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的隊伍更有號召力,他們派人前往日本,去迎回在那裡做人質的王子扶餘豐,日本想要保住在朝鮮半島上的影響力,
也願意幫助扶餘豐光復百濟。一時之間,「西部皆應」,復辟勢力迅速發展壯大,反而將劉仁願的部隊圍困在了百濟府城。情勢危急,
唐高宗當機立斷,任命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刺史,統領王文度的部下,徵發新羅援軍前往救援。劉仁軌聞訊之下,歡呼雀躍,他口出得意之言,
「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出發之前,他發下誓言,「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命運終於向這個年已六十的老頭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雖然劉仁軌是文人帶兵,卻軍容嚴整,號令嚴明,百濟軍人多勢眾,卻不堪一擊。道琛在熊津江(今韓國錦江)口設下兩道柵欄,
企圖阻擋唐軍水師的進攻,唐軍與新羅軍隊聯手出擊,百濟軍隊頓時一敗塗地,「溺死者萬餘人」,道琛連失兩柵
,抵擋不住唐軍的乘勝追擊,只得收縮戰線,從百濟府城撤圍,率部退往任存城(在百濟西部的任存山)。
劉仁軌與劉仁願合兵一處,鑑於唐軍人數較少,也暫時停止了進攻。此時,百濟軍隊發生了內訌,扶餘福信殺掉了僧人道琛,兼併了道琛的部眾,
大權獨攬,將百濟王扶餘豐也視作無物,他「招誘亡叛,其勢益張」。幾乎在同一時期,蘇定方率領大軍東征高麗,
雖然一路凱歌,卻未能攻下平壤城,時值大雪寒天,氣候惡劣,唐軍決定班師回國。這樣,留守百濟府城的劉仁軌和劉仁願就成了一路孤軍,何去何從,他們也到了十字路口。
唐高宗下詔給劉仁軌。要求他們馬上撤兵,要麼渡海回國,要麼到新羅休整。劉仁軌目光如炬,
堅持自己的意見,在給唐高宗的上表中。他客觀地分析了敵我形勢,認為只有堅守百濟,
大唐才能把朝鮮半島的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裡。唐高宗被他說服了,身邊的將士也被他說服了,大家同心同德,決心在朝鮮半島大幹一場。
事情正如劉仁軌預料的那樣,百濟軍隊再度發生火併,扶餘豐殺掉了扶餘福信,成為百濟軍隊名副其實的統帥,他知道獨木難支。就派人向日本和高麗分別乞援。高麗畏懼大唐的威勢,沒敢出兵相助,
日本則認為這是染指朝鮮半島的大好機會,派出精銳部隊27000人,前往干預朝鮮半島的局勢,日軍攻陷了新羅好幾座城市,從海上直指百濟舊地。
唐朝方面反應迅速,徵發淄、青、萊、海四州兵馬7000人,由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領,開赴熊津。與劉仁軌、劉仁願所部會師,唐軍氣勢益壯。
他們聽從了劉仁軌的建議,擒賊先擒王,猛攻百濟軍隊的老巢周留城。周留城岌岌可危,趕緊向日本軍隊求救,萬餘日軍乘坐海船,到達白江口,準備登陸馳援百濟軍隊。
此時正是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日軍在白江口遇上了劉仁軌率領的大唐水師。被迫接受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當時,大唐水師7千餘人,戰船170艘,日軍一萬餘人,戰船1000多艘。大唐的戰艦高大堅固,製作精良,遠非日本的破船可以相比。
唐軍水師將日軍的破船夾在當中,順風放火,一時之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唐軍箭發如雨,日軍潰不成軍,嗆死淹死的數不勝數,
日軍將領朴市田來津遭唐軍圍攻而死。周留城中的百濟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眼見大勢已去,只得率眾向唐軍投降,百濟王扶餘豐下落不明,
他的寶劍成為唐軍的戰利品。這場規模巨大的海戰深深震動了日本全國,日本為防止大唐進攻,在國內修築了四道防禦工事,此後的一千年裡,
再也沒有向朝鮮半島用過兵。日本向大唐派出了一批批遣唐使和留學生,無論大唐的衣冠服飾,還是大唐的典章制度,統統照搬回家,全盤唐化使日本成了一個與唐朝區分不出彼此的國家。
白江口海戰之後,百濟諸城再度歸附,唯有任存城的遲受信堅持不降。
百濟義軍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在唐軍秋毫無犯的感召下,再度向唐軍投降。在此之前,他們曾聚眾響應扶餘福信,嘯聚山林,
多次與唐軍作戰。此次,劉仁軌決定派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去平定任存城,遭到孫仁師的堅決反對,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我信不過他們」,劉仁軌向他耐心說服,「我看沙吒相如、黑齒常之都是忠勇有謀之人、感恩圖報之士,知道目前形勢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立功的機會他們不會放過,無須懷疑他們的忠心」,孫仁師認可了劉仁軌的想法,
於是唐軍向黑齒常之所部發放糧食和武器,並分兵相助,很快攻陷了任存城,遲受信拋妻棄子,狼狽逃竄,投奔了高麗,至此,
百濟全國再度被唐軍平定,形成了對高麗的夾擊之勢。大功告成,劉仁願、孫仁師回國復命,劉仁軌則留下來鎮守百濟。
百濟戰亂之後,民生凋蔽,百廢待興,劉仁軌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經營才幹,把當地的生產搞得有聲有色,很快就呈現出一片安居樂業的戰後景象。劉仁軌當然不會忘記自己堅守百濟的初衷,
他率軍屯田,聚積糧草,操練士卒,風雨無阻,為下一步對付高麗做好戰前準備。不出劉仁軌的深謀遠慮,數年之後,高麗就重蹈了百濟的命運。
劉仁願回到京城後,唐高宗問他,「你在百濟的前後奏請,有條有理,文采飛揚,很合我的心意,你是個武將出身,何以能夠如此才華出眾」。劉仁願據實回答,
「這全是劉仁軌的手筆」,絲毫不願掠人之美,唐高宗龍心大悅。給劉仁軌連升六級官階,
任命為帶方州刺史,並為劉仁軌在長安建造一座宅第,以表彰劉仁軌立下的豐功偉績。當朝重臣上官儀也稱讚過劉仁軌和劉仁願的為人處事,「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劉仁軌善解君心,揣摩聖意,上表陳述了唐軍在百濟的一系列困難,皇帝都言聽計從,一一予以解決,從此,劉仁軌就成了唐高宗最信任、最親近的大臣之一。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禪,劉仁軌帶來了新羅、百濟、耽羅、日本四國的使者。為大唐的祭祀活動增添了最大的榮光,唐高宗高興異常,提升劉仁軌為大司憲,
後又兼任檢校太子左中護,封樂城縣男。按照一般常理,成為舉足輕重的朝臣後,劉仁軌就有條件對陷害過他的人進行秋後算帳,袁異式自然難逃一劫。
可是,劉仁軌老於人情世故,他要憑藉此事。讓所有的同僚都看到自己的博大心胸,於是宴請袁異式,做了一場出色的秀。酒席之上,他將自己的酒杯倒光。告訴袁異式,「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觴」,
主政之後,又提升袁異式為詹事丞,推薦袁異式做司元大夫。時人無不對劉仁軌的以德報怨欽佩萬分,唐高宗也因此對劉仁軌好感大增,屢屢托以重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麗莫離支泉蓋蘇文去世,其長子泉男生繼承了莫離支的位置,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泉男產不服這個安排,發兵攻打泉男生,泉男生抵擋不住,就派自己的兒子泉獻誠到唐朝乞援
。唐朝等來了高麗內亂的千載良機,當然不肯錯過,朝廷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節制諸軍,統率數道合擊高麗國。
劉仁軌出任遼東道副大總管,後又改為熊津道安撫大使,全力協助李勣的雷霆攻勢,
到了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冬天,高麗滅亡了,併入了大唐帝國的版圖,唐朝在高麗舊地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由平壤的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
統兵二萬人駐守當地,安東都護府管理著高麗和百濟的舊地,七世紀東北亞的格局自此重新建立。大唐削平了新羅的兩大宿敵,
占領了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的土地,新羅一國坐大,竟然收留反唐勢力,蠶食已經併入大唐的土地,這種以卵擊石的行為終於引起了大唐的憤怒,劉仁軌率領大唐雄師,對新羅展開了重拳出擊。
寫篇有關王孝傑的簡介,俺覺得他一生敗仗多於勝仗,最後死於非命,與名將的稱謂尚有一段距離。
王孝傑(?-697)唐朝將領。京兆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儀鳳二年(677),吐蕃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
三年(678)正月,唐高宗命中書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代劉仁軌於洮河鎮守,又於關內、河東募兵擊吐蕃。時王孝傑為副總管,
從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行。九月,唐軍與吐蕃戰於青海大非川,唐軍敗,
李敬玄按軍不敢救,劉審禮與王孝傑被俘。吐蕃贊普墀都松贊見王孝傑,以其相貌與父相像而厚加敬禮,得以免死歸唐。武則天時,任右鷹揚衛將軍。
由於在蕃日久,熟悉其情。長壽元年(692),任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十月,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等四鎮,乃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以軍功拜左衛大將軍。
翌年,升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元年(694),出為瀚海道行軍總管。證聖初年,又任朔方道總管,出將人相,顯赫一時。
萬歲登封元年(696)三月,任肅邊道大總管,率副總管婁師德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軍大敗,被免官。同年(696)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叛唐,武則天詔王孝傑、白衣起為清邊道總管,
統兵18萬討擊契丹。唐軍至東峽石谷遇敵,他率精銳士卒為前鋒,衝出谷外,布方陣對敵。這時後軍總管蘇宏暉畏敵而逃,王孝傑失去後援,
孤軍深入,為敵所敗,王孝傑墜谷而死,全軍覆滅。武則天聞之,追贈其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
648年,中國大將阿史那社爾西征,生擒龜茲王國國王白河黎布失畢,攻擊焉耆,把龍薛婆阿那支殺掉,原設在西州的安西總督府,遂向西推進,移到龜茲也應該寫寫啊
阿史那社爾一生功績業彪柄,是個性情中人,足以擔當名將的稱號,乾脆俺下一個名將就寫他好了。
唐高宗任命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任命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為副大總管,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飛渡瓠盧河(在慶州西),攻破新羅重鎮七重城(金城北),
同時靺鞨兵也在新羅南境登陸,配合唐軍的颶風行動,重拳之下,新羅軍隊遭到重創,國力大損,李謹行長驅直入,三戰三捷,新羅國如同末日來臨,心膽俱裂。
新羅王派使節向大唐請罪,卑躬屈膝,請求唐高宗的寬恕,貢獻厚禮,懇求大唐高抬貴手。
唐高宗赦免了新羅王,後來,唐朝與新羅以平壤以南的大同江為界,劃定了雙方的邊界線,默認了新羅在朝鮮半島上的地位。
劉仁軌班師回朝後,因功晉升為公爵,子侄三人,都被授予上柱國的封號。
劉仁軌家鄉的百姓也覺得臉上有光,將劉仁軌的居住地稱為「樂城鄉三柱里」。
上元二年,劉仁軌當上了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如故,兼任太子賓客,仍然負責監修國史。
《國史異纂》上有一則逸聞,說明了劉仁軌當時的崇高聲望。那時,劉仁軌任左僕射,戴至德任右僕射,大家都尊敬劉仁軌而鄙視戴至德。(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2s 3.624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