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第171章 陳大受:從寒門走出的朝廷重臣

    一、出身寒微,矢志不渝

    陳大受,字占咸,號可齋,湖南祁陽人,生於1702年。他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以租佃土地耕種為生,家中經濟拮据。然而,陳大受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和求知慾。他勤奮好學,利用為同族親戚看家的機會,廣泛閱讀藏書,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他日後步入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科舉入仕,步步高升

    雍正十一年(1733年),對於陳大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通過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正式踏入了仕途的大門。陳大受的科舉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他多年刻苦學習、勤奮努力的結果。自幼家境貧寒的他,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而放棄對知識的追求。相反,他利用一切機會讀書學習,最終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

    成為庶吉士後,陳大受進入了翰林院,這是一個培養高級官員的重要機構。在這裡,他接受了系統的學術訓練和政務實踐,為未來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翰林院的學習環境嚴謹而富有挑戰性,陳大受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迅速嶄露頭角,得到了同僚和上級的認可。

    乾隆元年(1736年),是陳大受仕途中的另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他參加了御試,這是皇帝親自考核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陳大受在御試中表現優異,名列第一,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並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成為了乾隆皇帝身邊的近臣。這一任命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也標誌著他正式進入了帝國的核心權力圈。

    擔任日講起居注官期間,陳大受的主要職責是記錄皇帝的言行,編寫起居注,並為皇帝講解經史典籍。這一職位要求極高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敏感性,陳大受憑藉自己的博學多才和忠誠可靠,贏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還在政務處理上表現出色,逐漸成為皇帝身邊的得力助手。

    隨著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加深,陳大受的官職也不斷晉升。乾隆二年(1737年),他被提拔為內閣學士,這是一個重要的決策諮詢機構的成員。在內閣學士任上,陳大受參與了許多重大政務的討論和決策,展現了出色的行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乾隆四年(1739年),陳大受又被任命為吏部右侍郎,負責官員的選拔和考核工作。這一職位不僅要求他具備深厚的法律知識,還需要他公正無私、嚴明執法。陳大受在吏部任上,秉持公平正義的原則,嚴格選拔和考核官員,為朝廷選拔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

    乾隆六年(1741年),陳大受再進一步,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負責軍事事務的管理。這一職位要求他具備豐富的軍事知識和戰略眼光。陳大受在兵部任上,積極推動軍事改革,加強軍隊的訓練和裝備,為國家的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乾隆九年(1744年),陳大受被授予太子少保的榮譽職位,這是對他在政務和軍事方面卓越表現的嘉獎。

    三、勤政愛民,治績斐然

    陳大受不僅在官場上步步高升,更以其勤政愛民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尤其是在他擔任安徽、江蘇巡撫期間,正值荒年,他採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來緩解災情,展現了他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深厚的人文關懷。

    乾隆年間,江南地區連續幾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尤其是安徽、江蘇兩省,災情尤為嚴重。莊稼歉收,糧食短缺,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生活陷入了極度困境。面對這樣的局面,陳大受沒有坐視不管,而是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減輕災民的痛苦。

    首先,他下令打開官倉,將儲備的糧食發放給災民,以解燃眉之急。同時,他還命令各地官員將社谷(即民間的糧食儲備)借給受災的農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為了確保糧食供應充足,陳大受還積極協調其他省份,購買大量糧食運往災區。這些舉措有效緩解了糧食短缺的問題,確保了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陳大受深知在災荒時期,一些百姓可能會因飢餓而被迫做出一些小罪行,如盜取禾麥。對於這類行為,他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不予追究。他認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百姓的行為更多是出於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惡意犯罪。因此,他下令各級官員在處理這類案件時,要以教育為主,儘量避免嚴厲的懲罰。

    四、創新思維,以工代賑

    面對災荒,陳大受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提出了「以工代賑」的新思路。這一創新性的舉措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展現了他卓越的治理能力和長遠的眼光。


    在乾隆年間,江南地區頻繁遭受自然災害,特別是安徽、江蘇等地,連續幾年的乾旱和洪澇災害導致莊稼歉收,糧食短缺,許多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陳大受並沒有採取傳統的賑災方式,而是提出了「以工代賑」的新思路。這一思路的核心是通過政府出資,組織受災地區的民眾參與城市建設、水利工程等公共項目,既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具體而言,陳大受首先成立了專門的賑災機構,負責統籌管理和分配救災資金。他意識到,單純發放救濟糧款雖然能暫時緩解災民的飢餓問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他決定將一部分救災資金用於公共項目的建設,如修築城牆、疏浚河道、修建橋樑等。這些項目不僅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還能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在實施「以工代賑」政策的過程中,陳大受特別注重工程質量的把關。他深知,如果工程質量不過關,不僅浪費資源,還會給未來帶來更大的隱患。因此,他多次強調「用省工惡,他日修更倍之,作百年之計,不宜節於目前」。這一理念貫穿於每一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確保了工程的高質量完成。

    例如,在安徽,陳大受組織民眾修築了一條長達數百里的防洪堤壩,有效防止了洪水的侵襲,保護了沿岸的農田和村莊。在江蘇,他推動了多個城市的城牆修繕工程,不僅增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還美化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此外,他還主持了多項水利工程,如疏浚運河、修建水庫等,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灌溉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為了確保「以工代賑」政策的有效實施,陳大受還採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他設立了嚴格的監督機制,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和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他還鼓勵地方官員和鄉紳積極參與,形成政府與民間合力抗災的良好局面。這種多方合作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

    五、重視農業,保障民生

    陳大受深知農業是國之根本,因此在任期間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他在多個地方任職時,始終將農業發展和保障民生作為首要任務,尤其是在安徽和台灣的治理中,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為當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安徽任職期間,陳大受面臨的是連續多年的乾旱和洪澇災害,導致莊稼歉收,糧食短缺,許多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面對這一嚴峻形勢,陳大受並沒有束手無策,而是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他了解到,當地的稻田多位於易旱易澇的地區,傳統的水稻品種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難以保證高產。因此,他決定引進和推廣耐旱增產的水稻品種。

    為了確保新品種的推廣效果,陳大受親自組織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試驗和示範。他選擇了一些典型的農田,將耐旱增產的水稻種子免費發放給農民,並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通過這些努力,新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中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自願採用新品種。最終,這些耐旱增產的水稻品種在安徽各地廣泛種植,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除了推廣新品種外,陳大受還注重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他組織人力物力,修築了多條防洪堤壩,有效防止了洪水的侵襲,保護了沿岸的農田和村莊。同時,他還推動了多個水利工程的建設,如疏浚河道、修建水庫等,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灌溉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這些措施不僅在短期內緩解了災情,還為未來的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台灣任職期間,陳大受同樣將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為重點任務。台灣地處東南沿海,氣候多變,農業生產條件較為複雜。長期以來,台灣每年都有徵糧任務,需要將大量的糧食運往大陸。但由於台灣相對貧困,農業生產能力有限,常常無法按時完成征糧任務,導致大量的糧食積欠。這不僅加重了台灣人民的負擔,還影響了台灣與大陸的正常關係。

    針對這一問題,陳大受深謀遠慮,認為台灣是福建的重要屏障,一旦發生戰事,糧草運輸將變得極為困難。為了確保台灣的穩定和發展,他上奏朝廷,請求免除台灣歷年積欠的糧稅,並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台灣農業生產的建議。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不僅免除了台灣歷年積欠的糧稅,還撥款支持台灣的農業生產。

    陳大受利用這筆資金,積極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作物品種,提高台灣的農業生產效率。他還組織修建了多條灌溉渠道,改善了農田的水利條件。通過這些措施,台灣的農業生產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為了進一步保障台灣的糧食安全,陳大受還推動了糧食儲備制度的建立,增貯積穀40餘萬石。這些儲備糧食不僅可以在災荒年份提供應急保障,還可以在戰時作為軍需儲備,確保台灣的穩定和安全。

    六、堅持原則,不計個人得失

    陳大受為人正直,處事果斷,從不因為個人利益而妥協。他曾說過:「歷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這句話體現了他敢於承擔責任、勇於面對困難的精神。清代文學家方苞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對那些平庸者的警示,也是陳大受人格魅力的體現。

    七、歷史評價

    陳大受的一生,是勤勉奮鬥、無私奉獻的一生。他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帝國的棟樑之才,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在民生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和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銘記。陳大受的一生,是對「清廉有節操,善有善報」的最好詮釋。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相關:    神話版三國  劫天運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鋼鐵蒸汽與火焰  我在異界有座城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代歷史着名人物第171章 陳大受:從寒門走出的朝廷重臣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360搜"古代歷史着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775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