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塞王 第二百八十一章 朱允炆的決心

    「皇上。」方孝孺激動壞了,他攤上了一個好皇帝啊,如此虛心納諫,如此仁慈賢明,如此循規蹈矩的按照聖人留下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約束自己,實在是難能可貴,翻遍數千年來的史書,這樣的皇帝也不好找啊,他為自己能遇到這樣一個明主而感到慶幸和自豪,他決心傾儘自己的才華和心血來輔佐他,和他共同創造一個屬於他們君臣的建文之治,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臉上掛滿了感泣之情,慷慨激昂的說道:「啟稟皇上,臣有話必須要講。」

    朱允炆萬萬沒有想到他一直所敬重的大儒方孝孺先生會對他行如此大禮,立即走下御座,三步兩步走到他的跟前,一把扶起他,十分客氣地說道:「先生這是何必?快快請起,有什麼話就儘管說吧,朕一定洗耳恭聽。」

    方孝孺借著朱允炆的扶力緩緩地站了起來,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然後抬起眼睛直直地看著方孝孺,一臉心有疑慮,有待確定的表情說道:「臣聽說先帝駕崩之前對皇上說過:『燕王不可不慮,肅王不可不防』,是否真有此事?」

    朱允炆愣了一下,不知道方孝孺為何突然說這個,伸手虛扶了他一下,示意他平身,臉上帶有疑慮的表情說道:「是有這麼回事,先生想說什麼?」

    方孝孺的眼睛裡突然精光大盛,一改之前的斯文先生的模樣,像一隻猛虎一樣,直直地盯著朱允炆,道:「既然這樣,那陛下何不趁此次使者出使肅國的機會將肅王改封到內地?」

    「這……」朱允炆萬萬沒有想到方孝孺突然說出了這個方案,身子微微地震了一下,略帶有一絲驚訝地說道:「這樣行嗎?肅王在西北乾的好好的,對朕也很尊重,將他改封到內地得有什麼理由啊。」

    方孝孺的嘴角突然掛起一絲得意地微笑,站直身子,胸有成竹的捋著自己的鬍鬚說道:「陛下乃是天子,天子將一個藩王改封到別的地方根本不需要理由。如果陛下怕肅王不滿意的話,可以封他為吳王,讓他改到蘇州就藩。一來,這吳王是先帝稱帝之前所用的王號,十分尊貴,諸王之中沒有人誰有資格使用它,將他授予肅王,是對肅王莫大的恩寵,也是肅王莫大的榮幸,相信他不會拒絕。二來,將他移藩到蘇州後,可以就近監視,使得他縱然有不軌之心,也不敢輕舉妄動。」邊說還邊搖頭晃腦,似乎是對自己的這個建議很是滿意。

    朱允炆抿著嘴,皺著眉頭,仔仔細細地聽方孝孺將他自認為是萬全之策的對策講完,思考了很長時間,才慢慢地抬起頭,用柔和加欣賞的目光看了看方孝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嘆道:「好吧,就依先生所言,讓肅王來蘇州吧。他打了這麼長時間的仗,也該回來過幾天安生日子了。」

    「皇上英明。」方孝孺見朱允炆採納了他的建議,心裡十分高興,君主對自己言聽計從,就好比劉備對待諸葛亮一樣,自己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暗暗地,他也開始以諸葛孔明自詡,希望可以輔佐君主開創一個讓後人瞻仰的建文盛世,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道:「那臣這就去擬旨,改日讓使者一齊帶去肅國。」

    朱允炆微微地點了點頭,他看到方孝孺如此虔誠的表情,心裡十分的寬慰,這才是忠臣啊,忠臣就該對皇帝有基本的禮法,像那些藩王那樣,動不動就允炆允炆地叫他,像什麼樣子,微微一笑,寬慰道:「好。時候不早了,先生擬完聖旨之後就早點回去休息吧,莫要累壞了身子。」

    方孝孺感覺到心頭一暖,臉上不自覺地笑了出來,抬眼看了看這個年輕的君王,見他如此關心自己的表情如此真實,心裡不禁泛濫起了滾滾感動的洪流,道:「多謝皇上掛念了,臣能為皇上分憂是臣的榮幸,不覺得辛苦。臣告退。」

    說罷,又向朱允炆作了一揖,緩緩地退出了殿外,然後去文淵閣擬旨去了。

    朱允炆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御座上,仔細地回想著方孝孺剛才說的話,不錯,一些藩王的確太囂張跋扈,目無朝廷了,必須要加以嚴懲,否則朝廷的威重不行,在地方上就被藩王架空了,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重新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歷史悲劇。

    突然之間,朱允炆不知道為何想起了朱元璋臨死前的諄諄教導,不光是臨死之前,朱元璋在他的生前曾經不止一次的對朱允炆說過,要和藩王搞好關係,讓他們和你一起去保衛大明江山,不要抓住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觸動藩王的根本利益,家裡人永遠要比外人可靠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皇爺爺說的對嗎?朱允炆一個人坐在御座上,雙手按著太陽穴,努力的揉了幾下,方孝孺和朱元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言論在他的腦海里激烈的碰撞,激烈的鬥爭。

    那些藩王也是直系皇親,難道真的不想當皇帝嗎?這些話估計三歲小孩子都不會信吧,況且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多行不法,如果不加以嚴懲,那怎麼交代的過去。皇爺爺就是太偏袒他們了,自古以來要想實現天下大治都是重用文臣,哪有重用自己的兒子的?這不是典型的任人唯親嗎?

    這些道理史書中還有聖人的經典中都已經反覆的講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為什麼皇爺爺總是一意孤行呢?

    哎,算了。朕也不能苛責皇爺爺,畢竟他出身低微,讀書的機會少,不了解這些聖人的治國之道,這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既然朕做了這個皇帝,那就有責任革除他老人家在位時期的弊政,讓大明朝實現真正的盛世,實現君明臣賢,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猜忌的盛世,實現可以媲美三代的盛世。

    朱允炆鬆開了自己的太陽穴,重重地靠在了龍椅上,抬起了頭,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暗暗地下定了決定:朕要像史書中記載的歷代賢君一樣,做一個好皇帝。皇爺爺,請你在天之靈看著吧,孫兒會比你做的更好。

    朱允炆就這樣將朱元璋臨終前的教導拋在了腦後,仍是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那是他從聖人的經典中讀出來的意見。


    這種情況在明朝也不是唯一的一次,明朝末年,天啟皇帝臨死之前也是語重心長的對崇禎說:「魏忠賢盡忠職守,可以計大事。」讓他繼位之後繼續重用魏忠賢,可是崇禎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替老朱家拼命搞錢充實國庫的魏忠賢搞死了。

    朱棣因為朱允炆不聽先皇的勸告而得天下,而他的子孫崇禎也是因為不聽先皇的勸告而失去天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宿命。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允炆太年輕了,他登基的時候才二十一歲,還沒有走過那個天真爛漫的年紀。況且這個時候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統一的毛病——自以為是,說通俗一點就是中二。

    他們自認為自己考上了名牌大學,智商就絕對爆表,進而看不起自己農村出身沒有什麼文化的父母,不聽他們讓自己考公務員,考銀行先有個立身之地的勸告,非要相信那些喜歡在網上撒雞湯的富豪們的意見——把房子賣了去創業,結果只能撲街撲到姥姥家去了。

    要知道,除了至親父母以外,誰也不會將自己真正的成功經驗告訴你,因為那往往是見不得光的。

    那些富豪們其實就跟朱元璋一個路數,前文說過,朱元璋能成功就是靠的施行寨糧,抓壯丁,躲在劉福通後面猥瑣發育,以及逆天的運氣,但是這些東西是見不得光的,堂而皇之的寫在史書中那對於他這個開國皇帝的英明形象是大大不利的,會撲滅人們對他的個人崇拜,進而影響大明朝的長治久安。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就找了一群御用文人遍了另一套說辭,將他的成功的原因寫成了是天賦異稟,對領導忠心,對部下友愛,對百姓愛護,故而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在憑藉著自己不世出的軍事天賦,贏得了江山。妥妥的一個英明神武的形象。

    尤其是《明史本紀第三》中朱元璋臨死之前說的那段話:「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唯不嗜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簡直可以秒殺四大裝逼王——亂世之中信義頂個屁用啊,再說了,你老朱同志殺的人還少嗎?估計可以申請迪尼斯世界紀錄了吧。

    富豪們在網上撒雞湯也是出於這個心理,他們是不會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告訴你的,你跟人家非親非故,告訴了你,你萬一做大了將他們的產業比下去了怎麼辦?他們只會告訴一類人,那就是他們的兒女,他們的繼承人。

    人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尤其是那些腦袋精明到冒煙的富豪們,他們不會閒的沒事幹跑到網上跟你這個屌絲去聊天,去教你怎麼掙錢,他們撒雞湯的原因跟朱元璋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形象。

    真的,你要是信了他們的話,年都能過錯。

    然而,朱允炆偏偏信了,因為歷朝歷代的史書中記載的都是雞湯文,記載的反派都是無腦暴力的,朱允炆覺得別人能按照這些雞湯成就千古名君,他也可以。

    他覺得皇爺爺的做法太另類了,跟歷代賢明君主的做法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他決定他在位期間要努力革除洪武年間的一些所謂的「弊政」,做一個像漢文帝、唐太宗那樣,萬古傳頌的好皇帝。

    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是,漢文帝之所以那麼賢明,不是因為他的本性,也不是因為他聽了歷代史書中的教導,而是他比較能忍。

    我們都知道,漢文帝其實就是典型的馬打江山驢坐殿,滅呂氏的時候,他可以說是一點力都沒有出,出力最大的是齊王,只不過是那些大臣覺得齊王勢力太大,不好控制,這才選擇了脾氣比較和善,又沒有強大的母族支撐的漢文帝。

    漢文帝的皇位可以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直接砸到了他的臉上的,所以他剛開始根本不信,還覺得是有人給他下套。

    這樣一個勢單力孤的漢文帝繼位之後,自然要夾著點尾巴,對大臣、勛貴、諸侯都禮讓三分,因為他的皇位來的太容易了,不服他的人還是有很多的。對於這些,他只能忍著,慢慢地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才成就了千古明君。

    而到了他的兒子景帝繼位的時候,他們家的勢力已經穩固了,就不需要忍著了,該削藩就削藩,該弄死周亞夫就弄死周亞夫,就可以浪一點了,可以徹底撕下仁君的面具了。

    而李世民最讓人稱讚的就是他虛懷納諫的品格,以及他和魏徵的千古君臣的關係。其實也是能忍。

    魏徵對李世民的勸諫雖然有一些金玉良言,但一個人在聰明也不可能一連說十七年的金玉良言,縱觀魏徵的諫言,其實大多數都是老生常談,是前人說的不再說的話。李世民之所以耐著性子去聽,除了他本人有戒懼之心,想讓他的江山保持長久富貴以外,還是因為他的底子太黑了,他需要有人幫他洗白。而魏徵就是這樣一個良好的工具,李世民通過對魏徵的逆耳忠言的虛心納諫,成功的樹立了一個從善如流的明君形象,都快讓人忘了他的江山是怎麼來的。

    而魏徵估計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才積極配合著皇帝唱雙簧,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共同譜寫了一段明君賢臣的歷史篇章。

    此刻,朱允炆終於下定了決心:削藩。因為他覺得,他的皇爺爺是錯的,歷朝歷代凡是設置藩王的,都會發生內戰,最典型的就是漢朝和西晉,而那些沒有設置藩王的朝代,卻少了很多麻煩。因為皇位是人人都相當的,那些藩王一有了機會就會造反,這是人的劣根性的體現,任何人無法改變。



  
相關:  帝國的建成  仕漢  百鍊凡修    大唐騰飛之路  伊塔之柱  特戰之王  神魂丹帝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回到明朝做塞王第二百八十一章 朱允炆的決心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回到明朝做塞王"
360搜"回到明朝做塞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5s 3.56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