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藥笑呵呵道:「老臣慚愧,當年陛下與老臣說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又愧受陛下所封縣子之名。」
李承乾道:「您也不用總說慚愧,孤希望唐人永遠都是驕傲的。」
李百藥低聲道:「以後的人都會驕傲驕傲的。」
小於菟道:「爹,爺爺說可以用飯了。」
讓幾個學子攙扶著李百藥前去休息,李承乾這才抱著兒子出了文廟,重新回到隊伍中用飯。
李世民問道:「與李百藥談過了?」
李承乾點頭,「他的兒子李安期就在關中任職。」
李世民點著頭用飯,注意力又放在了孫子與孫女身上。
當隊伍就要離開文廟,一個年輕的學子快步前來,他身著長衫,躬身行禮道:「太子殿下,在下是老先生弟子李義琰,老先生有話讓學生送來。」
李承乾站在車駕邊,道:「請講。」
李義琰道:「老師說他因前隋崩塌無力挽救,中原各地陷入混亂而慚愧,老先生因如今大唐的成就而驕傲。」
歲月一直都是無情的,李百藥一直說著他的慚愧,而他的驕傲只是讓弟子來轉告。
李承乾頷首道:「知道了。」
李義琰再一次行禮道:「學生告退。」
文廟又恢復了來時的靜謐,隊伍再一次啟程。
李承乾見到小於菟正在向父皇問當年李百藥的事,他對這位與吐蕃使者幾次周旋的事跡很感興趣。
李承乾看著車駕外的風景不語。
貞觀二十年,九月初,皇帝的車駕終於回到了洛陽。
一回到宮中,小於菟與妹妹跑著去見太上皇與許國公。
李淵笑呵呵地抱著孩子道:「你爺爺答應你當太子了嗎?」
小於菟搖頭道:「爺爺還沒答應。」
李淵朗聲道:「他還坐在皇位上不肯讓,你要好好勸勸你爺爺。」
這孩子十分認真地點頭道:「於菟會勸爹爹的,我還要執掌飛虎隊。」
「飛虎隊?」李淵努著嘴疑惑道:「天下各道州府什麼時候有飛虎隊了?」
「那是爹爹執掌的隊伍,就連爺爺也不知道飛虎隊是什麼樣的。」
「是嗎?」李淵詫異道。
「我將來要執掌飛虎隊,我還登上了泰山。」
李淵笑呵呵道:「好,好,不愧是我李家兒郎。」
皇帝出行前往泰山封禪,春日出發,回到洛陽的時候已是入秋的季節。
回到洛陽之後,李世民與李承乾與長孫無忌三人處置著這段時間以來留下來的國事。
李承乾先要看看如今的京兆府,獨自走到一旁的偏殿乾陽殿內,召見了許敬宗,顏勤禮,劉仁軌三人。
聽著他們講述著如今洛陽與關中的變化,兩地皆是皇帝的基本盤,天子腳下就是帝國的中心,要成為最繁榮且最富裕的所在。
因此這兩地的建設情況,李承乾極為上心。
顏勤禮又重新制定了在洛陽與關中落戶的規矩,必須在兩地的作坊勞作三年,交滿三年的賦稅才能繼續落戶。
劉仁軌也遞交了賦稅的減免之策,他覺得人們勞作一個月,讓收入微薄的人上繳在作坊勞作所得的幾百錢中再上繳市稅,這是不好的,如此一來會讓赤貧者的壓力更大。
聽到李恪不止一次說過劉仁軌的為人,這是一個愛民如子的人,當然了他在東征戰場上也是驍勇的。
劉仁軌道:「殿下,臣以為可以增加富裕人家的賦稅,減少赤貧戶的賦稅。」
一個會將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救濟鄉民的人,他當了京兆府少尹之後,也一樣保持著這種作風,還是主張給赤貧戶更好的條件。
李承乾頷首道:「有具體的章程嗎?」
劉仁軌一時語塞,道:「還沒有。」
顏勤禮道:「殿下,若真要按照劉少尹所言去辦,需要對關中與洛陽的所有作坊進行查問。」
許敬宗道:「京兆府自立足以來都是迎難而上,從不懼怕煩瑣又困難的事。」
李承乾頷首道:「如今國庫富裕了,父皇也常說要與民休息,是該減少賦稅了。」
三位少尹齊齊行禮。
李承乾正要開口,又有內侍站在了殿外,朗聲道:「太子殿下,陛下有旨,半月之後動身回長安。」
「孤知道了。」
內侍躬身行禮,小步離開了。
再看眼前三人,他們都是京兆府的好手,辦事得力且主持著現在兩地的建設。
李承乾擺手道:「你們與中書省商議,也不能一味地減少,賦稅之策事關根基,也不能一改再改。」
如今年過四十的劉仁軌有些驚異,他沒有想到太子會這麼快作出決斷,如此果決地捨棄了一部分底層人的賦稅,難得是一位寬仁的儲君。
劉仁軌神色嚴肅穿著端正的朝服,躬身行禮。
隨後他與另外兩位少尹離開了乾陽殿。
李承乾翻看著奏章,又有內侍前來稟報,上官御史回來了。
上官儀向太子殿下稟報了山西各地的事,如今這些事都已經擺平,三十六座煤窯都收歸朝中所有,朝中給地方作出了一些承諾,並且出了不少錢。
太子與陛下回來之後,洛陽皇宮又出現了一個奇景。
陛下坐在乾元殿內,太子殿下坐在乾陽殿,兩座殿外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準備向陛下與太子稟報事宜。
長長的隊伍一路排到了宮門外,甚至要去覲見太子殿下的人比陛下的人更多。
皇帝在泰山封禪之後,前來祝賀的奏章與文書多到幾張桌子都不放下,堆得很高。
其中諸國使者也前來恭賀皇帝在泰山封禪,依舊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祝賀國書先一步送到了,並且又送來不少金銀與珠寶,甚至還有許多吐蕃的青稞酒。
第一天排隊的官吏沒有見到太子殿下與陛下。
第二天陛下又休朝了。
無奈之下,朝中群臣只能去面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用了十餘天,這才將這些擱置許久的國事擺平,朝中這才恢復到了正軌。
九月中旬,秋意正濃,李承乾坐在大殿前喝著祛火的藥。
東陽道:「皇兄都是被國事累的,哪有人連續數天處理這麼多國事的。」
長孫無忌面帶愧意地坐在一旁。
李承乾道:「舅舅萬萬不要見怪,孤就是不想將事擱置太久,以免一拖再一拖。」
「臣」
「舅舅不用自責。」
長孫無忌這才不再言語。
李承乾拿出一份奏章遞上,「這是松州錢餉的奏章,今年入冬之前送去即可。」
「臣這就去吩咐。」
接過奏章時,長孫無忌看了眼太子殿下的神色,又是慚愧行禮。
送走了舅舅,李承乾也將碗中的湯藥喝完了,特別地苦,苦得牙齒都在打顫。
蘇婉遞上一碗水,道:「殿下漱漱口吧。」
即便是太子再年輕鼎盛,也不能接連幾天都醉心在國事中,每天與朝臣說話,處置各地的奏章,幾乎是住在了乾元殿。
蘇婉道:「殿下好好休息兩天。」
注意到妻子擔憂的神色,李承乾搖著手中的蒲扇道:「其實這樣的也好,這說明舅舅的威信在朝中越來越低了,而孤在朝中的威信越來越高。」
蘇婉出身名門,自然是知道其中厲害,隨著儲君越來越鼎盛,朝中群臣自然是偏向儲君的。
而趙國公即便是任職相位,也已不是當年了。
當今鄭公與房相都已年邁,唯有趙國公還留在朝中。
一位儲君越來越強大,外戚則會越來越弱。
若太子的才能有限,需要仰仗這位舅舅。
那麼趙國公如今應該是如日中天的,反之則如眼下這般。
不過,蘇婉也深知自己也是外戚,武功蘇氏都已被關中士族推舉為關中士族之首,這不過都是虛名而已。
如今的丈夫如此強大,武功蘇氏唯有與丈夫共進退,只此一條路。
蘇婉身為太子的正妃,很多時候為了照顧東宮的家業,有時也是十分耗費心力的,顧不上孩子。
東宮的家業很龐大,河西走廊,蜀中鹽場,關中幾處作坊。
感受到溫暖的手掌握著自己的手,蘇婉也是明媚一笑,丈夫的手是如此地溫暖。
正如殿下所言,殿下不是父皇,也無法成為父皇那樣的人。
父皇在世人面前是光芒萬丈的,但唯有太子殿下,始終溫暖且有光。
貞觀二十年,臨近十月,回到洛陽半月之後,又要搬家了,因長安送來了消息,鄭公的病情又一次加重。
鄭公又讓人送了信來。
現在的鄭公只能坐在輪椅上,手也無法書寫了。
而書信是他的兒子代寫的,他老人家又一次勸諫陛下退位,讓太子登基。
李承乾站在大殿前,殿內是正在看著書信的父皇。
殿外是一隊隊的內侍衛在搬著要運回長安的箱子。
每年,秋雨如期而至,一直伴隨著這個帝國,李承乾伸手接住一些雨水,感受秋雨的涼意。
遠處,一個身影正在朝著大殿走來。
有人為這個老邁的身影撐著傘。
走得近了一些,便看到是谷那律老先生,李承乾走入雨中幫忙攙扶,「老先生,怎麼今日來了?」
谷那律懷中還抱著一卷書,道:「這是老朽編撰的書,特意為殿下送來。」
李承乾接過書籍,扶著老先生在大殿前的屋檐下避雨,又道:「您老不用親自來一趟的。」
言罷,又讓人搬來了椅子。
谷那律坐下來,看了看殿內,道:「陛下這是」
此刻的父皇正在殿內,情緒低落。
李承乾解釋道:「鄭公病情又加重了。」
谷那律嘆道:「聽說陛下時常將鄭公看作一面鏡子。」
「嗯,父皇一直看重鄭公,其實早在兩年前鄭公的身體就不能再處理國事。」
谷那律低聲道:「這世上總會有很多意難平之事,敢問殿下可知鄭公牽掛的是什麼?」
「他老人家還想著孤登基,其實早在父皇東征之前,鄭公就這麼說了。」
殿前安靜了片刻,只有沙沙的雨水入耳。
谷那律無言嘆息一聲。
李承乾沒有當即打開這卷書,而是詢問道:「老先生此來可否一同前往長安?」
「老朽就不去長安了,也走不了這麼遠的路,就留在洛陽吧,洛陽也很好,這裡繁華,人也多,孩子也多,崇文館的書更多。」
「嗷」谷那律似有回憶之色,他撫須詢問道:「怎麼紅樓這卷書至今沒有一個結果?」
早在十年前,紅樓就停止了後續的內容。
這卷書在士林中被列為禁書,他們禁止孩子或者更多的人年輕人去看紅樓。
但這又能如何,紅樓這卷書依舊在坊間或者是士族子弟中傳播甚廣。
谷那律詢問道:「是此書當真沒有之後的事了嗎?」
李承乾道:「不知道呀。」
谷那律笑道:「那世人煩憂便更多了。」
「多一些好,世人多煩憂才會有人為之去努力,正如老先生想要教化世人。」
「哈哈哈」
谷那律忽然放大笑了起來,老人家笑得很開懷,以前從未見過他如此地開懷。
「老朽若再年輕四十歲,那必定與太子殿下是摯友。」
「老先生此言差矣,孤成不了大儒。」
「哈哈哈」谷那律又笑了,他笑得用拐杖拄地,後仰道:「老朽此生得太子殿下這位忘年之交,此生足矣。」
李承乾蹙眉道:「老先生說笑了。」
谷那律依舊面帶笑容,彎著腰站起身道:「這卷書就交給太子殿下了。」
「謝老先生。」李承乾躬身送別。
依舊有個年輕的學生給這位老先生撐著傘,谷那律的腳步輕鬆了許多。
從前隋到武德年間,再到如今的貞觀二十年,這一代人經歷了太多跌宕起伏。
就如父皇,李衛公,秦瓊,尉遲大將軍,英公他們重情重義,一諾千金願千里奔赴,他們的人生多是豪氣萬丈的。
英雄豪氣令天下人驚艷,馳騁疆場,平定天下。
可如今,他們老了,他們畢生的努力造就了這個時代。
李承乾走入大殿內,坐在父皇身側,也拿起鄭公書信看著。
李世民沉著臉,低聲道:「回長安吧。」
「嗯,確實該回去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www.dubiqu.com。筆神閣手機版閱讀網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5s 3.72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