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並不如煙第一部:大唐開國 第五十章一地雞毛的日子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的大事就是三征遼東,受騙而終。而在大事的背後,卻有兩件小事,這兩件小事很小,小到幾乎無人提起,而這兩件小事卻又很大,大到讓人感慨歷史的造化。

    第一件小事:剃度。

    皇帝楊廣一方面是大隋的皇帝,同時他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這一點上,楊家是有傳統的,隋文帝楊堅就是在寺廟裡被一個尼姑養大,並不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是傳說他小時候就被認定「貴不可言」,所以需要在一個特殊的地方養大。有一次他的生母來看他時,他的頭上長出了犄角,嚇得母親一失手把他摔到了地上,這時看養他的尼姑進來了,抱起楊堅說:「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忽悠,接著忽悠!)

    同父親一樣,楊廣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公元591年,他在江都給一千名南方僧人設立齋席,齋席之後,他跪受當世高僧,天台宗四祖之一的智顗為他做的居士「佛戒」,並接受佛號:總持菩薩。

    在楊廣的影響下,隋朝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以國家名義剃度一些和尚,被國家剃度的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享受國家待遇的和尚,也可以說是國家級的儲備大和尚。

    公元614年,皇帝楊廣下令在洛陽剃度二十七個和尚,這二十七個和尚在剃度後將享受國家供養的待遇,也就是說國家出錢供你學習研究佛法。

    為了爭取這二十七個名額,想要出家的人競爭得水深火熱。經過海選,被認定為成績優秀的還有數百人,這時候一個十三歲少年摻和了進來,他也想競爭那二十七個寶貴名額。

    由於十三歲的年紀實在太小,那數百個成績優秀的還篩選不過來,誰還顧得上這個十三歲的黃口少年呢?

    然而少年並不灰心,就在複試考場的大門口等,一直等到了主考官,隋朝大理寺卿鄭善果。

    少年迎上鄭善果,闡述了自己想要剃度的想法,鄭善果看少年眉清目秀,眉宇之間有一種常人沒有的超然與淡定,於是就耐著性子跟少年對話,時不時地拋出幾道問題,而少年都應答如流。

    鄭善果問少年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少年說:「意欲遠詔如來,近光遺法。」此言一說,鄭善果頻頻點頭,一個十三歲的少年能有如此遠大理想,他日必有所成,此人定是「釋門佛器」。

    有的時候改變命運就是因為一句話!

    在鄭善果的建議下,十三歲少年被破格錄取,成為享受國家待遇的剃度僧,鄭善果為少年起了一個法名,「玄奘」。(玄奘剃度也有一說是在612年,伯樂就是鄭善果,這一點沒有異議。)

    「玄奘」俗姓陳,名禕,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遊仙鄉鳳凰谷陳河村,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玄奘出生時,母親夢見一個白衣法師向他辭行,母親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要到哪裡去?」白衣法師說:「為了求法,要西行!」看來玄奘法師就是為了西行而生的。

    玄奘法師十歲的時候父親與世長辭,玄奘從此跟隨早已出家的二哥(法號長捷)在洛陽寺廟裡做少年行者,到皇帝楊廣下詔剃度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去爭取剃度名額。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奇妙,如果沒有大理寺卿鄭善果的慧眼識珠,恐怕世間只有陳禕,再無世人口口稱頌的玄奘法師。

    從隋唐兩朝傳承來看,玄奘法師可以說是「隋朝出生,唐朝成長,隋朝的供養造就唐朝的高僧」。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可以說是楊廣栽樹,唐太宗和唐高宗乘涼。


    在國家的供養下,玄奘法師勤奮用功,廢寢忘食,不久就能開壇講座。後有感於隋末唐初民間諸多苦難,又偶遇印度高僧講述那爛陀寺講學的盛況,於是就有了玄奘法師的西行求法。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法師西行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並不像《西遊記》裡所說是受唐太宗委託,實際上他是在申請不下簽證的情況下混在西行逃荒的災民之中矇混過關,歷盡磨難到達那爛陀寺的。

    不知道日後佛法有大成的玄奘法師是否還會記得當年那個伯樂,不知道他是否還記得那個伯樂的名字叫做鄭善果?

    鄭善果本人也算是種善因,得善果,母親被載入隋書作為教子良母的典範,他本人先後事隋、宇文化及和唐朝,後在唐朝為官,得享天年,能在一個亂世中有這樣的結果,也算善果。

    說完了第一件小事,再來說第二件小事,這件事情也很小,小到只是一次極為普通的對話。

    這次對話的雙方是皇帝楊廣和太史令(天文台長)庾質,他們的對話已經有過多次了,只是這一次更加不同。

    一征遼東時,楊廣就跟當時下放當甘肅合水縣令的庾質有過一次對話。庾質的看法是皇帝應該坐鎮涿郡,放手讓大將們隨機應變,這樣即使失敗也不損皇帝英名。(第一回庾質勝!)

    二征遼東,庾質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楊廣卻回答:「我親自去還沒取勝,我要不去,更沒指望了。」(第二回庾質勝!)

    楊玄感謀反之後,楊廣又一次諮詢庾質,楊廣認為楊玄感很聰明,平叛恐怕很難。庾質搖搖頭:「玄感地勢雖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勞苦,冀僥倖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第三回庾質勝!)

    第三次征遼東,滿朝文武不敢說話,庾質也不敢去觸霉頭,沒有表態。(第四回雙方0比0戰平。)

    然而到了大業十年的十二月,君臣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這一次主要是庾質說,皇帝楊廣支著耳朵聽。當時皇帝楊廣準備前往東都洛陽,隨後準備北巡,滿朝文武再次集體失語,只有庾質站出來說了實話,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實話。

    庾質說:「比歲伐遼,民實勞敝,陛下宜鎮撫關內,使百姓畢力歸農。三五年間,令四海少得豐實,然後巡省,於事為宜。陛下思之。」金玉良言,一頂一的金玉良言,如果楊廣能聽得進去,隋朝的國運絕不會那麼短,而長得像老太太的李淵也未必有機會,只可惜,皇帝一點也沒有聽進去。(第五回合庾質狂勝!)

    儘管對皇帝楊廣保持著四勝一平的好戰績,然而庾質並沒有得到任何獎賞,反而得到了滅頂的牢獄之災,事情的起因很細小,原因只是一次裝病。

    皇帝楊廣於十二月九日起程前往東都,按照規定,太史令庾質應該伴駕隨行,而庾質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裝起了病。古往今來,大凡有才的人必定都很有性格,庾質就是這種有才有性格之人,既然皇帝聽不進勸告,那伴駕東遊還有什麼意義呢?

    庾質裝病,楊廣心裡頓生厭惡,在這個時候裝病就是跟皇帝耍態度,敢跟朕耍態度,抓起來,跟著走!

    裝病的庾質自此被拘押起來,跟隨皇帝一直走到了東都洛陽。到了洛陽,別的官員都安頓了下來,該回家的回家,該住賓館的住賓館,而庾質卻被送進了監獄。由於皇帝事情實在太多了,把他扔進監獄的楊廣再也沒想起來還有庾質這個人。被人遺忘在監獄的庾質從此過上了沒有刑期、沒有盼頭的牢獄生活,儘管他說的都是實話,儘管他的職業是天象,然而這些都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暗無天日的等待中,庾質病死於獄中,一個對皇帝說了無數實話的天文台長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假設楊廣能夠採納他的意見,那麼歷史將有可能完全改寫,只可惜,楊廣究竟是楊廣,而歷史永遠無法改寫。

    湖南嶽麓書院有一副對聯:「唯楚有材,於斯為盛。」實際這副對聯是從不同的典故中抽出來的,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話是「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雖楚有才,晉實用之,這樣的話同樣可以用於隋唐兩代,「雖隋有才,唐實用之」。楊廣的治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楊廣缺乏發現人才的眼睛和使用人才的度量。

    鄭善果,庾質,他們都是歷史上的小人物,一個發現了舉世稱頌的玄奘法師,一個向皇帝說了無數的實話,結果他們都在隋朝被湮沒。鄭善果尚能輾轉於唐朝延續自己的宦海生涯,而庾質,著名星象家庾季才之子,卻只能無聲無息地死於黑獄,人生之起伏,命運之坎坷,只能一聲嘆息。



第五十章一地雞毛的日子  
相關:    無言可論的幻想鄉  長生者仙  異世界迷宮的蒼藍召喚師  我成了六零後  亞歷山大四世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史並不如煙第一部:大唐開國第五十章一地雞毛的日子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史並不如煙第一部:大唐開國"
360搜"唐史並不如煙第一部:大唐開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1792s 3.89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