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102章大周帝國

    廣陵事變發生時,李昪正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聞訊後立即帶兵趕了回來,將局勢控制住。徐溫也隨後從金陵趕了回來,開始處理後事。當時徐溫的其餘的兒子都還年幼,他便命養子李昪代替徐知訓,總理國政。李昪也就因此,得以坐鎮了吳國政治權利的最中心。

    這裡還有一個事情不得不提,就是朱瑾死後,徐溫下令將他曝屍三日,雖然時在盛夏但不招蚊蠅。

    後來又命人將朱瑾的屍體沉江,但又被人打撈上來偷偷安葬了。結果沒過幾天,徐溫突然間得了一場急病,晚上做夢,竟然夢見朱瑾披髮張弓引箭來射。徐溫一下在驚醒過來,急忙命人找回朱瑾的屍體,以禮安葬,隨後他的病就好了。

    李昪坐鎮廣陵之後,要比徐知訓強得多,對楊隆演非常客氣,從來沒打過他。又經常深入民間尋飢問苦,見到饑寒窘迫人家,<無><錯>小說回去之後就會派人送錢送米周濟。

    對自己要求也是十分嚴格,所有奢侈浮浪之物,一概不用。於是上至楊隆演,下至巷裡百姓,都對李昪讚不絕口。

    公元919年,徐溫命令楊演隆稱大吳國王,改元武義,置百官、宗廟、社稷、宮殿、文武,皆用天子禮儀,從嚴格意義上講,吳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算起。楊隆演雖然稱王,但實權都在徐家父子手裡,徐溫那一串嚇死人的名號就是此時受封的,李昪也被加封為左僕射、參政知事,也就是宰相。

    這時還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李昪在這一年只有33歲,本來年紀就不大。又因為長得太帥,所以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小。當時的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願意裝老,不像現在的人,總愛裝嫩。李昪覺得自己看著這麼年輕,沒有宰臣風度,非常著急,後來不知從哪兒掏來一個偏方,製藥服下去之後,馬上變得兩鬢斑白,很像一個持重的老者。李昪非常滿意。還重賞了向他獻偏方之人。

    轉眼到了武義二年(920年),吳主楊隆演病故,徐溫又立楊行密的四子楊溥為大吳國王,改元順義,之後便返回金陵繼續督軍,仍命李昪坐鎮廣陵總攬國事,朝局平穩如故。其後幾年,也依舊如此。直到順義七年(927年),這時徐溫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也就到了該考慮接班人的時候。

    他手下的幾個重臣,因為一直隨他坐鎮金陵,跟李昪的關係不近,所以就不想讓李昪繼承嗣位。便紛紛勸徐溫道:「明公自己有兒子,又何必要把大權交到旁門外姓人手裡?」

    徐溫心裡也非常猶豫,一方面他心裡確實有那種血統關係的障礙。另一方面。他又深知自己的幾個兒子,論才能都比不上李昪。而且李昪雖然是他的養子,但父子多年。感情很深,也跟自己的兒子區別也不大,所以始終是拿不定主意。

    但是到了最後,由於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嚴可求和行軍副使徐階這兩個重臣反覆勸說徐溫,要他把嗣位傳給自己親生兒子忠義節度使(空銜)、同平章事徐知詢。徐溫也就動心了,便準備帶著國內各藩鎮集體進京請願,讓楊溥稱帝,然後再順便把自己那兩個兒子(李昪和徐知詢)的工作關係,重新調整一下。

    李昪得知此事後非常害怕,不等徐溫進京,就趕緊自動上表請求交出大權,去出鎮江西。可人要是長了四方大臉,想不出人頭地都難,還沒等李昪的表章寫好,徐溫就在金陵突發暴病而身亡。這一來,使李昪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吳國之內的頭號實權人物,他本來就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輕輕鬆鬆就把國內局勢穩定下來,接著又把徐溫那些頭銜全部加到了自己頭上。其後,李昪又留自己的兒子李景通(即中主李璟)守廣陵,自己則移師坐鎮金陵,這就跟徐溫當年的情況一模一樣了。

    不過李昪和徐溫有一點不同,徐溫是真心甘當五代活曹操。楊隆演去世時,有人揣摩他的心意,勸他說道:「當年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過,『嗣子不才,君宜自取』,明公何不效仿前朝故事?」這就是鼓動徐溫篡位。

    徐溫聽罷,立刻厲聲說道:「我如有意取之,早在誅張顥之初便已做了,何必要等到今日?別說先大使(指楊行密)還有兒子,即便沒有,就是女兒,我也要立她為王,膽敢妄言者斬。」

    其實以此時徐溫的實力,若是想將楊家人趕下台去,由自己稱王稱帝,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是他始終不肯去做。但李昪在掌控吳國大權之後,顯然還是有繼續進步的想法。

    徐溫死後不久,李昪就給楊溥加了一個睿聖文明光孝皇帝的尊號,自己以中書令都督內外軍事。

    到了天祚元年,又給自己加官號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天下兵馬大元帥,進封齊王。

    但他這些官號隨便拿出一個來,就已經是頂級的了,再加也沒什麼意義,說起來還繞口。

    於是到了第二年,李昪又把這些官統統辭了,開大元帥府,置僚屬,自建了一套領導班子,接著又加九錫、備殊禮,並以升、潤、池、歙、常、江、饒、信、海等十州為齊國,大張旗鼓地拉開篡位的架勢,然後在金陵眼巴巴地等著楊溥主動讓位。


    然而這些年來,楊溥從來就沒有掌過權,國內的大事小情都輪不到他來做主,所以反應非常遲鈍,根本就看不出李昪這一套是什麼意思,反正他要求什麼,楊溥就答應什麼,從沒有半點違拗,可就是不主動讓位。而李昪也不好意思直接趕楊溥下台,給自己留下一個迫君篡位的壞名聲,所以兩個人就這麼耗起來了。

    到了南吳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已經49歲了,自己覺得年事已高。生怕自己當不上皇帝就死了,只好派人去廣陵暗示楊溥將皇位讓給自己。楊溥聽完立刻同意。馬上派人去金陵傳旨要將皇位讓給李昪。

    之後的劇情就很老套了,李昪拒不接受,把來使給打發回去,楊溥又堅決要讓,再把人給派回來,李昪還是不肯接受,再一次把人打發回去,就這麼來來回回好幾次,最後李昪沒有能夠推辭得了。只好在萬般無奈之下,很勉強地接受了皇位。

    南吳天祚三年十月五日,李昪在金陵正式登基,改元升元,建國號為唐,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南唐了。這個時候,李昪的名字還是徐知誥,所以到了第二年,朝臣們又奏請他改回李姓。李昪也沒有異議。

    但李昪的出身卑微,誰也不知道他這個李姓是從哪裡來的,於是南唐的群臣們就開始群策群力,經過認真分析。多方求證,終於給他找到了祖宗,把他確定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吳王李恪的十世孫。這個還是蠻光彩的,李昪也很高興。

    但是給他起名字的時候又出現了問題。最初他想叫李昂,但剛說出去就讓人給否了。因為唐文宗也叫李昂。李昪又想叫李晃,「晃」這個字也不錯,上日下光,看著也氣派,但又有人說這是朱溫用過的賊名。

    李昪聽完只好作罷,又給自己起名叫李坦,因為「坦」也很好,有土有日,非常吉利,可又有人說:「坦字從旦,唐睿宗就叫李旦,犯忌諱。」只好再一次作罷,最後把字典都快翻爛了,終於算是找到了這個「昪」字,這個跟誰都不衝突,可就是認識的人不多。

    李昪當上皇帝之後,工作幹得非常不錯,基本上是奉行了徐溫留下的老政策,對內修生養息,對外也儘量避免與鄰國交戰,對自己要求很嚴,不挑吃、不挑穿,也不擴建宮殿,宮中留用的宮女也不多,還經常把一些年老色衰者裁減出去,生活作風很像唐明宗李嗣源,在五代中算作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帝王了。可惜後來為求長壽,迷戀上服食丹藥,又沒能找到真有本事的老道,只是找來一幫騙子養在宮裡,天天加班加點的給他造假藥。李昪也是來者不懼,煉好就吃,最後因為丹藥吃得太多,疽發於背,於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死在宮裡,享年56歲。

    李昪死時,非常後悔,把兒子李璟叫過來進行教育,對他說:「我為了長壽,而服用金石之物,反倒落了個速死的下場,你千萬不要學我。」又對他說:「你應該善交鄰邦,保住社稷,千萬不要去學隋煬帝,自恃強大而擅動兵戈,最終自取滅亡。你要肯聽我的,你就是孝子,百姓們也會誇你是明君。」說著強忍著病痛,拉過李璟的手放在嘴裡,狠狠地咬了一口,直咬到血流滿口方才鬆開,這就是希望李璟能牢記他的教誨,咬完之後就死去了。

    李璟很痛苦,因為他是個孝子,父親死了他很心疼,同時手也很疼。其後,李璟就繼承了皇位,他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名氣的南唐中主,也就是那個比他更有名氣的一代詞雄、南唐後主李煜之爹。

    李璟這個人,在中國歷代帝王中絕對可稱得上是個另類,但這絕不是因為他文學素養要比一般人高。

    李璟是李昪的長子,為人謙和溫順,又文采斐然,人品非常出眾,但就是對國家大事不太關心。早年李昪初鎮金陵時,就留李璟守廣陵,把他放在了權力接班人的位置。可是李璟在廣陵任職期間,工作上馬馬虎虎,什麼成績也沒有,朝中事無巨細,都要靠李昪的老部下來處理,李璟不過就是個擺設。所以到後來,李昪只好把他調到金陵,讓次子李景遷來接替他的位置。

    李景遷為人十分幹練,坐鎮廣陵之後,把各項工作都處理的井井有條,讓李昪非常滿意,朝臣們又對他一致看好,所以在李昪稱帝之後,其實是有意立李景遷為儲君,只是礙於李璟的長子身份,才遲遲沒有下決定。對於這個情況,李璟十分清楚,而且是堅決擁護,這絕對不是一般人想像中那種假惺惺地擁護,完全是出自於真心實意,就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來繼承皇位。

    可惜李景遷十九歲時就暴病而死,想立也立不成了,李昪還有兩個兒子,但年紀就更小,感覺也比李璟強不了多少,所以最後李昪猶豫再三,還是將李璟立為皇太子。

    李昪死後,把國家交到李璟手裡,為此還狠狠地咬了他一口。可等李昪一咽氣,李璟又不肯即位,非要把皇位讓給三弟李景遂。朝中大臣們當然不可能同意,紛紛對其勸阻,李景遂也不肯接受,李璟謙讓再三,也沒有能夠讓出去,這才勉強登基當了皇帝。

    可是在他即位的時候,又別出心裁地在李昪靈前發誓,不立太子,反而把皇弟李景遂封為諸道兵馬大元帥,太尉兼中書令,讓他居東宮。並說等自己死後,就把皇位傳給三弟李景遂,

    等李景遂死了,再把皇位傳給四弟李景達,使皇位在他們兄弟之間傳襲。這個行為很有古人之風,李璟也為此自鳴得意,然而大臣們紛紛表示:「自夏商以來,皇位父子相承,已成不易之典,請陛下遵循古制,立皇長子為太子。」他的弟弟李景遂也表示絕不接受。誰知李璟聽完很不高興,拒絕表態。

    李璟這個行為,是非常有風度的,大致可與商末孤竹國的叔齊、伯夷兄弟相類似,但那哥倆畢竟傳說的成分要大一些,可信度不高,所以說李璟對於皇位的態度,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就是獨一無二的。

    李璟是個謙謙君子,對自己的兄弟十分友善,對從前的政敵也從不歧視,在他的統治期間,南唐內部沒有發生重大矛盾。而且他本人又仁慈恭儉,禮賢愛民,所以臣民們都對他十分愛戴,這個人要是活在太平年間,絕對是一個會受到萬民景仰的模範帝王,可是活到五代就完全不一樣了。

    李昪死時,南唐的疆土東臨吳越、西至湖湘、南及五嶺、北拒長淮,廣袤數千里,不可謂不遼闊,是當時僅次於後晉的第二大國,同時也是中國南部的第一強國。然而南唐的地理位置,正好坐鎮於中國的腹心處,四面受敵。同時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不管是國土的大小還是國力的強弱,都屬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長久保持穩定是沒有可能的。李璟對這個事情也很清楚,所以也在積極地籌劃對外用兵,可就是效果非常不理想。(未完待續。)

    </錯></無>



  
相關:    重生之日本大作家  生生不滅  武逆焚天  九星霸體訣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102章大周帝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6s 3.54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