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58章 鄭克塽:從動盪郡王到台灣復興的幕後推手

    一、少年時期

    鄭克塽出生於東寧承天府,是鄭經的次子,母親是後宮夫人黃氏。他的嫡母唐氏,即鄭經的正妻,已經在鄭克塽出生前四年去世。鄭克塽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長鄭克臧。

    在鄭克塽五歲時,清廷內部發生了重大的變故。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精忠相繼起兵反清。其中,耿精忠派遣使者前往台灣,請求鄭經出兵援助其在福建的戰事。鄭經遂決定出兵西征,為了確保台灣內部穩定,他立鄭克臧為延平王世子,並賦予監國權力,管理台灣政務。同時,鄭經還安排了兩門婚事:陳永華的女兒許配給鄭克臧,而馮錫范的女兒則許配給鄭克塽。

    陳永華作為東寧總督,負責留守台灣,管理島上的軍政事務,深受百姓尊敬。然而,隨著鄭軍在內地的失利,返回台灣後,馮錫范對陳永華的地位和影響力感到嫉妒,開始密謀奪取陳永華的兵權。馮錫范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段,對陳永華進行了一番巧妙的誘導。他對陳永華表示,自己在西征中未能立功,認為繼續擔任高位不合時宜,打算辭職歸隱。這一舉動讓陳永華深受觸動,也萌生了退隱之意。

    在馮錫范的進一步勸說下,陳永華向鄭經提交了辭呈,請求辭去所有職務。鄭經最初並不願意批准,但在馮錫范的堅持下,最終同意了陳永華的請求。陳永華所統領的勇衛軍,台灣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被轉交給鄭經麾下的另一員大將劉國軒指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馮錫范表面上支持陳永華辭職,但他本人並沒有辭去侍衛一職。

    陳永華的離職導致他在朝中的影響力大大削弱,不久之後便抑鬱而終。陳永華的去世對鄭克臧的勢力造成了重大打擊,也為日後鄭克塽繼承王位埋下了伏筆。

    二、奪得王位

    鄭克塽的父親鄭經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去世,留下了關於繼承權的激烈爭鬥。當時,世子是鄭克塽的長兄鄭克臧,他是陳永華的女婿,已經成年,擔任監國多年,評價頗佳。然而,馮錫范卻意圖讓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成為新的統治者。馮錫范憑藉與劉國軒之間的特殊關係,說服劉國軒支持鄭克塽,而劉國軒也曾拜馮錫范的父親馮澄世為義父,這使得劉國軒違背了原本應該效忠於鄭克臧的承諾。

    馮錫范開始策劃推翻鄭克臧,他與鄭氏宗親鄭聰一同向太妃董酉姑進讒言,聲稱鄭克臧並非鄭經真正的兒子,而是李氏之子。這些言論加上馮錫范的精心布局,最終導致了一場政變。馮錫范與鄭經的其他兒子們以鄭克臧非嫡出之子為由,將其縊殺。於是,鄭克塽得以承襲延平王的爵位,並被擁立為新的統治者。

    鄭克塽即位後,首先對宗室成員和政變功臣進行了晉封,分別賜予不同的爵位。他還追贈了自己的祖父鄭成功夫婦以及父親鄭經夫婦諡號。政變後,馮錫范因擁立有功而被封為忠誠伯,繼續管理侍衛,兼任參贊軍機。鄭聰被封為輔政公,但由於其才能平庸,決策能力不足,實際上聽命於馮錫范。鄭明、鄭智則被任命為左右武驤將軍。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鄭克塽還發布了一份聲明,宣稱鄭克臧並非鄭氏血脈,因此無法繼承大位。這一行為導致了民心和軍心的喪失,加劇了內部的不穩定局勢。

    此時,清朝方面也注意到了鄭氏政權的變化。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稱,鄭克塽年幼,無法有效控制屬下,而鄭軍士氣低落,民心不穩,是攻打台灣的大好時機。康熙帝對此表示贊同,並著手準備征討台灣。

    事實上,鄭克塽統治下的台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軍事挑戰。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物價飛漲,財政狀況惡化。為了應對清軍可能的進攻,鄭氏政權不得不加強對台灣民眾的壓榨和勒索,這進一步激化了島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鄭軍在大陸沿海地區的作戰中遭受重創,許多士兵逃亡或投降清軍,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台灣和澎湖的鄭軍雖然仍有五萬餘人和約兩百艘戰船,但戰鬥力已大不如前,難以抵禦清軍的強大攻勢。

    三、兵敗降清

    在鄭克塽繼位後不久,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請求獲得專征權,以圖攻取台灣。然而,當時的福建總督姚啟聖仍然傾向於採取招撫策略,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方面嘗試與清政府協商,希望能夠參照琉球、朝鮮的例子,只稱臣納貢而不剃髮、不接受清朝直接統治。這一請求遭到了清朝的拒絕,雙方的談判破裂,最終導致了軍事衝突。

    同年,清鄭雙方在澎湖海域展開了激烈的海戰。在施琅的率領下,清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擊敗了劉國軒和董騰等人領導的鄭軍,並占領了澎湖地區。戰敗後的劉國軒帶領殘部逃回台灣本土。

    面對這場軍事挫敗,台灣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一部分人主張繼續抵抗,被稱為「再戰派」,其中包括中書舍人鄭得瀟、建威鎮黃良驥、水師鎮蕭武、中提督中鎮洪拱柱等人。他們建議征伐呂宋,以保持明朝遺族的地位。另一方面,以劉國軒為代表的「主和派」則主張投降清朝,以避免進一步的流血衝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原本傾向於再戰的馮錫范,在劉國軒的影響下轉向了主和立場。由於鄭克塽年幼且缺乏實權,最終選擇了投降清朝的道路。七月初五,馮錫范命令鄭德瀟起草降表。七月十五日,馮錫范將鄭克塽交給了施琅,並提出了「三不傷」的請求,即清軍入島後不得傷害鄭氏家族任何一人、不得傷害官員將士以及台灣百姓。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軍進入台灣接受了鄭克塽的投降。這一事件標誌著明鄭王朝的終結,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施琅進入台灣後,遵循了馮錫范提出的「三不傷」原則,儘量減少了對台灣民眾的影響,從而平穩完成了對台灣的接收。

    四、京師生活

    鄭克塽投降清朝後,全家被送往北京,歸屬漢軍正紅旗,並被封為海澄公。台灣平定之後,清廷議政王等官員召開會議,決定將鄭氏後裔及其官員分散安置在直隸、河南、山東等省份。然而考慮到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等人的特殊身份,認為不宜將他們安置在外省,因此決定將他們的近親家屬也一同帶到京城,並編入旗下。

    施琅了解到這一計劃後,考慮到實際操作中的種種困難,向朝廷上了一篇《移動不如安靜疏》的奏摺,主張就地安置,而非遷移。施琅指出,如果進行大規模的遷移,對於有家庭的人而言,將面臨長途跋涉的艱難和疲憊;對於沒有家庭的人,則有可能引發逃匿問題,進而造成安全隱患。此外,遷移過程中還會給沿途百姓帶來負擔,如需要提供人夫搬運物資、供應食物等,以及到達目的地後需要解決住房、耕作工具等問題,這些都將帶來額外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施琅的意見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於是康熙帝下令改變原先的決定,僅將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以及明朝皇室後裔朱恆等人送往北京,其餘投降的鄭軍官兵則發回原籍,允許他們根據自身意願選擇受職、入伍或歸農。

    在京城,鄭克塽一家被安排住在朝陽門外的一條胡同里,這個地方曾經是清廷軟禁其曾祖父鄭芝龍的地方。為了防止前明朝和鄭氏政權的餘黨製造事端,清廷對鄭克塽的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儘管鄭克塽被封為海澄公,但實際上他並無實職,生活來源有限,加上家中人口眾多,僅靠一個佐領的俸祿難以維繫。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內務府編立佐領,由鄭克塽的弟弟鄭克壆管理,隸屬於正黃旗漢軍。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鄭氏一族又被撥入正紅旗漢軍。清廷對待鄭克塽的態度既不算苛刻也不算優厚,雖然給予了公爵稱號,但實際上並未賦予任何實權或職位。

    鄭克塽多次請求歸還在福建和廣東被侵占的祖產,以改善家庭生活狀況,但這些請求並未得到滿足。相反,各地的祖產都被地方官員占用,不僅沒有歸還,還誘騙鄭氏家人前往當地,拖延多年,導致兩人死亡。最終,鄭克塽在這樣的境遇中去世。

    五、家族後裔

    鄭克塽去世後,其家族的境況更加艱難。在他臨終之際,曾上奏朝廷稱家中貧困,難以維持生計,請求增加一個佐領。朝廷應允了他的請求,並將新增的佐領交由鄭克塽的第七弟鄭克塙以及兒子鄭安德管理。不過,這兩個佐領後來又被合併為一個。

    在鄭克塽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鄭安福、鄭安祿、鄭安康仍然被軟禁在北京。由於朝廷的俸祿不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鄭克塽的母親黃氏再次向清廷請求歸還在福建和廣東被侵占的祖產,以改善家族的生活狀況。儘管朝廷下令調查此事,但最終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隨著時間的推移,鄭氏家族在北京的處境日益艱難。一些宮廷中的小人不斷挑起事端,對鄭克塽的後代進行迫害。例如,鄭克塽的兒子鄭安福被革職,弟弟鄭克塙被降級,有的被流放到邊疆,有的被貶為奴僕,甚至遭到殺害。至雍正六年(1728年),鄭氏家族僅剩下半個佐領,生活愈發拮据。

    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內務府撥出壯丁補充了一個佐領,由鄭克塽的兒子鄭安康負責管理。翌年,即雍正十年(1732年),這個佐領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編立的劉國軒佐領合併。

    隨著家族財產的耗盡和朝廷待遇的惡化,鄭克塽的後代子孫逐漸衰落。他們失去了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鄭氏這一支系的成員不再擁有顯赫的身份,他們或被迫遷徙,或融入普通百姓之中,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不見。

    結語

    鄭克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與複雜矛盾。他既是鄭氏家族的繼承者也是台灣歷史的推動者;他既經歷了權力鬥爭的殘酷也見證了台灣從動盪走向穩定的發展歷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他或許只是一顆短暫的星辰但他所留下的光芒與 影 響 卻永遠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我在異界有座城  神級插班生  神話版三國  掛了99次之後  最強升級系統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58章 鄭克塽:從動盪郡王到台灣復興的幕後推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1s 3.78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