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852章 《前明史》編修

    第852章 《前明史》編修

    實際上,對於《前明史》總裁官一職,不出所料的話,就是內閣首輔趙舒所當任。

    國朝重臣之中,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

    青史留名,尤其是編寫史書,這對於文人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

    皇帝也想以這個官位,來酬趙舒的功勞。

    同樣,也正是因為趙舒合拍,知曉他的心思,所以才最為合適。

    而除了總裁官外,還有監修官,編纂官,史官等大量官職,都是誘人的果實,讓朝野文人集體興奮,比打了雞血還要誇張。

    不過,這邊插一句話,清朝編修的《明史》,歷經了三次編修,長達九十五年,期間有數不清的抹黑事件,但同樣,相較於《元史》、《前唐書》等史書,其價值倒是更高一些。

    畢竟抹黑前朝是歷史慣例,滿清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若不寫得明朝氣數將盡,怎麼凸顯大清天命昭昭?

    所以,《明史》最大的價值有兩點:一是在取材上翔實謹慎;二是在對明朝人物評價上較客觀公正。

    畢竟對歷史最大的篡改,就是九真一假。

    史學家,包括小說家一般都比較認可,像是《元史》,一年的功夫就寫成,是二十四史裡面最差的。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朝民間修《元史》的也有很多,明朝兩百多年,有許多人不斷上書要求重新編修《元史》,但因為這是太祖皇帝所編,一直就不成。

    許多對官位無所求,而對名氣趨之若鶩的大儒們,紛紛前往北京城,想要在《前明史》中占據一席之地。

    這股風氣,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天下。

    不過,皇帝卻明白,這就像個魚餌,垂釣那些名人,例如大量致仕的老臣,學問精深的大儒,讓他們來承托紹武朝廷的威望,互惠互利。

    一如當年的漢高祖劉邦徵召商山四皓,晉武帝司馬炎徵召李密一樣,昭顕新朝的聲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從而加強皇帝的聲望。

    其遵從的,就是民間對於賢君名臣的推崇。

    賢君配名臣,豪門配球星,不外如是。

    最典型的,將這一招用得爐火純青的,則是西晉末年的琅琊王司馬睿,因為讓名士王導、王敦兄弟抬椅,一文不值的聲望瞬間飆升,從而與江南世族聯合起來。

    而在明初,朱元璋低聲下氣的去求那些老官,結果卻被一個個甩臉子,去捧韃子的臭腳,著實把他氣得夠嗆。

    趙舒也明白皇帝的心思,在擔任總裁官之後,第一個向皇帝舉薦的,則是紹興,餘姚縣人——朱之瑜。

    「哦?」朱誼汐有些驚了,他一向對那些鄉野名士看不上。

    在他看來,這些人就像網上的大v,自媒體,擁有著極多的粉絲,在民間有話語權,其中魚龍混雜,不可計數。

    他一向是看不上眼的。

    「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員,怕是沒有此人吧?」

    皇帝略顯猜測道:「致仕的名宦中,也應當沒有。」

    「可是宗室之人?」

    「陛下,此人是民間之士。」

    趙舒輕聲道:「此人無官無職,偏居於鄉野,但卻名動江南,可謂是無所不知。」

    「沽名釣譽之輩罷了,先生太過於推崇了吧!」皇帝語氣中帶了一絲不屑。

    「陛下莫要小看了他,此人並非那些走終南捷徑的人物,而是有真才實學之人。」

    趙舒微微一笑,他知道皇帝喜歡那些實幹之才,而非那些虛妄無能之輩,所以輕聲解釋起來。

    原來,朱之瑜之所以名動江南,實在是他的舉措太過於驚人。

    蓋因他四拒絕皇詔入朝為官,不僅塑造了自己的錚錚鐵骨,更是讓民間士紳無不嘆服。

    他第一次拒絕,是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皇帝以其「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而朱之瑜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於學問。

    第二次,在崇禎十八年(1645年)正月,福王又下令徵召他,他仍不就任。

    第三次徵召,還不就任。

    第四次,在四月份,荊國公方國安硬著頭皮再次舉薦,結果他還是不就任。

    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遂遭嫉恨,次年以「不受朝命,無人臣禮」罪追緝。

    朱之瑜竟然連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

    聽到這裡,朱誼汐屁股決定腦袋,立馬覺得此人頭生反骨,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明奸。

    好傢夥,福王也就罷了,半壁江山,瘸腿朝廷,而在崇禎十一年,那時候可是闖王聲勢大跌,孫傳庭、洪承疇縱橫中原,這時候竟然敢拒絕詔命,絕對是膽大包天。

    眼見皇帝蹙眉不悅,趙舒為他開脫道:「崇禎朝渾濁不堪,黨爭激烈,所以朱之瑜才不肯入朝;福王天命不在,奸臣當道,故而其不入。」

    「如今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雖不至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但也相差無幾。」

    「徵召朱之瑜入朝,正當其時,也好凸顯陛下之德行感昭。」

    聽到這,朱誼汐眉頭舒緩了許多。

    也對,崇禎,福王。他們兩人多次徵召,人家都不當官,結果自己徵召,人家就屁顛屁顛的跑來了。

    通過兩相比較,這不正好說明他的偉大嗎?

    不過,他有些遲疑道:「若是這個朱之瑜仍舊不顧一切,拒絕朕的徵召,這不是將我與崇禎、福王為伍嗎?」

    趙舒聞言,啞然失笑,他這才反應過來,皇帝一直是愛面子的,這時候他倒是忘了。

    「您勿憂,在聖旨徵召之前,老臣可以修書一封,試探一二。」

    「若是可行,再下聖旨即可;不行,則罷了。」

    皇帝這才點頭,露出了一絲笑容。

    「除此以外呢,還有他人嗎?」

    「有一人,原本名喚顧繼紳,字忠清,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在民間也博得偌大的名望。」

    趙舒繼續舉薦道:「他曾在南京任職,撰成《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成『乙酉四論』,朝野矚目。」

    「紹武初年,天下平定後,其又罷官,遊歷於大江南北,教書授學,似乎在追尋前明為何而亡之事,踏破了不知多少布鞋。」

    「也因為如此,其竟有王陽明之風,似在創建新學,民間爭論不休……」

    相較於朱之瑜,朱誼汐對於顧炎武實在太耳熟了。

    與王夫之,黃宗羲,並列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經世致用」

    這些口號朗朗上口,直指人心。

    可以說,程朱理學盛行四百年,陽明心學式微,而顧炎武的這些思想,對於朝廷來說,都是具有極大的利用價值。

    沒錯,在朝廷看來,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思想,對於治國完全沒有用處,比不上越來越腐朽的程朱理學。

    而顧炎武的這些思想,卻能為國所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不就是號召百姓,保衛朝廷,保衛朱家江山嗎?


    經世致用,不就是培養人才,治理天下嗎?

    「好!」朱誼汐興奮道:「就先徵召顧炎武。」

    「對於他,我可是聞名許久,既然有此大才,正應該編修史書,才能不浪費開來。」

    趙舒訝然。

    在他看來,朱之瑜文學功底深厚,為人又剛正無私,比顧炎武這種名大於實的人強多了。

    之所以徵召顧炎武,就是為了照顧他的名氣。

    「是——」

    趙舒嘆了口氣,繼續開始舉薦……

    而此時在浙江,紹興。

    朱之瑜在家中研習書法,鑽研畫作,可以說悠閒自得,極其舒適。

    五十有六的他,已經一把年紀,原本一腔熱血想要復國,在紹武皇帝再次統一天下後,立馬就偃旗息鼓,開始了悠閒時光。

    即使不時有官場中人,想要舉薦他入朝為官,但都被一一拒絕。

    這些年來,他與其他大儒一樣,視甲申之亂為大恥,更是對滿清入關心有餘悸。

    這些年來,不斷的研究,終於有其所得:

    治國,要學以致用,

    「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

    而他卻並不知道,如果在歷史上,為了保存節氣,他將流亡於日本,寄寓二十多年,傳途授學,把中國先進的農業、醫藥、建築、工藝技術傳授給日本。

    建立了以舜水學說為宗旨的「江戶學派」。

    「之瑜,之瑜——」

    忽然,一聲蒼老的叫喊,讓朱之瑜從書法中回過神來,他匆匆放下筆,走出了房門。

    三步並兩步,攙扶起一面走來的老人。

    這是他的長兄,朱啟明。

    在八歲亡父之後,長兄如父一般撫養他長大,可謂是勞心勞力。

    以武官之俸祿供養他讀書,是極為辛勞的,所以他一直感懷尊重。

    「兄長,你一把年紀了,怎麼還如此亂來。」朱之瑜責怪道:「快先坐下。」

    「有事慢慢說。」

    「嘿,這不是有好消息嘛!」

    朱啟明身材魁梧,但卻拄著拐杖,七十歲的年紀,腳下生風。

    「你是不知道,朝廷準備徵召你為官呢!」

    朱啟明臉上堆著笑,握著朱之瑜的手就不鬆開。

    「兄長,伱怎麼也來勸我?」朱之瑜無奈道:「官場渾濁,我不適合為官,就不要再來舉薦了。」

    「這次非同一般——」朱啟明聲音驟然洪亮,他盯著自己的弟弟,認真道:「朝廷要編修《前明史》,想要徵召你為史官,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機會啊!」

    「你名士風流我不管,但這般光宗耀祖的機會,可推脫不得。」

    「什麼?」朱之瑜一愣。

    他萬萬沒想到,這般的機會竟然砸在了自己的頭上。

    這些時日以來,他可是聽說不少人,冒著風寒想要北上落名,不曾想他人在家中,朝廷卻徵召他。

    思索良久,他張了張嘴,剛想要拒絕,話還未說出口,就被大哥打斷。

    「之瑜,老么,你任性了幾十年,從小就是讀書的種子,你大哥我辛苦供養你,結果不當官。」

    朱啟明厲聲道:「我也由著你的性子,只要你快活就成。」

    「但現在老都老了,兒女成群,我可不能再由著你放肆,立馬給我收拾,後天就出發去北京。」

    「不,就是明天——」

    聽到這,朱之瑜只能苦笑拜下:「唉——」

    朝廷這一次可真是打到他的七寸了。

    而這時,在陝西華山腳下,有一座華山鎮,正在舉行一場熱火朝天的室內講課。

    篝火燒的熱烈,所有人都席地而坐,身著厚衣,但卻滿臉的激動。

    在所有人的前方,坐著一個五十歲左右的男人。

    他身穿黑色的綿衣,端坐著,背脊挺直,粗糙的臉上泛著黝黑的光澤,厚實的眼袋則顯示其疲勞已久。

    一雙倒八字眉挑起,塑造其威嚴的形象。

    「萬曆以來,世久積弊,舉數十屯而兼併於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現了有田連阡陌,而戶米不滿斗石者;有貧無立錐,而戶米至數十石者……」

    「故而,萬曆之末,建奴起於遼東,天啟之間,民亂叢生,內外夾擊之前,朝廷焉有不敗之理?」

    顧炎武侃侃而談,流利地述說著朝廷弊病:

    「為人上者,只圖其利,勾結劣紳巧取豪奪,以致造成民生愈貧,國計亦愈窘,養兵而匱兵,取財而乏民,愈求之,則財愈乏……」

    「以至於不得不開徵新稅,飲鴆止渴,遂有甲申之亂。」

    「先生,不知如何才能使得國計富盈而不擾民呢?」

    忽然,坐下一讀書人,忍不住舉手問道。

    顧炎武淡淡一笑:「無他,藏富於民爾——」

    「善為國者,必藏之於民,只有這樣,才是真知其本末。」

    「古之人君,未嘗諱言財也。民得其利,則財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財源塞而必損於民。」

    「朝廷如今輕徭薄賦,減免三餉,釐清賦稅,將天下之錢糧分為三等,這就是藏富於民。」

    「而盡礦之財與民,疏運河濟行南北,倡海運而省人力,也可為通財。」

    顧炎武笑道:「此時再重征商稅,依靠那些商賈之利來官用,四民皆悅,誰敢言不?」

    一番問答,有理有據,不得不讓人嘆服。

    一堂課罷,眾人紛紛起身,準備離去。

    這時候,忽然就有衙役闖入,把所有人都驚到了。

    顧炎武則淡定不已。

    他雖然鄉試不中,但到底還是秀才出身,即使是知縣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果然,華陰知縣堆著笑而來:「亭林先生,我這向您道喜了。」

    「見過縣尊——」顧炎武不解道:「我在此講課,不知喜從何來?」

    「陛下聞見先生學問紮實,召見您入京,編修《前明史》呢!」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相關:  逆流啟明    逆天宰道  葬天神帝  白骨無極  九星曜世錄  從作曲人到文娛巨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世祖第852章 《前明史》編修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世祖"
360搜"大明世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12s 3.605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