逮捕,並立即展開調查。鰲拜的罪行多達三十條,大臣們請求將其處死並誅滅其家族,但康熙帝考慮到鰲拜曾經的功績,最終決定將其囚禁,而鰲拜的親屬和支持者則被嚴厲懲處。不久之後,鰲拜死於獄中。

    鰲拜倒台後,康熙帝迅速清理了鰲拜的餘黨,並對鰲拜執政時期的錯誤進行了糾正。他為被鰲拜矯旨處死的蘇克薩哈等人平反昭雪,並鼓勵官員上書言事,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來改善國家治理。康熙帝還廢止了一些弊政,比如禁止繼續圈地,以減少民眾的負擔。通過這一系列行動,康熙帝不僅成功地奪回了朝廷大權,也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威望,開啟了真正親政的新階段。

    三、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請求退休返回遼東,並希望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這一請求引發了關於是否應該撤藩的激烈討論。康熙帝最終決定撤藩,認為藩鎮長期掌握重兵,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對國家不利。同年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求撤藩以試探朝廷的態度,康熙帝批准了他的請求。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叛,殺害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並迅速占領了多個戰略要地,包括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吳三桂還派遣使者四處散布檄文,試圖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叛亂。很快,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地方大員也紛紛響應,福建的耿精忠也隨之反叛。短短几個月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落入叛軍之手,局勢危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康熙帝果斷採取了策略應對。他決定堅決打擊吳三桂,不允許任何妥協,同時對其他叛變者採取招撫政策,以分化敵軍力量,孤立吳三桂。根據這個方針,康熙帝將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派遣勒爾錦等將領率領大軍駐紮在荊州、武昌等地,正面抵擋吳三桂,並向湖南發起進攻。同時,安親王岳樂從江西出發前往長沙,與荊州、武昌的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此外,康熙帝還大膽啟用漢將和漢兵參與戰鬥。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在清軍的持續壓力下先後投降。緊接著,廣東的尚之信也在次年(1677年)歸降。隨著這些省份的平定,吳三桂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僅剩湖南一隅之地。清軍已經從江西方向圍困長沙,吳三桂的失敗已成定局。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自稱大周皇帝,但很快因憂憤成疾,在同年八月病逝。吳三桂死後,其部將擁立其孫吳世璠繼位,並退守雲南和貴州。此後,清軍逐步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等地。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季,清軍攻克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得以平定。

    四、統一台灣

    平定三藩之亂後,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成為了康熙帝的重要目標之一。早在三藩之亂期間,鄭經曾試圖與耿精忠聯手,派遣軍隊在福建沿海地區登陸,但隨著耿精忠很快歸順清朝,鄭經失去了盟友的支持,被迫退回台灣。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收復了鄭氏政權所堅守的金門和廈門,這標誌著鄭氏政權在大陸上的立足之地徹底喪失。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後,台灣內部發生了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承了延平王位,實權卻落入了鄭克塽的岳父馮錫范和將領劉國軒手中。鄭氏政權內部的動盪為清朝提供了統一台灣的良機。此時,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應當抓住時機,向康熙帝推薦了施琅作為進攻台灣的最佳人選。

    然而,對於征台滅鄭,朝廷內部存在分歧。一些大臣擔心剛剛平息三藩之亂後的清朝不宜再開戰端,而一些福建的地方官員則特別反對武力統一台灣,他們認為海洋作戰風險太大。但是,以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為代表的主戰派則力主趁機攻取台灣,以免後患無窮。他們認為施琅是合適的人選,因為他與鄭氏有世仇,熟悉海上作戰,並且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能。

    經過深思熟慮,康熙帝採納了主戰派的意見,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並授予他全權指揮攻打台灣的任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出兵,與鄭氏海軍在澎湖海域展開了激戰。在這場戰役中,施琅大敗鄭氏海軍,迫使鄭氏政權最終選擇投降。同年八月,鄭克塽正式納土歸降,台灣正式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為了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台灣設置了台灣府,並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三個縣,隸屬於福建省。此外,清朝還在台灣設置了巡道、總兵官、副將等職位,並配置了相應的兵力,以確保中央政府對台灣的有效管轄。這些舉措不僅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政治聯繫,也促進了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五、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不斷侵犯中國東北邊境,尤其是在黑龍江流域頻繁活動,建立據點,燒殺搶掠,嚴重威脅了清朝的邊疆安全。面對沙俄的侵擾,康熙帝決心採取行動,維護國家主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向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發出命令,要求他們撤離中國領土。然而,沙俄侵略軍並未遵從,反而率軍竄至愛琿進行劫掠。清將薩布素率軍擊敗沙俄軍隊,並焚毀了沙俄在黑龍江下游建立的所有據點,使得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儘管如此,沙俄軍隊依然負隅頑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命令都統彭春率領清軍前往愛琿,經過數日激戰,清軍攻克了雅克薩城。清軍隨即撤回,並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同時在愛琿、墨爾根等地屯田,以加強黑龍江一帶的防務。


    然而,沙俄並未放棄,他們在同年秋季捲土重來,重新占領了雅克薩城。面對沙俄的再度入侵,康熙帝命令清軍予以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抵達雅克薩城下,將城市包圍,並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沙俄指揮官阿列克謝·托爾布津拒絕投降。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在戰鬥中被擊斃,俄軍由杯敦接替指揮,繼續頑抗。清軍考慮到沙俄軍隊可能會等待援軍到來,遂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挖掘壕溝進行圍困,並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徹底切斷了沙俄軍隊的外援。在長時間的圍困之下,沙俄軍隊傷亡慘重,最初826名俄軍士兵最終只剩下66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面對清軍的嚴密圍困和沉重打擊,俄國攝政王索菲亞請求清廷解除對雅克薩的圍困,並提議派遣使節談判邊界問題。康熙帝同意了這一請求,允許沙俄軍隊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尼布楚簽署了《尼布楚條約》。根據該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一線被劃定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明確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國領土。這一條約的簽訂不僅解決了中俄之間的領土爭端,也為兩國間的和平交往奠定了基礎。

    六、北征塞外

    清初,蒙古部落大致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其中,漠北喀爾喀蒙古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而漠西厄魯特蒙古則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在清朝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經歸附清朝,而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與清朝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康熙年間,準噶爾部在領袖噶爾丹的領導下,勢力迅速壯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沙俄參加了中俄邊界談判,其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並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存在矛盾,因此決定進攻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從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迅速占領了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一世決定投靠清朝,於是喀爾喀三部的數十萬人分路南逃,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面對噶爾丹的進攻,康熙帝一方面將喀爾喀難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另一方面命令噶爾丹罷兵西歸。然而,噶爾丹並未理會,反而率兵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

    面對噶爾丹的猖獗南侵,康熙帝採取了堅決的應對措施。他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加防堵,並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在隨後的戰鬥中,清軍先後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次大敗準噶爾軍。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康熙帝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噶爾丹最終在眾叛親離的狀態下死去,這場討伐噶爾丹的戰爭隨之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也被納入清朝的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成為準噶爾部的新領袖。在他的統治下,準噶爾部的勢力得到進一步鞏固,並開始向東擴張。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遣軍隊侵入西藏。康熙帝及時派遣軍隊進入西藏,協同藏軍圍剿準噶爾勢力,最終將他們趕出西藏。

    七、朝中傾軋

    康熙帝在位期間,圍繞皇位繼承問題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宮廷鬥爭。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年僅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胤礽的母親是皇后赫舍里氏,她的叔父索額圖以皇親的身份擔任要職,專權貪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處決了索額圖,父子關係因此變得緊張。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皇十八子病重,康熙帝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太子被廢後,眾多阿哥開始覬覦皇位。

    皇長子胤禔是庶長子,自知無望繼承大統,向康熙帝提議立八阿哥胤禩為皇太子,理由是術士張明德曾預言胤禩將會成為天子。胤禔還提出要替父皇殺掉胤礽,這讓康熙帝極為不滿。與此同時,三阿哥胤祉揭發了大阿哥胤禔使用巫術傷害胤礽的事情,康熙帝將胤禔囚禁,並對胤禩嚴加提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了胤礽的太子地位。然而,到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再次因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而被廢黜。胤礽被廢黜後一直被圈禁直至去世。

    在胤礽第二次被廢後,三阿哥胤祉見狀主動退出了皇位爭奪。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禎(後改名允禵,與四阿哥胤禛同母)。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支持胤禩,而十三阿哥胤祥則支持四阿哥胤禛。胤禛在胤礽第一次被廢後,敢於為胤礽說好話,被視為太子黨的成員。但在胤礽二度被廢後,胤禛也開始結黨營私,覬覦儲位。這時,朝中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阿哥黨兩大勢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戶部尚書趙申喬上疏請求再立太子,但康熙帝並未同意。之後幾年,一些朝臣相繼上疏請求復立胤礽,但都被康熙帝嚴詞拒絕。其間,康熙帝還處理了涉及胤礽和胤禩的多個事件,包括拘禁中的胤礽試圖通過密信聯絡宗室普奇,以及胤禩派遣太監向康熙帝請安等行為,均受到了康熙帝的嚴厲處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軍討伐準噶爾部。出師前,康熙帝親自授印,並命使用正黃旗纛,這引起了朝中關於胤禵是否已經默承儲位的傳言。

    八、晚年

    康熙帝晚年逐漸表現出一種懈怠的態度,曾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反映出他對於政務的放鬆。他主張「政寬事省」,對一些問題持較為寬容的態度,不願深究,導致無法有效禁止浮費和規銀,對州縣火耗和虧空現象也未能嚴格監管。同時,康熙帝標榜仁政,對官吏過於寬容,這使得官場風氣日漸敗壞,官場貪污現象嚴重,國庫虧空,弄虛作假的情況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導致了官僚機構的效能下降,官員普遍怠惰玩忽職守,甚至出現了一些地方的暴動和騷亂,給社會秩序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戶部發生了一起嚴重的貪污案,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人侵吞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涉案官員多達一百一十二人。面對如此嚴重的貪腐案件,康熙帝卻表示徹夜難眠,擔心追究責任會導致許多人受到懲罰。最終,他只將希福納革職,而其餘官員則被要求限期賠償損失。這種處理方式進一步削弱了對官僚系統的約束,導致腐敗問題愈發嚴重。

    康熙末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一些地方出現了反抗官府的行為。例如,在江蘇無錫縣,當地居民劉三因為縣令李牧的殘暴統治,聚集了數百人在山中反抗,雖然最終被官府捕獲,但這反映出社會底層對官府的不滿情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暢春園清溪書屋去世,享年69歲。他一生在位長達61年零10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在他去世之際,關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再次成為焦點。當時,支持十四阿哥胤禎的八爺黨成員遠在西北,而留在京城的是四阿哥胤禛。最終,康熙帝的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了康熙帝的遺囑,指定胤禛繼承皇位,即後來的雍正帝。

    康熙帝去世後,被追尊為聖祖,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於景陵。

    結語

    康熙帝以其卓越的領導能力和深遠的政治眼光,不僅解決了清朝初建時面臨的諸多難題,而且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儘管他在晚年面臨了一些挑戰,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光輝形象。康熙帝的豐功偉績,使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皇帝之一。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第38章 清聖祖康熙帝:奠基盛世的雄才大略  
相關:    神級插班生  戰神狂飆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我在異界有座城  掛了99次之後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38章 清聖祖康熙帝:奠基盛世的雄才大略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7s 3.77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