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98章大周帝國

    軍隊逃兵、無業游民、逃亡奴婢、還有各類犯罪紛紛逃亡寺院,尋求庇護。除此之外,大量的普通百姓只是為了有口飯吃,或為能逃避戰亂,也躲到寺院棲身。到柴榮執政年間,國內寺院林立,僧尼達百萬之眾,已經成為了社會上的一大毒瘤。這些寺院不但藏污納垢,還奪走了國內大量的勞動力,占有了大量的免稅田地,甚至有一些田主為了不交賦稅,也將田產掛到寺院名下,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沒人敢管,但到柴榮這裡就不一樣了。僅在柴榮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下令把民間寺院裡銅鑄的佛像全部拆毀,用以熔化鑄錢。當時的人還是很迷信的,不敢去拆,柴榮就說道:「佛是佛,銅像是銅像,我聽說佛為了施捨百姓,連身上的肉和眼睛都能貢獻出來。現在民間缺錢,我們把佛像拆毀鑄錢,這是有利於民的好事,佛祖是不會怪罪的。」柴榮不但這麼說,而且還親自去做。當時鎮州有座大佛據說十分靈驗,沒人敢拆,柴榮就親自上陣,斧劈其胸,當場把這尊大佛砸爛。

    實際上要按照佛法中講,佛像是佛的肉身,而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所以砸了也就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柴榮又下令讓大量僧尼還俗,這叫做「破和合僧」,是犯最大忌諱的。跟殺父殺母一樣,犯得是五逆大罪,不能受菩薩戒,不得往生佛國淨土。

    然而柴榮也許是認為自己做得是大慈大悲的無量事業,所以佛祖不會因此怪罪於他,或者乾脆就是達到了那種「眼裡有佛,心中無佛」的至高境界,根本就不考慮這個問題,強令天下僧尼還俗。柴榮於顯德二年(955年)五月六日正式下令毀佛拆寺,規定凡在後周境內的佛教寺院。除有皇帝敕額得以保留外,其餘全部拆毀。

    每縣只能保留寺院一所,官僚貴族從此不得奏請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人若想出家,不但要爭求官府同意。還要爭得父母同意,男子年滿15歲,女子年滿十三歲,能背誦佛經七十紙到一百紙才能申請。亡命者、罪犯、奴婢不許為僧,嚴禁自殘手足遁入空門。對私渡僧尼者處以重刑。於是,一舉毀去寺院三萬零六百三十六所,還俗僧尼近百萬。這百萬僧尼都重新回到了土地上,成為了國家的課稅戶。其中有文才武略願意做官從軍的,也都給量才錄用。此舉極大地減輕了國家負擔,同時獲得大量戶口,使國力得以迅速增強。

    對於土地這個根本問題,柴榮也很有辦法。五代因為連年戰亂,人口銳減,所以人均可耕種的土地面積還是很大。但是其中許多土地的地主已經死於戰亂。或者是因戰亂而逃走,就造成了大量的田地荒蕪,無人耕種。柴榮大力支持百姓耕種這些有主無人的土地,規定:凡是這等田地,田主回不來的,誰種歸誰;田主三年以內回來的,不計生熟,交還一半;五年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五年以外回來的,除本戶墳塋地外。一概不交。而近北諸州(指靠近北方邊界的),有從蕃地逃回來的田主,五年之內回來的,交還田地三分之二;十年以內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十五年以上回來者,也不在交還之列。如此一來,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使大量的荒蕪土地被人重新耕種,國家財政收入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柴榮還很注意興修水利,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也是一條功過之河。五代時,由於戰亂頻發,導致黃河長年失修,加之人為的破壞,造成多次決口,嚴重威脅到山東、河南等地百姓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五代歷任帝王幾乎從不過問。而柴榮在即位的第二年,就一次性徵調了六萬民夫去修築河堤,其後又多次加固,雖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條河的問題,但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除此之外,柴榮還對京城開封進行了擴建,並且在整理曆法、刑律、音樂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然,這些工作說起來輕鬆,但實際上總量是非常大的,單靠柴榮一個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完成,所以他的這些成就,又跟他掌握了一支非常優秀的管理團隊是分不開的。

    柴榮在執政期間,使用了大量的幹部,既有范質、景范、李谷這些前朝留下來的老臣,也有王溥、張美、魏仁浦這種由他提拔起來的新銳。總的來看,柴榮手下這些幹部的整體素質,要遠遠高於五代其他帝王身邊的那些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正人君子,而且也都很有才幹,為後周的富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裡最為值得一提的,是有後周第一名臣之稱的宰相王朴。

    王朴是東平(今山東東平)人,自幼聰明好學,文章出眾,並在後漢年間考中進士,被分配在後漢宰相兼樞密使楊邠手下任職。王朴為人非常機警,眼見當時後漢朝中派系傾軋,君臣之間也勢同水火,生怕有一天楊邠倒台,自己也跟著倒霉,所以急忙找了個藉口,辭官逃回了老家。

    沒過多久,楊邠等人真被漢隱帝所殺,王朴只不過是個小官,又逃出了京城,沒人顧得上去理會他,他也因此算是逃過了一劫。到郭威稱帝後,王朴復出,被派往澶州任職,有幸跟被王峻壓制在澶州的柴榮相識,這就為他其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柴榮稱帝後,就把王朴這個藩邸老人調往京城,任比部郎中。比部隸屬於刑部,又被戶部兼管,主要職責是勾掌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以及內外經費,類似於現在的國家審計局,地位開始顯赫。但王朴本人的資歷較淺,而且比部郎中的品位不高,只有正五品上,還算不得國家大員。

    直到柴榮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各項改革都步入了軌道,開展得也是如火如荼。柴榮面對著這麼大好的局面,心裡非常高興。有意再加一把火,便自擬題目,命群臣每人獻上《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各一篇。柴榮手下這些臣工們,也都是有真材實料的。像這種命題作文根本就難不倒他們。所以接到旨意紛紛關起門來,揮起大筆,沒用多久,全部交卷。

    柴榮收卷之後一一細讀,看來看去。覺得哪篇文章看著都花團錦簇,細讀之下又是空洞無物,心裡十分失望。直到他看到王朴做所那篇《平邊策》之時,突然間眼前一亮。王朴這篇《平邊策》,立論深刻,條理清晰,對時局的分析鞭辟入裡,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都是真知灼見。柴榮看罷大喜,立刻將其提拔為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其後更是將其一路遷升至宰相,最終使他成為自己手下頭號的改革干將。

    王朴的這邊《平邊策》,是一篇可以同《隆中對》相媲美的策論,因全文較長,所以不在正文中贅述。這篇策論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內政,主要講如何革新和振興。認為「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河東),」要想不走他們的老路,就要「進賢退不肖」。「用能退不能」,要用「恩信號令」結其心,要用「賞功罰罪」盡其力,要用「恭儉節用」豐其財。要用「適時徭役」阜其民,這些思路跟柴榮完全一致,但是王朴把它提煉出來,成為一套完整的政治口號,念起來還很押韻,所以深得柴榮的賞識。

    而王朴在《平邊策》第二部分中。所講的則是如何才能一統天下,這對於柴榮來說就更加重要了。王朴認為,後周坐鎮天下中央,南有吳、西有蜀、北有北漢和契丹,三面受敵。在這三個方向上的敵人中,北面的契丹最強,而北漢雖弱,但有契丹做為後援,所以難以輕取。而南方的吳國(南唐)最富,而且打仗又不行,很容易搞定,所以應該先對南唐開刀,並詳細說明了該如何對其開刀。這就為後周王朝削平天下定下來一個「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主基調,這個觀點是非常務實的,而且這一觀點,最終也成為了後周、北宋兩代領導人進行統一戰爭的主要思路。

    王朴提出這個「先南後北」的戰略思想是有來頭的,因為自唐末以來,天下大亂,在長達八十餘年的時間內,整個中華大地亂成了一鍋粥。同時如果以江、淮為界,在中國的南北兩側,又各有亂法不同。

    在江、淮以北,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雖然這五朝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存在的時間也都不長,但它們是以先後更替的形式出現的,並且在它們享國期間,基本上都統一了中國的北部。所以給人感覺這幾個朝代雖然亂,但是還算亂的比較有條理。而在此期間,中國南部亂得卻是一踏糊塗,叫人絲毫摸不到頭腦。

    南方自唐末以來,先後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閩、吳越、荊南、楚、南漢等九個割據政權,它們與北方的北漢及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並稱為五代十國,這就是五代十國的由來。但實際上,在這段時間內,出現的割據政權還不止這些,至少還有李茂貞在鳳翔建立的岐政權;劉守光在幽州建立的燕政權;南唐滅閩後,由留從效建立的漳泉(在今福建境內)政權;南唐滅楚後,由周逢迎建立的湖南政權。這些也都是確實存在過的**政權,但並沒有被計算在內。這主要是因為這幾個小政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對當時的影響也比較有限。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管是五代十幾國,都沒有五代十國說起來氣派。

    在五代十國中,各個割據政權並不是同時存在的,其中前蜀是後蜀的前身,吳是南唐的前身,岐、燕、閩、楚在柴榮稱帝前就已經滅亡了,北漢在後周的北方。所以到柴榮時代,在他西、南這兩個反向上,就只有後蜀、南唐、吳越、荊南、南漢、漳泉、湖南等七個割據政權存在。其中南漢遠在嶺南一帶,轄境大致為今天的廣東全部和廣西大部。吳越控有兩浙之地,轄境大致為今天的浙江、上海全境,及江蘇省南部。漳泉在今天福建境內,轄境只有漳州和泉州。湖南政權大致占有今天湖南的全境,這幾個政權都不與後周接壤。而且除南漢以外,都有內附於周朝的傾向,所以不是柴榮的敵人。

    與後周接壤的有三個政權,分別是後蜀、南唐和荊南。其中荊南是武興王高季興所建,僅轄有江陵(今湖北江陵)、峽州(今湖北宜昌)、歸州(今湖北秭歸)三州之地,領土面積非常狹小,又一向奉後周為其宗主國,連年號都跟著後周走,自然也就不在敵對行列。所以真正需要柴榮去對付的只有後蜀和南唐這兩個國家,而其中的後蜀則有幸成為了柴榮的第一個軍事打擊目標。

    後蜀的建立與當年後唐的那場內亂有直接的關係,兩者之間互為因果。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底,莊宗李存勖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派長子李繼岌和樞密使郭崇韜出兵攻打前蜀,僅七十天就將前蜀滅亡。但在這之後,國內盛傳郭崇韜要據蜀地造反,這就引起了李存勖的極大恐慌。而在這個時候,李存勖的皇后劉氏又擅自傳出教令派人將郭崇韜殺害,頓時惹得天下大亂。最終,李存勖死於內亂之中,李嗣源登上了皇位,成為後唐的第二任皇帝(詳見五代風雲卷)。

    後唐滅蜀之後,將北都留守、太原尹孟知祥任命為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是李克用的侄女婿,歷任河東中門使,馬步都虞侯,後唐開國後,李存勖又將他任命為北都留守,太原尹。孟知祥在後唐國內位高權重,與李嗣源相差不多。所以李嗣源稱帝之後,孟知祥也起了自立之心。這個時候,蜀地之內除了孟知祥之外,還有個東川節度使董璋,此人是後梁的降將,也在尋找機會脫離後唐的控制。

    長興元年(930年),李嗣源下詔要削減兩川軍隊,董璋聞訊後就地造反,孟知祥也派兵對其聲援。李嗣源只得派當時的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帶兵討伐,但因為勞師遠征,饋運不繼,進展又十分不順。石敬瑭帶兵打了半年多,毫無作為,只得連連上表稱「兩川不可伐」。(未完待續。)



  
相關:    仙府種田  發個微信去天庭  劫天運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98章大周帝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60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