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河內郡,清水口大營。
許攸,逢紀和陳琳匆匆返回河內,同行的還有冀州府的審配。
最近韓馥感到了袁紹對他施加的壓力,心裡有點驚恐不安。這次朝廷讓他代理國事,暫掌權柄,讓袁紹代領監御史。兩個人的權柄加起來相當於控制了大半個朝廷,正好是一次重修舊好的機會。於是韓馥就派審配來探探袁紹的口風。審配早先準確預計到了朝廷形勢的變化,這讓韓馥對審配非常賞識,對審配也逐漸倚重起來。
泉州朝廷的應變之策都在袁紹等人的預料之中,唯獨大出意外的是驃騎大將軍李翊對權柄的拒絕。由於李翊拒絕主政,韓馥頓時權重。這讓袁紹拿下冀州軍政權的難度大大增加。其次就是袁滂的那句話。
袁滂這句話大有深意,絕不能簡單理解為朝廷支持袁紹趕走韓馥,執掌冀州軍政。這句話里一定還隱藏著更重要的內容。
沮授、許攸、逢紀、陳琳、淳于瓊等軍政大吏圍坐四周,一邊互相議掄,一邊發表各自的看法。
袁紹背著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時不時也停下來傾聽一下幕僚們的高見。
「我看,朝廷要殺主公,要殺盡討董聯盟中的州郡大吏。」沮授一語驚四座。大帳內頓時安靜下來。
袁紹停下腳步,一臉的疑惑。這有什麼根據?突然,他腦中靈光一閃,眼中頓顯殺氣。
楊彪在送眾人離開泉州的時候,談到了皇權和相權,談到了文景盛世,談到了昭宣中興。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一帶而過,但審配卻從中聽到了趙楊彪的弦外之音。由於楊彪說得非常隱蔽,許攸和逢紀都沒有注意到,剛才向袁紹稟報泉州之行的時候,兩人提都沒提。不過,審配適時做了一些補充。審配注意到,他的補充,只有沮授非常認真地聽了進去。
沮授從楊彪的寥寥數語中,推斷出了朝廷有改制之意。改制勢必要觸及皇權和相權的分配問題。過去孝宣皇帝改制失敗就是因為皇權實在太過強大,相權無法將其削弱,隨著孝宣皇帝的駕崩,一些利國利民的國策也就煙消雲散了。皇帝不願意執行,朝廷有什麼辦法?
現在天子蒙難,社稷危亡,皇權被極度削弱,正是改制的最佳時機,但隨之而來的根本問題是改制中皇統如何解決?在皇統問題上雙方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長公主、泉州朝廷和驃騎大將軍要尊奉當今天子,而袁紹和韓馥,還有一幫州郡大吏,則堅持要廢黜當今天子,重建皇統。
皇統不解決,改制就無法進行。要想統一皇統,只有兩個辦法,要麼袁紹和韓馥等州郡大吏放棄皇統之爭,要麼朝廷把袁紹和韓馥等州郡大吏全部殺了。
正因為如此,袁滂才希望袁紹占據冀州,不能占據冀州,也要占據豫州。袁紹只要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就能和朝廷堅決對抗。皇統也罷,改制也罷,都牽涉到袁閥的命運,袁閥要想一直輝煌下去,一要控制皇統,二要控制改制。控制了皇統其實也就控制了改制,控制了改制,袁閥就能世世代代輝煌下去。
「公與,繼續說,你繼續說。」袁紹看到沮授皺眉不語,急忙催促道,「如何應對?今日我們將如何應對?」
「非常複雜,後面的事非常複雜,我們必須要一件件理清頭緒,才能從容應對。」沮授說道,「主公若想控制皇統,控制改制,首先就要獨掌權柄。」
「獨掌權柄牽扯到三個人,長公主、冀州牧韓馥、驃騎大將軍李翊。長公主我們可以暫時不談,因為她對主公暫時沒有威脅。驃騎大將軍李翊拒絕執掌權柄的原因是因為他吸取了董卓的教訓,他不要權柄就可以遠離朝堂,遠離了朝堂,他就可以雄踞北疆,將來他就可以成就霸業。如果時機好,他還可以圖謀王業,所以驃騎大將軍暫時也不會對主公構成致命的威脅。」
「冀州牧韓馥才華有限,名望有限,權勢有限,實力有限,主公要取代他,易如反掌,主公所顧忌的,不過就是此事對自己聲望的損失而已,所以我們只要掌握好時機和策略,自然水到渠成。因此,冀州牧韓馥對主公也沒有威脅。」
「對主公獨掌權柄構成致命威脅的,恰恰是主公自己。」沮授再次語出驚人。
袁紹和許攸等人目瞪口呆。沮授和審配若有所思。
「公與,請直言,我洗耳恭聽。」袁紹非常謙恭地躬身說道。
「因為主公至今沒有一個拯救社稷之策,更沒有一個振興社稷之策。」沮授躬身還禮,拱手說道,「主公從舉兵討董之日到現在,一直橫衝直撞,左遮右擋,四下征伐,但主公面對今日之局,可有拯救社稷,平息戰亂之策?平息戰亂後,主公可有振興社稷之策?」
袁紹臉顯驚駭之色,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年多來,自己幹了什麼,要幹什麼,將來要幹什麼,為什麼就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呢?
袁紹羞慚無語,只能深施一禮以表感謝。
沮授再還一禮,繼續說道:「泉州朝廷中的一幫老臣無一不是大漢柱石,他們主持國事多年,經驗豐富無比,個個都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物。現在他們既然能提出改制這種振興社稷之策,自然也早已擬好了拯救社稷之策。所以主公現在處境危急,主公不僅要立即處理奪取冀州軍政大權這種小事,更應該及早謀劃圖謀霸業,輔佐漢室,振興社稷的大事。」
袁紹極度震撼,心神不定地在大帳內來回走了幾步,然後下令罷議。他要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將來,社稷的將來。
晚上,袁紹再度召集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陳琳、耿苞等僚屬議事。
袁紹和諸吏們一年多來殫精竭慮,浴血奮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心裡都想著重振社稷。但面對今日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局勢,到底怎樣重振社稷,他們卻一直沒有清晰的思路。沮授白天的那番話,猶如醍醐灌頂,撥雲見日,讓他們突然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霸業是什麼?扶持王室即謂謀霸業。
春秋時,天子失政,王權旁落,諸侯紛擾而起。率先挑戰王室權威的便是鄭莊公。鄭莊公經常冒犯周桓王,周桓王率兵討之,結果大敗。霸權之鋒芒,開始於鄭莊公,但真正登上霸主之位的卻是齊桓公。
齊桓公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國勢日益強盛,不過,齊桓公沒有去挑釁王權的威嚴,而是提出了「尊王攘夷」之策。他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由自己擔任盟主,扶持周王室,討伐不臣諸侯,意圖重建周公輔國安邦之偉業。周王知道王室衰落,皇權已輕,自己已經無力統攝天下。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正視現實,依託一方霸主穩定社稷。於是,周王詔告天下,賜齊桓公侯伯與王命,輔國安邦。
齊桓公之後繼為霸主的是晉文公。晉文公時,周襄王的異母弟弟子帶率狄師(胡族軍隊)攻占了王城,自立為王。襄王敗逃後隨即向晉、秦兩國求助。晉國大臣咎犯勸晉文公出兵勤王。晉文公遂出兵戡亂,幫助襄王復位。不久,晉文公又在城濮大戰中擊敗強大的楚軍,從此威鎮中原。周襄王聞訊後,立即賜晉文公侯伯與王命,與自己共治天下。
這便是為後人所稱道的「桓、文之功」。
當時,孔子以為諸侯的霸權能夠輔佐周王,成就輔國安邦之業,所以稱之為仁者的行為。但等到戰國時,諸侯逐王,先後僭號,周王只好自稱天王,以別於僭越的諸侯王。這時孟子看清了諸侯由稱霸而稱王,代周而立的實質,遂稱春秋五霸為三王之罪人。
袁紹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圖謀霸業,輔國安邦,不失為拯救和振興社稷的一條出路。自己本無謀篡之心,如果霸業可成,則社稷可興,自己也可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但前朝諸多歷史事實明確無誤地告訴世人,稱霸只是手段,稱王才是目的。我如果要成就霸業,就要得到州郡大吏的支持。我如何才能讓州郡大吏相信我稱霸不是為了稱王,而是為了中興社裸之大業?現在這個時候圖謀霸業,是不是不合時宜,或者時機未到,太早了?
沮授搖搖頭,說道:「此時圖謀霸業,正是時候,若再遲延,振興社稷就難了。放眼看看當今天下,天子蒙難,皇權旁落,各方勢力雄起,國祚瀕臨滅絕,天下已經大亂。主公若不再圖霸亞,則大漢亡矣。」
「今日天下已形成五大勢力。最強者就是驃騎大將軍李翊。李翊不但擁有天下最強悍的武力,而且擁有大漢朝將近一半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二的地盤。如今更是掌控了北疆朝廷,實力再度飆升。甚至,要是李翊圖謀篡漢,都不是太難的事情。」
「其次就是董卓,董卓挾持天子和朝廷,擁有關中之利,手下有雄兵十萬。只要他恢復了元氣,短短數年來,他就能橫掃天下。大秦國,本朝,都是起自關中而雄霸於天下。」
「再次就是主公。主公雖只有渤海一郡之地,手下也只有不足三萬軍隊,但主公乃袁閥家主,討董聯盟的盟主,奉旨承制天下。僅此三樣,就讓主公擁有了天下最多的財富,得到了各地州郡的鼎力支持,同時還占據了天下最大的大義。主公若以此為基礎圖謀霸業,和李翊、董卓相抗衡,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
「第四大勢力是袁術。袁術因為入主南陽,又得到了荊、豫兩地袁閥力量的絕對支持,再加上孫堅、孔伷的相助,他也勉強可以算作一大勢力。」
「黃巾軍是第五大勢力。雖然黃巾軍是大漢叛逆,但他們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係到了大漢和上述四大勢力的生存,所以黃巾軍絕對是當今天下大勢力之一。這是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8s 3.69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