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吉利全面開戰,大清沒有絲毫勝算?林則徐微皺了下眉頭,以前這話他相信,但磨刀洋、定海接連兩場大捷,尤其是定海一戰,元奇團練以不過百的傷亡代價攻下定海城,俘虜英軍三千餘人,讓他自信心大幅膨脹,對於英軍的戰力也有所懷疑。
恰此時下人進來奉茶,他擺手屛退下人,親自執壺給易知足斟了杯茶,含笑道:「聽聞知足喜愛大紅袍,這是鄧部堂托人送來的福建大紅袍,知足嘗嘗。」
說著,他自斟了一杯,淺啜了幾口,這才斟酌著道:「英吉利號稱海上霸主,咱們大清素來不甚重視水師,海戰,咱們非英夷之敵,但從定海一役戰績來看,陸戰,英吉利不過而而,不足為懼。況且英吉利跨洋數萬里遠征,出兵規模不可能太大,知足為何說沒有絲毫勝算?」
勝了兩仗,就沒將英軍放在眼裡了?易知足放下茶杯,緩聲道:「部堂大人說的不錯,英軍遠征,規模不可能太大,但英軍擁有制海權——掌控著海洋,這意味著英軍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無須太多兵力,一萬到二萬英軍,就足以打的咱大清無還手之力。
放眼大清,能夠抵擋一兩萬英軍攻擊的,應該只有廣州,除了廣州之外,沿海任何一座城池,都無法抵抗英軍的攻擊,掌控著制海權的英軍,靈活機動,可以隨心所欲的攻打任何一座沿海城池,咱們根本無法防範,也無法救援,因為陸地的兵力集結速度遠遠趕不上海軍。
雖說咱們大清的八旗綠營總數在七八十萬,分布在沿海各省的也不少,但實際上兵力分散,就說定海,海防重鎮,兵家必爭之地,駐守兵力才多少?二千!面對一兩萬英軍的進攻,如何守得住?
簡而言之,一兩萬英軍,足以橫掃沿海各省重要城池,處處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大清經制之師戰力本就遠遜英軍,再遭遇英軍以多打少,如何能有勝算?一絲一毫都沒有!除非英軍昏了頭,直接進攻廣州,咱們就算不能勝,也能讓英軍損兵折將,大傷元氣。」
這話可謂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大清海防的弱點,處處設防,實則卻是處處無防!沿海水師綠營總兵力並不少,少說也在十萬以上,但撒在數萬里長的海防線上,也只能說是聊勝於無,根本無法抵擋英吉利海軍的進攻。
默然良久,林則徐才長嘆一聲,道:「真知灼見。」略微一頓,他才問道:「依知足之見,海防當如何鞏固?」
「大清海防與長城無異,朝廷為何放棄長城?原因很多,但在下竊以為,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大清鐵騎所向無敵,無須依仗長城。」易知足侃侃言道:「長城之弊,在於處處設防,處處被動,一點突破,全線崩潰,毫無戰略縱深可言,大清海防何嘗不是如此?
要想徹底改變海防處處被動,有等於無的局面,最好的法子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建立大清海軍,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英吉利擁有強大的海軍艦隊,他根本就無須建設海防防線。」
林則徐苦笑著搖了搖頭,道:「朝廷哪裡有銀子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
聽的這話,易知足看著他,沉聲道:「部堂大人是朝廷柱石,當上書直言,大清海岸線長達數萬里,沒有海軍,沒有強大的艦隊,就沒有制海權,沒有制海權,大清就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恕在下直言,大清勒緊褲腰帶,也要發展海軍,否則,亡國之禍不遠。」
「朝廷有朝廷的難處。」林則徐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說著話頭一轉,道:「知足希望本部堂向朝廷保舉成為團練大臣,是期望能夠長期保存元奇團練?」
易知足不加掩飾的道:「元奇團練實則是一個嘗試,在下確實是希望元奇團練能夠長期合法的存在,更希望朝廷能將元奇團練納為經制之師。」
一個嘗試?什麼嘗試?編練新軍的嘗試?這小子總算是透露出一點心思來了,林則徐一時間有些無語,對方身份不過一行商,做的卻是朝廷大臣也不敢做的事情,很顯然,定海大捷,讓這小子也多了幾分底氣。
不過,眼下提出編練新軍,還是不合時宜,原因很簡單,國庫空虛,朝廷沒銀子,再則,編練新軍也就意味著裁汰八旗綠營,不到逼不得已,朝廷不會下如此大的決心,當今聖上可不是堅毅果決之君,沒那份魄力。
略微沉吟,他才緩聲道:「元奇團練開支浩大,規模小,於事無補,規模大,朝廷負擔不起如此大的開支,不解決這個問題,元奇團練別說是成為經制之師,就是長期保存,也是奢望,知足爭取團練大臣之職,想來不是權宜之計罷?」
「如此大事,自然要從長遠考慮。」易知足不加思索的道:「元奇團練開支大,主要在於配備的火槍和消耗的彈藥,若是大清能夠自行製造生產足以媲美花旗國的新款火槍,這開支就能縮減四成,彈藥若能夠大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還能縮減一二成。」
不待他話說完,林則徐就驚喜的道:「元奇有這能力?」
「元奇哪怕是傾其所有,也要力爭實現火器自產。」易知足沉聲道:「大清不能沒有自己的兵工廠,一國之軍工,豈能長期依賴他國?」
「說的好!」林則徐興奮的道:「若是元奇能夠製造出不遜色於花旗國新款的火槍,大幅縮減開支,元奇團練必然有望成為朝廷的新軍。」
「部堂大人且別急著高興。」易知足趕緊給他澆一瓢冷水,「火器製造,有兩大難關,一是研製,二是工業基礎。西洋火器新品種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淘汰很快,研製需要龐大的技術人才團隊。
更為重要的是工業基礎,沒有強大的機器生產能力,即便能夠研製出好火器,也無法大量生產,而且,現在的火槍都需要高度統一的規格,所有的槍支零件要能夠互換,這不是手工製造能做到的。
而不論是研製還是奠定工業基礎,都需要時間,而且是不短的時間,即便有花旗國的大力支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林則徐急切的問道:「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知足心裡總該有個底罷。」
「五至十年。」易知足沉聲道:「十年之內,大清必須實現軍工自給,為此,元奇可以不擇手段。」
五至十年,這時間並不長,林則徐有些納悶,為何易知足的語氣中卻是充滿了緊迫感,連不擇手段的話都說出來了,略微沉吟,他神情嚴肅的道:「知足如此急迫,可是十年之後,將有大的變故或是戰事?」
易知足點了點頭,道:「歐洲各國如今都在大力發展工業,一俟他們奠定了工業基礎,實現大規模的機器作業,就都會象英吉利一樣,極力對外擴張,因為歐洲各國人口少,面積小,必須要極力對外擴張,才能滿足大規模機器生產之需要。
咱們大清,人口眾多,疆域遼闊,又甚是富庶,是歐洲各國對外擴張的最佳目標,十年,咱們只有十年時間,十年之內,若是不能建立自己軍工體系,歐洲各國就會掀起一波瓜分大清的熱潮。屆時,不僅有亡國之危,還有滅種之險!」
亡國之危,滅種之險!林則徐被他這番話說的心裡有些發毛,一瞬不瞬的盯著他,這小子斷事極准,在廣州不論是官場還是商場,都是有口皆碑,他也清楚這小子,不是文人習氣,喜歡故做驚人之言,亡國滅種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怎不令人心驚。
易知足被他盯的有些不自在,摸出一支雪茄,也不假惺惺客氣,自顧點上,他今日對林則徐說那麼多,有些借題發揮的意思,以他的估計,林則徐在廣州呆的時間應該不會長,極有可能調任,因為兩場大捷的緣故,他只有兩種可能——調任兩江總督或是調回京師直接入軍機。
實則,兩江總督的可能不大,畢竟林則徐之前就是兩江總督,而直隸總督一般不會委任漢員,調回京師入軍機的可能最大,出於這個考慮,他才給林則徐灌輸發展工業,自建軍工體系,建立海軍和艦隊這些觀念,指望他回京師能夠影響道光以及一批大臣。
從總督府出來,易知足沒有回元奇總號,出城之後,他徑直乘船去了小箍圍島,如今小箍圍島上不僅駐紮著四千元奇團練,磨刀洋和定海俘虜的四千餘英軍戰俘也都盡數關押在這島上。
在打消了林則徐進京獻俘的念頭,又獲得允許英軍贖回戰俘,這批戰俘在易知足眼中也就成了白花花的銀子,出兵收復定海,官府一個大子兒沒掏,這回贖戰俘的銀子自然沒人敢跟他搶,他沒拿這些戰俘去跟林則徐兌換賞銀,已經算是很客氣了。
這批戰俘,易知足當初是答應了要善待的,但是善待戰俘不等於是白養著不幹活,四千多人吃喝拉撒,每天需要的銀子都數以百計,這麼白養著,還不得虧死,況且,天知道什麼時候這些戰俘才能被贖回去,就算英軍急於贖回,他也不願意,畢竟這批戰俘都知道元奇團練的底細,這就意味著,這批戰俘極有可能關押較長一段時間,這麼些不要錢的勞力,當然不能浪費了。
登上小箍圍島,易知足在燕揚天、陳洪明、肖明亮等幾個團級軍官陪同下來到位於島心的戰俘營,英軍陸軍司令布爾利帶著粵海英艦總司令史密斯等一眾校級軍官畢恭畢敬在站在營門外迎接。
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一頂設在樹蔭下的帳篷里,落座之後,易知足掃了眾人一眼,徑直問道:「按照慣例,貴國政府會付贖金將所有被俘的戰俘都贖回去,是不是?」
「閣下對歐洲情況很熟悉。」布爾利回道:「女王陛下不會對盡職盡責的大英帝國的軍人不聞不問,一定會交換戰俘或是贖回戰俘。」
「贖金是什麼標準?」
「抱歉。」布爾利滿臉歉意的笑了笑,道:「贖金沒有標準,一般都是談判商議。」
易知足也不清楚英軍贖回戰俘有沒有具體的標準,但他很清楚,談判商議顯然對他沒什麼好處,畢竟英軍要抓大清的戰俘不是什麼難事,到時候英軍提出要交換戰俘,他還能硬頂著不同意?那元奇的名聲還不臭大街了。
這事得好好琢磨一下,可不能虧的太厲害,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鑑於諸位在廣州將會待較長一段時間,你們必須自食其力。」
一聽這話,布爾利警惕的道:「閣下可是承諾過,會善待戰俘。」
「善待戰俘,只是秉著人道主義,不虐待戰俘,不是讓你們白吃白喝,恁事不干。」易知足撇了他一眼,道:「身為戰俘,要有作為戰俘的自覺,從明日起,所有戰俘以連為單位,分頭幹活,沒完成規定的任務,不提供食物。」
毫無疑問,這是要將他們當做苦力來使用,布爾利當即便道:「閣下這是對大英帝**人的侮辱,我抗議!」
「抗議無效。」易知足站起身道:「不想餓肚子,就乖乖完成任務,另外,若是有人逃跑,逃跑一個,我殺一個戰俘,從軍官殺起。」說完,便揚長而去,留下一屋子目瞪口呆的英軍軍官。
出的戰俘大營,燕揚天才道:「校長,一個連的戰俘,安排多少團勇看守?」
「真擔心他們逃跑?」易知足道:「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樣貌怪異,放他們逃,也逃不出去,派一個班看守即可。」說著,他放緩了步子,掃了跟在身後的幾人一眼,緩聲道:「定海一戰,打出了元奇團練的氣勢,大伙兒的精氣神與以前有著明顯的變化,這是好事。
任何一支強軍都有優良的傳統和輝煌的戰績,元奇團練初戰,就能取得如此戰績,實是可喜可賀,不過,你們要牢記,自古以來,驕兵必敗,英軍若非驕橫,目中無人,也不會有此慘敗。」
燕揚天連忙道:「校長訓誨,學生等必定銘記於心。」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8s 3.69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