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耕地單靠人力是不行的,古代也沒有機器,此刻耕牛就顯得非常重要。
然而耕牛是非常珍貴的,整個躍龍村都只有三頭。想要購買耕牛,需要與政府有一定的關係。
想要購買三十頭耕牛的計劃落空了,一次性大批量的購買這麼多的耕牛並不現實。
此刻三天時間已經到了,一個青年帶著一個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來到了躍龍村村口。
通過探聽,他們找到了梅府,領頭的正是在錦繡城大街上與梅笑寒有過碰面的青年。
「梅公子!別來無恙!」
梅笑寒道:「沒想到,你真的來了!」
「早就聽聞錦繡城躍龍村來了一個高人,不曾有緣相見,能夠在錦繡城大街上見到高人真容,真是三生有幸!」
梅笑寒道:「公子,不必如此客套,有什麼話便直說,我不喜歡拐彎抹角!」
原來這個青年姓劉,名蘇,是西州人士,其父劉洛因為被人誣陷吃了官司。
恰巧劉蘇在錦繡城大街上遇到了梅笑寒,很快就被這種神奇的玻璃鏡子所吸引,故此便想要買下。
「我聽聞太尉喜好奇珍異寶,正四處尋,苦於沒有著落!不想在這裡碰到了!」
得知緣由後,梅笑寒感慨道:「沒想到劉蘇公子如此的有孝心,我真的是很感動!」
劉蘇道:「這麼說來,梅公子是願意將那塊無價之寶轉手給我了!」
梅笑寒道:「不錯!你如此有孝心,想必一定會如你所願,救出父親的!」
梅笑寒道:「我有一事想求劉公子幫忙!不知道劉公子能否答應!」
「請梅公子但說無妨!」
聽完梅笑寒的話後,劉蘇大笑道:「原本以為梅公子所提的會是什麼上天摘月亮之類的事情,沒想到梅公子只是想要耕牛啊!這...好辦!」
劉蘇的父親劉洛是西州的馬監史,負責整個西州的民間牛馬交易,雖說也算是一個官,但是卻並品級。
雖說沒有品級,但是手中的權利卻很大,整個西州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的牛馬交易都需要通過劉洛之手。
梅笑寒道:「不知道劉蘇公子的父親為何會得罪了誰?」
劉蘇道:「此人就是監察御史張令!」
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
監察御史位低權重,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監察御史,無出入朝堂正門的資格,只能由側門進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開元初才取消限制。
但因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權限甚廣,頗為百官忌憚。
員額,唐為十五人。
宋減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級為從七品。
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員。
趙虎道:「一個檢察院的檢察員如此的難道就沒有人管的了他嗎?」
劉蘇道:「監察御史的品級雖然不高,但是位低權重,朝中沒有官員願意得罪他們。」
梅笑寒道:「既然如此,豈不是很難辦了!」
「那個張令到底什麼來頭!」
劉蘇道:「據說張令的叔父」
宋初沿襲唐代制度,監察御史為正八品上;元豐改制後,監察御史改為從七品,定額為六人。
宋代御史台的長官是御史中丞,俗稱「台長」。
另置侍御史知雜事一人,作為御史台的副長官。
御史台下屬的監察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若是以官卑者任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者,加「里行」,稱殿中侍御史里行、監察御史里行。
而唐代所設的御史台最高長官——御史大夫,在宋代前期只是一種正三品的加官,元豐改制後升為從二品的職事官,但未授予任何人。
御史台的各官官品如下:
御史中丞:宋初正四品,元豐改制定為從三品。
侍御史知雜事:從六品,特賜五品服。
侍御史:宋初為從六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從六品。
殿中侍御史:宋初為從七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正七品。
監察御史:宋初為從八品上,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七品。
七品在後世看來是芝麻官,而在宋代則屬於中級官吏的行列。打個比方,宋代的縣令,屬京京畿所在地的縣令為正八品,其餘普通縣的縣令只有從八品。
而作為比縣高一級的行政機構——州(相當於現在的市),其行政長官——知州一般由五、六品官員出任。
作為從七品的監察御史,大致介於縣令跟知州之間,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
宋朝官級品級如下:
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為正一品),尚書左右僕射。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為從一品。
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宋朝的官員品級十分之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勛官、爵位,貼職等組成。
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為臨時工。
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麼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
散官階.:實際的上的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
勛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並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貼職:專為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元豐改制時曾廢掉差遣以本官實任,以散官階定俸祿。政和末年散官階:
文官: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通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下班祗應。
宋朝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認為宋朝「藏富於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較清明。但如果認真翻開歷史,恐怕結論未必如此。
宋朝官員的幸福生活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只有官員算是「國家公務員」,自秦漢官員的工資就開始實行嚴格的「秩祿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來發放薪水。
宋朝也延續了這一制度,不過無論與前朝還是後朝,甚至與當代相比,其官員薪俸之優厚,都是令人咋舌的。
以宋朝的一品大員(宰相、樞密主官)為例,即使沒有爵位,其月薪也能達到300至400貫(《宋史》,職官志篇),是漢代的10倍,是清代的6倍。
這還不算官員本人還有各種換季服裝、絹、綿、祿米等「福利補貼」,官員家屬還能按照等級獲得衣服、糧食、茶葉、酒、炭,甚至是馬料等種類繁多的「恩蔭補貼」。
也許這樣寫,讀者不容易對以上數字概念化,在這裡我們引用一位歷史學家。
對一位國人耳熟能詳的大清官——包拯的薪俸所做的一個研究,來作為說明和補充依據:包大人年薪合計應為:20856貫錢、2360石糧食及其他實物補貼。
另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如無戰亂,糧食價格一般是300~500文一石,綾、絹、羅、綿大致價格為1600文、1200文、4000文和85文——因此綜合計算起來,包大人的實際收入要遠超2萬貫。
考慮到中國自隋唐以來農業生產的水平就已經相當高了,因此我們用糧食來衡量一下包大人如果活到今天,他的年薪大致是多少。
北宋糧食價格按照400文一石(約100斤),如按每斤糧食2.5元來計算,北宋的400文等於今天的250元。也就是說,一文銅錢折合人民幣0.625元,每貫銅錢則折合625元,2萬貫就是1250萬元——而當時北宋一個州每年上繳中央的財稅為1萬~3萬貫。
此外,宋朝還設立「祠祿之制」,官員進行定期療養,一切費用均由國家承擔——如此優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員很少有自願致仕的,甚至有人為此不惜大肆賄賂吏部改年齡,以達到繼續留任的目的。
所以,自宋神宗開始,朝廷開始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逼到年齡的官員退休:一方面對年滿70的官員不予考核和升遷;另一方面,對自願退休的官員加官晉級,並對其子孫可以「蔭補」,即給予一定的官職但沒有具體職務,甚至還優待其妻子。
高薪沒能養廉,按照高薪養廉的思路,宋朝官員拿這麼多工資,應該安分守己、恪盡職守才對,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以歷史上著名的「花石綱」工程為例,就可以看出北宋官員並未因高薪而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發財的機會。
「花石綱」起源於宰相蔡京發現了一個叫朱勔的蘇州人,此人精於園林藝術。
宋徽宗知道後大喜,於是在蘇州設置了一個應奉局,專為皇帝搜羅奇花異木、嶙峋美石,用以建設皇家園林。
由於當時沒有鐵路和發達的載重汽車,這些花石只好通過古運河水運至汴京,十船稱作一「綱」。
據宋史記載,「花石綱」持續了20多年,「大率太湖、靈璧、慈谿、武康諸石;二漸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海南椰實;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淄沂海錯、文石;兩廣、四川異花奇果」。
為了確保「花石綱」的運輸,不但關係國家民生之重的漕運被排擠,漕船和大量商船被強行徵用,而且各級官員均在其中上下其手,不放過任何一個發橫財的機會——據史料記載,各級官員們不但極力幫助朱勔搜羅花石,還趁機對百姓敲詐勒索。
相對於百姓的窮困,宋朝各級官員過的是窮奢極欲的奢侈生活,就連百姓口中的清官代表寇準,其生活也極其奢靡。
例如宋史就說他,「准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油燈,雖庖所在,必然炬燭」。
其奢侈行徑甚至到了讓司馬光給兒子做反面教材的地步——司馬光說寇準「近世寇萊公(寇準被封為萊國公)豪侈冠一時」。
可以想像,當時百姓口中的清官代表寇準,其生活都如此奢侈,那人民口中的貪官蔡京、童貫等人又該當如何?只怕會在「奢靡」前加一個「更」字。
另外,隨著官員子孫的繁衍,因「蔭補」而增加的官員數量越來越多——真宗時,宋朝官員的數量在1萬人左右,僅僅過了40年,到了仁宗年間,官員人數翻了一倍還多,到了英宗時更是接近3萬人。
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了豢養越來越多的官員,宋朝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吃緊——北宋初年,2000萬貫的錢糧收入可以結餘大半,而到了仁宗年間,儘管國家不斷上調稅賦,國庫收入達到1.3億貫以上,卻無絲毫結餘。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67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