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 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銀

    測試廣告1    對於爵已到頂,權又不能胡亂伸手的二位國公爺來說,沒有什麼事是比賺錢更有意思的了,如果不賺錢,他們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燃武閣 m.ranwuge.com

    原本,賺錢這種事只是他們保持門第尊嚴的一種必要手段,畢竟過去也有頂著世襲爵位卻把家產敗空,惹得天下人恥笑的例子。而當高務實手把手將他們拉扯進海貿這個宛如搶錢的行當之後,他們才真正對賺錢有了主觀意義上的興趣,並且這種興趣還與日俱增,幾乎成了他們心目中生命的意義。

    之前曾經說過,有明一朝的海外貿易從大明建國的初期就已開始,且規模愈來愈大。明朝所謂的海禁,大部分時候不過一紙空文。

    當時海禁的主要目的是抗倭防倭,後世國外文獻中說:「一旦海寇活動減少,政府也就失去了禁止海運的動力。實際上,多數官員對民間貿易是睜一眼閉一眼,福建大商船進入江浙港口,很少被拒絕。所以,明代閩浙間的海上貿易是十分興盛的。」

    不僅國外文獻這樣說,國內的各種史籍、文獻也都如此表述。例如明人王抒就說,「國初立法,寸板片帆不許下海。百八十年以來……每遇捕黃魚之月,巨艦數千,俱屬於犯禁,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與其絕之為難,孰若資之為用。」

    成化弘治之際,即有「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到了正德年間,「豪民私造巨舶,揚帆外國交易射利」更多。嘉靖年間,「漳州月港家造過洋大船往來退邏、佛郎機諸國通易貨物」者有增無減。可以說,到了晚明時期,海外貿易發展已成磅礴浩蕩之勢,繁盛已極。

    此時,日本諸島是私人海商的主要貿易地區之一,是大明生絲及各種紡織品、日用品的主要市場。

    「大抵日本所須,如室必布席,杭之長安織也;婦女須脂粉,扇漆諸工須金銀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饒之瓷器,湖之絲棉,漳之紗絹,松之綿布,尤為彼國所重」。

    此時生絲價格在大明國內約每擔60兩銀,到日本卻可賣到五六百銀兩,毛利達十倍。而從日本輸入大明的有:「互市華人的貨物有金銀、琥珀、水晶、硫磺、水銀、銅鐵、白珠、青玉、蘇木、胡椒」以及土產、海貨等。

    據《晚明史》記載:「生絲、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遍銷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麻匹頭為西屬殖民地土著居民所普遍消費。」

    「1592年這個總督報告西班牙國王說,中國商人收購菲律賓的棉花,轉眼就從中國運來棉布。棉布已成為中國貨在菲律賓銷路最大的商品。」

    在這一時代,大明的外貿大量出超,導致美洲與日本的白銀以空前的規模輸入中國。「中國紡織品還經過馬尼拉銷售到西屬美洲殖民地去,早在16世紀末葉,中國棉布已經在墨西哥市場上排擠了西班牙貨。」

    「至遲到1580年代初,中國的絲綢就已經威脅到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銷路了。17世紀初,墨西哥人穿絲多於穿棉,所謂穿絲,大多是穿中國絲綢。」

    「實際上,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貿易關係,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白銀流向中國的關係。」

    「以至於墨西哥總督於1611年呼籲禁止中國生絲的進口。但是到了1637年情況愈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都以中國絲為原料,墨西哥本土蠶絲業實際上被消滅了。

    鄰近墨西哥的秘魯也是中國絲綢的巨大市場,中國絲綢到秘魯的價格只抵得上西班牙製品的1/3。從智利到巴拿馬,到處出售和穿著中國綢緞。」

    「中國絲綢不僅泛濫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銷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

    總而言之,明末的對外貿易量是驚人的。《晚明社會變遷》一書說「綜合粗估結果,1570-1644年美洲白銀總共大約有12620噸流入了中國」。而李隆生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認為「整個明季由海外流入的白銀可能近3億兩。」美國的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憑籍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估計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七千到一萬噸左右,約占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

    反正,各研究結果雖有差別,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足以說明當時的大明占據了世界經濟中心地位。

    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將晚明時期的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而具體地說明了中國吸納了全球的白銀。然而這裡有一點很重要,即這麼多的白銀,都是用大明盛產的商品交換而來的,因此晚明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之高,絕非某些人所黑的那樣糟糕。

    然而對於勛貴們而言,他們本身並不生產多少商品。一開始的時候,甚至可以說什麼都不生產,後來在京華的影響下才逐漸涉足生產行業——比如京華後期投資的新水泥廠、新紡織廠等等。

    不過他們的涉足是以依託京華的方式進行的,簡單點說就是入股京華的各個具體工廠,主要參與查賬和分紅,但不管工廠的運作,屬於比較表層的「生產」。

    雖然參與了「生產」,但他們發現其他商品價值雖然翻倍,但相較而言軍火才是大宗交易,幾乎可以說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那種。

    比如說萬曆十四年款京華二號重炮,張元功、朱應楨等人實際每門的毛利潤竟然高達1100兩,只需要賣十門炮就能賺上萬兩銀子。哪怕是財雄勢大的勛貴們也不得不咋舌,希望能賣更多。

    可惜這很難,因為京華的火炮銷售兩個大頭是朝廷官軍和南疆各國——實際上南疆屬於內部銷售,但也不是成本價,因為高務實堅持內部也要各憑本事,他只規定了最高溢價率和優先保障供應的順序。

    於是勛貴們雖然很樂意偷偷摸摸賣炮,但實在不容易搞到貨,長期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

    這種狀態催生了他們另一個想法:日本的銀子這麼多,咱們現在貨源又不充足,那不如乾脆做無本買賣,直接去搶他娘的!

    為了說服高務實,兩位國公爺作為勛貴集團的代表,居然還提出了「政治見解」,他們表情沉痛地向高務實說明:大明對日本的出口大頭,如方才提到的「饒之瓷器,湖之絲棉,漳之紗絹,松之綿布」這些,幾乎都控制在南方商人手中,或者說南方商人掌握的產能遠高於北方。

    原先一開始的時候,北洋海貿同盟仗著艦隊優勢(包括運力和安全),還能壓著南方商人一頭,然而隨著兩洋艦隊把海盜掃蕩得只剩些零星小團體之後,南方商人很快依靠生產能力和祖上的資本底蘊追了上來。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南方這些巨商一貫站在心學派的背後,所以一旦商場上的形式發生逆轉,實學派在朝中的敵手實力也必然越來越強。

    這番話聽得高務實都詫異了,你們兩位難道也投身我實學派了?

    那肯定不是,這二位只是投身金銀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帶給他們金銀的是高務實,所以連帶著他們還真覺得自己與實學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兩位國公爺的話雖然出發點肯定有問題,但高務實覺得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不僅在國家層面正確,在派系層面也同樣錯不了。

    原歷史上晚明時期的東林黨為什麼嘴炮打得震天響,但一說要收商稅就跟挖了他們家祖墳似的?還不是因為東林黨背後站著的就是江南的豪商集團!

    由此可見,派系背後的經濟實力是否強大,對於派系之爭的結局也是有著非常重要影響的。這些年京華的發展的確快,連帶著高務實一手捧起來「勛貴資本集團」也有逐漸登上舞台的趨勢。

    然而,小蝴蝶的翅膀不可能精確地只扇動高務實想要扇動的地方。江南豪商集團的優勢底子明擺著放在那裡,無論是對大明原有優勢產業的掌握,還是自身雄厚強大的經濟底蘊,都絕不是可以等閒視之的。

    於是他們回過神來,也開始循著高務實趟出來的發財大道走去。忙於政務超過忙於商務的高務實還沒開始重視,而一門心思發財的「勛貴資本集團」卻反而敏銳的發覺了異常。

    按照朱應楨的舉例,高務實發現在傳統蠶絲生絲上顯然南方資本占據絕對優勢,北方幾乎只能仰仗他新近兩年搞出來的柞絲產業,吃點中產階級的買賣。

    然而柞絲產業其實也不算標準的「中產階級商品」。上層的蠶絲製品和下層的棉布製品一直對它形成高低兩個方向的擠壓。蠶絲是南方商人掌握的,棉布也是南方商人掌握的。

    所以柞絲產業打開市場雖然還算順利,但這個市場遲遲不能進一步擴大。要不是高務實又開始在整個北方推廣棉花種植,並仗著掌握先進織布機(珍妮紡紗機京華改進款)的優勢開始涉足紡織業,只怕整個布料產業都要被南方包圓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點就是輕工業,尤其以布料服裝為重中之重,因為這個產業尤其適合形成規模優勢——誰都得穿衣不是?但在目前大明國內,這一塊產業卻偏偏是心學派的幕後金主占據絕對優勢,而高務實醉心於鋼鐵、煤炭、火器、造船這一類的「重工業」,偏偏其他人還插不上什麼手。

    這局面,你說「勛貴資本集團」著急不著急?

    顯然,他們不是高務實,不會理解重工業的意義,就算理解也不敢照著高務實的作業抄——高務實敢養那麼多武裝家丁保護自己的產業,他們一票武臣勛貴哪裡敢?你怕不是以為朱家皇帝不殺人!

    人家只是不怎麼敢殺掌握道德和輿論高地的文臣,殺幾個「私蓄甲士」的武臣你看看皇帝會不會手軟。某種程度上來說,歷史上的李如松之所以會死,根子還是出在李家軍有一段時間過於強大之上。

    勛貴們打仗的手藝是潮了點,可在怎麼苟活於世這個問題上,卻幾乎個個都是藝術家的水平,所以他們頂多也就敢在船上準備幾百武裝家丁,再要更進一步他們是堅決不肯的。

    這樣一來,重工業幹不了,輕工業干不過,要想賺更多的錢,可不就只好另想辦法了麼?

    北洋海貿同盟對比南方豪商聯盟優勢在哪?說起來真是不好意思:在於武力。

    是的,兩幫商人比本事,其中一幫商人發現自己居然只在武力上占優勢。這就很尷尬了,因為皇帝肯定不能容許你直接去把另一幫人肉體毀滅掉。

    那能怎麼辦,當然只能把這個武力優勢發揮到其他地方去,比如搶外人。

    這個思路他們原本也沒想到,還是滇緬之戰的時候高務實那套讓緬甸賠款的辦法提醒了他們。現在,日本的石見銀山就成了他們的第二個目標。

    這下子就輪到高務實糾結了。

    勛貴們雖然把毛利氏和石見銀山的歷史查了個底掉,但他們顯然還只懂得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研究過日本的政治局勢,更不可能知道歷史走向。

    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就是隨著日本戰國基本統一,一大票的武士開始變成雞肋,養著不划算,不養又會出大事,所以豐臣秀吉鐵定了要發動戰爭來解決這個麻煩。

    除了流民造反之外,發動任何戰爭都不是光有人就行的,還必須得有錢。所以可以想見,豐臣秀吉現在也一定是滿腦子搞錢的想法,這個時候北洋海貿同盟跑去打石見銀山?

    豐臣秀吉絕對要跟你們玩命啊!你們居然還來問我秀吉會不會插手,插手的話我願不願意幫你們頂住?我頂你個肺!等到日本人自己打虛了再去來個贏家通吃不好嗎?

    可是道理雖然是這個道理,但張元功和朱應楨今天搞這麼一齣戲,說明「勛貴資本集團」已經急紅眼了,不給他們看到點錢途、撈到點利益也不行。

    這群勛貴雖然在原歷史上九成九都是狗屎,但他高務實是有廢物利用計劃的,並且迄今為止都利用得不錯,不可能說放棄就放棄掉。

    高務實想了想,忽然道:「倭國全國兵力超過五十萬,豐臣秀吉至少能發動三十萬以上的大軍保衛石見銀山,我覺得這仗打起來不太划算。」

    朱應楨和張元功臉色一變,同時道:「但他未必會……」

    「你們聽我說完。」高務實伸手制止了他們,繼續道:「二三十萬的不好打,兩三千的我看還是可以打。」

    「兩三千?」朱應楨一愣,明顯誤會了高務實的話,問道:「日新有辦法只打山吹城?」

    張元功也盯著高務實,緊張地等他的下文。

    誰知道高務實卻道:「不是說山吹城,甚至不是說倭國——我說的是呂宋。」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岳曉遙」、「曹面子」、「阿勒泰的老西」、「瀟灑的pig」、「定庸」、「單騎照碧心」、「幻境hj」的月票支持,謝謝!測試廣告2


https://tw.kanxiaoshuo123.com/%E5%A4%A7%E6%98%8E%E5%85%83%E8%BC%94-423716/4495.html
相關:  東唐再續  宦海龍騰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我的天命嬌妻  雲中有仙舟  凶靈秘聞錄  洪荒之永恆天帝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元輔第214章 磨刀霍霍向金銀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143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