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秦朝當皇子 第四十七章:田租口賦愁白首 上

    秦除按地收租外,還論戶取賦,也就是所謂的口賦,即人頭稅。農民戶數的多少直接影響戶賦收入,所以早在商鞅變法時期就明確規定:」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秦時的賦稅除上述兩項外,還有徭役制度,就是無償征取力役之課,是秦賦役制度的重要部分。徭役主要有更卒,正卒和戍卒,以及復除。復除就是依法規定或為帝王臨時詔令免除勞動者應納的租稅和應服的搖役,最初名為」施捨」,即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一種恩賜,復除制度伴隨賦稅制度而來,最早見於商鞅變法。

    例如扶蘇用戰俘去代替本地徭役,在公告上對百姓免除徭役的說法就是:復除今年長城之徭役。[.com]

    這,便是秦朝時期的稅賦制度。也是扶蘇為之開心不已的一個戰爭紅利。

    能讓見慣千萬錢不動聲色的扶蘇動容的,自然不是一個小數目。

    雁門郡在秦朝征服過後,有過兩任郡守。扶蘇,則是第三任雁門郡的行政長官。其中要論政績,自然是第一任郡守蒲公最為顯著。而扶蘇這裡的前一任郡守,則要遜色許多,可以用碌碌無為來說。

    用最簡單的,財政收入來論便可以看出差距。當然,單純以稅賦收取來判斷一個官員是否合格稱職這並不科學。但在古代,能夠從豪族世家牙縫裡摳出稅賦,能以古代低水平的技術用不過兩三百人收取一個治下人口數十萬的稅賦,的確可以稱得上一個大工程。而不僅能夠順利完成,還收得十分成功,那就更是能說明執政者的才能了。

    要計算財政收入,為扶蘇在雁門的行動準備堅實的物質基礎。扶蘇在後世自然是沒有這方面的資料的,但這不要緊,可以估算整個雁門郡應當收取的稅賦是多少。

    秦朝的財政收入,除去徭役這類。就是地租和口賦。當然,還有在當時占據比例並不多數的商稅。

    要估算雁門郡的稅收額度,當然就要有雁門郡的戶口資料。地租,當然是以戶計算的。而口賦,則是按照人口計算的。先計算人口,整個秦朝的人口大約在三千萬左右。這是秦末亂世之前的人口,據資料秦末亂世之後也就是楚漢戰爭後,當時九州的人口已經只有一千萬左右了。連劉邦想兜風都拿不出馬色相同的座駕來,其時之經濟可謂凋零之極。

    秦朝的人口,主要是在黃河沿岸,以及川蜀,江淮之地為主。相對來說,秦隴川蜀之地算一塊。函谷關外的黃河中下游部分算是極大的一塊,還有黃河下游淮河左右,這又是一塊。

    這麼多,唯獨沒有雁門。所以,三千萬人口大部分都是繞著黃河沿線,以及各個豐饒的平原地區。要說故趙之地,也就三塊盆地人多一些罷了。

    另外,按照古代計算人口的習慣。口,是不將年紀很大的老人和所有婦女計算在內的,口基本上就是壯勞力,大多數時候,兒童也是不計算在內的。也就是說,這三千萬人,還能再漲出一兩成下來。

    如此,該如何估算雁門郡的人口?

    精細的實在難以辦到【ps,yy一下的話,扶蘇翻翻賬簿自然就出來了。可微言我還得辛辛苦苦地計算……我嘞個汗】,但計算到萬還是可以的。

    古代縣這一基層,在官員品級的設定上,有一個講究。萬戶以上的縣,為縣令。而萬戶以下的,則為縣長。大致說,這大部分的縣令是中原地區以及豐饒之所的。而雁門郡,一共轄善無、沃陽、中陵、陰館、樓煩、武州、劇陽、崞、平城、埒、馬邑,疆陰等縣。一共十二個縣,其中除去善無可以說是大縣,長官稱之為縣令。其餘的縣,基本上也就沒有縣令了,全都是縣長。

    算入城區人口,整個雁門郡的人口大約在十二萬戶左右。按照秦朝強分戶的法令:一戶內子女成年必須另立戶口。十二萬戶,按照夫妻子女計算。大約就是一口四人!如此,雁門郡的人口就是在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左右。

    由此,再估算古代的口賦。也就是人頭稅,按照規定,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治庫兵車馬。即一個青壯年男女每年繳納人丁稅120錢。而另據規定,商人與奴婢須「倍算」,即加倍繳納人丁稅。

    雁門郡十二萬戶,一戶之中至少有兩人會交這人頭稅。也就是二十四萬乘以一百二十錢。不算商人和奴婢,也就是兩千八百八十萬錢。這個數字一計算出來,扶蘇當場就暈了。

    為何?扶蘇辛辛苦苦,從四大豪族查抄出來的錢,不算固定資產,總共才不過六千萬出頭。這還是扶蘇一狠心,將李家也算進去這才有的。畢竟,扶蘇在奏章上將李行算作義士已經很夠意思了,這是對李左車的另類賞賜。可要再把李家海量的資產也放走,那一個李左車還沒這面子,把李左車同級別的韓信喊過來歸服還差不多。


    四大豪族,可謂之這片土地上最有錢的四個勢力集團。不算固定資產,全部查抄完,才六千萬錢。其中扶蘇上繳了四千多萬,留下了一千萬算作三府的行政資金,又裝著膽子扣下了七百多萬的錢財當私庫。

    就是這七百多萬,已經讓扶蘇幾乎為之歡天喜地跳腳了。可就是而今,一算,光是口賦這個一向不占大頭的人頭稅也就將近三千萬的稅。這如何不讓扶蘇自尊心瞬時感受到了打擊?

    感情,自己還是窮人啊!扶蘇心中怨念地盯著這個數字。

    人頭稅計算了出來,田賦就很難計算了。按照秦朝法令:秦的土地資源屬於國有,由於當時地廣人稀,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國家大面積授田給農民。《商君書?算地》中提出,每個成年農民由國家授田「小畝五百」。按《說文》「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畝」的記載可知,前者為小畝,後者為大畝。一秦尺相當於0.23米,6尺為1.38米,小畝為190平方米,相當於現代的0.29市畝五百小畝相當於現在的143.8市畝。取用秦畝,便是一戶應當有田地五百畝。

    以雁門郡十二萬戶計算,理論上便是一共有六千萬畝在自耕農手中。其中,不包括官府控制的無主荒地,未開墾的土地。當然,這個數字也有待商榷。畢竟,以前的四大豪族杵在那裡,託庇豪族之下的隱戶、不交稅的自耕農相當之多。

    至於秦朝的稅賦收取比例則有兩種說法,一時讓扶蘇有些頭暈。

    一種是受到質疑,但出自權威專家:泰半之收。泰半為何意?也就是說,額定你年景好時,畝產最高的一半。也就是十五稅制。這個稅收比例可謂高的驚人!可謂是說明秦政乃暴政的一大如山鐵證!

    那再說說這個權威專家是誰?

    漢代大儒董仲舒!搞文學的……

    先不說董仲舒作為漢代臣子會不會為曾經的敵人說好話,咱就來分說分說這十五稅制的真面目!用董仲舒的數量表述,主要是三組對比數字。第一組:古代為什一稅,秦時傭耕豪田為什五稅;第二組,秦人口賦與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第二組,古代徭役一年三日,秦之「力役」則三十倍於古。

    然則,秦帝國時代的田稅率究竟有多高,沒有帝國原典史料可查。董仲舒的數字,也沒有明確指認自己的史料依據。董列出的田稅率是「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

    依據當代經濟理念分析,董仲舒的這個數字不是國家「稅率」,而是傭耕戶的地租率。其實際所指,是如陳勝那般「耕豪民之田」的傭耕者,向豪民地主交出一半的收成。董仲舒顯然不懂經濟,將地租率硬說成國家稅率,使秦帝國時代的田稅率猛然提升到十分之五的大比例。有意還是無意,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後世將這一典型外行的指控當成了歷史事實,當成了真理性質的史料依據。

    這便是真正十五稅制說的真面目!又是一位專家啊,文學界的專家去做經濟學研究,其結果的確令人咋舌。

    另外一種的說話,便是十分之一,也就是十稅一。是董仲舒所認為的,三代時稅制,是歷代儒者為之嚮往的世界。這種說法主要取決於上一種說法的否定。也就是說,秦庭收取農民土地收入的十分之一,而非自耕農的群體,則還要忍受地主十分之四的剝削。

    實際上,所謂地主只收十分之四,可謂是一種一廂情願的猜想。即使自詡君子的書香之家,能將只收佃農的一半,已經是十分仁慈了。更何況,書香門第世家豪族,往往有強大在政治背景能夠抗拒來自政府的稅收收取。而政府少交的那部分,自然就被地主給拿去了。

    而且,根據古代政策貫徹的巨大落差。中央政府政令下達基層實施時,往往會有極大的差別。就是在技術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何況在十里隔絕的秦代?朝廷政令,說要改稅制,十稅一,而基層卻照樣十稅五。而多收的,卻到了基層官員,辦事吏目的手上。

    這些,都是極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便是扶蘇要面對的地方基層。這不是高層政治人物可以隨意揉捏的一塊泡泡糖,而是一個渾身帶刺的刺蝟,或者一個滑不溜手的油泥鰍。扶蘇剪去了雁門這頭刺蝟上的刺,可變化成泥鰍的雁門,卻同樣讓扶蘇有些咋舌。

    還好還好,刺去了之後,至少扶蘇下手時不用擔心扎手。

    不過,當扶蘇轉到那個數字之後。扶蘇的臉色頓時有變得有些捉摸不定,似譏諷似冷笑。這個數字是去年雁門人頭稅的賬冊,總額,是:六百七十三萬六千七百四十六錢。

    和扶蘇估算的,足足差了有兩倍之多。而另外一本厚厚賬冊上,田賦的賬冊更讓扶蘇有些著惱。



第四十七章:田租口賦愁白首 上  
相關:  帝尊重臨  大明最後一個太子    龍皇武神  我在異界有座城  坐忘長生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天降鬼才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回到秦朝當皇子第四十七章:田租口賦愁白首 上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回到秦朝當皇子"
360搜"回到秦朝當皇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s 3.736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