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三八六章 行政區劃問題

    大明1805正文卷第三八六章行政區劃問題朱靖垣和蕭錦安的討論,確定了對南洋保留區管理思路。

    不過朱靖垣沒有給各級衙門下指標,而是定了一個隨時遇到隨時處理的規矩。

    而且在朱靖垣自己擔任總督期間,所有的遷徙行動都要報朱靖垣知曉。

    朱靖垣如果不回應,則等待三個月之後遷徙。

    如果朱靖垣在三個月內做出了回應,則按照朱靖垣的命令去處置。

    只不過,實際上,在保留區遷徙行動開始的早期,朱靖垣通常都會回應「立即執行」。

    所以,在這個行動開始的早期,等於是所有遷徙命令都需要朱靖垣審批。

    等保留區遷徙變成日常事務之後,朱靖垣就不會再做出回應了。

    實際就會形成遷徙命令簽發之後等待三個月的慣例。

    這個三個月的時間可以供相應人員糾錯。

    朱靖垣基本敲定了這件事情之後,就開始考慮另外一個問題了。

    朱靖垣正式就任了柔佛府同知之後,開始直接參與柔佛府的各項事務的時候,連續收到了一批中央朝廷的批覆。

    這裡面基本都是今年年前,甚至是去年上半年的申請。

    其中包括柔佛府去年秋決覆核申請的批覆。

    本來應該去年秋後處決的死刑犯,直接活過了整個去年秋天和冬天。

    現在已經入夏了,大明慣例是春天之前,秋天之後處決死刑犯,春夏季節是不執行的。

    所以這批死刑犯多活了一年。

    朱靖垣看到這些文件之後頓時就有點錯愕。

    「這反應也太慢了吧,新天府的事情絕對不會拖到第二年的……」

    於是朱靖垣去查閱了更多的文件的情況,詢問府衙到布政使司衙門的文書人員,簡單統計了一下各類公文的傳達速度。

    然後朱靖垣就發現,柔佛府,馬六甲布政使司,乃至整個南洋地區,絕大部分的公文上傳下達速度,都遠遠低於新天府。

    很多比較離譜的都已經超出了朝廷以往的規定和慣例。

    就比如說秋決覆核。

    不過仔細分析之後朱靖垣也發現,這個情況在最近這兩年開始逐步的好轉。

    特別是自己來到南洋之後,幾乎所有的事務的效率都提升了。

    包括原本不知道什麼時候那下來的批覆文件,也在自己上任的時候直接落實了。

    這其中顯然有自己個人身份的影響。

    但是就算是這樣,朱靖垣感覺這個效率仍然不夠,仍然不能與新天府相比。

    朱靖垣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後,就忍不住在心中感慨:

    「這官僚體系的運轉效率真的有點低,就這情況蕭錦安還說這裡沒有問題?」

    朱靖垣有了這樣的判斷和感慨,就派人主動聯絡了蕭錦安,想向他了解更多的情況,也想聽聽這個布政使的解釋。

    這些從藩國出來的官員們,到底能不能勝任大明朝廷的職務?

    是因為真的缺乏官僚,才讓不合格的尸位素餐嗎?

    朱靖垣現在既是蕭錦安的下屬,但同時也是蕭錦安的頂頭上司。

    再加上朱靖垣這個皇子親王的身份,蕭錦安這個布政使收到消息,馬上就來求見了。

    雙方簡單的打了招呼,僕人奉上了茶水之後,朱靖垣就直接說起了自己的發現。

    蕭錦安聽了之後頓時就有點慌,連忙解釋和詢問說:

    「殿下應該也已經發現了吧,這方面的情況其實已經有所好轉了。」

    朱靖垣輕輕點頭:

    「我的確發現了,兩年之前的事務,是從上到下都是比較亂套的狀態。

    「這兩年的情況已經好了不少,否則我們就不是這麼見面了。」

    蕭錦安暗中鬆了口氣,然後馬上繼續說明和解釋情況:

    「由於大明的疆域大幅度的擴張,同時大規模的撤藩設省,幾年前到處都缺少官吏。

    「我們這些從藩屬國轉過來的官員,剛剛接收大明中央朝廷體系的事務的時候,也都是稍微有點手足無措的。

    「現在我們這些藩屬國出身的官員,基本適應了中央朝廷的事務運轉邏輯。

    「停戰第一年擴招的大學生,在過去兩年也開始陸續畢業,迅速補充到官吏隊伍中了。

    「與此同時,這幾年的科舉也在不斷的擴招,所以官員體系已經基本補充起來了。

    「所以各級衙門內部層級之間的運作效率也在迅速的上升。

    「特斌是殿下來了之後,需要朝廷決定的那些文件,也都能迅速的得到回應了。

    「未來的情況肯定會繼續好轉的,所以我當初才沒有匯報這方面的情況。」

    朱靖垣聽了之後微微皺眉:

    「那蕭布政有沒有考慮過,這其中多少是我個人的影響造成的呢?

    「如果我走了呢?這裡的各級衙門的效率,會不會斷崖式的跌落?」

    蕭錦安猶豫了幾秒鐘:

    「殿下,恕屬下直言,咱們南洋本地的事務,也許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但是,需要與朝廷聯絡,需要朝廷批覆的事情,肯定會受到影響。」

    朱靖垣突然想到了什麼:

    「蕭布政的意思是,限制當前衙門辦事效率的關鍵問題,是朝廷的響應速度?」

    蕭錦安知道這個話題比較敏感。

    但是也就是這種特殊的話題,才能讓這位特殊的皇子親王真正在意。

    也只有他的這種身份,才能真正插手這種事務。

    如果自己能在這件事情上發揮出作用,才能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

    這對自己未來的仕途肯定是非常有利的。

    於是蕭錦安仔細斟酌著語言,小心翼翼的向朱靖垣說明了自己的判斷:

    「殿下,隨著撤藩設省政策的不斷推廣,咱們大明的布政使司和府縣的數量,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翻了幾倍了。

    「曾經的藩國時代,藩國內部的絕大部分事情,都是藩國國王就能決定的。

    「包括秋決覆核這種問題。

    「需要朝廷直接回應的問題並不多,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歸鴻臚寺處理。

    「藩國變成布政使司之後,有大量的事務都需要朝廷決定了。

    「典型的例子還是秋決覆核的問題。

    「就以秋決覆核來看,朝廷相關衙門需要處理的覆核文件和案件的數量,也在過去幾年中翻了好幾倍,甚至十幾倍。

    「原本朝廷相應的機構的規模和配置,是應對大明本土直轄的二十多個布政使司的。

    「現在看來,已經不足以應對目前的新局面了。

    「是以屬下以為,現在地方撤藩設省的政策已經推進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到了應當調整朝廷各部機構以及地方行政區劃的時候了。

    「這種事情,我們地方官本來沒有置喙的餘地,但殿下卻可以。」

    朱靖垣已經陷入了沉思。

    蕭錦安說的顯然是有道理的。

    自己推行撤藩設省,把藩國變成了布政使司,朝廷的布政使司數量直接飆升了。

    中央朝廷吏部和戶部的普通官員,可能已經記不住下面有多少個布政使司了,更加記不住各個布政使司的官員和大致情況了。

    布政使司送來的信息和檔案,這些朝廷機構也已經處理不過來了。

    否則秋決的事情不可能拖到第二年。

    很可能是自己來了南洋,所以相關衙門把南洋的事情挑出來,提前給解處理掉了。


    甚至於,之前新天府的行政效率高,除了有當地本來就是皇莊模式,基層官吏人員密度本來就比其他布政使司要高之外,很可能也有這種朝廷照顧自己管理的地方的因素在。

    這種問題的確重大,也的確不是能夠貿然確定的。

    所以朱靖垣跟蕭錦安繼續討論了一會兒,詢問了更多的細節,就讓他回去了。

    然後朱靖垣自己給自己老爹,大明皇帝朱簡炎發了封電報。

    直接向中央朝廷確認相關情況的準確性。

    第二天上午,朱靖垣收到了一封長電報。

    朱簡炎首先確認了朱靖垣和蕭錦安的猜測。

    現在中央朝廷確實處理不過來下屬布政使的日常事務了。

    從大規模撤藩設省開始,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很久了,但是最近才被認為是一個問題。

    前幾年被缺少官員的問題覆蓋了。

    之前朱簡炎自己,以及吏部為首的衙門的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是朝廷各級衙門的手不夠,所以管理不過來了。

    經過了持續幾年的全力補充,目前各級官僚的員額上已經基本補全了。

    雖然中低級官員的水平仍然無法完全保障,但最起碼該有的職務上都已經有人去幹了。

    然後朝廷就發現了,就算是各級衙門都有了人之後,還是管不過來。

    真的是文件太多了,根本處理不過來。

    甚至於,就算是給中央衙署加人,這些人的上級也管理不過來。

    過去,財政相關的部門,內部對應每個布政使司,都會設立一個清吏司。

    現在清吏司數量翻了幾倍,分管的官員根本認不清各個司的人都有誰。

    於是,最近吏部提了建議,要求裁撤合併一部分布政使司,擴大一部分布政使司。

    比如把浙江、福建、海東三布政使司合併,將廣東、廣西、交趾三布政使司合併。

    緬甸、貴族、雲南三布政使司合併,朝鮮兩布政使司與日本四布政使司合併。

    北直隸正式設立布政使司,北直隸與山東合併,南直隸單獨設布政使司。

    大明的南北直隸不是兩個省,而一大批「直轄府」,改布政使司能夠降低管理壓力。

    總而言之,吏部的建議,是減少布政使司的數量。

    朱靖垣現在問到行政效率的問題,朱簡炎就直接把這個問題拋過來了。

    詢問朱靖垣對這個改革建議有什麼看法。

    朱靖垣看完之後就開始思考了。

    調整中央朝廷構架,以及地方行政區劃,這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實際的操作中,絕對不是在文件上改幾個名字,加上幾個部門和人員,也不是在地圖上畫幾條線就能解決的。

    關鍵是,目前的大明王朝,已經與歷史上的任何朝代,後世的任何朝代和國家,都已經截然不同了。

    自己前後的歷史上,都已經找不到完全對應的情況,也就辦法直接的借鑑歷史經驗了。

    朱靖垣可以想像,世祖皇帝也沒辦法留下直接的指導意見。

    頂多是傳授一下現代管理學經驗給後世子孫。

    按照朱靖垣記憶中的現代管理學經驗,一個組織管理五到六個下屬機構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成本也同樣會比較高。

    通常管理十個左右的下屬機構是比較合適的,管理二十多個下屬機構就比較困難了。

    至於三十個以上,甚至五十個以上的下屬機構,已經基本不可能管得過來了。

    大明現在的布政使司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級別。

    後世管理學能夠提供的處理方案,通常有兩個方向和思路可以參考。

    一個方向是分級。

    比如說有三十六個下屬機構,那就設置六個分支機構,每個分支機構管理六個下屬機構。

    這必然會增加管理人員的數量,也會對應的降低整體的運轉效率。

    畢竟是多了一級轉達信息和命令的中間層。

    對應的是古代的中央集權,到現代的統一制度。

    另一個方向是放權。

    給下屬機構更多的權力,將部分本來有上級機構管轄的事情,放給下屬機構自行決定。

    減少上級組織需要處理的事情的數量。

    這必然會降低上級組織對下屬機構的控制力。

    本來就因為下屬機構太多,上級機構相關人員都記不清下面都有哪些人了。

    再給下面放權,減少下面來上面刷存在感的機會,時間長了之後就可以各過各的了。

    對應的是古代的而封邦建國,以及現代的地方自治制度。

    秦滅六國之後,王朝統治區域大規模的擴張,真正控制了神州的所有核心地區。

    但是在制度上仍然在全國範圍實行郡縣制。

    也就是兩級行政區劃。

    剛剛統一後的時候,秦國總共有三十六個郡,後來調整增加到了四十多個。

    這時候秦始皇的中央朝廷已經很難精確的掌控所有郡縣的情況了。

    秦始皇后期頻繁出巡,就有直觀的控制地方的原因在內。

    到了漢代的時候,早期是封邦建國與郡縣制並存,事實上是採用了分封放權的方法,來幫助控制中央朝廷難以直接控制的廣闊土地。

    到了漢武帝時代,將全國正式分為十三部,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史最初是中央朝廷派出的監查人員,在西漢中後期逐步變成了地方行政長官,名稱也由刺史改成了州牧。

    到此為止,神州核心地區的行政區劃,正式從兩級轉向了三級。

    從此以後,歷朝歷代比較好大喜功的皇帝,不止一次嘗試將三級再改回兩級。

    因為他們都知道兩級效率比三級更高。

    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在某種程度上失敗了。

    同時在不斷的重複中央派出機構變成地方行政機構過程。

    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明代的「巡撫」、「總督」。

    本來都是派出機構,結果都最終下沉變成了地方機構。

    同時也將意圖實施的兩級行政區劃再次同步變成了三級。

    最後一次三級改兩級的嘗試,是大頭首先改府為道,光頭又試圖撤銷道,保留省、縣兩級。

    最終的結果,只是把府改成了道,道最後又改成了市。

    除了將歷史習慣性稱呼的「府城」給弄沒了之後沒有任何實際效果。

    縣城、省城都可以說的很自然,市城說起來就很彆扭,因為歷史上它本來叫府城、州城。

    現在大明的官員為了減少布政使司數量,理所當然的要合併現有的布政使司。

    但是這樣干就是擴大了布政使司的規模,讓布政使司下屬的州縣數量暴漲。

    這是將上級管理壓力下移了。

    以往一個布政使司管理的府的數量,通常只有幾個到十幾個,單純從數量上看是少於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布政使司的。

    但要同時考慮到,布政使司的地方官吏的水平,與中央朝廷的官吏的能力,是不可同意而語的,十幾個府的數量已經不少了。

    如果將幾個人口稠密的布政使司合併,會讓布政使司下屬府的數量超過二十甚至三十。

    這樣府肯定就管不過來了。

    為了管理已經超出管理能力的下屬的府,布政使司需要在內部設立派出機構,例如曾經的大元朝在行省下用過的「道」。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在布政使司下面增加一級行政機構。

    從布政使司、府、縣三級,變成布政使司、道、府、縣四級,除了行省變成了布政使司,剩下的都回到大元朝的模式。

    研究了大半天的顯卡,發現現在不是買顯卡的時候。

    



  
相關:  信息空間  艦娘之紅色血統  變身病弱科技少女  萌王  幕後大佬太謹慎  大明不革命  艦娘:從深藍到星海    暗黑破壞神之毀滅  寒門崛起  天道天驕  神話版三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1805第三八六章 行政區劃問題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1805"
360搜"大明1805"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9s 3.51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