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顯貴
鈕祜祿·訥親的顯赫家世為他在清朝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曾祖父額亦都,是清初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封為一等公,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祖父遏必隆則是康熙初年四位輔政大臣之一,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訥親的父親尹德,也是一位重要的官員,曾任都統,並被授予領侍衛內大臣之職。訥親作為尹德的次子,出生在一個顯赫的滿洲貴族家庭,家族與皇室有著密切的聯繫,其姑母即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成長,訥親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朝廷關注的對象。雍正五年(1727年),他繼承了家族的公爵爵位,並被授予散秩大臣的職位。此後不久,他又擔任了鑾儀使這一重要職務,負責皇家的禮儀安排。這些經歷無疑加深了他在朝廷中的影響力。
到了雍正末期,訥親被任命為軍機處成員,這意味著他已經成為了皇帝身邊的近臣,參與處理國家的機要事務。這一任命顯示了雍正對訥親的信任與重視。隨著雍正帝的離世,訥親被選為顧命大臣之一,參與到了新帝即位的重要時刻。乾隆皇帝即位後,訥親的地位更進一步,被授予保和殿大學士的頭銜,並且成為了首席軍機大臣,同時兼任吏部和戶部的管理職責,權傾一時。
乾隆初期,訥親受到了乾隆帝的特別重用。乾隆帝希望通過培養像訥親這樣既有能力又有忠誠度的大臣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在雍正帝逝世後,訥親以其都統和領侍衛內大臣的身份,奉命協助處理國家的重要事務,並在此期間被晉升為一等公,這不僅是對他家族貢獻的認可,也是對他個人能力和忠誠的肯定。
二、為官早期
乾隆二年(1737年),訥親的仕途迎來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這一年,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雖然此時他還未達到內閣首輔大臣的地位,但已經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位。同年十一月,乾隆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中央集權,其中包括裁撤總理事務衙門,恢復軍機處,並且不再允許宗室王公入值軍機處,執掌樞要權力。這樣一來,訥親便得以進入軍機處,成為其中的一員。
從乾隆二年至乾隆六年(1737年到1741年),訥親在朝廷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儘管他沒有內閣首輔的正式頭銜,但實際上他已經承擔起了類似的責任。這是乾隆帝有意削弱鄂爾泰、張廷玉等老臣的權力,以便培植自己的親信,從而更好地控制朝政的一部分策略。乾隆帝雖然賦予了訥親相當大的權力,但也時刻提醒他不要濫用職權。例如,當劉統勛上疏彈劾訥親權力過大時,乾隆帝明確表示,如果發現有人擅權謀私,他一定會徹查到底。
訥親雖然是乾隆帝倚重的大臣,但他始終保持謙遜公正的態度,沒有私心。乾隆帝對此感到十分滿意,因此對訥親的信任日益加深。
乾隆九年(1744年)五月,由於河南地區的軍隊紀律鬆弛,訥親被委派前去巡視,並同時勘察江浙一帶的河道和海塘工程。這一消息傳出後,江蘇、浙江和河南數省的官員們立即行動起來,準備迎接這位欽差大臣。他們修建豪華的接待所,準備各種奢華的供應品,尤其是江浙兩省,官員們對訥親的到來揣摩逢迎,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接待工作上,以至於其他政務幾乎停滯。
更為誇張的是,一些地方官員甚至傳言,訥親此次南下可能意味著乾隆帝即將進行南巡。因此,凡是康熙帝南巡時曾駐蹕的地方和遊覽過的名勝古蹟,都被重新修繕裝飾,以期待訥親的到來。
面對地方官員們的種種獻媚行為,訥親並沒有接受這些奢華的款待,他拒絕在任何名勝停留,並將地方官員們趨炎附勢的情況如實上奏給了乾隆帝。
三、扶搖直上
乾隆十年(1745年)是訥親職業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裡,他的官職接連提升,權力達到了頂峰。三月,訥親被晉升為協辦大學士,意味著他在政府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僅僅兩個月後,五月,他又被任命為五朝國史館總裁,負責編纂和審定國家歷史文獻,這一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緊接著,訥親又被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這是一個象徵著極高榮譽的職位,通常只有那些最受皇帝信任的大臣才會被授予。
就在同一個月,鄂爾泰因病重臥床不起,並很快傳來了他的死訊。乾隆帝隨即決定讓訥親接替鄂爾泰的位置,成為軍機處的領班大臣,且在名單上排在張廷玉之前。這個決定不僅反映了乾隆帝對訥親的信任程度,也表明訥親在朝中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其他老臣。
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高位,訥親自己也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他深知自己的資歷尚淺,與張廷玉相比仍有差距,於是上書表示不敢接受如此殊榮。乾隆帝在聽取了訥親的意見後,做出了一些調整,但仍維持了訥親在某些方面的優先地位。最終,乾隆帝宣布在內閣的行走名單中,訥親的名字將排在首位,而在吏部行走名單中則與張廷玉並列。至於軍機處奏事時,滿大臣訥親的名字放在前面,漢大臣張廷玉的名字則在其後。實際上,無論在哪個名單中排名如何,訥親在朝廷中的實際權勢都遠遠超過了張廷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訥親以乾隆帝的寵臣和親信身份受到重用,但這也意味著他的命運與乾隆帝的意志緊密相連。在專制皇權體制下,皇帝的意志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榮辱。乾隆帝能夠給予訥親如此殊榮,同樣也能因為任何原因將其打入冷宮。
四、出戰金川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當乾隆帝沉浸在喪妻的巨大悲痛之中時,金川戰事失利的消息傳到了京城。面對前線戰事的困難,乾隆帝先後調回了慶復,並任命了一向被認為幹練的張廣泗為川陝總督,以圖儘快解決金川的問題。然而,即使是被乾隆帝高度評價的張廣泗,也無法扭轉戰局,前線的戰鬥拖延已久,這讓乾隆帝感到焦慮不已。
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認為需要一個能夠全面掌握戰況,並且能夠準確傳達他意圖的人。於是,他選擇了訥親。四月,乾隆帝召回正在山東賑災的訥親,任命他為經略,讓他率領禁軍前往金川戰場,希望訥親能夠實地考察軍情,及時匯報,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指示,爭取早日獲得勝利。
然而,訥親雖出身滿洲世家,卻缺乏實際的軍事指揮經驗。他的性格自負且剛愎自用,這導致他在戰場上做出了錯誤的決策。起初,訥親盲目出擊,輕敵冒進,導致清軍遭受損失。接著,他又變得猶豫不決,不敢主動出擊,反而依賴張廣泗。張廣泗出於對訥親權位的敬畏,未能向他提供有效的建議。訥親在戰敗後推卸責任的行為,加上張廣泗對他的輕視,使得前線將領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軍心開始動搖。
訥親提出了一個不合實際的戰略,即模仿金川土司建造碉樓的方法來進行防禦,但這並未能改善局勢。他的奏摺送達京城後,乾隆帝很快就意識到訥親在指揮上的無能。儘管金川戰事仍然沒有進展,但朝廷已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乾隆帝試圖通過使用離間計來改變戰局,並將自己的憂慮告知訥親,希望他能夠理解皇帝的用心。然而,這一次訥親卻顯得異常遲鈍和頑固,他一方面同意張廣泗增兵進剿的建議,另一方面又提出撤兵待敵疲憊後再進擊的策略。這種矛盾的做法暴露了訥親在關鍵時刻的無能,令乾隆帝極度失望。
更糟糕的是,乾隆帝從前線的報告中得知,訥親從未親自踏上戰場,而是選擇留在帳中指揮,這進一步證實了他缺乏實戰經驗和勇氣。乾隆帝對訥親的不滿日益加劇,最終決定將訥親和張廣泗召回京師述職,並撤銷了訥親的經略職務。
訥親急於返回京城,卻在途中上書請求回京,這一舉動引起了乾隆帝的憤怒,他下令革除訥親的職務,並將其發配到北路軍營效力。然而,乾隆帝認為訥親辜負了他的重託,心中充滿了憤怒。在他看來,訥親是他即位以來最受恩寵的大臣之一,如今卻表現得如此無能,使他顏面盡失。乾隆帝認為如果不嚴厲懲處訥親,無法彰顯他的權威,於是下令將訥親就地拘禁。
五、失利獲罪
訥親在金川之戰中的失利不僅導致了軍事上的失敗,更引發了乾隆帝對其深深的失望與憤怒。隨著戰事的持續不順,乾隆帝對訥親的信任逐漸消耗殆盡。訥親在前線的表現,無論是盲目出擊還是後來的消極防禦,都讓乾隆帝看到了這位曾經的寵臣在軍事指揮上的無能。而更為致命的是,訥親在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推諉態度,使得乾隆帝對他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就在訥親被召回京城,並被剝奪了所有職務後不久,他的隨員富成和四川巡撫紀山將訥親在金川之戰中的消極態度揭露了出來。據他們透露,訥親曾經私下裡表示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用兵的看法:「西南蠻夷之事,非常難辦,對他們一定不可輕舉妄動。」訥親認為,處理金川的問題應該更加慎重,但他同時也表示不敢將這些想法直接上奏給乾隆帝。
這些言論被揭露後,乾隆帝的憤怒達到了頂點。乾隆帝認為,訥親的這些言論是在暗指他用兵金川的決策有誤。這對於乾隆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他一直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訥親的這些話語觸及了乾隆帝內心的敏感之處,使他感到被背叛和欺騙。
乾隆帝對訥親的批評非常嚴厲,他認為如果訥親早些時候敢於直言,那麼西南戰事或許早就得到了解決,不至於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乾隆帝憤怒地質問,既然他與訥親之間有著深厚的君臣關係,訥親為何不能坦誠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乾隆帝看來,訥親的沉默和隱瞞是導致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
乾隆帝認為訥親辜負了他的信任與厚愛,認為訥親的言論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行為。乾隆帝對訥親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他覺得訥親作為自己倚重的大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竟然選擇了逃避,這種行為是無法容忍的。乾隆帝決定將金川戰事失利的所有責任都歸咎於訥親一人身上。
六、捉拿處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金川之戰的失利,確實讓訥親背負了沉重的責任。然而,乾隆帝對訥親的處置,不僅僅是基於訥親在戰場上的失敗,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乾隆帝深知訥親並非軍事指揮人才,卻依然將他置於如此關鍵的位置上,這一決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誤判。當訥親抵達前線時,已是六月九日,而此時金川的戰事已經處於膠著狀態,清軍在臘嶺之役中的失利已成定局。訥親雖有三日內攻克敵軍的命令,但他剛到前線,對敵情並不熟悉,倉促之間難以扭轉戰局。
訥親的驕縱和無能在前線的表現被放大,乾隆帝對此感到極為不滿。訥親在關鍵時刻的推諉和消極態度,讓乾隆帝認為他辜負了重託,不僅未能完成使命,反而加重了戰事的複雜性。乾隆帝認為訥親的行為是對皇恩的背叛,也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
乾隆帝對訥親的失望最終轉化為了憤怒。他決定派遣傅恆取代訥親,擔任新的經略,希望能夠挽回金川戰局。而對於訥親,乾隆帝則決定給予嚴懲,以此來警告其他官員,同時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威。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令將訥親押解回京。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對訥親個人的懲罰,更是對整個朝廷的一次震懾。乾隆帝決定以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方式處決訥親——用訥親祖先遏必隆留下的遺刀,命訥親自盡。這種做法不僅是對訥親個人的羞辱,也表達了乾隆帝對訥親家族的失望與不滿。
訥親的命運在這一刻被徹底定格。他被帶回京城,面對著曾經給予他無數榮耀的皇帝,此刻卻要承受最嚴厲的懲罰。乾隆帝以訥親祖先的遺刀,命其自盡,這一舉動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意味著訥親不僅個人失寵,甚至連家族的榮譽也被玷污。訥親在接到命令後,不得不遵從,最終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結語
鈕祜祿·訥親的一生是清朝早期政治舞台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從一個顯赫的家族背景出發,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機遇,在朝堂上步步高升,直至達到權力的巔峰。然而,他也證明了即使是在最高位置上的權臣,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或是在關鍵時刻表現不佳,也可能迅速跌落,甚至面臨生命的終結。訥親的故事不僅反映了個人命運的起伏,也是當時政治環境的一個縮影。
喜歡古代歷史著名人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2s 3.77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