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電影上映當天,香港的一些晚報,或是第二天發行的晨報上,已經被這部大片的影評和資訊占滿了。
電影院線資源也更是眾星捧月,整個香港大約150家電影院將近80%的發行資源都安排給了《鴉片戰爭》。
畢竟,目前香港的娛樂圈影響力還是太小了,整個香港全年上映的電影,製作成本加起來,大概才能跟《鴉片戰爭》一部電影相比。而同期上映的電影,所有的預算加起來,也不及《鴉片戰爭》的零頭。
500萬預算已經堪稱大片的時代,《鴉片戰爭》這種投資規模2500萬美元,換算成港元是超過2億。所以即使再霸氣的劇組,也不會不自量力的跟這部電影打對台戲。
各大香港電影公司在知道《鴉片戰爭》的上映檔期之後,就自然退避三舍,將自家的電影發行日期延後,避免票房受損。
當然了,《鴉片戰爭》首映日的票房,也完全對得起檔期安排。首映日的票房既刷新香港單日票房紀錄,吸進329萬港元。與此同時,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票房總和,僅26.5萬,僅相當於《鴉片戰爭》的零頭。這樣的票房成績出爐之後,整個業界再度失語。
這除了因為同期對手太弱,有一定自知之明的電影投資人,都將上映日期錯開,而同期上映的都是一些湊數。與此同時,這也跟《鴉片戰爭》的電影票價格上漲有關。
目前香港電影原先的票價大約在10港元左右。即使是一些大熱的電影,票價也很少超過15港元。有些冷門的檔期和電影,票價甚至會打折到5港元。
但是,《鴉片戰爭》的平均票價就達20港元。一部分處於黃金地段的旗艦影院,票價更是賣到了35港元。
香港大部分電影都屬於粗製濫造,自然不敢過分的提高票價,一般都是走薄利多銷路線,希望能以較低的票價吸引觀眾入席。
但像是《鴉片戰爭》這樣精緻的大作,即使是全世界範圍內,也是不多見的。
達到《鴉片戰爭》這等程度的電影,大部分是好萊塢製作,但好萊塢這個年代由於電腦特效技術還未成熟,並且,語言文化方面還是有一定障礙,所以,在這個年代在亞洲市場,並未形成絕對碾壓的實力。
但《鴉片戰爭》不存在語言文化障礙,質量上卻達到了這個年代所有華語片不能契機的高度。電影後期特效技術方面,甚至比現在的好萊塢還略高一籌。
僅以視覺衝擊這個特效大片的標準衡量,《鴉片戰爭》已屬於絕對合格的特效大片。
在這部電影上映不久,整個業界到處都是在分析,《鴉片戰爭》火爆之秘。
「香港電影從廉價的小製作,逐漸走向大片時代,這是未來畢竟之路。新創業系旗下菲利克斯動畫出品的《阿瓦隆這庭》和新創業影視公司出品的《鴉片戰爭》都證明了,電影預算達到億元以上,採用的技術和製作手法,完全打破目前港片製作的框架,從手工業進入到了更複雜的工業化水平。藝術性和思想新未必能獲得多少提升,但是在技術上和對於觀眾的視覺衝擊方面,則是獲得了極大的提高。新創業系電影製作流程跟傳統港片製作流程的對比,比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對比英軍的差距還要大!絕對的實力,將會獲得絕對的票房。更何況,《鴉片戰爭》這樣質量水平,不僅僅是在香港市場絕對領先,更會因為其製作水平,打破文化壁壘,進入國際不同語言國家市場。而小成本電影,國際發行商很多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就斷然拒絕發行那種低成本電影……」《明報》娛樂版一篇文章旗幟鮮明的把《鴉片戰爭》的成功歸結於投資預算,當然了,這也算是絕大部分的成功理由。但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並未能參觀《鴉片戰爭》的片場和幕後,否則,其會認識到,更重要的是細節和技術!
細節上,電影還原歷史程度已經超過了紀錄片的程度。技術上,計算機技術幾乎滲透到了劇組各處,可以說,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占了一半。
另外,就是電影劇組相當廉價和高效率,絕大部分的預算都用在了製作。有部分的預算,甚至是影視城出錢,節省了劇組的資金。
還有就是大量的工作人員的專注和敬業,將眾人隔離在遠離香港的環境,專注拍戲一年半時間。這種專注,在目前浮躁的業內,也是很罕見的。
……
「《鴉片戰爭》作為一部歷史戰爭電影,原本圈內朋友邀請筆者去看,筆者是拒絕的。畢竟,生活已經夠承重了,筆者並不打算再看一些沉重的電影。但是,一名朋友專門買了電影票相邀,筆者不得不應。
電影放映的一開始,筆者就感覺到有點不同。首先,電影畫面的清晰度,跟以往的電影玩玩不同。細節上,僅僅是色彩和鏡頭,就讓人覺得感覺這是一種藝術享受。甚至,不需要了解劇情,每一分每一秒都讓人覺得賞心悅目,讓這部電影充滿了真正的大片氣質。戰場中子彈的軌跡、炮彈的爆炸,人體在近代戰爭中不斷被摧毀,各種意志的碰撞和動搖,這種殘酷的戰爭美學,幾乎讓人感覺精神不斷被調動,興奮、恐懼、慶幸、嘆息,明明是一些連名字都沒有的角色的短暫畫面,也足以調動人心。
而戲裡面人物互動和對話的內容並不多,大部分都是被戰爭場面填充。但是,僅僅是間歇期的那些短暫的文戲,也是覺得人人都是影帝,幾乎找不到水平差的演員。
最後,筆者建議,有空應該去電影院看一看吧。無論是了解歷史,還是純粹的享受大片的視覺衝擊,都應該看看。絕對對得起票價的大片,《鴉片戰爭》題材中最經典的一部,我想即使是今後,也很少有同類題材,能超過或達到這樣的水平!」一名不入流影評家王啟年評論,實際上朋友相邀是假的,他可沒有朋友好到願意請他看電影,純粹是為了賺點稿費錢,自費35港元一個人去看了一遍。
……
作為香港電影史上最高成本的一部大片,而且,還是香港電影史上非常罕見的戰爭片。《鴉片戰爭》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塌糊塗,在香港上映首周票房既破2000萬港元。雖然,香港市場不大,但有些影評人士預測,它將會再度刷新香港票房歷史記錄,保守估計4000萬,甚至有希望破5000萬。
當然了,無論是四千萬還是五千萬元,相對於其昂貴的製作成本,不過是杯水車薪。
即使加上國內賣拷貝數量破500個,每份拷貝2萬元,這也不足以收回本錢。
所以,《鴉片戰爭》回本主要是靠著國際市場,以及vcd、電視版權等等方面的收入。
其中,日本票房市場,成為了最關鍵的市場,歐美市場因為文化隔閡,加上排隊槍斃的片子並不罕見,現階段歐美對於中國近代史也不感興趣,所以,預計《鴉片戰爭》在歐美應該不會有太出色的表現。
日本卻是不一樣,因為,日本對於中國歷史非常了解,而且,對中國歷史的感興趣程度僅次於華人。比如,後來吳宇森在好萊塢執導《風語者》虧的一塌糊塗,作為華人導演,在好萊塢失敗一次基本上都完蛋了。所以,吳宇森不得不回歸華語影壇,後來靠著資歷籌集資金拍了《赤壁》,因為太長了,電影分成上下兩部上映,國內兩部電影總和也就8000萬美元,但在日本市場《赤壁》兩部加起來卻斬獲1億多美元票房。也正是靠著日本票房市場太火了,《赤壁》不僅僅沒讓吳宇森推出影壇,而且還重回巔峰,再度成為國際大導演。
《鴉片戰爭》題材上或許還不如《三國》,但是,日本近代史是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民開始了近代化歷程。這跟中國近代史非常相似,所以,在日本還未上映,已經有大量歷史和文化界人士討論這部電影。
《鴉片戰爭》電影的中文版製作完成時,實際上,日語字幕和配音,早就準備好了。所有,在香港上映10天之後,日本東京也開始了點映……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9s 3.67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