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從軍
耿仲明的早年經歷頗具傳奇色彩,他在後金興起之初便投降了後金,並在那裡擔任了千總一職。不過,耿仲明並未久留於此,而是率領遼民投奔了明朝的皮島,加入了總兵毛文龍的麾下。毛文龍非常賞識耿仲明,不僅收他為養孫,還賜名為「有傑」,並讓他掌管軍中的財務及貿易事務。耿仲明身材魁梧,皮膚黝黑,但手掌卻異常白皙,這讓他在軍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以勇猛善戰著稱,同時為人豪爽且機智狡猾,深受毛文龍的信任和倚重。
然而,毛文龍的命運在崇禎二年(1629年)發生了轉折,他被督師薊遼的袁崇煥所殺。毛文龍死後,耿仲明對新任總兵陳繼盛並不服氣,於是選擇離開皮島,轉投登萊巡撫孫元化帳下。在孫元化的麾下,耿仲明與孔有德共事,兩人關係密切,孫元化任命耿仲明為中軍參將。
到了崇禎四年(1631年),皮島上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總兵黃龍鎮守皮島,他的部將李梅私下勾結外敵,從事走私活動。事情敗露後,黃龍將李梅逮捕入獄。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也在皮島上任職都司,他借著為士兵們討要軍餉的機會,帶領手下士兵包圍了黃龍的衙門。耿仲裕強迫黃龍交出李梅,並對其進行了殘酷的虐待,打斷了他的腿,割掉了耳朵和鼻子,企圖置黃龍於死地,幸虧其他將領及時阻止,才沒有釀成更大的悲劇。
不久後,黃龍在另一位將領尚可喜的幫助下重新奪回了權力,並下令抓捕了耿仲裕。隨後,黃龍上書朝廷,請求追究耿仲明的責任。與此同時,孫元化也向朝廷呈上了奏摺,控訴黃龍貪污軍餉,指責正是黃龍的貪腐才導致了此次兵變的發生。此事引起了崇禎皇帝的關注,他派遣使者前來調查此事,試圖查明真相。
後來,明朝大臣楊嗣昌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起事件實際上是孫元化與黃龍之間權力鬥爭的結果。整個事件不僅揭示了明朝末年地方官員間的矛盾和腐敗現象,同時也暴露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力的削弱。耿仲明及其弟弟耿仲裕的行為,雖然出於個人恩怨,但也反映了當時軍中普遍存在的混亂狀態。
二、作亂登州
崇禎四年(1631年)的冬天,孔有德等將領奉命出兵抵禦後金,但在行軍途中卻發生了吳橋兵變。孔有德率領軍隊返回山東,意圖攻打登州。起初,孔有德希望能夠得到明朝政府的安撫,孫元化作為登萊巡撫,主張採取安撫政策,命令耿仲明前往城外的教場進行安撫工作。
按照計劃,孫元化希望將城外教場居住的遼兵家眷遷入城內,以便騰出空間供步兵使用。然而,登州的士紳階層對遼人持有歧視態度,拒絕讓遼人及其家屬進城。這種歧視性行為引發了遼兵的不滿,據傳士紳甚至對城內的遼兵進行了搜剿和殺害。在這種背景下,耿仲明利用了遼東同鄉的情感紐帶,充當了孔有德的內應,於翌年的正月初三獻出了登州城。孔有德占據登州後,自立為元帥,並任命耿仲明為總兵官。同時,耿仲明還殺害了駐守登州的總兵黃龍的家眷。
隨後,孔有德繼續率軍攻打萊州,留下耿仲明鎮守登州。耿仲明在此期間多次擊退了前來進攻的官軍。天津的裨將孫應龍聲稱與耿仲明有著深厚的友誼,甚至可以勸說耿仲明捉拿孔有德歸降。天津巡撫鄭宗周聽信了孫應龍的話,於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派遣孫應龍率領兩千人從海上前往登州,意圖離間耿仲明與孔有德的關係。
耿仲明得知這一消息後,決定將計就計。他製造了一個假象,讓人相信他已經殺了孔有德,並將假的首級展示給孫應龍看。當孫應龍進入登州城時,耿仲明率軍突然出擊,不僅斬殺了孫應龍,還將他的部眾全部消滅,並繳獲了明軍的大型戰船,以此組建了自己的水師。
三、降金封王
隨著明朝官軍不斷加強攻勢,孔有德、耿仲明等叛軍逐漸陷入困境。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不得不放棄登州城,撤退到海上。明朝的將領黃龍、周文郁等率各路官軍緊追不捨,使得耿仲明等人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耿仲明作為曾經投降後金的逃將,最初並不願意再次歸降後金,而是提出了修復南關、重建金州的建議,以此來贖回自己的過錯。然而,由於與黃龍之間的仇恨,耿仲明意識到除了投奔後金之外別無他途。同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最終決定渡海來到遼東,歸降了後金。後金大汗皇太極親自率諸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他們,並給予了他們女真人最為隆重的「抱見禮」,顯示了對他們極大的尊重和歡迎。皇太極不僅授予耿仲明總兵官的職務,還將他們帶來的軍隊命名為「天佑兵」。
投降後金之後,耿仲明與孔有德之間出現了矛盾。耿仲明侵奪了孔有德的部分部眾,導致孔有德的部下向孔有德投訴。孔有德因此彈劾耿仲明。面對這種情況,耿仲明主動上書認錯,並請求將侵奪的部眾歸還給孔有德。皇太極對此事高度重視,下詔嘉獎孔有德,並命令耿仲明善待自己的部下,不得重蹈覆轍。當天,皇太極邀請二人入宮並設宴款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久後,皇太極再次派人賜予羊酒,並下達詔書,表達了希望耿仲明和孔有德能夠為國家效力的願望。為了緩解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皇太極讓他們共同駐守遼陽。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正式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與孔有德、尚可喜一起被稱為「三順王」。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耿仲明多次跟隨皇太極出兵討伐明朝以及攻打朝鮮,成為了清朝軍隊中的重要將領。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極將漢軍(烏真超哈)分為八旗,耿仲明被編入正黃旗。同年九月,耿仲明部下的甲喇額真石明雄彈劾耿仲明,指控他私自藏匿了松山、杏山的人口,並且為一些被依法處決的逃人收屍設祭,此外,他的部下還出現了濫殺無辜的情況。這些指控被查證屬實後,耿仲明被處以罰款一千兩白銀的處罰。
到了崇德八年(1643年)十一月,甲喇額真宋國輔、潘孝和石明雄等人密謀殺害耿仲明。耿仲明事先得知了這一陰謀,立即上報給了皇太極。皇太極調查核實後,下令將宋國輔等人斬首,並查抄他們的家產賞給了耿仲明,以此來表彰耿仲明的忠誠和警惕。
四、征戰南方
順治初年,清朝的軍事擴張勢如破竹,其中,耿仲明作為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在南方戰場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順治元年,他緊隨睿親王多爾袞的腳步,踏入中原,一路追擊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直至望都方止。隨後,他又轉戰陝西,協助豫親王多鐸徹底清掃李自成殘餘勢力,之後轉戰南方,投身於平定江南的戰役中,以赫赫戰功贏得了朝廷的嘉獎,並受命鎮守遼陽,穩固邊疆。
順治三年,孔有德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肩負起征討南明永曆政權的重任。耿仲明和尚可喜積極響應,率部南下,成為孔有德麾下不可或缺的力量。順治四年,耿仲明在牛皮灘與明將楊國棟展開激戰,憑藉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將士們的英勇奮戰,他成功擊潰敵軍,並乘勝追擊,相繼攻占了衡州、祁陽、武岡等地,生擒明將郭肇基,極大地震懾了南明政權。
然而,耿仲明在進攻廣西的途中遭遇了挫折。在全州,他遭遇了南明將領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頑強抵抗,戰事陷入膠著,耿仲明不得不退守永州,暫時調整戰略。順治五年,局勢出現轉機,全州守將唐文曜、王有成歸降,清軍藉此機會再次發動攻勢,但桂林之戰中,他們再次遭遇南明軍的有力反擊,未能如願。最終,根據清廷的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三人率領的南征大軍撤回京城,結束了這段波瀾壯闊的南征歷程。
順治六年,耿仲明因功被改封為靖南王,並獲賜象徵尊貴與權力的金冊金印,其軍事生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五、自縊身死
自歸降清朝以來,耿仲明與孔有德一直是並肩作戰的夥伴,兩人從未單獨出征。然而,在順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與孔有德的軍事行動出現了分離。孔有德南下攻打廣西,而耿仲明則與尚可喜一同征討廣東。此時,耿仲明率領原有兵馬二千五百人,加上新增兵力七千五百人,合計一萬人,並以徐得功為左翼總兵、連得成為右翼總兵,準備展開新的戰役。
正當耿仲明準備整軍出發之際,刑部向朝廷報告稱,耿仲明的部將梅勒章京陳紹宗等人縱容部下私自藏匿逃人,這一行為觸犯了清朝嚴格的逃人法,按律應當處以極刑。逃人法是清朝初年為了加強對滿洲貴族和八旗軍民的控制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法律,私藏逃人被視為嚴重的犯罪行為。
攝政王多爾袞隨即指示耿仲明調查私自藏匿逃人的隨征將士。經過調查,耿仲明查出了三百多人涉嫌違法。隨後,耿仲明上書朝廷請罪。大臣們在討論後認為,耿仲明應該被削去爵位作為處罰。然而,多爾袞決定寬大處理此事,僅對陳紹宗等人進行了處罰,免除了他們的死罪。
然而,在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尚未得知朝廷寬大處理消息的耿仲明,在前往廣東征討的路上,行至江西吉安時自縊身亡。關於耿仲明的死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總督張存仁受清廷密令,設計逼迫耿仲明自殺。
耿仲明死後,多爾袞認為他未能善終,決定不予賜祭,也不允許其子孫繼承爵位。直到順治帝親政後,才同意讓耿仲明的兒子耿繼茂承襲爵位。
耿仲明的去世,不僅結束了他複雜多變的一生,也反映了清朝初年對於逃人法的嚴格執行以及對官員行為的高度監管。耿仲明的故事不僅體現了個人命運的起伏,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儘管耿仲明的晚年遭遇了不幸,但他的後代還是得以繼續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
結語
耿仲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選擇和行動反映了那個時代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和個人命運的無奈。從一名明朝的參將到清朝的重要藩王,耿仲明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個人的命運起伏,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變革時期的縮影。他的生平不僅是對個人忠誠與背叛的思考,也是對中國古代社會轉型期的一種深刻反思。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75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