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只有方逸一個人在心裡暗自的鬱悶,本來認為這個勞德有眼光,現在這麼一看這位簡直就是條老狐狸。
方逸一看到雜誌上登出了那塊殘品,就只知那真的是倫勃朗的真跡,因這東西和自己腦子裡呈現的畫面幾乎是一模一樣,雖說一部分的色彩己經剝落,但是殘留下來的東西直接就可以判斷出來真偽了。如果說是有人仿製,這個可能性真的太小了。誰會去仿製這麼樣一塊殘品?要是沒有方逸推出來的東西,這塊殘品最好的結果就是被證明是倫勃朗畫的,要是想買出價格來,那真是沒什麼希望,因為上面真的看不出畫的是什麼,反而像抽像作品更多一點兒。倫勃朗畫抽像作品?你想的太多了一點兒。
現在方逸幾人當然知道為什麼這位勞德會非常爽快的立刻買下自己的作品了。這根本就是無本的買賣,有了方逸這幅作品當引子,他自己手中的這塊殘塊立刻就被一藝鑑定家鑑定出疑是倫勃朗作品中的一塊,光憑著這一塊連帶著買方逸作品的錢都賺了回來,更何況這幅仿作現在不光是方逸仿這麼簡單。
要是知道有這樣的殘品存在這位的手中,方逸的開價最起碼還要多出一百萬美員來!
事情似乎是向著好一而發展,因為這塊殘品被很多的鑑定大師認為的確是出自倫勃朗本人之手。這下子勞德的形像立刻來了一百八十度華麗的大轉身,從這塊殘片的存留的筆觸和色彩來看,存著的一些光影過渡和方逸的推斷作品有很大的相似度,一些筆觸更是.不離十。
那麼想一下,方逸推斷出來的東西並不像是以前那樣,別人認為是胡搞的了,現在這幅作品對於完整作品效果提供了大概的形像。這幅己經俱有了一定的研究價值。當然了己經不是三百多萬就能讓勞德出手的了。
勞德這一手玩的很漂亮,而且一箭三雕,既宣傳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又獲得了兩幅價值都提升的作品,而且還順手給了前面對自己冷嘲熱諷的藝術媒體和評論人一個非常響亮的耳光!就差在媒體上反問:現在看看誰是傻瓜,我還是你們?
「這個人太利害了」方逸坐在沙發上看著最新一期的雜誌,羅納德?勞德站在方逸畫的作品和殘品之間。雙手抱在胸口一臉微笑的目視著前方。
「的確!」克希馬張口說道,從這個人一步一步的安排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辦法。殘品拿出來太早,一定意義上就讓藝術媒體少了炒作或者說是侮罵自己的時間,那麼不一定會有現在效果。有了現在名頭,兩幅作品尤其是方逸的那幅仿作,己經被大眾所知道了,這樣藝術品的價格,就憑著鬧出的這次風波就不是三百七十萬可以打發的了。更別說被鑑定專家認為可能是倫勃朗那幅《巴維亞人的謀判》缺少的一塊。
阿爾圖爾對著方逸問道:「你是怎麼推斷出來的?居然有這麼高的相似度?」。
這話一出來,不光是阿爾圖爾。魯德和貝羅尼卡也轉過了腦袋望著方逸。
「先了解一下以前巴達維亞人的資料,然後根據倫勃朗的一些習慣,加上存世的那幅作品的邊緣。最重要的是一種感覺,感覺它因該是這樣的,那就是這樣的嘛。這裡很重要的是體會他的思想」方逸開始滿嘴跑火車起來,說的挺玄乎的。
克希馬這些人也就這麼隨口一問,聽著方逸解釋了一會兒以後就轉到了下一個話題,感覺這個東西有時候太奇妙了,哪裡能說的清的。大家玩的是藝術,又不是玩打破沙鍋問到底的。
「現在那些蠢貨估計要後悔了」魯德張口恨恨的說道。他口中的蠢貨當然是指荷蘭一些博物館,這些人以前只準備以二三十萬來買方逸的這幅作品。不過現在估計心裡不是那麼舒服了。
對於埋頭畫室的魯德來講,這些荷蘭博物館的出價某種意義上同樣就像是個耳光。二三十萬?自己看上的作品就只值二三十萬?反正魯德的心裡是把這幾個混球給記住了。頭一次給自己朋友的作品介紹買家,而且在自己看來對於荷蘭也很有意義的東西,現在居然出現了這樣的結果。魯德心裡甚至是有點兒幸災樂禍。
方逸看著魯德恨恨的樣子,這才知道自己的這位朋友居然有點兒記仇。別說是博物館,現在方逸自己對報出了三百萬美元都有點兒後悔了。即便是鄒鶴鳴自作主張的又添上了七十萬。虧了一點兒,虧了一點兒!這是方逸內心的想法。
「畫廊有這幅作品的消息是誰傳出去的?」貝羅尼卡張口問了一句。
方逸想了一下說道:「無非是見過了一些人,最大的可能是到畫廊看畫的英國鑑定家,這些人其中的一個和勞德熟悉,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勞德」。
方逸的推斷很合理。而且就是事實,一位英國鑑定家不光和勞德熟悉,而且是關係相當不錯的朋友,那幅殘品鑑定就是這位搞出來了,當一看到方逸的推斷作品,不位的腦子馬上想起了以前勞德讓自己鑑定的這幅殘品,出了勞倫斯畫廊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勞德,讓他過來看一看,方逸推斷出來的作品有一部分和他手中的殘品相似。這才有了勞德打電話到勞倫斯畫廊要求看方逸的這幅作品。
正當方逸和小夥伴們認為這事情要過去的時候,誰知道一個消息卻又把這個事情推了起來,那就是對於殘品的疑問。
一家美國的二流報紙,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把勞德和方逸,然後兩幅作品一起聯繫起來,推論出了一個更加吸引公眾視線的問題:會不會是勞德和方逸早就認識,兩人間在這個事情上達成了一種交易?
按著這個媒體的分析,那就是殘品和方逸的仿作可能都是出於方逸之手,或者是殘品是真的,仿作參考了殘品進行創作!如果按著這個推論,那整個事情就是一場陰謀,勞德和方逸兩人之中至少是一個人參與,另一個人點頭同意,實施了這一次炒作!
這樣的推論出來,一下子就被很多大眾媒體引用,普通的百姓嘛就是看個樂呵,你跟他們說什麼鑑定之類的,誰在乎!而且媒體也是用了可能,或許這類字眼,全部是推論的語氣。不過這麼一說,按著通常的邏輯還能解釋的通,這下子茶餘飯後大眾們就又有了新的話題。
剛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時候,方逸並沒有太過於在意。大眾媒體嘛,要是就是吸引眼球,為了附合大眾口味,很多的媒體都是沒什麼節操的。
《整個事情就像是一出謊言》紐約的報紙上這章文章被放到了頭條,下面的配上了殘品還有方逸仿作的照片,當然了是黑白的!文章里引用了這位記者採訪一位鑑定家的話,殘品理論上可能是出於方逸之手。不過在文章里鑑定家口中的理論兩個字被去掉了,直接變成了可能是方逸的仿品。在文章中開始質疑方逸和勞德的人品,說話的口氣幾乎就是像認定了兩個一起合謀,搞起了這次炒作。至於兩個能獲得什麼好處?那還用說,勞德宣傳了自己的博物館,而且兩幅作品的價格上揚了。方逸從這件事情中獲得了很大的名聲,現在連一些普通的大眾,都知道了方逸的名字,你能說方逸沒從這事中得到好處?
藝術媒體沒有節操還不至於到這個地步,十七世紀的作品仿到殘片的程度?這太有難度了,不說是畫布就說是顏料什麼的那時候都是手工調製的,也沒個錫管裝什麼的,想要把裡面的成份仿齊了都有很大的難度,別說通體上讓很多鑑定大師都承認是倫勃朗的筆跡了?這可能嗎?
如果是方逸作的殘品那還仿作幹什麼,直接把他用這樣的手法補齊了不是更好,那一賣出來直接上幾千萬美元,就是上億也不是什麼驚奇的事情,收藏那幅原作的瑞典博物館還有荷蘭人怕是打破了腦袋也要得到這些剩下的作品。
大眾的媒體注重的是噱頭,現在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媒體哪裡管你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只要有人願意看那就說吧。就像是國內的一些所謂的軍事小報上,動不動就是中國有什麼,嚇了美日一大跳,中國有什麼,嚇了美日俄一大跳之類的,你能說這些一看就胡扯的東西沒人買?就是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沒人買那發行它幹什麼!
從美國發酵然後傳到了歐洲的大眾媒體,這時候就是洶湧澎湃了,因為方逸又是中國人,這下子一個騙子的名號被這些媒體送到了方逸還有勞德的腦門上,很多大眾也受了蠱惑,認為方逸和勞德兩人合謀搞出了這一出。
勞德這位大亨沒有客氣,直接讓自己的律師把始作俑者的小報告上的法庭,要求賠償三千萬美元的名譽損失,然後道歉。這份賠償訴求一出來,又像是在這個事情上加了一把火。現在更熱鬧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31s 3.4988MB