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國當軍人 意外回三國

    我叫馬家軍,因為父親是軍人,所以我從小就生活在軍人的家庭中。從我3歲開始,父親就叫我每天早上6點起來跑步,跑一個小時,跑完以後休息10分鐘還要練武術,練武術又是一個小時。練完武術以後才吃早飯。吃完早飯,我的父親就叫我練字,練字兩個小時。練完以後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從小到大就被人叫做文武雙重,就是能文能武的人。

    18歲的時候,父親把我送到了部隊上,說讓我鍛煉一下,從小就聽話的我沒有什麼意見,乖乖的去了。在部隊鍛煉兩年以後,我就當上了連長,平時在練兵和帶兵的同時,我還喜歡看看三國演義,因為從那裡我可以學習到我要學習的東西。可是意外就是在我帶兵去執行任務的時候發生了。

    那天,我接到上級的命令,讓我帶兵前去捉人,說那個人就是我們找了三年的人。三年前,他殺了十個人,而那十個人和他沒有任何的仇恨,當時我們帶了上百人去捉他,可是還是讓他跑了。從他跑了以後,我們就找了他三年。三年來,每一次我帶人去捉他,每一次都讓他跑了。我想,這一次可不能在讓他跑了。

    一路上我腦子裡想著事情,但是腳步沒有停,飛快的跑在他的身後。無論他跑的多快,我都能穩穩的跟在他的身後。終於,他停了下來,轉過身子,默默的看著我。我也默默的看著他。就在我們對峙的時候,我的手下也陸陸續續的跑到了我的身邊,我笑著看看他們,說:你們就在這裡看著,不能讓他跑了。我的手下應了一聲,就圍在我和他的身邊,他對著我笑了,拿出了刀。我就默默的看著他一步一步的靠近我,在他靠近我身邊的時候,我一把拽住他的手,把他手裡的刀打了下來。幾次下來,他急了,拿刀在我身上亂刺,我就讓他刺,但是我的手還是牢牢的抱住他,不讓他跑。就在我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我的戰友們終於反應了過來,把他捉住了。呵呵,我笑了一下,就昏了過去。

    當我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樹林裡。我心想:我不是因為捉他而昏迷了嗎?難道我的戰友們以為我犧牲了,把我放到這裡就不理我了?這裡是什麼地方?心裡想著事情,腳步不停的向前走。不知走了多久,我看到前面不遠處有人煙。興奮地我跑了過去。可能是我太著急了,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我爬了起來,向離我最近的那戶人家走去。

    我禮貌的敲了敲門,問:有人嗎?我是來玩的遊客,因為天色已晚,特來借宿。請開門。

    誰呀?門開了,一位老人家開了門。看看我,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我忙回答:老人家,我是來玩的遊客,因為天色已晚,特來借宿

    老人家看看我,說:公子,進來吧,老朽這就去準備吃食

    我點點頭,默默的看了這個老人家的屋子,這屋子,泥牆,瓦頂,屋裡點著一盞煤油燈,牆上還有一張弓,床事沒有的,只有一張炕。就在我打量完屋子的時候,老人家端著吃食出來了。我看了一下,那吃食,就是一碗黑呼呼的不知是什麼東西做成的糊糊。不過,在特種部隊鍛煉了兩年,我連成了只要不是大便和毒藥都可以吃的本領,而且看老人家的家境,這碗黑呼呼的東西應該是老人家能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了。我想老人家道謝後,拿過那碗,愉快的吃了起來。

    吃完的東西,我才感覺咕咕直叫的肚子安靜了下來,老人家看著我,說:公子,你。。。

    我笑了笑,說:老人家,我叫馬家軍,你叫我小馬就好了。我也不是什麼公子,我就是一個遊客

    聽到我這麼說,那老人明顯猶豫了一下,但還是叫我小馬了。

    小馬,你從哪裡來呀?為什麼你身上的衣服那麼奇怪?老人家問我。

    還好我在來的時候已經想好怎麼回答了,我慢慢的站起來說:

    老人家,我從小就和父母生活在山裡,這衣服是我鍛煉的衣服,我父母在我6歲的時候,因為一次仇家找上門來,他們為了保護我,把我藏在一個水缸了,自己去面對仇人,結果,當我從水缸里出來的時候,我的父母已經。。。。。哎!我嘆了一口氣,哭著往下說:後來,我自己在山裡生活了三年,餓了就吃山里樹上的果實,渴了就喝山裡的泉水。就這樣生活了三年。在我8歲的時候,因為誤食了山裡的有毒植物,我差點死了。還好我遇到了我的師傅,是他就救了我,並且交我武術和認字。在我出師的那天,殺死我父母的仇人又找上門來,師傅。。。。說道這裡,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再也說不下去了。

    老人家默默的抱著我,讓我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場。在我哭完以後,他說:可憐的孩子,我的孩子也在戰鬥中死了,而你和他長得一摸一樣,你可願意讓我做你的爹?我想了想,點點頭,說:我願意。爹爹在上,請受孩兒一拜。說完我就認認真真的行了一個父子禮。

    老人家,啊不,現在是我的爹,看著我說:為父姓魯,別人叫我魯伯,是一戶大戶人家的管家。

    我點點頭,示意自己明白了。

    看我明白了,爹就叫我去我的大哥的房間了休息了。不知是因為累了還是重新有了父親,這一夜我睡得和踏實。一直到鳥兒的叫聲把我喚醒。起床以後,我照常活動了一下身體,也就是先跑步,跑完步以後就練練武術,一趟武術下來,滿身的大汗,簡單的梳洗後,我就去看看昨天剛剛認的爹了。

    爹看看我,沒有說什麼,就問了我一些身世的問題,在我認認真真的回答了以後,又問了我又沒有讀書,以後想幹什麼的問題後,就讓我回去了。

    回到了我自己的院子了,我安靜的看了一上午的書,知道了古代的兵法和一些有用的知識。中午隨便吃了些糕點什麼的,就又回去看書去了。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漸漸地習慣了早上練武,中午看書,晚上聽爹講解的時間。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的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看著書,爹突然派人叫我過去。我問府上的下人,他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叫我快點過去。我只好放下看了一半的書,跟著下人過去。到了爹的門前,我輕輕的敲敲門,裡面傳來爹的聲音:進來!

    我推開門走了進去,爹看看我,說:爹知道你想學習兵法和武術,可是爹沒有辦法教你。你看,爹給你找了一個老師,以後讓他教你。

    我看著那個穿著書生衣服的人,又看了看爹,疑惑的問:爹,這位是?

    爹看看我,拍拍自己的腦袋,哦了一聲,說:你看看爹,忘了介紹了。這位是郭嘉,是你以前大哥的朋友。

    我愣愣的看著爹,半晌沒有說話,腦袋了想起了郭嘉的介紹: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 。

    起初,郭嘉往北晉見袁紹,袁紹對他十分禮敬。過了不久,郭嘉慢慢了解袁紹只是虛 有其表,於是就對袁紹的謀士辛評、郭圖說:「有智慧的人要審慎的選擇領袖,才能夠保護自已,建立功業。而袁紹只效法周公禮賢下士的樣子,卻不知道用人的方法。做起事情來,毫無效率。一天到晚都在計畫 ,卻又沒有決斷力去實踐。想要跟他平定天下,共謀王霸之業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於是郭嘉便離開袁紹。

    荀彧推薦郭嘉給曹操。曹操召見郭嘉,跟他暢談天下大事後,曹操高興的說:「能夠幫助我建功立業的,一定是郭嘉這個人。」郭嘉也高興的說:「曹操真的值得我為他效勞!」

    西元195年,曹操前往徐州擊敗呂布後,呂布退守城池。當時曹軍疲弊,曹操原本要退軍休養。郭嘉和荀攸一起對曹操說:「呂布有勇無謀,這時打了三次敗戰,他的銳氣已失。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主將。主將如果失去作戰意識,那麽他的軍隊必定沒有奮勇作戰的意念。陳宮雖有智謀,但是無法迅速作出決策。趁現在呂布的士氣還沒恢復,陳宮尚未作出對策的時候猛力急攻,一定能徹底解決呂布。」於是曹操引水淹城,果然生擒呂布。

    孫策轉戰千里,奠定江東的基礎後,想要趁著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的時機,率領軍隊偷襲許都。曹操的陣營聽到這個傳言,大伙兒都非常的擔心。郭嘉卻一點兒也不害怕,他對大家說:「孫策才剛剛平定江東,人心尚未齊心歸順。而他打仗時所殺的都是盤據地方已久的強豪,他們都有忠心的部下賣命。然而孫策行事輕率而沒有特別防備刺客。雖然部將軍隊眾多,但是他這麽輕浮,就好像一個人走在路上,如果刺客被利用時機,一名勇士就可以解決掉他。就我的看法,他必定死在匹夫的手裡。」果然孫策尚未北上,就被許貢的門客殺死了。


    註:西元196年,孫策任會稽郡太守時,委任虞翻為功曹。孫策非常喜歡外出打獵,虞翻勸阻他說:「您喜歡輕裝便服出行,隨從部下常常來不及警戒,士兵們常常感到辛苦。身為統率,如果不夠穩重,就不容易樹立權威。所以傳說中的「龍」,一旦變成普通的魚,隨便一個漁夫就可以捕捉它。而白蛇自己放縱,在野外被劉邦斬殺。請您多加注意自己的行為。」孫策雖然贊同虞翻的話,但是卻改不了壞習慣。西元200年,有一天孫策出外打獵追趕野獸,他騎的駿馬速度特別快,隨從的馬根本追不上。正當孫策追趕獵物時,突然遇到許貢(前吳郡太守,為孫策所殺)三名門客,他們用箭射中孫策的臉頰。從後趕到的隨從立刻將他們三人全部殺死,但是孫策也因傷勢過重而去世。

    官渡之戰不久,袁紹就羞憤而死。之後曹操在黎陽,連續擊敗袁譚、袁尚,當時大部分的將領都建議曹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郭嘉向曹操進言:「袁紹喜愛這兩位兒子,因此並沒有明確的指定繼承人。而郭圖、逢紀等謀臣又各擁其主,兩袁必定相互爭奪繼承權,而無法團結。如果我們急切地攻打他們,他們就會團結在一起與我們對抗。如果我們改採防守策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就會開始爭奪繼承權。現今不如把矛頭指向荊州,征討劉表,等待袁譚、袁尚之間的變化。當他們的內部不合之後,再攻擊他們,必定可以一舉攻破。」曹操非常讚許郭嘉的意見。因此開始準備南征,當大軍抵達「西平」的時候,袁譚、袁尚果然開始爭奪冀州。袁譚被袁尚所擊敗,退守「平原」。袁譚派辛毗為使者,向曹操請求投降,於是曹操便派兵去援救袁譚,攻下鄴城(斬審配)。之後又擊敗袁譚(因為袁譚背叛曹操),因此平定冀州。郭嘉因功封為「洧陽亭侯」。

    曹操計畫攻打袁尚及烏桓,當時許多部下都害怕劉表會派劉備偷襲許都。郭嘉向曹操分析局勢:「您雖然威震天下,但是烏桓憑藉著距離中原遙遠,必定不會嚴加防備邊境。如果我們乘其不備,突然進軍攻打他們,他們必定會驚懼而被我們消滅。而且袁紹待民寬厚,恩德施於民間與外族,而袁尚、袁熙兄弟還活在世上。現在四個州郡的人民(袁紹的老地盤:「冀、青、幽、並」四州)只是因為懼怕我方的軍勢而臣服歸降,我們尚未施加恩德給人民。如果我們現在不攻打袁尚而去征討劉表,袁尚會利用烏桓的幫助,招攬原來效忠袁紹的舊部屬。只要袁尚與烏桓一發動攻擊,四州的人民都會乘機響應,我們恐怕會失去青、冀兩州。劉表這個人,只會坐在那裡高談闊論。他自己知道他的才能無法駕御劉備:如果給予劉備重兵,深怕劉備會反客為主;而不給劉備兵權,劉備無法被劉表善加利用(利用劉備開疆拓土)。因此就算我們傾全部之力攻打袁尚,也不用擔心劉表。」曹操聽從郭嘉的意見。

    當大軍抵達易縣,郭嘉建議曹操說:「兵貴神速!如今我們不遠千里奇襲袁尚,輜重太多的話,行軍的速度就不會很快而難以掌握先機。而且當袁尚方面得到我們奇襲的消息,必定會加強防備。不如我們留下輜重,輕裝急行來個出奇不意。」曹操接受郭嘉的提議!烏桓突然聽到曹操揮軍而來的消息大感驚慌,蒼猝之下與曹操會戰,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首領及重要幹部都被曹軍所殺,袁尚及袁熙奔走遼東。後來曹操感嘆說:「只有奉孝能夠充分了解我的想法。」

    曹操征討烏桓之後,從柳城回軍,郭嘉在這個時候生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年僅三十八歲。於是曹操跟荀攸等人說:「在諸位謀士中,你們的年紀都跟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是最年輕的。本來我打算天下底定之後,把我的繼承人託付給郭嘉,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真是蒼天作弄!」於是上表陳述郭嘉的功業:「郭嘉隨軍出征共計十一年,每當召開重要的軍事會議時,其他的謀士都還在思索應敵的方略,郭嘉就己經做好了決策。我能夠平定北方,策畫的功勞當屬郭嘉第一,只可惜他英年早逝而大事未定,實在不可忘記郭嘉的功勞。後來赤壁之戰失敗,曹操感嘆的說:「如果郭嘉還在人世,我也不會受到這麽大的失敗。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無怪乎曹操聽後讚不絕口,「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遂「表為司空軍祭酒」。

    如同荀彧一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南)「連戰數克」。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剷除袁軍。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斗其間」。如果我們 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如其言,曹軍一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諡貞侯。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親密無間。郭嘉說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說郭嘉:「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問疾者交錯。」不幸而死,曹操「臨其喪,甚哀」,並不無惋惜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擬交郭嘉以治國安邦之任,可見曹操是多麼賞識其才。郭嘉死後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績,稱讚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述追贈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給曹操的統一大業以很大影響——至少是曹操認為這樣。次年曹操赤壁失利,還深情嘆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後人有詩讚嘆郭嘉說: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愣愣神,我對著郭嘉醒了一個大禮,說:老師,請受徒兒一拜。郭嘉樂呵呵的收下了我這個徒弟。從此,我開始了白天學習兵法和郭嘉要交我的東西,知識在一天一天的加多,師傅還給我介紹了他的朋友:

    田豐和魯肅以及諸葛亮。

    我的腦袋裡也出現了他們的資料:

    中文名 田豐 別 名 田元皓 國 籍 東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公元200年 職 業 謀士 主要成就 助袁紹滅公孫瓚 官 職 冀州別駕 籍 貫 鉅鹿(一說渤海)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鬥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一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一代儒將。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功勞了,完全成了諸葛亮的陪襯,對這位文武全才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和歷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魯肅了。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2] 。

    想了想,我還是衝著他們三個大神行了禮,他們也回了禮。然後,我就默默的坐在一邊聽他們說話了。從他們的話中,我知道了現在是三國時期,而且現在是黃巾軍造反的時候,我一邊默默的想著心事,一邊想著怎麼能讓這四個大神來幫助我。



  
相關:    龍皇武神  武道大帝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婚約已過,腹黑總裁不放手  神級插班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回到三國當軍人意外回三國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回到三國當軍人"
360搜"回到三國當軍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5s 3.5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