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很有道理,特別是柴榮跟郭威出走那一段經歷,很能說明問題,正常情況下,一個小孩怎麼有勇氣毅然離家出走呢?
他父親不可能主動把唯一的兒子送人吧!他姑姑和郭威都很年輕,也不是沒有生育能力,也不會想到主動要求收養柴榮,基本可以斷定是柴榮主動要求離家出走的,而且肯定還會遭到家裡的堅決反對,誰能做到這一點呢?
孟昶即位時只有十六歲,在即位之初還是顯示出了一定的才能。當時由於他太年輕,所以孟知祥在死前也給他留下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等四名輔政大臣。這四人中,趙季良是宰相,王處回是樞密使,李仁罕和趙廷隱都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宿將,非常難以管理。而且除了趙季良尚能盡心職守之外,另外三人根本不把孟昶放在眼裡,在朝中專橫跋扈,氣焰十分囂張。
特別是時任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的李仁罕,自恃功高勢大,竟在孟昶剛即位時,就上表要求將自己加封為判六軍諸衛事,而且是派人到樞密院去監督任命詔書的起草。這一舉動,已經打破了做為一個皇帝所能承受的極限。
但孟昶面對這種情況也沒有慌亂,只是先按李仁罕的要求,將其加封為中書令,判六軍諸衛事,又在隨後聯合對李仁罕不滿的宰相趙季良和保寧軍節度使趙廷隱,將其一舉剷除,處理得還是十分得當。
但實際上,孟昶這種類似於明君的作風沒能保持多久,不久就變得貪圖安逸、追求享受、不思進取,甚至還有些荒淫。孟昶沉迷於房中術,而且他上台時青春期還沒過,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於是便廣納美女,為自己體內大量分泌的各種激素來找平衡。幾年之內。後宮已是美女雲集,充斥不下,但孟昶仍不滿足,更於廣政六年(943年)下令。要民間凡年滿十三歲到二十歲的未婚女子都要入宮待選。這一下。弄得舉國騷動,百姓們紛紛將女兒嫁出,稱作「驚婚」,但仍有大量女子被召入宮內,以致後宮人滿為患。僅位號就分成十四級,從昭儀、昭容到修娟不等。在這些女子中,最被孟昶寵愛的是一個來在青城的費姓女子,據說長得姿色絕美,就像花一般嬌艷,所以孟昶又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做「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也是五代著名的一個才女了,詩詞歌賦、炒菜做飯,可以說樣樣精通。孟昶對她也是極度寵愛,每天都和她泡在一起。吟詩填詞,賞花遊樂,過得還是非常浪漫,感情很好,又因為花蕊夫人喜歡芙蓉、牡丹,孟昶就在成都滿城都種上這些花供她觀賞,甚至不惜派人去洛陽求購上好的品種帶回成都種植,以致現在成都還留有蓉城的美譽。
但花蕊夫人不光有才情,還很有見識,經常規勸孟昶要留心國事。可惜孟昶總是認為蜀國山川險要,不怕有外敵來攻,所以對花蕊夫人的正確意見從來也不肯採納,最後為自己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不過在孟昶即位的最初十幾年裡。不管是他還是蜀國的百姓,日子過得還是非常不錯。
一方面是在這期間,中原連年大亂,唐、晉、漢三個朝代相繼滅亡,加上契丹又屢次入侵,自然使中原王朝無暇西顧。蜀國也得以相對安寧。另一方面是孟知祥給他留下的宰相趙良季,為人公忠體國,作風非常過硬,堪稱是一代賢相。蜀國在他的治理之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很有興旺的氣象。
廣政十三年(950年),蜀國斗米只賣三文錢,百姓的賦稅很輕,但庫府里的糧食金帛卻極為豐富。當時成都城內遍種芙蓉,待到九月花開之時,城中花團錦繡,香氣四溢,城外江邊,更是處處亭榭,遊人雲集。此時正值後漢末年,蜀中子民相比於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原百姓們而言,真可謂是天壤之別。
後蜀的真正沒落下來是在孟昶親政之後。廣政十一年(948年),孟昶殺了李仁罕的外甥張業,又迫使執政的老臣趙廷隱、王處回退居二線,而在此之前,趙良季也已病逝,這樣孟知祥留下的老臣就徹底退出了後蜀的政治中心,孟昶便親手提拔了一大批飯桶,比如說他最親近的大臣王昭遠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王昭遠從十三歲起就做孟昶的侍從,只不過是個貼身小廝,等孟昶親政之後,為了能對付那些老將,便開始對像王昭遠這種「自己人」全力扶持,幾年間就將他提拔為樞密使,讓他執掌軍國大事。
可王昭遠本是個無能之輩,但又屬於那種自我感覺良好型的,常以諸葛亮自比,並且經常對人吹噓自己取中原易如反掌,可到後來被宋軍打得一敗塗地,不禁又羞又急,竟然哭了出來,被人稱作是「帶汁諸葛亮」,成為一場笑柄。
孟昶親政時,後漢也剛開國不久,這個短命王朝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內鬥之中,也就沒有餘力對外發動攻勢。而在郭威統治期間,總的執政思路還是放在了如何鞏固政權上,也沒有對外擴張,所以都沒有給孟昶造成壓力,直到柴榮上台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柴榮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帝王,一上台就提出了要用「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政治綱領,有心一統天下的志向已盡顯無遺。
到王朴獻《平邊策》這個時間段,後周在郭威、柴榮這兩任帝王的治理下,國力已經漸漸強盛起來,而高平之戰的勝利以及禁軍的改組又給柴榮樹立起極強的信心,所以對外進行統一戰爭的時機已經成熟。
柴榮把第一個打擊目標定在後蜀身上也是有充分理由的。這是因為後晉滅國後,當時的雄武軍(治在秦州)節度使何重建因為不想稱臣於契丹,便舉秦(今甘肅天水)、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三州之地歸附於後蜀,後來蜀國又乘中原大亂,趁機奪取了鳳州(今陝西鳳縣東)。
秦、成、階、鳳四州不是蜀國故地(前蜀時由王建取自於岐帥李茂貞之手,前蜀滅亡後又回歸中原),所以那裡的百姓對中原還是很有感情。而且此時蜀主孟昶已經親政多年了,國內日漸腐敗,對外圍這四州也加大了掠奪力度。這就引起了當地百姓們的強烈不滿,於是就有秦州人向柴榮獻上四州地圖,要求後周能發兵收復中原舊地。
柴榮見民心可用,也是非常興奮。同時既然他有心要一統天下。後蜀當然也就是他早晚要去征服的對象,所以柴榮便想利用這個機會,先行將秦、成、階、鳳等四州收復回來,作為日後大舉伐蜀的橋頭堡。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柴榮任命鳳翔節度使為西南行營都招討使,以宣徽南院使為兵馬都監。正式發動了以收復秦、成、階、鳳為目的的西征之戰。而這一戰,也將後蜀的亡國之兆盡顯無遺。
早在後周出兵之前,蜀主孟昶就已經得知了秦、階、成、鳳等州民心不穩,後周有對其相機收復的意圖,便派親信客省使趙季扎去邊境巡視。當時後周還沒有出兵,趙季札轉了一圈見邊境無事,認為這正是一個快速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大好時機,所以回去就向孟昶稟報,稱:「後周馬上就要派大軍過來了,可是雄武(治在秦州)節度使韓繼勛、鳳州刺史王萬迪都是無能之輩。肯定是抵擋不住周軍進攻的。」孟昶急忙問道:「那麼誰才可以擔任退敵的統帥呢?」趙季札立刻就回答道:「那當然就是文武全才的我了。」
孟昶在對幹部的考察上,一向稀里糊塗,聽完竟然信以為真,馬上正式任命他為雄武軍的監軍使,即刻去秦州赴任,並派遣禁軍精銳一千人,充當他的衛隊。
趙季札接到委任之後非常興奮,因為從中央調到地方工作,不擔可以大刮地皮,還可以為自己鍍金。這對今後的升遷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所以對這次機會也很重視,準備得非常充分,這倒不是說他對抗敵有什麼準備,而是說他對到任後刮地皮準備得非常充分。
他在去前線赴任的同時。還帶上了成群的妻妾和大批的家奴,氣勢洶洶地就奔秦州去了。
可等趙季札剛走到德陽,就聽說後周竟然真派兵過來了,頓時嚇得驚慌失措,不敢再去前線赴任,轉而連連上表請求解除邊防重任。調回京師。並不等孟昶的詔書,就先行將自己的大小老婆及所帶私財送了回去。
五月二十日,趙季札單人匹馬逃回京師。因為在此之前,他出征的聲勢造得還是比較大,蜀國朝野上下又都已知道後周已經出兵了。
所以趙季札這一回京,頓時滿朝震駭,都以為周軍已經打了進來。孟昶也是驚駭不已,急忙召他來詢問前方軍情,可趙季札根本就沒有走到哪裡,一句也答不出來。這一下可徹底將孟昶激怒了,隨即傳令將其斬首示眾。
孟昶自親政以來,大抵提拔得都是這種幹部,國勢已經是不行了。不過好在蜀國的地勢還是很險要,秦、階、成、鳳四周雖在蜀國外圍,但都有秦嶺做為依託,周軍最初的進展也不是很順利。
此時後周國內的大臣們也有所動搖,認為蜀地險阻,糧餉饋運不濟,又聽說蜀主孟昶已分別向南唐和北漢求援,如果繼續攻打下去,戰事仍然不順的話,恐怕這兩國也會趁機對後周出兵,所以紛紛請求柴榮退兵停戰。
然而柴榮並不為所動,反而派朝中新貴殿前軍都虞候趙匡胤去前線考察戰事進展。趙匡胤接到命令後來到前線,經過一番認真調研、細緻摸排、周密思考後得出結論,認為這四州一定會被周軍攻克。
柴榮聽完信心更加堅定,嚴令王景、向訓等繼續率部猛攻,果然在不長時間後,這四州就相繼被周軍攻克。
秦、階、成、鳳這四州的失守,讓孟昶感覺到非常被動。因為這樣一來,蜀國抵禦後周的外圍陣地就全部丟失了,孟昶只好招兵買馬,全力布防劍門(今四川劍閣縣北劍門關)、白帝(重慶奉節縣東)這一道防線,又寫信給柴榮請求和解,大攀老鄉關係(孟昶和柴榮的老家都是邢州龍岡)。
而柴榮因為看到孟昶在信中自稱「大蜀皇帝」,恨他自抬身價,所以根本就不給與答覆。這一來使得孟昶愈加恐懼,只得到處籌措軍糧,打造兵器,準備備戰。可是這個錢都要從老百姓身上去出,這邊一備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就緊跟著急劇下降,又使後蜀的國內矛盾愈加激化。不過好在柴榮在奪回了秦、階、成、鳳四州之後,並沒有乘勝對蜀國再度開戰,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已經把下一個出兵的目標,鎖定在那個號稱南方第一強國的南唐的身上。
南唐的前身是吳國,由大唐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所建。楊行密也是晚唐風雲人物之一,和朱溫、李克用等人同屬老一輩的軍閥階級戰鬥家。朱溫全盛時期,稱雄於天下,將四方軍閥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唯獨拿楊行密沒有一點辦法,足見其為人之強項。
楊行密在朱溫稱帝前死去,並將嗣位傳給了長子楊渥。楊渥為人荒淫無度,居父喪期間也不忘終日飲酒作樂,有時單騎外出,數日不回軍府,連左右親兵都不能知其去向。左右牙軍指揮使張顥、徐溫就趁機發動兵變,將楊渥殺死,另立楊行密的次子楊隆演做為傀儡,淮南的大權也就落在這二人手中。最終,徐溫又擊敗了張顥,成為了吳國的實際當家人。
公元919年,徐溫尊吳王楊隆演為吳國王,自己則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東海郡王。單從這個頭銜上也能看得出來,吳王楊隆演不過就是個擺設,真正的大權全都掌握在徐溫手裡。(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1s 3.61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